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義大利]埃萊娜·費蘭特
《失蹤的孩子》是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聚焦了莉拉和「我」(萊農)的壯年和晚年,為她們持續了五十多年的友誼劃上了一個令人心碎的句號。——埃萊娜·費蘭特
萊農:我的整個,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我」為了愛情搬回了那不勒斯,而想像中的美好生活卻未能如意,「我」和莉拉同一年懷孕、生子,並一起經歷了那不勒斯大地震。為了尼諾幾乎放棄一切,但得到的卻是他泛濫的愛情和無數的謊言,終於在看清他的面目後,「我」選擇了離開他,去過自己的生活。他已經不在是曾經那個「我」一直愛戀的少年了。「我」搬到莉拉樓上,我們似乎回到小時候那般親密,她在我需要時義無反顧的照顧我的三個女兒,我的新書(關於那不勒斯)獲得成功,「我」獲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而莉拉卻漸漸失去了她在那不勒斯一點點建立起來的威嚴。
莉拉:我們所有人都做出讓步了,經過考驗、失敗和成功,這種讓步重新塑造了我們。只有莉拉,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改變她。
她想改變我們所生活的社區,打倒索拉拉家族的勢力,她甚至利用「我」的名聲和寫作來對抗城區陳腐而猖獗的惡勢力,但她似乎高估了「我」和文字的力量,一切都沒有改變,甚至情況越來越差,阿拉索被人打死了,裡諾因毒品死在一片廢墟中,兒子也深受毒品的禍害,小女兒蒂娜也失蹤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和任何人一樣變得頑固、難相處,但她的那些品質一直原封未動,甚至更加堅固。我們恨她的同時,也害怕她,會對她充滿敬意。
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回憶過去,甚至會承認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裡諾去世後,她努力把裡諾的生活定格在她父親的修鞋鋪變成小謝廠的那個階段,他做的其他事情,他對莉拉做的事情,動已經一筆勾銷。現在,唯一鮮活的形象就是她哥哥小時候在她暴戾的父親面前一直保護她,縱容她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彼得羅:有責任感的父親
這些年來,「我」和彼得羅的關係從來沒有問題,也許我們只是不適合做夫妻。他總是很準時給兩個女兒匯撫養費(尼諾從沒有過),而且一有機會就會過來看兩個孩子(黛黛和艾爾莎)。他後來與多莉婭娜分手了,去了美國發展,成為了哈佛教授。兩個女兒後來也去了波士頓上學。
尼諾:他還是成為了比他父親更「壞」的人。
曾經年少的尼諾憎恨自己的父親,他說:我要成為和他不一樣的人。但是事實,他卻比他的父親更加的「壞」,她利用身邊女人的權利、資源一步步獲得事業的成功,他和娜迪雅在一起,因為她是加利亞尼老師的女兒,他認為這是他進入上層社會的一把鑰匙。他的選擇和他的野心總是相符。包括後來他和埃利奧諾結婚,還有「我」,為了他離開彼得羅,當時是一位取得成功的作家,在社會有一定的地位,對他的事業也有幫助,還有那些幫助過他的太太們,都是一樣的。他很愛女人,尤其善於經營那些對他有用的關係。如果他僅僅憑藉聰明才智,而不憑藉他從小就開始編制的權利網絡。是不能走到這一步的(成為了一名議員)。
索拉拉兄弟:他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1986年十二月的一個星期天他們被人槍殺了。我們小時候都覺得他們兄弟很帥,他們開著「菲亞特1100」在城區巡迴。他們曾經在馬爾蒂裡廣場捍衛我們,回擊了基亞亞街上的那些有錢人家的男孩。馬爾切洛本來想娶莉拉,但後來卻娶了「我」妹妹埃莉莎,米凱萊很早就愛慕莉拉,愛的狂熱以至於迷失了自己。他們影響著那不勒斯成百上千的人,我們都曾經在索拉拉兄弟的世界裡,參加了他們商店的開業儀式,在他們的酒吧裡買過點心,慶祝過他們的婚禮,買過他們的鞋子,在他們家做過客,在一張桌子上吃過,甚至直接或間接的拿過他們的錢,我們忍受他們的暴力,但卻假裝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它他們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寫在最後:我們無法判斷事件的真實性或可能性,但唯一要說的是,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改變很多人。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背景,儘管相似的童年,因為選擇的不同,命運也截然不同。作為普通底層社會的「庶民」,想要改變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你可以去批判教育,但卻不能否認其作用。「假如一個人想一直做庶民,那他的孩子、孫子,都會命若草芥,不值一提。」共勉。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一:我的天才女友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二:新名字的故事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三:離開的,留下來
一步、兩步、三四步、每一步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