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什麼意思?原來很多人理解錯了

2021-01-12 靜賢說

孔子有次在談到魯國的貴族季氏時,說出了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直至現在,很多人還會拿這句話說事兒,以表達憤懣不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

那麼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是表露的個人憤慨還是另有所指,這就要結合原文推敲後再做結論,忽視了原文內容單個的抽出某句話作分析,無一避免的會導致望文生義。

「孔子謂季氏」中的「季氏」,就是魯國的「季孫氏」,當時的一個權貴家族,這裡指的是一個具體的人。根據《左傳》昭公25年的記載來看,孔子所指的「季氏」是當時魯國的正卿季平子。季平子在魯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地位的權臣,先後輔佐過魯昭公、魯定公兩代魯侯,由於軍政大權在握,曾一度專魯國之政達十年之久。

「八佾(yi)舞」之「佾」指行列,周代的奏樂舞蹈一佾為8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按照周禮規定,只有天子的樂舞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就是由四十八人演奏的樂舞;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平子是魯國的正卿,按照季氏的官階,只能用四佾舞,但他擅自僭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這就超越了本分,是一件嚴重的越軌行為。季平子身為一國卿大夫,按說理當率先遵循禮制的規定,嚴守社會的基本制度去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才是。可是他特權意識根深蒂固,知禮而犯禮,公然去挑戰踐踏禮樂規則,這不就亂了套了麼?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正是針對這件事而發出。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歷來多解釋為: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這種解讀就是說,孔子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已經忍無可忍了。既然忍無可忍,按照孔子當仁不讓的態度那就一定會無需再忍,可孔子並沒有叫板季氏的資本,拿什麼「無需再忍」呢? 總不能說滿腹不平就是忍無可忍吧,這是說不通的。叫板歷來是需要些勇氣的,但只有勇氣還不行,更重要的還是實力,沒有實力的叫板那是白送,沒有實力的憤怒也毫無意義。既然沒有意義,也有可能是白送找死,當季氏在他家寬大的庭院裡命人八佾翩翩起舞時,孔子大概不會叫嚷著「不可以容忍」的,這不是智者的聲音。

為了全面理解這句話,我們再來參照此章全文來看一看: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

就是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說的季氏,而不是孔子自謂,「是可忍」之「是」指的是「八佾舞於庭」這種事;「忍」最初的字義只有「忍耐」和「忍心」這兩種義項,把「忍」理解為「容忍」是稍後才出現的引申義,此章節之「忍」當作「忍心」講。

這句話實際說的是:「如果這種『八佾舞於庭』的事都能忍心去做的話,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做呢?」

意思就是說季平子這個人太狠心,已經沒有什麼事幹不出來了。孔子的言外之意就是說季平子有可能會發動政變,武力奪權。

事情的演變也正如孔子所料,後來季平子聯合魯國的另外兩家貴族孟孫氏、叔孫氏一起攻打魯昭公的軍隊,魯昭公由於兵少將寡,兵敗後逃亡齊國,隨後又輾轉流落於晉國,如此一去經年,就再也沒能踏入魯國的土地半步,最後終老於晉國的乾侯。趕走了魯昭公,季平子從此攝行君位,這個時候的季平子儼然就是魯國君主,只差一個君王頭銜罷了。

孔子在「八佾舞於庭」時就已看出季平子有篡位野心,所以評價他「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個人狠心到一定程度,還有什麼不會幹的?一個人下一動作要做什麼,只需看他現在的表現就大致可以看出端倪,這種以小看大、知微見著的預見力與經驗閱歷的關係不大,更多的是源於一種清晰思維。

相較於思維,經驗閱歷、專業知識都不能算作什麼,一個人能走多遠最終取決於他的思維而不是其它,思維才是人生至上的寶貝。

相關焦點

  •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含義,原來是這樣的!
    很多俗語,經過千百年的流傳,經常改變了原來的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就是個例子,現在的解釋是:如果這個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一般都是形容人們對不可容忍的事情的氣憤和激動情形。
  •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麼意思,你用對了嗎?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古來就有兩種解釋。
  • 是可忍孰不可忍!
    瑞典電視臺發布辱華事件令北京暴怒,中國央視甚至發出高級別的外交辭令:是可忍孰不可忍。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孔子何故說出「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時,禮樂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維繫貴族社會的運轉,只是原來天子才能用的規制被諸侯拿來用了,大夫也跟風用了諸侯才能用的器物。嚴格來說,這種情況是僭越。晉楚長期爭霸,各國不堪其擾春秋時期,大部分時間內有「兩霸」——北方的晉國與南方的楚國。
  • 誰惹你生氣了,如此委屈,是可忍孰不可忍
    1.窗外的風景,不及小姐姐2.誰惹你生氣了,如此委屈,是可忍孰不可忍3.被大理石環繞的感覺4.為什麼,我哪知道為什麼~5.來,看看10斤肉到底有多厚!哈哈哈8.假髮:我「戀愛」了~9.如果你覺得時間過的太快了的話,可以試試做一下平板支撐,你會發現時間過的很慢10.傳說中的「五黑」?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底什麼意思?很多人經常用,卻用錯了
    這種在流傳過程中,誤傳了一個字,讓大家理解錯的情況我們也尚且能接受。但杜甫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明明是諷刺朝中大臣逾越禮制,用皇帝才能用的樂制,如今卻常被人用來誇人彈得好、唱得好。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表示,詩聖這個詩寫得太含蓄了,諷刺意思從字句上根本看不出來,用錯了也是能接受的,沒什麼不對。
  • 論語連載(41)《八佾篇》第1章,「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理解有誤,原因有二。其一,「佾」這個字的字形就表明一列是八個人。其二,一列八人是從音樂的角度來設置的,代表八風八音,舞樂之人手持不同的樂器,如果一列不足8人,那八音就不全了。庭:自家的庭院廟堂,有別於朝廷和太廟。是:此,這。忍:忍心,狠心,容忍。 孰:誰,哪個,什麼。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的「樂樂」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如果這些新選手的表現還可以接受的話,那詩詞高手彭敏犯的錯就讓人有些無奈了。作為兩屆亞軍,彭敏可是被稱為「萬能文藝青年」。他不只是在詩詞大會上成績斐然,2015年更是拿下了中國成語大會的總冠軍,文化功底可想而知。本期詩詞大會中,彭敏一來就表現出了不凡的實力,連續坐穩了4期擂主,雖然最後在第5期惜敗,也再一次讓我們見識到了北大才子的能力。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現代社會,相信幾乎所有成年人都聽到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混話,從字面意思來講,這句話是說人如果不為了自己考慮就會被天誅被地滅。 可惜的是這樣的字面意思解說是徹底弄錯了,因為這裡的「為」字不是四聲,而是二聲,是修為、作為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在世如果不讓自己有所作為或具備一定修為,那麼天地道法都會讓他漸漸消亡。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我大概明白他說的意思:人的苦都是自找的,人不要有太多追求,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既然到頭來每個人還不都是兩手空空而去,還不如現在就斷了念想,免遭痛苦。我之前也不知道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的意思,因為我後來在文章評論區又看到許多網友說了相同的這句話,便特意查閱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王熙鳳說的「燒糊了的卷子」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相信很多紅迷初讀紅樓的時候,都會遇到不少障礙,比如生僻字詞,比如俗語俚語,比如詩詞歌賦,比如對人物穿著的描寫等,甚至讀了多遍,仍有不懂之處。原文裡,王熙鳳先後兩次說過一句俗語「燒糊了的卷子」,很多人就沒搞明白,我們今天試著分析一下。先來看這句話分別出現的兩個地方。
  • 陳志朋耿直上熱搜,炮姐到底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12月6號,在節目《追光吧哥哥》的花絮裡節目組採訪哥哥們一個問題:「炮姐是什麼意思?」哥哥們大多滿臉問號,不理解是「哪個炮?哪個姐?真的有這個詞嗎?」到了陳志朋這裡,他會心一笑,說:「就是那個職業的姐姐,不能在隱喻了,會有畫面出現。」
  • 到底什麼是高情商?很多人理解錯了(深度好文)
    另一個原因是,即使你不會,但是你只要在網上發個帖子,如果你再願意付錢,那麼很快就有很多人幫你解決。也就是說,智商差距,給你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小,所以勝負的關鍵,就取決於情商了。然而,很多人卻誤解了,什麼是高情商。
  • 古話說「與人不和、勸人養鵝」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活環境產生了很大變化,有些自古流傳的、本是通俗易懂的俗語,現代人反而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了,比如為什麼俗話說與人不和,勸人養鵝?現在恐怕只有農村的人才能懂。與人不和,勸人養鵝。這句話在《增廣賢文》中也有記載,最少也有百年的歷史了,後邊還有一句,叫與人不睦,勸人架屋。這句同樣叫人難以理解,養鵝和架屋,跟與人不和睦有什麼關係呢?
  • 千古名句「貧賤夫妻百事哀」,你知道意思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千古名句「貧賤夫妻百事哀」,你知道意思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是來自於唐代詩人元稹的《遣悲懷》,這首詩是寫給他死去的妻子的,元稹和妻子韋從的感情十分的好,妻子的死自然對他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悲痛之下,元稹便寫出了這篇詩來紀念他的亡妻,於是就有了這首詩。
  • 「尸位素餐」很多人理解錯了,原來還有別的意思!
    有時也用於自謙,意思是自己本來沒有什麼本領,幸蒙東主的照顧,生計問題得以解決,良心上有點內疚,在某些場合也是很得體的謙虛的說法。看似簡單的成語,背後蘊含的典故,可是歷經了數千年的醞釀。那麼祭拜的人,除了「屍」之外都要站著,由此產生「坐如屍、立如齊」的說法。屍坐端莊,立者整齊,能摒除懶惰、怠慢的習氣,使邪僻的惡氣沒有空子可鑽。源於祭祀的坐姿和站姿,後來演變為貴族的日常禮儀,也成為傳統的正坐、站立姿勢。用「屍」的禮制,直到戰國以後,被神像、祖宗牌位取代。
  • 木已成舟,羅志祥做過場的道歉換不來原諒,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同時,也徹底揭露了羅志祥這個善於偽裝的「雙面人」。面對周揚青無情一擊,羅志祥慌了,凌晨5點鐘,在其社交媒體上公開發文,對自己的不當行為,向公眾道歉,希望能夠贏得世人的原諒。如此穩準狠的道歉動作,我們該如何解讀,羅志祥究竟是迫於公眾壓力還是衷心的悔過?2000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曾經留給我們一句古話,分析得十分透徹。
  • 「落葉歸根」到底什麼意思?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但人的根/故鄉真的指自己出生的那個地方嗎?每一個遊子大概都知道,即使自己回到自己出生的那個地方,待不了幾天,自己就想走!為什麼?其實人真正的「根」或者說真正的「故鄉」不是指某個地方,而是指靈魂的歸宿!只有自己的靈魂找到自己原來出來的地方,找到自己真正的家,靈魂才能真正得到安息!
  •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到底是什麼意思?90%的人都理解錯了!
    相信很多歷史愛好者已經知道了,這個命題就是「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可是,很多人(多半是葉公好龍者)對這句話是一知半解。往往把這句話掛嘴邊的人並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並且不少人在引用這句話的過程中刻意隱去了一個「真」字。當然,少一個「真」字並不影響這句話的本意,但是卻能反映引用者的態度是否懇切。那麼,到底該如何理解「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