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
古來就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
這種事都忍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做;
另一種解釋是
這樣的事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事不能容忍。
春秋時代的魯國,
有孟氏、叔氏、季氏三個非常有勢力的大家族,
其中尤其以季氏最為厲害,
把持了魯國的朝政,
成為魯國的實際統治者。
季氏家族中的季平子,
擔任過魯國的執政上卿(相當於丞相),
季平子把魯國國君魯昭公驅逐出國,
另立魯昭公的弟弟為魯定公。
因為他可以一手遮天。
所以,
他在家廟庭院裡配樂配舞的時候就敢用八行的舞蹈隊。
那時候的舞蹈隊,
每一行八個人,八行就是六十四個人。
而按禮制規定,
只有天子才可以用這樣的舞蹈隊。
在當時,
即便諸侯也只能用六行四十八個人的舞蹈隊。
像季平子這樣的大夫,
只能用四行的舞蹈隊,
但是他卻用了八行的舞蹈隊,
這就是他權高妄為的表現。
就這件事論語裡有記載:
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平子的兒子是季桓子,
他的作為也跟其父一樣。
季桓子慫恿魯定公收下了
齊國對魯國使用美人計送去的
八十位舞女和歌女組成的歌舞團,
使得魯定公沉迷於美色,
三天都不上朝。
當時在魯國為官的孔子
就是為此勸說不下離開了魯國。
季桓子死後,
他的兒子季康子執掌魯國國政。
季康子迎回了在外週遊的孔子,
遇到治理上的難題就經常向孔子諮詢,
甚至連國內的盜賊多了,
都要問孔子怎麼辦才好。
孔子回答季康子說,
如果你不貪財,
即使獎賞老百姓去偷盜,
他們也不會去。
意思是:就是因為你貪,
老百姓才會去盜。
也就是說國內之所以盜賊多,
根源就在於有貪婪無度的統治者。
老子的話把這個意思表述得更直白,
老子說: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意思是,
正是統治者的租稅過多導致了百姓的忍飢挨餓,
正是統治者的胡作非為導致了百姓的作奸犯科。
所以,
在老子和孔子看來,
下層的犯罪率與上層的貪婪度是成正比的。
論語記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
季康子向孔子求教如何治理國家,
說殺掉那些道德敗壞的人來改善社會風氣,
你覺得行不行?
孔子說,
你從事政治,為什麼要多殺人?
你只要自己改善了,
老百姓自然就會改善了。
有地位的人的行為就像風,
老百姓的行為就像草,
風往哪裡刮,草就向哪裡倒。
東漢有一位大官,
也是一位大學者,叫劉向。
他對當時的統治者不滿,
就收集圖書中的很多名言與故事,
編成了一本叫《說苑》的書給皇帝看。
他把老子和孔子的意思加以發揮,
在書裡把這個關係組成了一個更清晰的邏輯,
他說:
天子好利則諸侯貪,
諸侯貪則大夫鄙(貪),
大夫鄙則庶人盜。
上之變下,
猶風之靡草也。
意思是,
如果一個國家的天子是好利的,
那麼天子下面的諸侯也肯定是貪的;
如果諸侯是貪的,
那麼諸侯下面的大夫也一定是貪的。
而如果一個國家的天子、諸侯、大夫這些執政者都是貪的,
那麼平民百姓就會變成盜賊了。
細推下這個邏輯可以想像到:
如果一個國家中的大官是貪的,
中官為了升官發財得好處,
就要向大官行賄。
中官的錢從哪兒來?
有小官為了升官發財得好處,
就要向中官行賄。
而小官的錢從哪兒來?
他可以向他管制下的有錢人索賄。
有錢人要發財,
就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就要向主管者行賄。
如果一個社會,
行賄成風,
索賄成風,
所有人的正當權益就都要通過索賄、行賄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那麼沒錢的窮人怎麼辦?怎麼活呢?
就要鋌而走險,
就有可能淪為盜賊了。
最後以白居易的一段話結尾:
上開一源,
下生百端。
君好則臣為,
上行則下效;
故上苟好奢,
則天下貪冒之吏將肆心矣。
意思是:
上級統治者是源,
這個源頭一開,
根據這個源,
下面各種各樣的支流就生出來了。
所以君主喜歡的事情群臣就會去做;
上面人的行為下面的人就會仿效。
所以,
如果上級統治者是貪婪的,
那下面貪婪的官吏就將層出不窮了。
題外:
就連十九世紀的日本人都編錄了一本《官話指南》,
裡面就收集了一句中國人常用的話:
什麼事都得有個榜樣,上行下效。
在上的不要錢,在下的還敢貪贓嗎?
註:本文摘自喜馬拉雅「傅傑講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