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2 15: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2400年前的中華大地,活躍著一群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者。他們穿著簡樸、心胸寬廣、愛好和平,身體力行、樂於助人;他們以天下為懷,為減少戰爭殺戮、構建社會和諧,而勞心苦志奔走在諸侯列國之間;他們大聲吶喊救天下之急,要天下人互相敬愛,停止殺伐徵討;他們還果斷地走上戰場,以一己之力,去追求心中的公平和道義。這就是當時赫赫有名和儒家並駕齊驅的墨家。在春秋戰國群星閃爍的思想天空中,墨家是閃爍著天下情懷的那顆星。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諸子百家中的幾大顯學,儒家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正統、法家主宰兩千年專制朝廷廟堂政治、道家佔據民間成為隱士精神家園,而墨家命運迥異,恰如一顆流星划過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在短暫的輝煌之後歸於沉寂。不管是作為學術流派還是作為組織宗教都神秘失蹤、煙消雲散,偌大中華,競沒有墨家一家的容身之地。今天追思歷史、探究墨家興衰的深層原因,放眼矛盾凸顯的現實生活,愈發覺得墨家傳人和思想的彌足珍貴。
墨子兼愛行天下
墨子紀念館
司馬遷在《史記》中,不為墨子獨立「列傳」,正是儒家利用歷史敘事權貶低墨家的明證,也彰顯了那個時代儒、墨兩家的論爭激烈。但這無損於墨家在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中的地位,以及在華夏歷史文明中的價值。歷史學家顧頡剛透徹地指出,在戰國年代,只有三家學派成鼎立之勢,掌控著戰國思想界的基本格局,那就是孔孟派、墨翟派和楊朱派。如果還要進一步追究,也許還應再加上一家,那就是老莊派。這四大派系互相辯論,又相互滲透,雲蒸霞蔚,氣象萬千,令整個先秦的天空都變了顏色。
墨子作為思想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作為大愛聖賢,為底層人民和社會弱者鼓與呼;作為科學哲人,發明眾多且與眾多聖賢砥礪交鋒。他的一生崇尚簡樸,他和弟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莊子·天下》謂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墨子·魯問》載墨子介紹曹公子到宋國做官,三年後曹公子回墨子學派探視,記憶猶新回顧往日在墨子學派的艱苦生活,說:「始吾遊於子之門,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博大精深的墨學體系,在墨者以苦為樂的環境中誕生並發展壯大。
墨子以「兼愛」「非攻」為出發點,四出遊說宣傳墨家學說,「坐無暖席」「灶突不黔」,自宋先後到過齊、楚、衛、魯等國。並要求弟子學習夏禹「形勞天下」,全身心投入以仁義救天下的事業,即使累得大腿上沒有肌肉,小腿上沒有汗毛(「腓無胈,脛無毛」),骨瘦如柴,絕無怨言。他不僅止楚攻宋,還有許多行動貫徹這一主張。有一次,齊將伐魯,墨子見齊將項子牛及齊王,說而罷之。又一次,楚欲攻鄭,墨子也勸說楚大夫魯陽文君而作罷。墨子如此不辭勞苦宣揚和平,並不是想得到什麼功名利祿。墨子多次訪問楚國,獻書給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終沒有接受。後來他又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裡的封地,墨子以「聽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墨子為天下人的利益奔走到死,下葬的時候,三件衣服,一口薄棺,簡樸之至。
墨家興衰話巨子
在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中最響亮的一句話就是「天下皆白,唯我獨黑」。其中,墨家是諸子百家中強大的一個門派,弟子數量在諸子百家中也是前五的存在,是反秦的主要代表之一。秦帝國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力,與聞風喪膽的著名殺手組織流沙合作,一舉進攻墨家機關城,但還是無法擊敗墨家,主要是因為墨家巨子有卓越的統領指揮能力。歷史上,墨家在發展成有嚴密組織的團體後,首領由墨者推舉產生,稱為巨子(或鉅子、矩子)。巨子由上代指定,墨者「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莊子·天下》)。史籍中記載的墨家巨子有禽滑釐、孟勝、田襄子、腹䵍。
禽滑釐是墨子的首席弟子,《墨子·公輸》篇記載墨子為止楚攻宋,曾派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墨子守圉之器,在宋城以待楚寇。沒有嚴密的組織,在先秦的時代,一下組織三百個弟子參與守御的任務,是不可想像的。如此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說明墨家組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一個巨子孟勝,為楚國陽城君守城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呂氏春秋·上德》)。他生前所派往宋國傳巨子位于田襄子的兩個弟子,在完成任務後,沒有聽田襄子的勸阻,亦皆返楚而死。這說明墨者團體的成員對類似宗教教主的巨子,有以死盡忠和捨命行道的精神。墨家嚴格執行「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的所謂墨刑,連巨子也不例外。腹䵍做巨子時,他居住在秦國,年齡非常大了,其獨生子犯了死罪。秦國國君看在腹䵍已經年邁的份上,不忍心處他兒子死刑,打算赦免他。可腹䵍嚴格執行「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呂氏春秋·去私》),親自找到秦王,堅持要求處兒子死刑。由此可見墨者之法的嚴厲。墨學的犧牲精神使墨家喪失大量精英,是後來其衰亡的原因之一。墨家在巨子的核心領導與人格魅力感染下,踐行著兼愛胸懷天下、非攻追求和平的道義。
墨學思想映古今
墨子生在宋國長在宋國,墨學發軔誕生於宋國,墨家學派成立發展於宋國,其思想根源也必在宋國。清代學者俞正燮發現,在墨學與宋國文化之間,存在著某種邏輯關聯。他宣稱,「墨者,宋君臣之學也」(《墨學論》),並援引《左傳》目夷的評價稱,宋襄公根本不懂戰爭的戰術,兼愛與非攻,均非墨子的獨立發明,而是「宋人之蔽」。俞正燮認為,「有是君,則有是臣」,墨子既為宋國貴族,就必定要遵循宋襄公的遺志,所以「墨學」無非就是「宋學」的一個剪影。中國當代著名學者馮友蘭秉承此說,在《中國哲學史》一書中指出,宋國在東周時代,曾以出產所謂「愚人」著稱,他認為墨子之道,「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以自苦為極,所謂其志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亦有宋人之風」。此說為墨子學說的宋國起源,作了深入的論證,而令墨翟思想的文化背景,變得更為明澈起來。加之《墨子》中使用的大量宋國方言,如「強梁」(意為蠻橫霸道)、「待客」(意為宴請客人)、「不材」(意為沒出息、沒材料)、「中不中」(意為行不行)、「安生」(意為安靜),至今仍在商丘一帶廣泛使用。語言是活化石,墨子只有生活在宋國,其文中才會有此方言。
墨學思想乃中華民族精神延綿不絕的重要思想源頭之一,傳承千年激勵著無數代仁人志士為真理和理想而努力,至今仍閃爍著不朽的光輝。墨子率先提出檢驗真理的三條標準,即立言「三表法」:「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其中觀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彰顯其民本思想。另外,如其兼愛非攻等反戰思想;政治上的民主意識、平等思想;崇尚法儀的法治思想;親士尚賢的人才思想;勸人為學的教育思想;創新的人文科學思想等等,對於當下世界和平、政治文明、依法治國、經濟發展、道德建設等都極具借鑑價值和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
馬學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範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其專著有《範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
完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2墨行天下肩道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