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個神秘的朝代,被敬畏天地的先人們醒目地刻在龜甲與獸骨上,成為甲骨文永恆的記載。這個神秘的朝代叫「商」,它與夏朝同源並行到取代,經歷了千百年。今天,有一個被「商」字一再擦亮的城市,伴隨華夏文明史,名字叫了五千年。這座城市叫「商丘」,被稱為「殷商之源」。
肯定讚賞、爽快答應、馬上就辦,有人愛說「好」,有人愛說「行」,河南人愛說「中」,而商丘人愛說「管」。一個「管」字義薄雲天!「管」是誠信,言出必行,一諾千金;「管」是遠見,遠矚高瞻,四海通達;「管」是信念,善作善成,風正帆懸;「管」是氣概,知難而進,勇往直前;「管」是精神,天行健,自強不息。「管」是形象,厚美德,容載萬物。「殷商之源」,商丘真「管」!
天時:應天命而動,開殷商之源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商頌》詩意述說商丘「殷商之源」的肇始,來自天命。商丘上下五千年,就是一部開先史話。
商丘是中華文明的高地。從華夏初始文明,到農耕文明、商業文明、文字文明、思想文明等,這裡都留有文脈痕跡。美國人威爾·杜蘭借其《世界文明史》向世界描繪古老中國的文明:「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最先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三皇」活動地均在上古時期的商丘一帶,其中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開創火文明紀元,第一次向世界貢獻出古老中國的東方智慧。商丘因此被命名為「中國火文化之鄉」!
承古開先,「五帝」之一的帝嚳及其兒子商始祖契(閼伯),在商丘締造了華夏農耕文明。契追隨父親,在商丘做火正,築高臺,觀察火星運行,定四時節氣,指導農業生產。此臺遺址距今已4000多年,後人稱之為閼伯臺、火星臺、火神臺、商丘,是中國現存最早觀星臺,比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洛陽建立的靈臺早上2200多年。
繼農耕文明之後,華商始祖王亥在商丘開創了商業文明史話。商始祖契六世孫王亥服牛並發明牛車,帶著商族人走出了以物易物商業貿易的第一步,傳承數千年的商人、商業、商品、商文化等稱謂由此發端。2006年開始,每兩年一屆的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如期舉辦,天下華商尋根拜祖、同心同願、傳承商德,被評為「全球十大根親文化盛事」。
歷史走到商朝,商湯革命,在商丘建國定都,中國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商至今仍是一個充滿神秘的朝代。最早的商城遺址在哪裡?人類考古學家、哈佛已故教授張光直先生,畢生傾心於促成中美聯合考古,旨在於商丘發現「早商」「先商」遺存。臨終時慨嘆:「商丘地下有寶,不探出來我心不甘。」致力於甲骨文研究的書法家兼學者郝文勉說過:「商丘地下理應有沒被發現的甲骨文。否則,作為商朝遷都地,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不可能那麼成熟。」這已是答案,毋庸置疑。今天,商丘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殷商故城申遺工作。
春秋戰國,群雄逐鹿之時,商丘成為延續殷商祭祀的宋國領地,依然延續著一個神話,即由聖人文化誕生的中華思想文明。這個時期,商丘是老子、莊子、墨子故裡,是孔子祖籍地。聖人誕生的時代,正是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提出的「軸心時代」。儒與道,中國兩大影響民族思想方向以及國家治國與外交手段的思想體系,同時在這裡起源、碰撞、傳播,歷經千年的解讀和傳承,愈加完善。
「商」「宋」兩個字一脈相承,「殷商之源」釋放的中華元典文化深深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商丘也有幸成為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不間斷的見證。秦末陳勝吳廣在此揭竿而起,結束暴秦統治;漢初劉邦於此斬白蛇起義,建立400年大漢;漢末曹操於寧陵己吾起兵,開啟三國鼎立之勢;西漢梁國劉武,憑一己之國力平定七國叛亂;唐張巡駐守睢陽,以「江淮屏障」之勢,為唐王朝平息「安史之亂」贏得喘息之機;宋高祖在此做節度使,陳橋兵變後建都開封,商丘為陪都應天府南京;金兵南侵,趙構念及商丘為宋興之地,於此建立南宋;朱元璋打著「重開大宋之天」旗號,攻佔元朝集慶路(現江蘇南京),在這裡重拾北宋初年商丘的稱謂「應天府南京」作為大明王朝的定都地……
俱往矣!新中國成立71年,改革開放42年,古老的商丘地覆天翻。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商丘作為「區域樞紐、開放前沿」,牢樹「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正迎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淮河生態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四五」規劃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殷商之源」商丘,前途似錦、魅力無限。
地利:物茂糧豐,通達天下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蓬勃發展的現代氣息是當今商丘的真實寫照。
古人評價商丘:「襟帶河濟,屏蔽淮徐,自古爭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為腰膂之地。」「地利」在商丘,既是六朝古都之地,漫捲金黃麥浪的黃土地,亦是國家中部地區通達南北、橫貫東西的重要物流及交通樞紐地。
商丘1986年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列,歷史記載多為名都大邑。甲骨文中有「商」、「丘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地名。更遙遠的三皇五帝時期,史載顓項曾遷都商丘。帝嚳都毫,後分封兒子閼伯於商,閼伯觀測火星的高臺被稱為「商丘」。此後,商湯都南毫,微子封宋國,劉武徙梁國,趙構都南京……數千年來,商丘或為國都,或為郡治,或為州府。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商丘古城,數千年來薪火相傳不斷,巍然屹立於中原大地,是五千年不斷脈的中國『古都城』樣本,堪稱中國古城池建城史的天然博物館。」
作為開先之地,商丘始終恪守著農耕文明的優良傳統,一派希望的田野,年年林茂糧豐。肩扛糧食安全重任,商丘守牢耕地紅線,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40億斤以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走好結構優化、能力提升的內涵式發展之路,推動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把糧食生產這張王牌擦得更亮。
而今,商丘更是新商業時代商人與商機的聚焦寶地,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匯聚和集散。奮進新時代,商丘現在已擁有食品、先進裝備製造、紡織服裝製鞋等3個千億級以上產業集群和製冷、超硬材料、農資化工、商貿物流等10個百億級以上產業,10家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領跑全省,綜合經濟實力由過去墊底大踏步進入全省前列。
這一切,與商丘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文化、人力資源等優勢密不可分。商丘佔據非常適合產業布局的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最優區位,在產業梯度轉移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成為中原城市群融入長三角的東部橋頭堡。商丘是國家交通部確定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被河南省定位為「區域樞紐、開放前沿」。目前商丘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交會之地和河南省第二高鐵樞紐之地,普鐵隴海、京九與高鐵鄭徐、商合杭、京雄商,在商丘呈米字型匯合。7條高速公路縱橫全境,「大通道、大網絡、大樞紐、大物流」通達全國、連接世界。
「通達商丘」,豪情滿懷。
人和:仁德傳承,好人之城
「厚重多君子」的仁德理念,是殷商之源文化在商丘的千年傳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商丘自古名人賢士輩出。燧人氏、倉頡、孔子、老子、莊子、墨子、江淹、呂坤、楊東明、侯方域等等。見賢思齊,從善如流,近年這座城市井噴式湧現近萬名感動中國、感動中原、感動商丘的「商丘好人」。
這是一座聖人之城。商丘是孔子祖籍地,老子、莊子、墨子、惠子故裡,2000多年前,中華聖人在此開展百家爭鳴,百花竟開,開啟推動了中國儒道兩大思想的碰撞、融合和流播,形成了「聖人文化圈」現象。
這是一座風雅之城。在中國文學史上,枚乘、鄒陽、司馬相如等於三百裡梁苑開啟漢代大賦先聲,引李白、杜甫們競相折腰、心嚮往之。他們文人的夢想與文學的輝煌,正是今人對三百裡梁苑繁華蕩盡、厚重依舊斐然的歷史重溫。
這是一座名人之城。文化名人璨若星河,廉吏良臣名垂史冊。沈鯉官拜禮部尚書,為官「方嚴剛介」,不同流、不合汙。名人賢士還有歸德「三宋」,宋纁、宋權、宋犖,在明清政壇上均是殫精為國、廉政為民的朝廷重臣;歸德「三侯」,侯恂、侯恪、侯方域。黨羽之爭中,作為東林黨人,不改其志,不懈討檄,直到閹黨淪為階下死囚。中國十大清官,「袁青天」袁可立,「豆腐湯」湯斌,均是商丘人。
這是一座紅色之城。商丘是睢杞戰役的主戰場,是淮海戰役總前委所在地。這塊紅色熱土上湧現出魯雨亭、彭雪楓等一批標榜史冊的民族英雄,也展示出人民群眾「獨輪車推出新政權」推動歷史的力量。
這是一座好人之城。2018年佔地7萬平方米的「商丘好人」主題公園開園,「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這裡舉行。目前,商丘各行各業湧現出「商丘好人」2萬餘名,3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31人榮登「河南好人榜」,10人被評為全國、全省道德模範或道德模範提名獎。商丘好人品牌越擦越亮,商丘人好的口碑全國叫響。
業在人創,事在人為。厚植了殷商之源文化仁德思想的基因傳承和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力弘揚,商丘人在前進的道路上浩然正氣、步履鏗鏘。脫貧攻堅凱歌高奏,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鄉村振興捷報頻傳,農村面貌變化翻天覆地。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阻擊戰,商丘兒女眾志成城,展現出百折不撓的剛健風骨,奏響了更加出彩的時代強音。
「殷商之源」多自信,「通達商丘」更出彩。天時所向地利歸,風雲錦繡五千年。一座歷史的城,文化的城,好人的城,騰飛的城,一個深度融入河南、全國發展大局的城,正敞開懷抱,迎接八方賓朋。
商丘,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