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首《滄浪歌》,已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一種處事哲學。而唱著這首《滄浪歌》的 「漁父」,在沅江邊上遇到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的處事哲學,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毅不拔,在湖湘大地上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
10月23日,網易新聞攜手毛鋪共同打造的《毛鋪·和文化》沙龍首站落地長沙,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周國平於本期沙龍上深入剖析了中華傳統「和」文化背後的哲思。
「和」的哲學
在本期《毛鋪·和文化》沙龍上,周國平對湖南大加讚賞,湖南人文薈萃、群星燦爛,尤其近代冠絕於世,從蔡倫、周敦頤、張南軒,到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再到黃興等,終不負嶽麓書院所書「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周國平
這種興盛在周國平看來,源於天生萬物、人是萬物之靈,而人的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大自然靈氣的凝聚,人和自然萬物保持密切的聯繫,那凝聚的靈氣才不會枯竭。
因而,在中國哲學裡有一個基本理念,叫「天人合一」;周國平認為,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另一個是萬物之靈;道家強調前者,儒家強調後者,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是主要的思想資源,人與人的和諧,儒家是主要的思想資源。
周國平認為,哲學是分身術,把精神的自我從肉體的自我中分離出來,立足於精神的自我,與那個肉體的自我拉開距離,給它以指導,這就是與「己」的「和」。
和而不同的中華「和」文化
在《毛鋪·和文化》沙龍長沙站上,周國平還與當代作家何立偉、勁牌公司銷售部總經理田立剛共論「和而不同的中華『和』文化」。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深深地鐫刻於儒家、道家等文化之中。在道家中,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認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
著名作家何立偉
在儒家,「和」也同樣是核心所在。《中庸》中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他們認為,「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
更進一步,「和」還被引入了人際關係的思考中,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就是在尊重個體觀念獨立性之下,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探索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之道。
和而不同,與「己」和,與人和,與自然和。
《毛鋪·和文化錄》是由網易新聞和毛鋪酒聯合打造的中國和文化IP。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來說,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靈魂,是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和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
多年來,網易新聞一直秉持「有態度」的新聞專業主義原則和理想,為用戶提供多角度、有深度、有溫度的資訊內容。
鑑於此,網易新聞聯合毛鋪酒推出《毛鋪·和文化錄》,希望能廣泛普及中國和文化,為中華傳統復興貢獻力量。
本文來源:www.zhongzq.vip 作者: 責任編輯: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