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迎新春年味別樣濃 拜神祭祖傳統風俗搬到美國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超市裡,華人忙著採購年貨。(美國《僑報》/林菁 攝)

「半竹生」田先生(右)和老華僑薛先生在準備紐約華埠春節大遊行。(美國《僑報》/林菁 攝)

中新網2月14日電 據美國《僑報周末》報導,雖然身在他鄉,但在海外華僑華人心中,農曆春節這一中國年的隆重程度並不亞於西方的聖誕節。華僑華人過年,方式各不同。不少留學生選擇回國過年;老一輩華人盼著子女們能夠回家吃頓年夜飯;華人家長會給孩子發紅包,帶孩子看遊行,放鞭炮……

留學生回家 希望多陪陪父母

在美國留學,畢業後到紐約工作的傑西(Jessie)小姐,已3年沒有回中國了,這次安排在春節回去,和親朋好友好好聚一聚。

為了回家過年,傑西在春節前兩個月就開始籌劃,訂機票,買禮物等。傑西給每個人都精心準備了禮物:父母的禮物分別是歐美名牌大衣,外婆的禮物是一雙保暖的UGG棉拖鞋和圍巾,姨媽的禮物是香水,她還給表弟帶了一雙耐克球鞋。這些禮物總共花了2000美元,每份都是精心挑選,蘊含著深深的情意。

傑西是湖南長沙人,長沙人過年的習俗是吃辣火鍋,為了省麻煩,通常是一大幫人到酒樓吃飯。大年三十晚上,傑西家的團圓飯至少有20人參加,包括伯父、姨媽、舅舅、表兄妹等。傑西是獨生女,過去幾年很少陪伴父母,這次她有一個心願,就是多陪陪老人家。她準備帶父母去旅行,因為考慮到中國春運交通繁忙,她選擇到離家比較近的張家界泡溫泉。

傑西的表妹也在美國留學,據說今年也回去過春節。傑西說表妹準備花1000美元帶父母參加新馬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旅行團。除與家人團聚,傑西還想回去看看國內的變化,畢竟3年沒回去了,國內應該發生了不少新鮮事兒。記者問傑西小姐,回來準備帶些什麼?她說還沒想好,紐約什麼東西都有,也許就帶一張全家福吧。

把子女叫到身邊 做一桌團圓飯

陳女士一家是個有趣的組合:她本人來自中國南方,老公在美國出生長大,公公籍貫上海。每逢大年三十,公公總要做一桌團圓飯,總共十道菜,取「十全十美」的好彩頭。雖然他們一家在美國居住多年,但這個傳統一直保留下來。無論多忙,公公婆婆總要把所有子女叫到身邊,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

去年,陳女士誕下一個可愛的女孩,今年是寶寶第一次過春節,當然更少不了這頓「十全十美」的年夜飯。陳女士的公公婆婆是第一代中國移民,子女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長輩記著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而年輕一代過的都是美國節日。但無論兩代人多麼不同,有兩個節日是一定要過的,一個是美國感恩節,一個就是農曆新年,這兩個節日都是團圓的日子,因此最受重視。陳女士說,大家怕長輩操勞,本提議年三十到酒樓吃飯,但公公婆婆堅持在家裡吃飯。這頓豐盛的年夜飯融合了各地風味,每道菜除了好吃,更重要的是有好寓意。例如,魚象徵著「年年有餘」,髮菜取其諧音「發財」,還有羅漢齋,取其吉祥之意。

正月初一,兒子兒媳要到父母家拜年,陳女士特地給寶寶買了唐裝,紅棉襖,小紅帽,準備把寶寶打扮得漂漂亮亮,讓公公婆婆見了歡心。另外,陳女士給長輩和小孩都準備了紅包,丈夫兄弟姐妹的子女,每人都有壓歲錢,而公公婆婆也會給孫子孫女每人一個紅包。

討吉利 本命年也穿紅褲衩

周先生是東北人,孩子在美國出生。每年過春節,周先生都給孩子壓歲錢,買新衣服,今年是孩子12歲本命年,周先生特地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給孩子買了一條紅褲衩,「準備春節那天讓他穿上,討個吉利」,周先生也想藉此機會給孩子講講生肖和本命年的知識。

大年三十晚上,周先生會把一幫親戚請到家裡吃年夜飯。周先生雖是東北人,但太太是南方人,所以他們家年夜飯的菜式融合了南北風味,但一定少不了酸菜燉粉條這樣的傳統東北菜。周先生來美國十餘年,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的過年習俗,例如,在祖宗遺像前磕個頭,給孩子壓歲錢,帶孩子看春節遊行,放鞭炮等。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每個大年三十晚上,周先生都會把一個紅包悄悄塞到孩子枕頭下,孩子非常興奮,第二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總是往枕頭下掏紅包。周先生說,給孩子的壓歲錢至少「兩個零」,錢由孩子自己保管,可以買東西,但大筆的開銷一定要經過父母同意。

拜神祭祖傳統風俗搬到美國

薛先生是福建長樂人,到美國30多年,是資深老華僑,他把家鄉拜神祭祖的傳統風俗整套搬到美國來。

薛先生說,家鄉的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地方神,逢年過節大家會到廟裡拜神,地方神能保一方平安,因此最受尊重。到了海外後,福建人還繼續傳承家鄉的風俗,把地方神「請」到美國來,繼續供奉。薛先生在美國的家中設有神龕,放在大廳正中顯眼的位置,以示尊重。神龕共三層,最高一層是地方神,中間是祖宗牌位,底下一層是土地神。薛先生家鄉的地方神是一位元帥,兩側是兩位門神。

薛先生說,這整套神龕是30年前從家鄉請買來的,家鄉有手工藝人專門做神佛雕像,這些雕像用木頭製成,仿造地方神廟或觀音廟的神佛塑像做成。不少年紀較大的鄉親到了美國後還繼續供奉這些神佛。薛太太和兒子信佛,家裡還設有佛龕,每逢初一十五齋戒。

過年之前,薛先生一家按福建習俗要送灶神,吃湯圓,初一還有面線和雞蛋煮成的太平面,象徵平平安安過新年。大年三十,薛先生會把親家和子女叫到一起到酒樓吃飯。

「半竹生」越來越中國化

繁榮華埠總會會長田士銳自稱是「半竹生」。廣東人用「竹生」形容美國出生的華裔,而他在中國大陸出生,小時候移民香港,10歲到美國,大學畢業後忙著賺錢,直到最近幾年,他開始回到華人社區,在社區搞活動,其中搞得最紅火的就是華埠春節遊行。

田先生說,以前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很少,這幾年通過辦活動,他學到很多東西,「懂得越多就越喜歡」。他的中文也越來越好,除了流利講粵語,普通話也能說幾句,他笑稱自己「越來越中國化」。

田先生剛從中國置辦年貨回來,帶來1000隻兔子公仔,中美小國旗,還帶來春聯,各種裝飾品,遊行那天他會把這些小禮品贈送給大家。田先生介紹,每年春節前他都要回國一趟,這次去了廣州、珠海等地。現在他已經熟門熟路,到了廣州,他就直奔專門銷售工藝品的海珠廣場。第一天先看行情,挑選貨品,第二天前往訂貨。這樣,前後大約10天,他就可以把所有該採購的東西全部備齊,打包運往美國。這些小禮品雖然美國也有,但中國價格便宜,樣式多,有特色,而且最讓田先生感嘆的是,中國辦事效率非常高。

每年,田先生都要貼對聯,發利是,吃年糕,在他帶領下,全家人也參與到其中。田先生說,他太太在美國出生,講臺山話,兒子和兩個女兒也都是「竹生」,在家裡基本講英文,現在全家人在他影響下,變得越來越中國。兒子在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曾經在北京培訓過兩星期的普通話,現在懂一點中文。而太太則會穿上唐裝跟他一起參加春節遊行。

以前他忙著工作,大部分時間都沒在家,更沒空跟孩子介紹中國文化,而自己對中國文化也是一知半解,這些年通過搞活動他對自己的「根」有更深刻的認識。他說,剛開始孩子們對他熱衷於搞春節遊行頗不以為然,也不太認同中國文化,這幾年他們看到爸爸的活動辦得很成功,連主流媒體也來採訪爸爸,感覺到中國文化受尊重,也有了興趣,還幫忙做主流社會的宣傳工作。

記者最後問田先生,今年春節打算怎麼過?他說,像往年一樣,帶著家人和外母(嶽母)到酒樓吃年夜飯,粵菜或者上海菜都可以,但一定是中國菜。春節那天,他會穿上唐裝,到華埠指揮春節遊行。看起來,田先生的這個年會過得挺熱鬧。(林菁)

相關焦點

  • 祭祀文化丨祭祖和道教拜神祭品
    拜神用品:豬、羊、雞、鴨、鵝、魚、水果、面、飯類、餅乾、酒、鮮花。  拜祖用品:豬肉、雞、魚、水果、面類、飯類、餅乾、酒、香菸、鮮花。  拜五鬼用品:豬肉、雞、鴨、魚、面飯類、餅乾、酒、香菸。[拜神、天公、佛用]  海味  食鹽、海菜、海帶、素食品、一般和山珍合用。[拜神、天公、佛用]。  五味碗  以五隻碗各裝五種不同熟食品的祭品。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 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年的習俗都有哪些?
  • 潮汕拜神圖鑑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此外,潮汕人拜神也不局限於潮汕地區,即使他們外出到其他城市或國家工作定居,也會長途跋涉將祖先和神明請到「第二故鄉」的家中。在潮汕土生土長的吳華(化名),20年前與丈夫結婚後一直定居深圳,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仍堅持在深圳的家中祭拜玉皇大帝、司命公和財神爺。「遇上一些傳統大節日就要回老家拜神,如果做生意很忙,家公家婆就會回去。」
  • 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古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的時候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有著很高的意義。
  • 印尼媒體:印尼華人疫情下秋季祭祖
    十數名印尼黃氏宗親代表來到該市市郊「江夏堂」和江夏義亭祭祖。圖為印尼棉蘭江夏公所榮譽主席黃印華在上香。 黃印華 供圖9日,印尼第三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細雨濛濛。十數名印尼黃氏宗親代表來到該市市郊「江夏堂」和江夏義亭祭祖。
  • 結婚祭祖
    結婚祭祖,是關中地區傳統婚俗重要流程之一,百姓大多看重並且恪守。
  • 喝一碗臘八粥,討一個好兆頭,從今天開始,年味就一天濃過一天了
    從今天開始,年味一天也就濃過一天了。臘月,農曆的十二月,也是年末的意思。上古時代,冬季祭祖的日子叫「大臘」,臘月初八漸漸定為「臘日」,它祈求著豐收、寓意著吉祥。臘八粥的講究真不少,紅棗、蓮子、核桃、慄子、杏仁……精緻的做法要用二十多種食材,再進行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臘月初七開始忙活,臘八一早大功告成,滿口香甜凝結著勤勞。
  • 有哪些傳統風俗?
    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一部分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迷失,才產生如此的困惑。那我就告訴你,按中國古老的傳統風俗,父輩不在了,孫子能給爺爺上墳,也能給爺爺以上的祖先上墳。民間給逝去的親人上墳,最能體現親情。
  • 「百家號鼠你紅」除夕夜的風俗有哪些 除夕夜守歲打一歇後語
    除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人備受重視的一個節日。除夕節自古代流傳至今,其包含著很多傳統習俗文化,但具體除夕節的習俗有哪些大部分人是不太了解的。3、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據說,除夕節是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根據史書《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一年的最後一天,也是在新年到來之前,有著擊鼓驅逐「疫病之鬼」的傳統習俗,後來久而久之的流傳,進而就有了除夕節。
  • 「新」「舊」交織 年味更濃
    □河北日報記者 馮 陽 紅紅火火迎春節,喜氣洋洋辦年貨。春節臨近,各地的年貨市場變得熱鬧起來,人們逛廟會、趕大集,採買各類年貨。各大電商平臺紛紛舉辦年貨節,「鄉土味」疊加「國際味」的年貨花樣翻新。 傳統市場氣象新,創意年貨受青睞,多元化商品進一步激活了新春消費市場。
  • 潮汕過年風俗與各地過年風俗大PK
    年卅:除夕,祭祖,吃年夜飯,守歲。正月初一:開門大吉,放開門炮仗,開始拜年,當然現在的上海早就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正月初二:後半夜,接灶君菩薩。(接灶有多種說法,有說在年卅的,初四午後的)。正月初三:小年朝,禮佛祭祖,女婿去妻家拜年。正月初四夜、正月初五凌晨:接路頭(迎五路財神)。正月初六:送窮。正月初七:人日,稱體重,為小姑娘穿耳洞戴耳環。正月初八:穀日,徐王廟廟會。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年味之變:重塑傳統節日民俗 傳承年味文化基因
    按照傳統習俗,從1月28日(農曆丁酉年正月初一)到2月11日(農曆丁酉年正月十五),中國人迎來了傳統的新春佳節。在這段時間裡,億萬中國人都會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拜年、祭祖、訪友……  然而,隨著中國逐步由鄉土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一些傳統的春節習俗逐漸消失,很多人感慨「年味兒越來越淡」。
  • 年味|逛廟會、拜菩薩、吃齋飯,祈福許願好運連連
    逛廟會、拜菩薩、吃齋飯,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風俗,就是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年俗年味,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希望我們能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辨證地加以引導和改進。(相關圖片來自網絡)>12、 「年味」之:磨豆腐,幸福滿13、 「年味」之:在春晚中迎接新年14、 「年味」之:敬神祭祖,緬懷感恩15、 「年味」之:守年歲,開財門16、 「年味」之:吃團圓年飯,品最美年味17、 「年味」之:壓歲錢裡的美好祝願18、 「年味」之:拜新年,唱歌鼟19、 「年味」之:「紅包文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華人電影,講述別樣中國故事
    一個世紀以來,華人電影發展歷經坎坷,逐漸在世界電影舞臺上綻放光芒。11月18日,由廈門市影視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廈門市委統戰部主辦,華僑博物院、何振岱文化研究(美國)基金會承辦的「好萊塢華人電影之光」展覽,在華僑博物院開展。
  • 明白了年的意義味自濃!
    春節是個任務節,而不是一個休閒節,只不過是沒有設定了什麼必須咋辦,而傳統習俗裡的那些內容與程序其實就是了。說到這,應該人們就知道為什麼年味變淡了吧?是懶淡了的、煩淡了的、厭淡了的,跟社會發展並沒多大關係,跟人心的變化才有絕對的關係。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你變得不在虔誠了,不是習俗沒有了,而是人們不再去執行了。逃避了責任的春節,自然也就沒有了過去的那種意境啦。
  • 新年陪孩子感受傳統文化精髓,就從這兩套立體翻翻書開始吧!
    尤其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更需要儀式感來體驗生活中的別樣美。比如在生日的時候吹蠟燭許願比如在聖誕節的時候會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隨著元旦的到來,2019年春節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在春節這樣傳統的節日裡,對於大人來說,春節意味著團圓、回家祭祖。但對於孩子們來說,中國年的意義在哪裡?父母們應該如何用儀式感讓孩子感知到這個傳統節日的特別?
  • 祭祖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中元節祭祖必讀)
    一、三大傳統祭祖節日老祖宗的傳統,到了你這裡是否還可以繼續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按時間來論,春祭主祭祖者上半年的運勢、秋祭主祭祖者下半年的運勢。三、祭祖是改運的最快途徑
  • 2021北京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_北京中公...
    一、春節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