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女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自出版後就越來越火。這個由四本長篇小說組成的鴻篇巨著在ins上追隨者眾多,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5,位列2019豆瓣年度書單第一,被HBO買下版權搬上屏幕。作者因這本書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之一,更有評論家稱其為「繼荷馬和奧維德之後的史詩作者」。
當然也有人覺得這些追捧過於浮誇,知乎上就有這樣的問題:「對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不是過譽了?」
每年都有好的作品脫穎而出,「那不勒斯四部曲」所講述的故事其實不算太新奇,關鍵是作者的敘述角度和語言,稱其「前所未有」應該不太誇張。總結長篇小說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太難了。這部小說在亞馬遜的「一句話推薦語」是:「兩個女人長達五十年的戰爭與友誼」——編輯為了突出其「女性史詩」的特點,也是比較拼了,但用上「戰爭」就略微誇大其詞了,因為作品的兩位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更接近一種帶著競爭性的愛;拔草君覺得,這部小說有點像同樣描寫義大利人的《教父》,但它完全是從女性視角出發的,而且故事背景是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而不是美國,所以這麼說也不是特別貼切;反而是看HBO改編的電視劇,彈幕裡一句吐槽有點精準:「全篇都在講男女關係,但又好像沒男人什麼事。」「全篇都在講男女關係」,是因為兩個女主在戀愛和婚姻中都有所收穫和成長,「沒男人什麼事」,是因為這部作品是完全的女性視角,突出的是「成長」,而不是教女性怎麼戀愛結婚,怎麼一門心思琢磨男人。戴錦華教授說:「女性的生命是生產性的,所以女性的生命經驗當中包含的並非消耗性的、佔有的、徵服的東西,也許我們整體的生命經驗會給我們提供一種去打開未來的可能性。這是女性文學和女性文化最富意義的部分。」故事的背景是二戰結束後的義大利那不勒斯老城區。納粹的陰影還沒散去,共產主義的力量充滿活力,但卻十分微弱。兩個女主,莉拉和萊農就出生在被暴力和死亡籠罩的老城區,互相依靠互相安慰,一起玩耍上學,成為畢生的至交好友。如果按照傳統的男性視角敘述,這兩個女主都是命運多舛的可憐人:莉拉家庭貧困,小學五年級畢業就輟學,嫁給肉食店的小老闆後過了一段富裕的日子,但因為愛上了一個英俊瀟灑但又不負責任的男人,離婚後單身生育,不得不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來養育孩子,一身病痛;萊農15歲就被老男人猥褻,受過高等教育,嫁入書香門第,但生了兩個女兒後也是愛上一個英俊瀟灑但又不負責任的男人,離婚後懷著這個男人的孩子,才看透這個男人的真面目,於是單身養育三個女兒……如果看到以上描述,你腦海中浮現出的人物形象是不是這樣的?但事實上通過作者從容的講述,讀者會發現她們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遭遇才漸漸認清了真實的自我,發掘出個人價值,體驗到人生的美好。反而是在別人眼中她們最「風光」的時候,才是她們最痛苦的時候:莉拉出嫁的時候「就像埃及王妃」,婚後的日子「就像電影明星」,但她那時候每天都面臨丈夫的侮辱和家暴,內心抑鬱悲傷;萊農嫁入書香門第,實現了階級的跨越,但是喪偶式育兒令她鬱鬱寡歡,跟無趣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令她的生命力都開始凋零。而在莉拉離婚後在肉食廠做苦力時,雖然工作艱辛,但晚上可以投入地學習計算機,讓她的聰穎和創造力得以發揮,找到了生命的熱情,創辦了最早的IT公司,成為富有的女老闆;萊農離婚後重回那不勒斯,儘管仍然居住在破敗的老城區,卻激發了她的創作欲,原本只是寫類似獵奇小說的她逐漸意識到寫作的力量,最終成為真正的作家。整部作品中,她倆最快樂的時期,應該就是住上下樓,互相幫忙看孩子,搞事業的時期。有評論說,這部作品的意義在於,它對女性的刻畫超越了victim-subject,即擺脫了女性的「受害者」視角。可以看到,莉拉和萊農都沒有把婚姻關係的解除看作失敗,反而是通過從婚姻中解放,獲得了自由,向著逐漸清晰的人生目標邁進。而這部作品的語言則是義大利標準語參雜了那不勒斯方言。儘管完全翻譯成中文有難度,但作者在敘述中不斷解釋著兩種語言所代表的階級、身份,也是在不斷提醒讀者注意說話者的立場和態度,引導讀者不完全沉迷於敘述者的話語中,而是產生自己的判斷。因此,很多人看完原著表示,被倆女主(尤其是莉拉)恨得咬牙切齒的反派索拉拉兄弟,好像也沒有那麼可惡。在HBO改編的電視劇中,編劇神一般地給尼諾這個角色加了幾句臺詞,讓他對萊農解釋了《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敘述方式:不斷引導讀者去質疑講述者,讓讀者在懷疑中產生自己的判斷。可見HBO有如今的地位是有原因的,編劇是對原著十分了解,領會到了作者的深意才會讓角色說出這樣的臺詞——連對作者(敘述者)都要有所懷疑,那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風俗中又有多少不應該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呢?作者甚至借莉拉之口,說出了前陣子微博上討論很火的「子女隨母姓」的問題。萊農有三個女兒,莉拉有一兒一女,但因為都是同母異父,所以孩子們的姓氏各不相同。莉拉覺得這種做法很荒謬,同一個母親的孩子應該都隨母姓,這樣才是家庭的本來面目。而作品對於那不勒斯這個老城區的一些設定也頗具隱喻。代表「善」的女教師奧利維耶羅,不僅引導了莉拉和萊農,甚至影響了反派索拉拉兄弟。直至她去世很多年後,索拉拉兄弟的錢「足以買下全國的圖書館」,但還是鼓勵孩子去老城區的圖書館借書。而代表「惡」的同樣是一位女性,即索拉拉兄弟的母親,在老城區經營高利貸的曼努埃拉﹒索拉拉。她的用來記帳的紅本子仿若一件兇器,貫穿故事始終,引發死亡和墮落。書中還有很多女性人物,作者只是幾筆帶過,但仍能看出來人物形象刻畫之用心。「那不勒斯」紅成這樣,但讀者們至今都不知道作者到底是男是女,據說除了經紀人,沒人見過作者。這更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從作者使用的筆名來看,這部小說應該帶有一定的自傳色彩,作者大概率是一位女作家。我們老說女性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書寫,但是能做到的女作者其實很少,包括所謂的「大女主」「女尊」文其實也有很多是從男性視角出發,遵循了男權體系的表達規則。但這本書真的是徹底擺脫了男性視角——說「擺脫」其實也是局限了固有的思維模式,說「超越」也不準確,從作者的角度看,她完全無視舊的男性體系中的文學表達,並沒有將其作為「對手」或者競爭者,而是自顧自地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女性主義的表達方式,而且展示出這種寫作手法的強大的魅力。有評論說她是「繼荷馬和奧維德之後的史詩作者」,拔草君覺得不是過譽。——不光不是過譽,可能她在寫作史上的意義還遠高於此。這部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大概要過個一二十年,才能被客觀地描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