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者的抉擇: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為何不願住在君士坦丁堡?

2020-12-24 騰訊網

在世界歷史上,公元1453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的5月29日,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陷,拜佔庭帝國宣告滅亡,而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則標誌著中世紀的結束。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從十三世紀末期開始,安納託利亞高原的土耳其人便不斷蠶食拜佔庭帝國的土地。直到公元1453年,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土耳其人終於徹底徵服了已經奄奄一息的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以徵服者的身份進入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按照慣例對這座城市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洗劫,當士兵們正在狂歡的時候,他們的蘇丹卻在廢墟前吟唱了一段悽涼的波斯詩歌。

蜘蛛在帝國的宮殿裡織下了它的絲網,貓頭鷹卻已在阿弗拉希阿卜的塔上唱完了夜歌。

穆罕默德二世的畫像

當為期三天的洗劫結束後,穆罕默德二世開始制止士兵繼續掠奪,並且命令士兵返回自己的兵營。這位當時只有二十一歲的蘇丹決定對君士坦丁堡進行重修,他想要將這座羅馬貴族修建的古城變成奧斯曼帝國的國都。

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這個想法卻遭到了許多土耳其貴族和西帕希騎兵的反對。而這些貴族和騎兵們認為,穆罕默德二世不應該留在君士坦丁堡修建宮殿,而是應該帶著他們返回埃迪爾內。

在這些人眼裡,埃迪爾內才是奧斯曼帝國的國都,因為自從1369年土耳其人佔領埃迪爾內之後,在長達八十四年的時間裡,這座城市便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國都。西帕希騎兵們希望穆罕默德二世能夠帶著他們返回埃迪爾內,然後繼續向西方進軍。

現在的埃迪爾內城

現在的埃迪爾內城,只是土耳其境內的一座小城市,人口大約只有十六萬,和擁有一千多萬人口的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完全沒有可比性。當穆罕默德二世徵服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埃迪爾內城也要比君士坦丁堡小得多。

而西帕希騎士和一些土耳其貴族之所以不願意留在君士坦丁堡,是因為他們還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他們不願意在大城市中定居,並且認為蘇丹如果繼續留在君士坦丁堡,不但會讓帝國的擴張速度停滯,而且還會疏遠他們和蘇丹的關係。

在耶尼切裡軍團未崛起之前,西帕希騎兵一直是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他們大部分都是遊牧民,平時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當戰爭爆發的時候,他們就會跨上戰馬為蘇丹而戰。

西帕希騎兵

當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時候,西帕希騎兵也參加了這場大戰,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到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西帕希騎兵們也以徵服者的姿態進入了這座城市,但是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態度,卻和自己的蘇丹完全不一樣。

西帕希騎兵們認為君士坦丁堡是一座不吉祥的城市,因為君士坦丁堡在歷史上是一座反覆被「徵服者」們所踐踏的城市,如果這座城市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國都,那麼不久後也會被新的徵服者攻陷。

除此之外,這些西帕希騎兵不願留在君士坦丁堡也有自己的目的。因為在此之前,他們的生活非常自由,只有發生戰爭的時候他們才會離開家鄉為蘇丹效力,但是如果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國都,那麼他們就會被安置在城市的兵營中。

傑姆王子的畫像

而穆罕默德二世的小兒子傑姆王子,也是這些西帕希騎兵的支持者,他在自己的著作《薩爾託克之書》中,曾反覆強調帝國的國都應該是埃迪爾內,並且通過一些故事來暗示君士坦丁堡是一座被詛咒的城市。

但是穆罕默德二世並不在乎西帕希騎兵和土耳其貴族的反對,在力排眾議之後,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並且在城中修建了託普卡帕王宮。

託普卡帕王宮的建立,也確實導致西帕希騎兵開始和蘇丹疏遠,在此之前,他們可以和歷代蘇丹生活在一起,幾乎每天都能和蘇丹見面。但是託普卡帕王宮被高大的圍牆包圍,只有很小一塊區域對外開放,西帕希騎兵們開始難以看到蘇丹的尊容。

託普卡帕王宮內部

而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也意識到了西帕希騎兵與自己的疏遠,他已經想好了對策,既然西帕希騎兵不能適應新時代,那麼就註定會被取代。

於是,穆罕默德二世便開始重用耶尼切裡軍團,這支軍團也被稱呼為「蘇丹親兵」,其成員大部分都不是土耳其人,而是來自巴爾幹半島和東歐的居民,他們自幼便開始為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效力,是蘇丹的「私人財產」。

當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之後,並沒有影響奧斯曼帝國的繼續擴張,穆罕默德二世及其繼承者們,在耶尼切裡軍團的幫助下繼續擴張領土,而西帕希騎兵不久後也被耶尼切裡軍團吞併。

參考資料:《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土耳其編年史》

相關焦點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君士坦丁堡扼黑海門戶,是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必經之路,是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無與倫比。數千年來,君士坦丁堡有過三個名字——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而這三個名字正好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史。
  • 工業時代的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也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繽紛魅力之都,它還是扼守黑海出海口的三大洲十字路口。現在的這座城市,絕對是土耳其人心中驕傲無比的存在,然而,它卻一度成為歐洲人口中的禁忌。因為,伊斯坦堡在西方人心中,還有另一個名稱:「君士坦丁堡」,然而,這個名字早已經蒙塵多年。1453年,都城君士坦丁堡陷落,這標誌著一個存世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正式滅亡,歐洲中世紀也因此正式結束。
  • 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的百年恩怨 沙皇的君士坦丁情結
    自此歷代沙皇都有君士坦丁堡情節,就像南宋的時候許多人對汴梁夢執著一樣。更令人奇怪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拜佔庭帝國後,也對外宣稱自己是拜佔庭的繼承者,繼承延續羅馬的榮耀。 一個從地圖上消失的帝國,冒出了兩個繼承者。實際控制與法律繼承,這也註定了這兩大帝國不可調節的矛盾。
  • 攀登城牆:8次失敗的君士坦丁堡圍攻
    海堤阻止了潛在的入侵者將這座城市橫渡水面,傳說中的武器希臘火在危機時期幫助了拜佔庭人。在這篇文章中,我來看看以失敗告終的八次君士坦丁堡圍攻。查士丁尼皇帝以試圖擴張帝國而聞名。他想恢復羅馬世界的偉大和重建它的力量。傳說中的貝利薩裡烏斯將軍曾兩次奪回羅馬,但拜佔庭人卻無法長期佔領羅馬。最終,查士丁尼過度擴張了被敵人包圍的帝國。
  • 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龐大的協約國艦隊耀武揚威地駛入土耳其海峽金角灣。協約國佔領軍總司令騎著高頭白馬,以徵服者的姿態不可一世地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伊斯坦堡,末代奧斯曼蘇丹默罕默德六世匍匐在馬前,等待協約國的判罰。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是中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然而落後就要挨打的法則不僅適用於中國,對大陸西岸的奧斯曼土耳其同樣奏效。
  • 這部土耳其小眾紀錄片,憑什麼在豆瓣拿到8.2分
    後來,在君士坦丁城牆之外又修築了一道雙層城牆,城牆外是護城河,靠近城牆的一側又建又有射擊口的牆壁。在哥特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外族多次圍攻中,這些城牆有效地保護了君士坦丁堡,使得東羅馬帝國在西羅馬帝國傾覆近千年後仍能屹立不倒——直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到來。
  • 這部土耳其小眾紀錄片,憑什麼在豆瓣拿到8.2分
    後來,在君士坦丁城牆之外又修築了一道雙層城牆,城牆外是護城河,靠近城牆的一側又建又有射擊口的牆壁。在哥特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外族多次圍攻中,這些城牆有效地保護了君士坦丁堡,使得東羅馬帝國在西羅馬帝國傾覆近千年後仍能屹立不倒——直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到來。
  • 昝濤評《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日本的「土耳其研究」
    作者認為,起源不清的奧斯曼人,非常可能只是流民集團之一,主要是靠實力取勝的,至於在後世他們如何「包裝」自己的起源,就是另外一個問題。穆罕默德二世及其軍隊進入君士坦丁堡二是作者強調奧斯曼帝國的崛起過程中巴爾幹屬性的特殊地位。
  • 為什麼土耳其和火雞都叫「Turkey」?
    說到Turkey這個單詞,原本其實是突厥人的意思,發音是不是也很像?它就是個音譯的單詞。那為什麼土耳其會被叫做是突厥呢?其實現代土耳其人原為塞爾柱突厥人的一個分支,11世紀左右由中亞一帶遷入小亞細亞。隋末唐初,在名將李靖等帶領下,在貞觀四年消滅東突厥。後來唐太宗的孩子,唐高宗李治繼承了他爸爸的志向和武功,繼續向西域用兵,西突厥的殘兵敗將被迫開始向中亞遷徙。
  • 土耳其近衛軍的覆滅:士兵們走上街頭,用彎刀抵抗歐洲製作的火炮
    而歐洲人則常常稱呼這支軍隊為「蘇丹親兵」,因為耶尼切裡軍團曾是奧斯曼帝國蘇丹最信賴的軍隊,可是到了奧斯曼帝國衰落之後,帝國近衛軍卻成為了蘇丹們的心腹大患。在耶尼切裡軍團組建初期,士兵大多是由巴爾幹半島的居民和東歐人組成的。
  • 夢碎維也納,奧斯曼帝國徵服歐洲的夢想破滅
    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克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此後奧斯曼蘇丹以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積極進軍歐洲,夢想徵服整個歐洲。1683年奧斯曼大軍在維也納慘敗,使得奧斯曼帝國停止了向歐洲的擴張,夢碎維也納。那麼奧斯曼帝國的夢想是如何興起與破滅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君士坦丁:悲劇、救贖與滑稽戲
    他是如閃電般歸來的復興之主,沉睡山中的大理石彌賽亞,甚至是和朱由檢互換身份的輕小說主角——但唯獨不是君士坦丁·巴列奧略本人。伴隨著精羅迷因的傳播,君士坦丁堡的市長皇帝被重塑為一個符號化的人間之神,儘管已經很難說清祂代表的是古老帝國的隕落,還是供人把玩的笑柄。但當我真正試圖去了解這位君士坦丁的生平時,所得總是寥寥,仿佛中文世界中他的全部人生就是1453的那個長夜。
  • 凱末爾何以使已經被肢解的奧斯曼帝國成為了今天土耳其?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讓土耳其免受這個悲劇的歷史人物出現了,這個人就是有土耳其之父之稱的凱末爾。 一戰結束之後,這個被土耳其人崇拜為英雄,名揚全國和歐洲的凱末爾,在安卡拉建立了民族戰線,打起了保衛土耳其「不獨立、毋寧死」的大旗。 面對《賽克斯·皮科爾協定》、《色佛爾條約》和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希臘的圍攻,凱末爾採取了用阿拉伯人所在的地區換取和平及各個擊破上述五國,以保全土耳其核心領土的策略。
  • 土耳其博覽 | 土耳其與摩蘇爾省及庫德人的關係: 從奧斯曼帝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 1914 ~ 1918 年) 前, 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國領土一直是橫跨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的中心區域。由於法國、英國和俄國的殖民掠奪, 以及帝國內基督教臣民的民族主義浪潮, 奧斯曼帝國在 19 世紀失去了大部分歐洲、非洲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許多阿拉伯民眾聯合起來反對帝國, 並與英國或法國結盟。
  • 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你想去嗎?
    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土耳其人是突厥人與屬於歐洲人種的地中海原始居民的混血後裔,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佔庭帝國,至16世紀和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9世紀時開始衰落。
  • 土耳其博覽 | 搖擺在全球化與安全之間的土耳其:從奧斯曼帝國時代...
    土耳其研究中心希望推動全國高校土耳其研究和教學,為土耳其相關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中心編輯的《土耳其博覽》不定期提供土耳其相關的動態、資訊及研究結果,從人文、歷史、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視角全方位介紹土耳其。
  • 土耳其帝國的榮光——徵服1453!!!
    但誰都料想不到穆罕默德二世這政略之高,這些和約帶來的和平,竟成了東羅馬帝國的奪命索。兩個和約籤訂後,茍延殘喘的東羅馬帝國馬上就在外交上被孤立了,所有能直接與軍力來援,或牽制土耳其入侵的國家,全受制於和約,而袖手旁觀。穆罕默德二世雖然年輕,卻十分有主見,早自其(第三次)登基以來,他就決心拿下君士坦丁堡,作為其偉大的帝國的新首都。籤約後的土耳其,開始一步步地進逼君士坦丁堡。
  • 基督教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為何會變成清真寺?讓茨威格告訴你答案
    土耳其在本月宣布位於首都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將被從博物館改成清真寺。此消息一出,西方世界強烈反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聖索菲亞大教堂原本是基督教建築,那為什麼會變成清真寺呢?在這一篇傳記中,我們能讀到屹立千年不倒的拜佔庭帝國為何最終陷落。也能通過這篇傳記,找到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基督教堂變為清真寺的原因。
  • 全俄大牧首與君士坦丁堡決裂,東正教再面臨大分裂
    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攻陷以前曾是奉東正教為國教的東羅馬帝國首都,陷落後奧斯曼帝國改稱其為伊斯坦堡。由於該地是東正教的發源地,因此被認為是東正教的梵蒂岡。在沙俄時代,君士坦丁堡曾是大批俄羅斯東正教徒的主要朝聖之地。據「美國之音」報導,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普世大牧首的地位和國際影響超過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
  • 從流散部落到跨亞非歐:奧斯曼帝國的西進徵途都遭遇了什麼?
    之後,突厥人又到了阿姆河之南,進入了波斯人的世界,逐步接近當時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巴格達。10-11世紀時,巴格達是波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首都,也是伊斯蘭世界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和(在北非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中國北宋的首都開封並列為世界四大都會。但是,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自10世紀起被來自北方屬於什葉派的白益王朝控制,形同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