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6蒙莊的宋國成語

2020-12-20 澎湃新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6蒙莊的宋國成語

2020-04-10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莊子是宋國蒙人,又在蒙澤澤畔做過蒙漆園吏,故後世人們又稱他為「蒙莊」。如唐代劉禹錫《傷往賦》:「彼蒙莊兮何人!予獨累嘆而長吟。」唐代趙彥昭《奉和聖制幸韋嗣立山莊應制》:「逍遙自在蒙莊子,漢主徒言河上公。」清代黃鷟來《和陶飲酒》之七:「快哉《逍遙遊》,蒙莊真達生。」

莊子在《寓言》篇,最早提出「寓言」一詞。《史記》中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是《莊子》這部著作的精髓,它所形成的寓言成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跡。有時一則寓言故事,在後世可形成若干條成語,其形式和意義相去不遠,如「莊周夢蝶」「莊生夢蝶」「蝶化莊周」「蝶化莊生」等,都出自《莊子·齊物論》的「莊周夢蝶」。《莊子》既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巨著,博大精深,其寓言成語是歷經數千年而流傳和提煉出來的精華,它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

朝三暮四

莊周碑林

成語中有很多與宋國有關,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長等。這些成語主要來自先秦及秦漢典籍,其中一部分就來自《莊子》。翻開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的「摭佚」,你會讀到「狙公賦芧」這樣一則寓言,成語「朝三暮四」即源於此。該故事講到宋國有個養獼猴的人狙公,他愛獼猴,養了成群的獼猴。他能理解獼猴的意思,獼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節省家人的口糧,以此滿足獼猴的食慾。不久缺少糧食,要限制他們的食量。恐怕獼猴們不聽從自己的,先欺騙他們說:「給你們橡子,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跳起來發怒。他不一會兒又說:「給你們橡子,早上四個,下午三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趴在地上表示高興。惠施聽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受啟發,覺得莊子對道的研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心裡也非常佩服,所以他堅持聽完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莊子。

除了這則源於《莊子·齊物論》的故事,《莊子》的33篇中,共有寓言成語108條,分別分布在21個篇章中,可為內容豐富,氣象萬千。如《逍遙遊》中有大瓠之用、越俎代庖、鵬程萬裡、不龜手藥、姑射神人、冰肌玉骨、綽約多姿、吸風飲露、樗櫟散材、跳梁小丑等,《養生主》中有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躊躇滿志、螳臂擋車等,《秋水》中有望洋興嘆、夏蟲語冰、貽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鄲學步、濠梁之辯等,其它篇章中有相濡以沫、七竅生煙、抱甕灌園、輪扁斫輪、得心應手、東施效顰、鼓盆之戚、屏氣凝神、呆若木雞、鬼斧神工、君子之交淡如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宋畫吳冶、每況愈下、空谷足音、運斤成風、涸轍之鮒、屠龍之技、吮癰舔痔、探驪得珠等。

矯情失真

《莊子》中的成語不少條目深刻地反映了莊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和生活哲理,可謂是思想深邃、富有哲理,對人們了解莊子的哲學觀、政治觀,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書中《外物》篇有「矯情失真」的成語故事,講的是宋國的國都演門那裡有一個人,他的父母死了,他按照當時的禮節披麻戴孝,守喪居哀,哭得死去活來,甚至連飯都不肯吃,這樣沒有幾天就弄得形容憔悴,一點精神都沒有了。宋國的國君聽說了以為這是孝行,便下詔旌表他,還封他官師的爵位。這件事社會上廣泛流傳,鄉裡的人紛紛效法他,一些父母死了的人,便按照禮節,大肆舉哀,不顧自己的心身日夜哭泣不止,有意毀傷自己的面容,有的甚至湯水不下……,因此而死亡的就有一半之多。

莊子的弟子們聽說後告訴了莊子,莊子說:「這是因追求名利而矯情失真啊!古代人們不以名利所動: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逃走了。湯想把天下讓給務光,務光因此發怒。紀他聽說了,便率領弟子避居到窾水之畔,諸侯便來勸慰他們,三年之後,申徒狄竟因傾慕高義投河而死。」莊子的弟子說:「先生,追求名利而死是失真,傾慕高義而死是不是失真呢?」莊子說:「使用捕魚的竹籠,是為了捕魚,捕到了魚,就把竹籠遺忘了,這叫『得魚忘筌』;使用捉兔子的繩具,是為了捉兔子,捉到兔子,就把繩具遺忘了,這就『得兔忘蹄』。運用語言是為了表志真意,表達出了真意,就把語言忘了。我怎能遇上遺忘語言的人,和他傾談呢?」弟子們像似領悟了,沒有再說什麼。

逆旅二妾

莊子是一位幽默大師,他不但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喜劇性元素,而且在藝術實踐中具有創造和表現的張力。他能在各種細小的事物中揭示出深刻的本質。《莊子》成語的不少條目都顯示出幽默的神奇功效,如《外物》篇「莊子神龜」即說就算如神龜般神通廣大也會有算計不到的時候。《山木》篇中有「逆旅二妾」的故事,「惡貴美賤」成語即源於此。

陽朱到宋國去,住在一家旅店裡。他看到這家旅店的主人有兩個妾,一個美麗,一個醜陋。可是長得醜陋的受到寵愛,而長得漂亮的卻受到冷淡。陽朱很不理解,便問其中的緣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個長得漂亮的自以為漂亮,但是我卻不覺得她漂亮;那個長得醜陋的自感醜陋,但是我卻不覺得他醜陋。」楊朱告訴他的弟子們說:「你們記住:做善事而存有積善德之心,就沒有善德了。能為善,而又能拋棄自已的名利之心,到哪裡都能受到人們的歡迎。美的自然為美,自我矜誇,表現出來的反而就不美了,醜的自認為醜,德行反而是美好的。」

三命而俯

莊子在他的著作中展現出動人的歷史畫卷,對當時社會生活、自然環境的反映,達到了驚人的廣度與深度。在《莊子·列禦寇》中有「謙之與驕」的故事,成語「三命而俯」的故事即源於此。孔子的十代祖是宋國的正考父。正考父年少時勤奮好學,青年時更加虛心求進。他的作為被宋國的國君知道了,便任命他為士,讓他出來當官。正考父做了士以後,他就躬著身子與別人說話,以表示對別人的尊重,人們認為他很和順,便都願意幫助他。不久正考父因辦事謹慎,忠於職守,被提拔當了大夫。正考父此時見了人總是彎著腰,表現得很謙恭,說話也更加和氣了。事隔不久宋國的國君又聽不少人說正考父的好話,於是又提拔他作了上卿。正考父此時見了人總俯身向地,行路時便沿著牆根走,他治下的人民見他「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如此謙恭,誰也不敢違反法度,所以他所管轄的地方一片昇平景象。

與正考父同時還有一個與他相反的人。這個人少年時學業有成,青年時便被宋國的國君發現了,任命他為士。他一上任就挺起胸來趾高氣揚;第二次被任命為大夫時,他坐在車子上還手舞足蹈;第三次,被任命為上卿時他忘乎所以目空一切,連稱呼自己的叔伯都直呼其名。於是眾叛親離,他的轄區強盜橫行一片混亂。莊子所講這則故事意思是人在高位得勢的時候要做到謙卑自省,戰兢自持,時刻保持警醒。

作者簡介

馬學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範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其專著有《範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6蒙莊的宋國成語》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2020-04-13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2020-04-08 0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2墨行天下肩道義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2墨行天下肩道義 2020-04-12 15: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7學富五車的智慧
    編者按從古至今,國人在描述一個人非常有知識的時候,常會用到一個成語,那就是「學富五車」。很多人聽說這個詞的第一印象是這個人學了五輛車裝的全部書籍,那一定非常厲害。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29靈秀神秘空桐山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29靈秀神秘空桐山 2020-05-11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這兩個成語典故皆出自西漢時的經學家、商丘人戴聖編著的《禮記·祭義》。「祭義」是對祭祀意義的闡述,所以以此為篇名。 《禮記·祭義》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dì,古代天子與諸侯在春天的一種祭祀)秋嘗(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38逢澤雲水繞睢陽
    宋國的國君和大臣喜歡到逢澤遊玩,在發現了逢澤有麋鹿後,宋景公邀請左師向巢一同去逢澤打獵。向巢和司馬皇野同乘一輛車,到達逢澤,陪同景公在逢澤縱情遊獵。也就在此時,宋景公告訴了向巢一件事,向巢的弟弟向魋要政變加害國君,這也是請他到逢澤來的緣由,嚇得向巢下拜不能起立。於是,司馬皇野請向巢和宋景公盟誓效忠,並拿出兵符命令他的部下攻打向魋。向魋失敗逃亡衛國、齊國,向巢也因擔心景公清算向氏家族逃亡到魯國。
  • ...到「殷商之源」 ——殷商之源與「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
    從「尋商探宋」到「殷商之源」——殷商之源與「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豫東計劃」)這個名詞開始是被商王室統治的國家的稱號,然後被推而廣之用來稱呼商國人民和其他與商同時的國家人民所創造的文明。商也用來稱呼中國歷史上被商王朝統治的那一時代。當代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所著《商文明》一書《緒論》裡最開頭的這兩段文字開宗明義的回答了「商朝是誰」、「商這個名字意味著什麼」的重大問題。商丘是殷商之源。
  • 「殷商之源」,商丘真「管」!
    天時:應天命而動,開殷商之源「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今天,商丘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殷商故城申遺工作。春秋戰國,群雄逐鹿之時,商丘成為延續殷商祭祀的宋國領地,依然延續著一個神話,即由聖人文化誕生的中華思想文明。這個時期,商丘是老子、莊子、墨子故裡,是孔子祖籍地。聖人誕生的時代,正是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提出的「軸心時代」。
  • 包青天老家人來訪,「殷商之源」共話包公
    2020-11-21 11:26:20 來源: 商丘城市建設 舉報
  • 成語故事:爾虞我詐,理解成語,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成語故事:爾虞我詐,理解成語,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文|歷史趣味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極具傳統的文化,大多成語背後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了解成語裡蘊含的故事也是在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前兩天小編給大家已經講了一些成語故事了,今天小編依舊和大家來講講成語運蘊含的故事。
  • 《殷商之源·十祖聖地》之農祖:朱襄氏
    《殷商之源·十祖聖地》之農祖:朱襄氏 2020-04-22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3個成語均出自鶴壁,與殷紂王有關,你了解的成語還有哪些?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多數為4個字,但也有3個字和5個字的。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語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繼承下來的。它們具有固定的結構和固定的術語,表示一定的含義。它在語言上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它代表一個故事或典故。它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商丘 殷商之源 通達八方 河南日報網-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省轄市高質量發展特別報導——2020  是您寫下高質量發展精彩故事商丘 殷商之源 通達八方八方通達好瀟灑六朝古都的底蘊,「殷商之源」的基因理當大路朝天通天下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絡的重要樞紐「一帶一路」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 「殷商之源·通達商丘」徵文活動優秀作品(一)
    ①殷商遺脈: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採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叛亂的武庚被周公擒殺後,本著「滅國不絕祀」的傳統,就又要為商朝再尋找一位奉祀先祖的人選了,這位被選中的商朝後裔乃是帝乙的長子、武庚的伯父微子啟,他的封國才是成王所封的宋國(今商丘),就這樣,宋國在成王時以殷商遺脈的形式建立起來。②隴右:即隴山之右。古人「東為左,西為右」,所謂隴右,是從地理方位指稱隴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隴為甘肅的簡稱,隴右在很多情況下也指甘肅。
  • 「殷商之源•通達商丘」徵文活動優秀作品(一)
    ①殷商遺脈: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採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叛亂的武庚被周公擒殺後,本著「滅國不絕祀」的傳統,就又要為商朝再尋找一位奉祀先祖的人選了,這位被選中的商朝後裔乃是帝乙的長子、武庚的伯父微子啟,他的封國才是成王所封的宋國(今商丘),就這樣,宋國在成王時以殷商遺脈的形式建立起來。②隴右:即隴山之右。古人「東為左,西為右」,所謂隴右,是從地理方位指稱隴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隴為甘肅的簡稱,隴右在很多情況下也指甘肅。
  • 宋國賢臣故事:中華美德的淵源所在—正考父
    這還得從殷商舊俗說起。殷商銅器中,多有銘文,公室成員的重大抉擇,大多會選擇佔卜以確定,而其過程即會刻於銅器或龜甲之上,供奉於祭壇或祖廟中,這是殷商以來的傳統習俗。宋國受周天子允準,能以殷商舊俗傳承後世,正考父是宋湣公的玄孫,顯然就是宋國的公族子弟,在宋戴公時官拜上卿,是宋國當時的核心人物,對殷商舊俗的傳承自是理所當然,其在家廟中以青銅傳承家訓,是殷商之遺風。
  • 一天一個成語:牝雞司晨
    【感情色彩】貶義詞【成語出處】1.春秋孔子《尚書·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司晨,惟家之索。2.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后妃傳上·太宗長孫皇后》:與帝言,或及天下事,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
  • 印第安人文化和殷商時期文化很相似,那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裔?
    很多考古資料表明,部分印第安人文化與殷商時期文化有相似性。而這並不能說明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也不能肯定的說印第安人與殷商人毫無關係,最起碼從文化相似性上可推斷出,二者間可能存在過某些交流。在十五年前,有一支科考隊曾對亞馬遜流域進行了科考。在隨後的印第安文化專題研討中,科考隊提出一個觀點:亞馬遜流域的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國人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