我作為一個從小熱愛痴迷於編繩的女漢子,一直對中國繩結文化有著狂熱班門弄斧的喜愛。今日淺談中國繩結,純屬班門弄斧之作,請各位看官大人包含。
繩結作為貫穿人類歷史,陪伴人類一路發展至今的生存技能,逐漸演變成皇家裝飾祭祀配套物品,再到現在進入我們的生活配飾,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薈萃了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體現了特有的文化精髓。
在中國古代「繩」與「神」諧音,在遠古中國文化形成初期,人們曾經崇拜過繩子。據相關文化記載「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為繩像盤曲的蛇龍,龍神的形象在史前都是用繩結來體現的。
而「結」字自古以來代表力量,團結,是極富感情色彩的一個漢字,暗喻夫妻感情和美永結同心,有結髮夫妻之意,又有結交,結緣,結果的含義。又與「吉」諧音。這個字給人一種吉,溫馨,團圓,緊密的美好寓意。
在人類文明的初期,我們的祖先結繩記事,用繩結來記錄重大的事件和祭祀活動,每一條繩結甚至代表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封建社會以來,繩結作為禮器及祭祀物品的配套產物,繼而成為御璽配件,服飾的配件,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慢慢繩結也出現在更多民間慶典中,《詩經》中就有記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這是描寫母親在女兒出嫁時,一面與女兒親自結戴繩絛,一面頂住女兒要遵循的禮節的情景。
戰國之後,繩結逐漸和人們的生活,生產,祭祀,慶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承載著中華文明前行。
到戰國以後,繩結更多的運用到服飾上,到唐代更是大行其道,服飾裝扮皆以繩結絛帶裝扮,更顯飄逸俊朗。文人雅士也更多的在其文學作品中描寫繩結。例如,屈原的《楚辭.九章.哀郢》中寫道:心歸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命運的牽掛和擔憂。唐代詩人孟郊的《結愛》: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
到明清時期,無論男女,服飾皆以繩結裝飾,各種香包,玉佩,扇套,荷包……必以繩結連接佩戴。
繩結,把我們和祖先緊緊的連接在一起,讓我們和古人情意相通。來到近現代,繩結作為服裝配飾和日常佩戴的祈福助運飾品,依舊伴隨我們的生活,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的繩結製品在一代代匠人手中傳承發展。
每一個繩藝作品,從開始的絲線,到線材,再到成品,無不凝結了從古至今所有勞動人民的智慧,從無形到有形,從雜亂到藝術,把不同的材料串聯起來,形成獨特的造型,絢麗的色彩,美好的寓意,豐富的內涵……這就是中國繩結的魅力。
將此文獻給所有熱愛中國繩藝,傳承中國繩藝的人,這是因為有這些人,中國繩結文化才能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更加璀璨。
正是: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