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裡,華人忙著採購年貨。(美國《僑報》/林菁 攝)
「半竹生」田先生(右)和老華僑薛先生在準備紐約華埠春節大遊行。(美國《僑報》/林菁 攝)
中新網2月14日電 據美國《僑報周末》報導,雖然身在他鄉,但在海外華僑華人心中,農曆春節這一中國年的隆重程度並不亞於西方的聖誕節。華僑華人過年,方式各不同。不少留學生選擇回國過年;老一輩華人盼著子女們能夠回家吃頓年夜飯;華人家長會給孩子發紅包,帶孩子看遊行,放鞭炮……
留學生回家 希望多陪陪父母
在美國留學,畢業後到紐約工作的傑西(Jessie)小姐,已3年沒有回中國了,這次安排在春節回去,和親朋好友好好聚一聚。
為了回家過年,傑西在春節前兩個月就開始籌劃,訂機票,買禮物等。傑西給每個人都精心準備了禮物:父母的禮物分別是歐美名牌大衣,外婆的禮物是一雙保暖的UGG棉拖鞋和圍巾,姨媽的禮物是香水,她還給表弟帶了一雙耐克球鞋。這些禮物總共花了2000美元,每份都是精心挑選,蘊含著深深的情意。
傑西是湖南長沙人,長沙人過年的習俗是吃辣火鍋,為了省麻煩,通常是一大幫人到酒樓吃飯。大年三十晚上,傑西家的團圓飯至少有20人參加,包括伯父、姨媽、舅舅、表兄妹等。傑西是獨生女,過去幾年很少陪伴父母,這次她有一個心願,就是多陪陪老人家。她準備帶父母去旅行,因為考慮到中國春運交通繁忙,她選擇到離家比較近的張家界泡溫泉。
傑西的表妹也在美國留學,據說今年也回去過春節。傑西說表妹準備花1000美元帶父母參加新馬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旅行團。除與家人團聚,傑西還想回去看看國內的變化,畢竟3年沒回去了,國內應該發生了不少新鮮事兒。記者問傑西小姐,回來準備帶些什麼?她說還沒想好,紐約什麼東西都有,也許就帶一張全家福吧。
把子女叫到身邊 做一桌團圓飯
陳女士一家是個有趣的組合:她本人來自中國南方,老公在美國出生長大,公公籍貫上海。每逢大年三十,公公總要做一桌團圓飯,總共十道菜,取「十全十美」的好彩頭。雖然他們一家在美國居住多年,但這個傳統一直保留下來。無論多忙,公公婆婆總要把所有子女叫到身邊,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
去年,陳女士誕下一個可愛的女孩,今年是寶寶第一次過春節,當然更少不了這頓「十全十美」的年夜飯。陳女士的公公婆婆是第一代中國移民,子女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長輩記著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而年輕一代過的都是美國節日。但無論兩代人多麼不同,有兩個節日是一定要過的,一個是美國感恩節,一個就是農曆新年,這兩個節日都是團圓的日子,因此最受重視。陳女士說,大家怕長輩操勞,本提議年三十到酒樓吃飯,但公公婆婆堅持在家裡吃飯。這頓豐盛的年夜飯融合了各地風味,每道菜除了好吃,更重要的是有好寓意。例如,魚象徵著「年年有餘」,髮菜取其諧音「發財」,還有羅漢齋,取其吉祥之意。
正月初一,兒子兒媳要到父母家拜年,陳女士特地給寶寶買了唐裝,紅棉襖,小紅帽,準備把寶寶打扮得漂漂亮亮,讓公公婆婆見了歡心。另外,陳女士給長輩和小孩都準備了紅包,丈夫兄弟姐妹的子女,每人都有壓歲錢,而公公婆婆也會給孫子孫女每人一個紅包。
討吉利 本命年也穿紅褲衩
周先生是東北人,孩子在美國出生。每年過春節,周先生都給孩子壓歲錢,買新衣服,今年是孩子12歲本命年,周先生特地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給孩子買了一條紅褲衩,「準備春節那天讓他穿上,討個吉利」,周先生也想藉此機會給孩子講講生肖和本命年的知識。
大年三十晚上,周先生會把一幫親戚請到家裡吃年夜飯。周先生雖是東北人,但太太是南方人,所以他們家年夜飯的菜式融合了南北風味,但一定少不了酸菜燉粉條這樣的傳統東北菜。周先生來美國十餘年,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的過年習俗,例如,在祖宗遺像前磕個頭,給孩子壓歲錢,帶孩子看春節遊行,放鞭炮等。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每個大年三十晚上,周先生都會把一個紅包悄悄塞到孩子枕頭下,孩子非常興奮,第二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總是往枕頭下掏紅包。周先生說,給孩子的壓歲錢至少「兩個零」,錢由孩子自己保管,可以買東西,但大筆的開銷一定要經過父母同意。
拜神祭祖傳統風俗搬到美國
薛先生是福建長樂人,到美國30多年,是資深老華僑,他把家鄉拜神祭祖的傳統風俗整套搬到美國來。
薛先生說,家鄉的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地方神,逢年過節大家會到廟裡拜神,地方神能保一方平安,因此最受尊重。到了海外後,福建人還繼續傳承家鄉的風俗,把地方神「請」到美國來,繼續供奉。薛先生在美國的家中設有神龕,放在大廳正中顯眼的位置,以示尊重。神龕共三層,最高一層是地方神,中間是祖宗牌位,底下一層是土地神。薛先生家鄉的地方神是一位元帥,兩側是兩位門神。
薛先生說,這整套神龕是30年前從家鄉請買來的,家鄉有手工藝人專門做神佛雕像,這些雕像用木頭製成,仿造地方神廟或觀音廟的神佛塑像做成。不少年紀較大的鄉親到了美國後還繼續供奉這些神佛。薛太太和兒子信佛,家裡還設有佛龕,每逢初一十五齋戒。
過年之前,薛先生一家按福建習俗要送灶神,吃湯圓,初一還有面線和雞蛋煮成的太平面,象徵平平安安過新年。大年三十,薛先生會把親家和子女叫到一起到酒樓吃飯。
「半竹生」越來越中國化
繁榮華埠總會會長田士銳自稱是「半竹生」。廣東人用「竹生」形容美國出生的華裔,而他在中國大陸出生,小時候移民香港,10歲到美國,大學畢業後忙著賺錢,直到最近幾年,他開始回到華人社區,在社區搞活動,其中搞得最紅火的就是華埠春節遊行。
田先生說,以前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很少,這幾年通過辦活動,他學到很多東西,「懂得越多就越喜歡」。他的中文也越來越好,除了流利講粵語,普通話也能說幾句,他笑稱自己「越來越中國化」。
田先生剛從中國置辦年貨回來,帶來1000隻兔子公仔,中美小國旗,還帶來春聯,各種裝飾品,遊行那天他會把這些小禮品贈送給大家。田先生介紹,每年春節前他都要回國一趟,這次去了廣州、珠海等地。現在他已經熟門熟路,到了廣州,他就直奔專門銷售工藝品的海珠廣場。第一天先看行情,挑選貨品,第二天前往訂貨。這樣,前後大約10天,他就可以把所有該採購的東西全部備齊,打包運往美國。這些小禮品雖然美國也有,但中國價格便宜,樣式多,有特色,而且最讓田先生感嘆的是,中國辦事效率非常高。
每年,田先生都要貼對聯,發利是,吃年糕,在他帶領下,全家人也參與到其中。田先生說,他太太在美國出生,講臺山話,兒子和兩個女兒也都是「竹生」,在家裡基本講英文,現在全家人在他影響下,變得越來越中國。兒子在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曾經在北京培訓過兩星期的普通話,現在懂一點中文。而太太則會穿上唐裝跟他一起參加春節遊行。
以前他忙著工作,大部分時間都沒在家,更沒空跟孩子介紹中國文化,而自己對中國文化也是一知半解,這些年通過搞活動他對自己的「根」有更深刻的認識。他說,剛開始孩子們對他熱衷於搞春節遊行頗不以為然,也不太認同中國文化,這幾年他們看到爸爸的活動辦得很成功,連主流媒體也來採訪爸爸,感覺到中國文化受尊重,也有了興趣,還幫忙做主流社會的宣傳工作。
記者最後問田先生,今年春節打算怎麼過?他說,像往年一樣,帶著家人和外母(嶽母)到酒樓吃年夜飯,粵菜或者上海菜都可以,但一定是中國菜。春節那天,他會穿上唐裝,到華埠指揮春節遊行。看起來,田先生的這個年會過得挺熱鬧。(林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