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看過電視劇《封神榜》的人都知道,劇中姜子牙的坐騎模樣非常特殊,它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但整體看上去卻是四種動物都似像非像,於是人們稱之為「四不像」。這種奇怪的動物,現實生活中存在嗎?答案是:不但存在,而且是我國的特產動物,商丘還是其主要產地之一,直到周代時宋國還曾發現「四不像」。有學者開玩笑說,說不定姜子牙的坐騎還是從商丘找的呢。「四不像」的學名叫麋鹿,當時它就生活在宋國水草豐茂的的逢澤。
逢澤,先秦時期的商丘大澤,與孟渚澤、蒙澤、空桐澤、芒碭澤並稱商丘古代五大名澤。逢澤居於宋國都城和睢陽古城南側,這裡風景秀美,曾是宋國達貴的遊獵地和漢梁三百裡梁園的重要景點所在地;這裡航運發達,曾是唐宋時期的水陸碼頭,大運河穿澤而過;這裡底蘊厚重,澤畔名勝遺址眾多,曾誕生名家代表惠子、宋尹學派創始人宋鈃等,孔孟在此講學,高適、晏殊居此流連忘返。從本期起,將開始刊登「人文逢澤」系列,一起探秘發現逢澤澤畔的生態美、風景美、文化美、風俗美。
古逢澤水草豐茂 勝境現珍稀麋鹿
走進商丘市博物館歷史一廳,首先會看到陳列在展覽櫃裡的新時期時期的鹿角、犀牛牙、象牙化石等,這說明遠古時期的商丘曾有鹿、犀牛、大象在此生活,當時這裡可謂是丘崗連綿,沼澤遍野,河流縱橫,林草茂密,雨量充沛,給先民和動物在這裡生存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俗稱「四不像」的麋鹿就是生活在這裡的珍稀動物之一。根據考古證明,它最早產於河南、山東、安徽一帶,商丘曾是其主要產地,直到周代宋國這裡的逢澤還生活著麋鹿。
根據《左傳》記載,在宋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81年),「宋皇野語向巢:跡人來告,逢澤有介麋焉。」宋國掌管狩獵之官在逢澤發現了麋鹿,於是司馬皇野向左師向巢報告了這一情況。關於「介麋」,有學者認為意為「大麋鹿」,如西晉杜預註:「介,大也」,唐代孔穎達疏引《釋詁》曰:「畜無耦曰介。」有學者認為意為「落單的麋鹿」,如隋朝劉炫認為「介」是單獨、落單、一隻之意。對此,孔穎達曰:「杜雲大者,逢澤大處,不應唯有一麇。劉炫以為一麇,而規杜氏,非也。」無論如何辨意,根據史書所載,在宋國風景旖旎的逢澤深處發現麋鹿是確鑿無疑的。
逢澤有珍稀的麋鹿,說明這裡是一方遠古的天然生態寶地。天高雲淡水清澈,說明這裡是宜居宜遊的自然生態景區。宋國的國君和大臣喜歡到逢澤遊玩,在發現了逢澤有麋鹿後,宋景公邀請左師向巢一同去逢澤打獵。向巢和司馬皇野同乘一輛車,到達逢澤,陪同景公在逢澤縱情遊獵。也就在此時,宋景公告訴了向巢一件事,向巢的弟弟向魋要政變加害國君,這也是請他到逢澤來的緣由,嚇得向巢下拜不能起立。於是,司馬皇野請向巢和宋景公盟誓效忠,並拿出兵符命令他的部下攻打向魋。向魋失敗逃亡衛國、齊國,向巢也因擔心景公清算向氏家族逃亡到魯國。
到了漢朝,美麗的逢澤成了梁孝王所建三百裡梁園的主要景點之一,文人雅士在此遊覽吟詩作賦。至北宋,商丘升為應天府,再升南京為陪都,古城南側的逢澤成為「睢陽五老」之流的養生休閒之地,就連曾任職於此的應天知府晏殊也曾蕩舟放鷺於此,流連忘返不亦快哉。
雲水謠吟唱睢陽 運河情繁華南都
逢澤離我們很遠,逢澤離我們也很近。歷史的滄桑,明清黃河的泛濫淤積雖已將昔日的大澤淹沒地下,但至今我們依然可以觸摸古澤的遺韻與溫度,那就是商丘古城南側的隋唐大運河南關碼頭遺址。它是古逢澤的一部分,具象地見證著直到唐宋時期,逢澤澤畔仍是碼頭的喧鬧與都市的繁華。
逢澤的形成源於古睢水,由古睢水所積而形成沼澤湖泊,《水經注·睢水》載:「睢水於城之陽,積而為逢洪陂。」逢澤位於周代宋國故城與漢唐睢陽古城南側,睢水自西而東穿澤而過,保持了澤水的充足與水域的寬廣。隋朝以睢水古河道為主幹道修建大運河,途徑逢澤。到了唐宋,逢澤與隋唐大運河相連,形成「雲水繞睢陽」的勝景。唐代詩人高適曾長期客居商丘,他有詩曰:「雲散芒碭山,水還睢陽郭。繞梁即襟帶,封衛多漂泊。」(《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李白的《梁園吟》詩曰:「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
隋唐大運河經過睢陽古城南側,建有大型水陸碼頭,川流不息的船隻在此停靠,上下客人,裝卸貨物。南關碼頭遺址一帶,運河水面最寬達300米。到了宋代,此乃陪都南京,運河兩岸更是繁榮,人煙稠密,商鋪林立,夜晚燈火輝煌。在水陸交匯之地,建有至少兩座大橋,承載著南北交通通連古城。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日本僧人成尋自台州啟程北行,經揚州沿運河前往五臺山參佛,這年十月初五晚,他所乘坐的船隻到達南京應天府(今商丘),他在日記中寫道:「……終日曳船,酉一點,過七十四裡,至南京大橋下,停船宿。宋州城內有南京官,名楊侍讀……大橋上並店家燈火,大千萬也。伎樂之聲,遙聞之……六日天晴,辰時,曳船,從橋下過。店家買賣,不可記之。經二裡,至次大橋下外,停船。艄公宿積乾薑上市頭了,五十石許上了。於宿州卅石許上市了。艄公屑福最可雲富人。」此段記載真實再現了當時商丘運河兩岸的繁華與夜生活的多彩。
大人文厚重逢澤 泥香味抒寫情懷
逢澤有珍稀的「四不像」麋鹿及宋君遊獵,說明這裡水草豐茂地靈人傑,遠古就是先民宜居之所,蘊含著豐厚的人文底蘊。從逢澤的多個別稱中,可以解讀出古人對此澤的重視,如《漢書·地理志》記作逢池,《御覽》記作逢洪澤,《淮水注》記作蓬洪陂,《水經注》又稱百尺陂。從梁孝王廣睢陽城開汴河擴大逢澤水域,並將之納入梁園盛景,可以看出他對大澤的喜愛,《寰宇記》載:「睢水在城南,汴水在城北,梁孝王廣睢陽城,開汴河,始經城南為洪蓬澤。」《讀史方輿紀要》載:「《志》云:(歸德)府城南六裡有南湖,梁孝王園池故址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逢澤澤畔誕生了名家創始人惠施,宋尹學派的創始人宋鈃等思想家;祖籍於宋國的孔子在此學禮講學,孟子寓居於此傳播儒學,一代宗師與宋國解下不解情緣。漢梁時期,賈誼、司馬相如、鄒陽、枚乘、嚴忌等一大批文人雅士齊聚梁國,在逢澤遊覽創作文賦。還有睢陽城上古樸憨厚的《睢陽曲》,傳遞著這裡泥土芬芳的鄉土文化氣息。千年歷史的遺蹟宋國故城、睢陽城、梁園、幸山、照碧堂、妙峰亭、南湖等印映著逢澤的大美。
逢澤歷史悠久,底蘊厚重,承載著商丘人文的精彩與斑斕。因此,逢澤系列我們命名為「人文逢澤」。「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即「觀乎天文,以察時序之變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人。」這種「文明以止」的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仁民愛物、崇尚自由、求實發展的精神,也是當下商丘跨越前行應汲取光大的精神。
一處逢澤,講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懷。
作者簡介
馬學慶,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範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先後在國家、省、市級媒體發表論文、文學等各類文章千餘篇,專著有《範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殷宋五澤》《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10餘部。
完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校對:李貝貝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38逢澤雲水繞睢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