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含義,原來是這樣的!

2021-01-10 國學雜談

很多俗語,經過千百年的流傳,經常改變了原來的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就是個例子,現在的解釋是:如果這個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一般都是形容人們對不可容忍的事情的氣憤和激動情形。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這樣的,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原文是:

子曰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孔子時代魯國的三家權臣,這三家是孟孫、仲孫、季孫,國君都拿他們沒有辦法,國家政權操縱在他們手裡,魯國的國君很可憐。

季氏這位權臣,有一天高興了,就在家裡開家庭舞會,照規矩他們只能欣賞四人一排的舞蹈,但他居然擺出八人一排的舞蹈來,這完全是天子才有資格欣賞的,這說明他們已經不把國君放在眼裡了。有人告訴孔子,孔子就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呀。」

後人很多是這樣解釋的,好像孔子聽了這事,非常生氣,輪拳頭,敲桌子,厲聲喝道:季氏做出這種事情我們都忍受的話,那還有什麼事不能容忍呢?如果真的這樣解釋的話,那和前面《學而》所說的「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中的「溫」就相違背了,那孔子的修養就有問題了。

所以,孔子並不是這個意思,孔子是說,這要注意了,季家的野心不小,像這種不敬天子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事情他們不忍心做呢?造反、叛變,他們遲早都會幹的。孔子是通過這件事情,斷定季氏什麼事都可能做的出來,將來可能要謀反。所以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並不是孔子在那裡發脾氣罵人。

相關焦點

  • 是可忍孰不可忍!
    瑞典電視臺發布辱華事件令北京暴怒,中國央視甚至發出高級別的外交辭令:是可忍孰不可忍。
  • 孔子何故說出「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時,禮樂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維繫貴族社會的運轉,只是原來天子才能用的規制被諸侯拿來用了,大夫也跟風用了諸侯才能用的器物。嚴格來說,這種情況是僭越。晉楚長期爭霸,各國不堪其擾春秋時期,大部分時間內有「兩霸」——北方的晉國與南方的楚國。
  •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什麼意思?原來很多人理解錯了
    孔子有次在談到魯國的貴族季氏時,說出了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直至現在,很多人還會拿這句話說事兒,以表達憤懣不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那麼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呢?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正是針對這件事而發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歷來多解釋為: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這種解讀就是說,孔子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已經忍無可忍了。既然忍無可忍,按照孔子當仁不讓的態度那就一定會無需再忍,可孔子並沒有叫板季氏的資本,拿什麼「無需再忍」呢? 總不能說滿腹不平就是忍無可忍吧,這是說不通的。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果孔子說的也是看到季氏行僭越之事忍不了之意,那他應該起來攻擊季氏,可事實並不如此,孔子是自己主動離開去周遊列國,晚年還是接受季康子的邀請重回魯國。此處「忍」當作忍心來講,是孔子對季氏,乃至是對三桓下的結論,能幹一件壞事,就能幹多件壞事。 孔子評論這些現象,恰恰反映出當時的禮壞樂崩。當今社會,還有部分人存有這種心理,有些錢權就敢把自己當帝王,天下他最大!
  •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麼意思,你用對了嗎?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古來就有兩種解釋。
  • 誰惹你生氣了,如此委屈,是可忍孰不可忍
    1.窗外的風景,不及小姐姐2.誰惹你生氣了,如此委屈,是可忍孰不可忍3.被大理石環繞的感覺4.為什麼,我哪知道為什麼~5.悠著點啊,這麼高摔下來可不是好玩的14.這小粉襖,真粉,誰還不是個寶寶了~15.讓爸爸看會孩子,結果一回來就看到了這幕,爸爸真是個人才啊。
  • 論語連載(41)《八佾篇》第1章,「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孫氏既盜用天子之禮,又盜用天子之樂,孔子當時35歲,已經開始收徒教學了,他聽說這件事後十分憤慨,認為季氏身為卿大夫擅用八佾舞,違禮僭越,是可忍,孰不可忍!3.有的人可能認為孔子或者是小題大做,或者是在維護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事情過去了2500多年,今天我們有些人可能覺得季孫氏「八佾舞於庭」這件事並沒有那麼嚴重啊,為什麼孔子表現得如此憤慨?
  • 木已成舟,羅志祥做過場的道歉換不來原諒,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實,2000多年前,孔子早已對羅志祥這樣的行為給出了相當犀利的分析,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原意是:「他(季孫氏,一個普通諸侯)在自己的家中使用了只有周天子的八佾舞,如果說這種事情,我們都能夠容忍的話,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不亦樂乎、犯上作亂、巧言令色、一日三省、入孝出悌、行有餘力、言而有信、賢賢易色、慎終追遠、小大由之、貧而樂道、精益求精、告往知來《論語為政》篇:眾星拱北、一言蔽之、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順之年、從心所欲、犬馬之養、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君子不器、周而不比、異端邪說、多聞闕疑、舉直錯枉、不知其可、見義勇為《論語八佾》篇:是可忍
  • 臺灣人孰可忍,孰不可忍!這段悲慘的過去,又被賤踏!
    市黨部立即調閱監視影帶,發現藤井假借上門質問,實際上卻是侵門踏戶,跑到「慰安婦」銅像前用腳踹銅像,根本是假討論、真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樣無恥的行徑,已經超過臺灣人可以忍受的極限.他敢不敢去踹全世界其他55個慰安婦銅像 ?敢不敢去動韓國,美國和加拿大 ?他趕來臺灣,是因為,日本人打從心裡,瞧不起臺灣人.或把臺灣,當成自己的三等殖民地.
  •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未必海闊天空!
    俗語云:是可忍,孰不可忍。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曾經有一部電影名叫《新少林五祖》,在裡面有一句謝苗的臺詞非常經典,還被很多人傳頌。那就是——午時已到,忍無可忍。小時候大家在課本上也學過一句千古名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今天,筆者想從忍的「對立面」來講,筆者想說的是另外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
  • 這些常用成語的來源故事,與現代含義完全不同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用到成語,比如畫龍點睛、沉魚落雁等等,但是是誰畫的龍,又是誰的美貌讓魚兒下潛、大雁跌落?關於這些細節就不甚了解了。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常用成語的背後故事,這些成語的初始含義也與現在截然不同,歡迎大家收藏分享哦。
  • 四個被誤會千年的成語,本義無關風月,如今含義卻難以啟齒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成語不僅失去了其本義,其含義還越來越猥瑣,越來越讓人難以啟齒。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被曲解最深的四個「正經」成語。一、一場春夢說到「春夢」二字,可能很多人的腦海中,都不自覺的播放起了《動物世界》的解說:「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又到了……的季節……」,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雖然春天代表著美好,但美好的事情有很多,並不一定非要扯上那些不健康的畫面。
  • 4個被誤會千年的成語,本無關風花雪月,如今含義卻令人難以啟齒
    但是,在歷朝歷代中,不乏一些風流的文人雅士,對原本的文化含義進行了刻意曲解,以此達到取樂的目的,甚至將本義改得面目全非,令人難以啟齒。而今日,筆者便帶來了四個成語,原本無關風花雪月,可經過了世人的訛傳後,都變得讓人難以啟齒,甚至非常的猥瑣,下面,一起來看看是哪4個成語——一、一場春夢說到「春夢」二字,相信大家都會不自覺的笑出聲來,腦海中頓時閃爍出了一些不健康的畫面,特別是網絡上流傳的那個段子,什麼「萬物復甦,又到了什麼的季節」。
  • 隋朝重臣楊素將自己三個姬妾拱手送人,產生了三個成語
    原來,樂昌公主長大後,曾經許配給江南才子徐德言為妻。結婚後,夫妻兩人夫唱婦和,如膠似漆。徐德言在朝廷裡擔任太子舍人時,陳朝已經衰敗下來,有了滅亡的跡象。果不其然,很快隋朝就派兵攻滅了陳朝,將包括陳後主、樂昌公主在內的所有皇族押送到隋朝都城長安。 樂昌公主在告別丈夫徐德言時,將一枚銅鏡摔在兩半,一半給丈夫,一半自己留在。
  • 隋唐權臣楊素,將自己三個姬妾拱手送人,產生了三個成語
    原來,樂昌公主長大後,曾經許配給江南才子徐德言為妻。結婚後,夫妻兩人夫唱婦和,如膠似漆。徐德言在朝廷裡擔任太子舍人時,陳朝已經衰敗下來,有了滅亡的跡象。果不其然,很快隋朝就派兵攻滅了陳朝,將包括陳後主、樂昌公主在內的所有皇族押送到隋朝都城長安。 樂昌公主在告別丈夫徐德言時,將一枚銅鏡摔在兩半,一半給丈夫,一半自己留在。
  • 衣冠禽獸:原來它最初的含義是個褒義詞
    一說到「衣冠禽獸」這個詞,大家下意識想到的應該是這個成語是貶義詞。它往往指道德敗壞的人,徒有人的外表,幹的事情卻如同禽獸。然而剛有這個成語的時候他的含義是褒義詞,指的是明朝當官的,是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成語。那麼為什麼它由褒義詞轉變成貶義詞了呢?
  • 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就在5月28日的比賽中,來此LCK的T1戰隊用首亮7秒老鼠,讓全體中國玩家非常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T1必須承受來自LPL的怒火!T1選人階段,首亮老鼠,引起廣大網友不滿!只不過這一次T1做得更絕,在面對全華班TES時選擇了這一手操作,只能說,其心可誅啊……當然,TES也不含糊,面對T1的挑釁,是可忍孰不可忍?果斷碾壓、虐泉帶走T1,也是給廣大LPL賽區玩家出了口惡氣。
  • 7張圖片7個成語典故:有兩重含義,言行不一,代表了另一個成語
    看到第一張圖片,大家都可想到男人,謎底是:口是心非。大家網上都是男人是大豬蹄子,都是口是心非。小編還是要說一下,那只是少數。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
  • 成語小總結之不刊之論、可圈可點
    本片介紹成語釋義與我們直觀理解有明顯差距的2個成語。許慎著《說文解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寫文字來源、分析文字偏旁部首、解釋文字含義的著作,讓後世人得以了解古代漢語文字的全貌,也為更多人的漢語研究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