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2墨行天下肩道義

2020-12-27 澎湃新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2墨行天下肩道義

2020-04-12 15: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2400年前的中華大地,活躍著一群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者。他們穿著簡樸、心胸寬廣、愛好和平,身體力行、樂於助人;他們以天下為懷,為減少戰爭殺戮、構建社會和諧,而勞心苦志奔走在諸侯列國之間;他們大聲吶喊救天下之急,要天下人互相敬愛,停止殺伐徵討;他們還果斷地走上戰場,以一己之力,去追求心中的公平和道義。這就是當時赫赫有名和儒家並駕齊驅的墨家。在春秋戰國群星閃爍的思想天空中,墨家是閃爍著天下情懷的那顆星。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諸子百家中的幾大顯學,儒家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正統、法家主宰兩千年專制朝廷廟堂政治、道家佔據民間成為隱士精神家園,而墨家命運迥異,恰如一顆流星划過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在短暫的輝煌之後歸於沉寂。不管是作為學術流派還是作為組織宗教都神秘失蹤、煙消雲散,偌大中華,競沒有墨家一家的容身之地。今天追思歷史、探究墨家興衰的深層原因,放眼矛盾凸顯的現實生活,愈發覺得墨家傳人和思想的彌足珍貴。

墨子兼愛行天下

墨子紀念館

司馬遷在《史記》中,不為墨子獨立「列傳」,正是儒家利用歷史敘事權貶低墨家的明證,也彰顯了那個時代儒、墨兩家的論爭激烈。但這無損於墨家在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中的地位,以及在華夏歷史文明中的價值。歷史學家顧頡剛透徹地指出,在戰國年代,只有三家學派成鼎立之勢,掌控著戰國思想界的基本格局,那就是孔孟派、墨翟派和楊朱派。如果還要進一步追究,也許還應再加上一家,那就是老莊派。這四大派系互相辯論,又相互滲透,雲蒸霞蔚,氣象萬千,令整個先秦的天空都變了顏色。

墨子作為思想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作為大愛聖賢,為底層人民和社會弱者鼓與呼;作為科學哲人,發明眾多且與眾多聖賢砥礪交鋒。他的一生崇尚簡樸,他和弟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莊子·天下》謂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墨子·魯問》載墨子介紹曹公子到宋國做官,三年後曹公子回墨子學派探視,記憶猶新回顧往日在墨子學派的艱苦生活,說:「始吾遊於子之門,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博大精深的墨學體系,在墨者以苦為樂的環境中誕生並發展壯大。

墨子以「兼愛」「非攻」為出發點,四出遊說宣傳墨家學說,「坐無暖席」「灶突不黔」,自宋先後到過齊、楚、衛、魯等國。並要求弟子學習夏禹「形勞天下」,全身心投入以仁義救天下的事業,即使累得大腿上沒有肌肉,小腿上沒有汗毛(「腓無胈,脛無毛」),骨瘦如柴,絕無怨言。他不僅止楚攻宋,還有許多行動貫徹這一主張。有一次,齊將伐魯,墨子見齊將項子牛及齊王,說而罷之。又一次,楚欲攻鄭,墨子也勸說楚大夫魯陽文君而作罷。墨子如此不辭勞苦宣揚和平,並不是想得到什麼功名利祿。墨子多次訪問楚國,獻書給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終沒有接受。後來他又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裡的封地,墨子以「聽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墨子為天下人的利益奔走到死,下葬的時候,三件衣服,一口薄棺,簡樸之至。

墨家興衰話巨子

在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中最響亮的一句話就是「天下皆白,唯我獨黑」。其中,墨家是諸子百家中強大的一個門派,弟子數量在諸子百家中也是前五的存在,是反秦的主要代表之一。秦帝國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力,與聞風喪膽的著名殺手組織流沙合作,一舉進攻墨家機關城,但還是無法擊敗墨家,主要是因為墨家巨子有卓越的統領指揮能力。歷史上,墨家在發展成有嚴密組織的團體後,首領由墨者推舉產生,稱為巨子(或鉅子、矩子)。巨子由上代指定,墨者「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莊子·天下》)。史籍中記載的墨家巨子有禽滑釐、孟勝、田襄子、腹䵍。

禽滑釐是墨子的首席弟子,《墨子·公輸》篇記載墨子為止楚攻宋,曾派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墨子守圉之器,在宋城以待楚寇。沒有嚴密的組織,在先秦的時代,一下組織三百個弟子參與守御的任務,是不可想像的。如此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說明墨家組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一個巨子孟勝,為楚國陽城君守城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呂氏春秋·上德》)。他生前所派往宋國傳巨子位于田襄子的兩個弟子,在完成任務後,沒有聽田襄子的勸阻,亦皆返楚而死。這說明墨者團體的成員對類似宗教教主的巨子,有以死盡忠和捨命行道的精神。墨家嚴格執行「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的所謂墨刑,連巨子也不例外。腹䵍做巨子時,他居住在秦國,年齡非常大了,其獨生子犯了死罪。秦國國君看在腹䵍已經年邁的份上,不忍心處他兒子死刑,打算赦免他。可腹䵍嚴格執行「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呂氏春秋·去私》),親自找到秦王,堅持要求處兒子死刑。由此可見墨者之法的嚴厲。墨學的犧牲精神使墨家喪失大量精英,是後來其衰亡的原因之一。墨家在巨子的核心領導與人格魅力感染下,踐行著兼愛胸懷天下、非攻追求和平的道義。

墨學思想映古今

墨子生在宋國長在宋國,墨學發軔誕生於宋國,墨家學派成立發展於宋國,其思想根源也必在宋國。清代學者俞正燮發現,在墨學與宋國文化之間,存在著某種邏輯關聯。他宣稱,「墨者,宋君臣之學也」(《墨學論》),並援引《左傳》目夷的評價稱,宋襄公根本不懂戰爭的戰術,兼愛與非攻,均非墨子的獨立發明,而是「宋人之蔽」。俞正燮認為,「有是君,則有是臣」,墨子既為宋國貴族,就必定要遵循宋襄公的遺志,所以「墨學」無非就是「宋學」的一個剪影。中國當代著名學者馮友蘭秉承此說,在《中國哲學史》一書中指出,宋國在東周時代,曾以出產所謂「愚人」著稱,他認為墨子之道,「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以自苦為極,所謂其志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亦有宋人之風」。此說為墨子學說的宋國起源,作了深入的論證,而令墨翟思想的文化背景,變得更為明澈起來。加之《墨子》中使用的大量宋國方言,如「強梁」(意為蠻橫霸道)、「待客」(意為宴請客人)、「不材」(意為沒出息、沒材料)、「中不中」(意為行不行)、「安生」(意為安靜),至今仍在商丘一帶廣泛使用。語言是活化石,墨子只有生活在宋國,其文中才會有此方言。

墨學思想乃中華民族精神延綿不絕的重要思想源頭之一,傳承千年激勵著無數代仁人志士為真理和理想而努力,至今仍閃爍著不朽的光輝。墨子率先提出檢驗真理的三條標準,即立言「三表法」:「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其中觀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彰顯其民本思想。另外,如其兼愛非攻等反戰思想;政治上的民主意識、平等思想;崇尚法儀的法治思想;親士尚賢的人才思想;勸人為學的教育思想;創新的人文科學思想等等,對於當下世界和平、政治文明、依法治國、經濟發展、道德建設等都極具借鑑價值和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

馬學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範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其專著有《範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2墨行天下肩道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2020-04-08 0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2020-04-13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6蒙莊的宋國成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6蒙莊的宋國成語 2020-04-10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7學富五車的智慧
    其中許多富有活力的智慧粒子猶如涓涓細流一樣,已經匯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長河之中,不僅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而且至今還有重要的價值。惠施不僅是一位進步的政治家,而且還是自然奧秘的積極探索者。《莊子·天下》說惠施「弱於德,強於物」,「散於萬物而不厭」,「逐萬物而不反」。雖是對惠施的批評,但反而說明他非常重視對自然現象的研究,是自然奧秘的積極探索者。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29靈秀神秘空桐山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29靈秀神秘空桐山 2020-05-11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38逢澤雲水繞睢陽
    在水陸交匯之地,建有至少兩座大橋,承載著南北交通通連古城。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日本僧人成尋自台州啟程北行,經揚州沿運河前往五臺山參佛,這年十月初五晚,他所乘坐的船隻到達南京應天府(今商丘),他在日記中寫道:「……終日曳船,酉一點,過七十四裡,至南京大橋下,停船宿。宋州城內有南京官,名楊侍讀……大橋上並店家燈火,大千萬也。伎樂之聲,遙聞之……六日天晴,辰時,曳船,從橋下過。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沾溼;沾上),君子履之必有怵惕(意為恐懼警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致齊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 「殷商之源」,商丘真「管」!
    天時:應天命而動,開殷商之源「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今天,商丘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殷商故城申遺工作。春秋戰國,群雄逐鹿之時,商丘成為延續殷商祭祀的宋國領地,依然延續著一個神話,即由聖人文化誕生的中華思想文明。這個時期,商丘是老子、莊子、墨子故裡,是孔子祖籍地。聖人誕生的時代,正是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提出的「軸心時代」。
  • ...到「殷商之源」 ——殷商之源與「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
    從「尋商探宋」到「殷商之源」——殷商之源與「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豫東計劃」)這個名詞開始是被商王室統治的國家的稱號,然後被推而廣之用來稱呼商國人民和其他與商同時的國家人民所創造的文明。商也用來稱呼中國歷史上被商王朝統治的那一時代。當代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所著《商文明》一書《緒論》裡最開頭的這兩段文字開宗明義的回答了「商朝是誰」、「商這個名字意味著什麼」的重大問題。商丘是殷商之源。
  • 《殷商之源·十祖聖地》之農祖:朱襄氏
    《殷商之源·十祖聖地》之農祖:朱襄氏 2020-04-22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包青天老家人來訪,「殷商之源」共話包公
    4個多月前的7月1日,商合杭高鐵正式運營的當天,我有幸領隊「商合杭沿線行」融媒體採訪團,乘首趟高鐵首次踏上合肥,有一場「殷商之源
  • 商丘 殷商之源 通達八方 河南日報網-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省轄市高質量發展特別報導——2020  是您寫下高質量發展精彩故事商丘 殷商之源 通達八方八方通達好瀟灑六朝古都的底蘊,「殷商之源」的基因理當大路朝天通天下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絡的重要樞紐「一帶一路」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 網易《毛鋪 和文化》沙龍落地長沙,暢談中華文化之「和而不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首《滄浪歌》,已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一種處事哲學。而唱著這首《滄浪歌》的 「漁父」,在沅江邊上遇到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 印第安人文化和殷商時期文化很相似,那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裔?
    很多考古資料表明,部分印第安人文化與殷商時期文化有相似性。而這並不能說明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也不能肯定的說印第安人與殷商人毫無關係,最起碼從文化相似性上可推斷出,二者間可能存在過某些交流。在十五年前,有一支科考隊曾對亞馬遜流域進行了科考。在隨後的印第安文化專題研討中,科考隊提出一個觀點:亞馬遜流域的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國人後裔。
  • 夏商周文化,宗教信仰和巫術傳統,殷商巫史文化
    大家好,我是小編李黔津,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夏商周文化,宗教信仰和巫術傳統,殷商巫史文化。殷人發樣於東部海濱,繼承並發展了史前東方地區的宗教信仰和巫術傳統,因此祭祀與巫術便構成殷商文化的特色。「殷人尊神」,上帝信仰與祖先崇拜緊密結合。
  • 「兩周王朝」是如何做到文明以止,以人文化成天下的?
    如果,我們將歷史的目光上溯到周朝之前,然後再去審視周人提倡的「禮樂文化」,之所以能替代殷商王朝的「巫文化」,是因為「巫文化」受限制於「人與自然」的神秘關係,而「禮樂文化」更注重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相互關係。
  • 山大齊魯醫學院李智賢:鐵肩擔道義,懸壺濟蒼生
    千禧之年的劉家怡,穿上防護服,毅然轉身成為戰士;身披嫁衣的韓倩倩,卸下妝環剪去長發,不顧一切重回戰場;身患漸凍的張定宇,艱難前行,追趕著時間重寫生命的詩篇。這場戰役打響之前,他們是女兒、是妻子、是父親,現在,他們捨棄了一切,只因有著共同的名字,醫護人員。
  • 館長常慶林長揖天下,邀你共解殷商玉立人(館藏)千古之謎
    殷商晚期側面蹲踞玉人高8.2公分,寬3.2公分,厚1.0公分。殷商晚期側面蹲踞玉人的冕冠這些玉人頭部的跎刻技法和五官的刻畫方式,即為典型的殷商晚期側面玉人的頭部跎刻方法。一條較粗的陰刻凹槽,刻畫出玉人的脖頸,單陰線跎刻出玉人捲曲的龍尾紋飾,捲曲龍尾紋飾用一面坡斜刀法跎刻,立體感強烈,這種用一面坡技法跎刻紋飾的方法,是殷商玉人中屢見不鮮的,據作者長期觀察和研究,這種捲曲的龍尾紋飾,正是殷商王朝商王和王后特有的紋飾標誌,這一點,已為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證實:商王或者王后,在正式場合會穿畫有捲曲龍尾紋飾的冕服,頭戴冕冠,著名的婦好圓雕跪人,身上也有這種捲曲的龍尾紋飾,證明婦好就是武丁的王后
  • 趙敏俐:殷商文學史的生成及其意義
    《史記•宋微子世家》:「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殷商之源·通達商丘」徵文活動優秀作品(一)
    ①殷商遺脈: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採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叛亂的武庚被周公擒殺後,本著「滅國不絕祀」的傳統,就又要為商朝再尋找一位奉祀先祖的人選了,這位被選中的商朝後裔乃是帝乙的長子、武庚的伯父微子啟,他的封國才是成王所封的宋國(今商丘),就這樣,宋國在成王時以殷商遺脈的形式建立起來。②隴右:即隴山之右。古人「東為左,西為右」,所謂隴右,是從地理方位指稱隴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隴為甘肅的簡稱,隴右在很多情況下也指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