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故說出「是可忍孰不可忍」

2020-12-24 中國日報網

■楊博

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王權衰微,對諸侯的控制力逐漸衰弱,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現象。當時,禮樂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維繫貴族社會的運轉,只是原來天子才能用的規制被諸侯拿來用了,大夫也跟風用了諸侯才能用的器物。嚴格來說,這種情況是僭越。

晉楚長期爭霸,各國不堪其擾

春秋時期,大部分時間內有「兩霸」——北方的晉國與南方的楚國。為爭奪中間小國的控制權,晉楚兩國在中原地區形成了長期拉鋸的局面。

公元前638年,鄭國成為楚國的附屬國。宋國因此伐鄭,楚國遂派來救兵,兩軍在泓水相遇。當時,宋國軍隊已經在泓水邊列陣,楚國軍隊還沒有來得及渡河。但宋襄公仁義,等到楚軍過河後才開戰,最終戰爭以宋國失敗告終,宋襄公身負重傷,不久病亡。

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32年。對於這場戰爭,楚國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楚成王不想打,令尹成得臣堅決要打,所以楚成王沒有將主力交給成得臣,導致楚國軍力實際弱於晉國軍隊。最終,晉文公獲勝,一舉奠定了霸業。

因長期的爭霸戰爭,中原小國不堪其擾,晉楚兩國也被拖得精疲力竭。於是,老牌諸侯國宋國出來調和。公元前589年和公元前546年,宋國兩次邀請各國君主進行和談,史稱「弭兵之會」。

政事由私家決定,百姓無所依從

隨著天子威權下移以及各國僭越爭霸,諸侯的權威也在慢慢消解。

《左傳》中記載了晏嬰、叔向論季世的故事,季世是末世的意思。我們都聽過晏子使楚的故事,但這次的事情發生在晏子出使晉國的時候。

史書記載,齊國曾將少姜嫁到晉國。少姜去世,齊國為了繼續婚姻關係,就派晏嬰來晉國再度求婚。訂婚之後,晏嬰接受晉國的宴賓之禮。叔向陪他一起參加宴飲,並交談起來。

叔向問:「齊國怎麼樣了?」晏嬰回答:「現在是末代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說。齊國恐怕是陳氏的了。」叔向說:「是的。就是我們晉國的公室,現在也到了末世。兵車沒有戰馬和人駕馭,國卿不率軍隊;國君的戰車左右沒有好人才,步兵隊伍沒有好長官。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這八個大家族的後人已經淪為低賤的吏役。政事由私家決定,百姓無所依從。」

晏子問:「您打算怎麼辦?」叔向說:「我聽說,公室快要衰微時,它的宗族就像樹的枝葉一樣首先落下來,公室跟著就衰亡了。我的一宗有十一族,只有羊舌氏一支還在。我又沒有好兒子,公室沒有法度,能夠得到善終就是萬幸,難道還會指望得到後代的祭祀嗎?」

透過晏嬰和叔向的這番對話,可以看到齊晉兩國的國君、公族和原有的大貴族均已呈現明顯的衰頹之勢。對比之下,齊國的陳氏以及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則欣欣向榮。

齊國的陳氏就是戰國時期的齊國君主,也就是田氏。田和陳實際上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齊國、晉國的大權逐漸被這些新興的卿大夫宗族掌握,所以後來就發生了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重大事件。

其他的中小國家也存在類似的情形。鄭國有「七穆」,魯國的國政則長期被「三桓」(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人)操控。

國君的權力大大衰弱,政令被原本的家臣、卿大夫家族把持。當時,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政出家門」。這些掌握實權的卿大夫、家臣是僭越的主力。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本是孔子對「三桓」之一季孫氏在家廟中使用八佾的批評。八佾是周代宮廷樂舞制,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跟周天子用九鼎一致,周代禮制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因此,魯昭公最多可用六佾,可季孫氏故意打破禮制,設置了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故孔子感慨:「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孫氏僭越周天子禮制的嚴重性在於,不僅周天子,就連國君也已喪失了控制卿大夫、家臣的實力,禮崩樂壞難以避免。之後,中國歷史就進入戰國時期。(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含義,原來是這樣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就是個例子,現在的解釋是:如果這個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一般都是形容人們對不可容忍的事情的氣憤和激動情形。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這樣的,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原文是:子曰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什麼意思?原來很多人理解錯了
    孔子有次在談到魯國的貴族季氏時,說出了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直至現在,很多人還會拿這句話說事兒,以表達憤懣不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那麼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呢?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正是針對這件事而發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歷來多解釋為: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這種解讀就是說,孔子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已經忍無可忍了。既然忍無可忍,按照孔子當仁不讓的態度那就一定會無需再忍,可孔子並沒有叫板季氏的資本,拿什麼「無需再忍」呢? 總不能說滿腹不平就是忍無可忍吧,這是說不通的。
  • 是可忍孰不可忍!
    瑞典電視臺發布辱華事件令北京暴怒,中國央視甚至發出高級別的外交辭令:是可忍孰不可忍。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 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木已成舟,羅志祥做過場的道歉換不來原諒,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凌晨5點發文道歉,羅志祥是誠心還是作秀,孔子說過一句話,分析的十分透徹周揚青揭了帽子,周揚青捅了婁子,其在社交媒體上的控訴文章,無異於娛樂圈中投下了一枚頗具分量「震撼彈」,讓羅志祥和羅志祥的粉絲們瞬間蒙圈、應接不暇。
  •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麼意思,你用對了嗎?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古來就有兩種解釋。
  • 論語連載(41)《八佾篇》第1章,「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忍:忍心,狠心,容忍。 孰:誰,哪個,什麼。【白話翻譯】魯國的執政者季氏在他家廟的庭院中使用了周天子和魯公才能用的八八六十四人的舞樂,他們作為領導人和公眾人物,本應以身作則,卻帶頭公然違反社會禮制,影響非常壞。當時的孔子35歲,正值血氣方剛意氣風發之時,勇敢地站了出來。
  • 子曾經曰過,孔子的話在電影裡點石成金丨夜問
    海報元素來自周潤發主演電影《孔子》。答案:《白鹿原》-溫故而知新。《秋菊打官司》-是可忍,孰不可忍。公元前551年的今天,孔子出生。他名為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這本著作成了儒家經典。
  • 誰惹你生氣了,如此委屈,是可忍孰不可忍
    1.窗外的風景,不及小姐姐2.誰惹你生氣了,如此委屈,是可忍孰不可忍3.被大理石環繞的感覺4.為什麼,我哪知道為什麼~5.悠著點啊,這麼高摔下來可不是好玩的14.這小粉襖,真粉,誰還不是個寶寶了~15.讓爸爸看會孩子,結果一回來就看到了這幕,爸爸真是個人才啊。
  • 「了如指掌」說禘禮:聖人孔子為何孤掌難鳴?
    成語「了如指掌」講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dì)禮的故事。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以及孔子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這個大變局中的種種不適應。然而歷史如大江之流奔騰向前,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氣可嘉,卻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殷商後裔。
  •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十三年,竟然是為了這件事
    一時間,孔門號稱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換算成公眾號粉絲量,怎麼也是個千萬級別大號,可見當時孔子的影響力有多大。粉絲體量上去了,影響力也出來了,但是一直沒能變現,眼看著自己的學生官至士大夫了,自己還是個芝麻小官,這樣下去面子掛不住啊。思來想去,孔子決定來一場線下粉絲互動,史稱孔子周遊列國。
  • 臺灣人孰可忍,孰不可忍!這段悲慘的過去,又被賤踏!
    市黨部立即調閱監視影帶,發現藤井假借上門質問,實際上卻是侵門踏戶,跑到「慰安婦」銅像前用腳踹銅像,根本是假討論、真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 這個不算啥的事兒最讓孔子抓狂,為什麼?
    對於孔子來說,這個世界上最讓他憤怒的大約是「八佾舞於庭」了吧,是可忍,孰不可忍指的就是這個事兒【1】。老夫子為什麼對歌舞的事情這麼上心?這就要從儒家的根本,禮字上說起了。佾就是歌舞團中的一列,一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之所以孔子對季氏這樣憤怒,是因為在古代不同身份不同等級的人,可以使用的歌舞團規模的大小是有嚴格限制的,天子、諸侯、大夫、士人各有不同。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同年,35歲的孔子也來到了齊國。除了迫於魯國局勢動蕩之外,孔子更是想藉助齊國施展抱負,實現政治理想。《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仕齊「為高陽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但後來由於齊相晏子的反對,孔子很快離開了齊國,離去時狀況相當狼狽,「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後世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孔子一生嚮往仕途,渴望出仕。
  • 孔子的處世之道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他說的許多話,多是針對當時特定的歷史事件,特定的時代而說的。  我們在研讀《論語》的時候,這一點不能不明白。  《八佾》中說: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這是孔子針對季氏說的。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就在5月28日的比賽中,來此LCK的T1戰隊用首亮7秒老鼠,讓全體中國玩家非常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T1必須承受來自LPL的怒火!T1選人階段,首亮老鼠,引起廣大網友不滿!只不過這一次T1做得更絕,在面對全華班TES時選擇了這一手操作,只能說,其心可誅啊……當然,TES也不含糊,面對T1的挑釁,是可忍孰不可忍?果斷碾壓、虐泉帶走T1,也是給廣大LPL賽區玩家出了口惡氣。
  • 讀《史記·孔子世家》(三)
    二 孔子初會齊景公 要設法為魯昭公辯護,是晚年孔子才需要操心的事。青少年時代,孔子地位太低,和人聊天時,為國君被三桓欺負感慨兩句,想必是有的,但按照「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原則,主要還是過自己的日子。《孔子家語》說,孔子十九歲結婚,媳婦來自老家宋國的亓官氏。這事《論語》不提,《史記》也不講。
  • 孔子選婿——德為心之守,忍為心之刃
    結果公冶長忘記了,把整隻羊連肚裡東西都吃掉了,鳥沒東西可吃,就想害他。後來又對公冶長說南山有隻羊,公冶長跑去,羊沒看到,而看到一個被害死的人,有口難辯,結果坐了牢——這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處在紛繁世界,秋後的螞蚱在冬的清寒中再也藏不住狂暴的氣息。望著失控的西方因自由越來越多飄蕩在空氣中的靈魂,在戰爭的陰霾下砌緊生命的藩籬。
  • 春秋時代究竟是不是孔子所講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呢?
    孔子知道後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的眼中,春秋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私室篡逆公室是道德衰落的表現,所謂「世風不古,人心日下」。所以,孔子對於春秋時代的大變革作了如下評價:「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 你知道「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出處嗎?《論語·八佾第三》名師誦讀 | 未來·電臺
    附:譯文1.季孫氏在他家廟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說:「這等事,他都忍心做,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呀!」2.魯國孟孫,叔孫,季孫三家,舉行家祭,祭畢撤饌之時,也命樂工唱雍之詩。如他那樣,才可和他言詩了。9.先生說:「我能說夏代之禮,惜乎杞國不夠為我說作證明。我能說殷代之禮,惜乎宋國不夠為我說作證明。這因杞、宋兩國現存的典籍和賢人皆不足之故。否則我準能把來證成我說了。10.先生說:「我對禘禮,只待香酒初獻灌之後,便不想再看去了。」11.有人問:關於禘祭之禮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