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拯救了日本動畫製作公司?7年後,平均收入重回8億日元 | 三文娛

2021-02-08 三文娛

訪問三文娛網站3wyu.com查看產業必讀文章

日本帝國資料庫8月10日發布的《動畫製作公司經營實態調查(2018年)》報告顯示,2017年日本動畫製作公司總體收入超2000億日元,創下新高。日本動畫「藥丸」或將成為偽命題。全球配信市場的加入,以及動畫製作公司自身的布局嘗試,或將令日本動畫迎來新的轉機。

作者:大柱

這兩年唱衰之聲不斷的日本動畫,隨著人才流失、公司倒閉等狀況的接連出現,引發了業界人士的深刻擔憂。但近期日本帝國資料庫的一份調查顯示,2017年日本動畫製作公司總體收入超2000億日元,創下新高;而製作公司的平均收入也是時隔7年後重回8億日元水平,恢復到了巔峰時期的7成。

日本動畫製作公司「復活」的背後,也許是一次產業經濟模式的變革。隨著全球配信平臺入局日本動畫,傳統的「製作委員會」模式受到衝擊。同時,大型動畫製作公司也在主動出手,向製作委員會出資,以爭取版權收入。

另一方面,日本動畫製作公司仍以中小規模企業為主,這些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免因價格戰壓低訂單單價,從而導致利益空間減少。而人才流失問題依然困擾著動畫界。「離開」東京,走向「地方」,或許是解決方法之一。

255家動畫製作公司共創2000億日元收入新高,日本動畫製作公司要「復活」

據日本帝國資料庫8月10日發布的《動畫製作公司經營實態調查(2018年)》報告,截至2018年7月,日本共有255家動畫製作公司。2017年這255家製作公司合計收入2037.21億日元,首次突破2000億日元,創下調查以來的新高,與去年相比增幅達8.2%,實現了2011年以來連續7年上漲。

公司平均收入的表現同樣令人樂觀。2017年,以大型製作公司為中心,行業整體業績有所恢復,公司平均收入8.08億日元,同比增長6%。這一數字表示,時隔5年,動畫製作公司平均收入再次開始增長;時隔7年後,恢復到8億日元水準,是巔峰時期(2007年公司平均收入11.75億日元)的7成左右。

造成日本動畫製作公司這幾年收入降低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國內2006年以來的動畫泡沫崩裂,DVD光碟銷量等業績大幅下落;另一方面,製作費用更加便宜的中國、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製作公司進入日本市場,成立新興公司,使得競爭更加激烈。最近幾年,動畫作品製作數量有所增加,但製作人和動畫師卻人手不足,外包費用也在上漲,部分公司不得不限制接單量。儘管如此,公司平均收入在2017年還是實現了回升。

如果從不同製作樣態來考察,具有獨立完成能力的總承包公司(元請)和整包公司(グロス請)2017年公司平均收入為16.5億日元,同比增長6.2%。這也是連續三年的增長。

而作為外包為動畫製作提供協助的專門工作室(専門スタジオ),2017年公司平均收入在2.7億日元,同比上漲1.8%。專門工作室的創立和參與相對容易,但競爭尤為激烈,容易陷入價格競爭帶來的訂單單價下降的困境。另外,多數專門工作室屬於人手較少的中小規模企業,無法擴大接單量,從而限制了大幅增收的可能。

利潤方面,2017年全體動畫製作公司中利潤增加的比率為54.9%,時隔3年再次有超過5成公司利潤得到上升。無論是總承包公司(元請)、整包公司(グロス請)還是專門工作室(専門スタジオ),利潤增加的企業都突破了5成,這與授權帶來的收入增加以及成本降低有很大關係。

當然,利潤減少的企業也不少,佔到了39.6%。而利潤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在人才不足和訂單量增加的情況下,為了組建製作團隊而僱傭的正式動畫師和培育新人產生的人力成本,擠壓了利潤空間。另外,延長製作周期產生的追加費用以及製作方的預算縮減也會導致利潤空間無法確保。不過,2017年行業整體出現赤字的公司佔21.6%,已經是連續兩年在減少了。

製作委員會制度受衝擊,製作公司開始爭取版權收入

2017年日本動畫製作公司平均收入的增長,主要動力還是在於具有獨立製作能力、相對大型的「元請」和「グロス請」的收入增加。增長的原因,除了2017年內大熱動畫作品持續出現外,國內外影像配信事業的良好發展,以及傳統製作委員會模式受到衝擊,也是重要因素。

據日本電影製片人協會公布的 2017 年的日本電影產業數據報告,2017年日本本土影片總票房為 1254 億 8300 萬日元,市場佔比 54.9%,而排名前10的本土影片中,就有6部是動畫電影。儘管沒有像16年《你的名字。》一般的爆款作品,但17年日本動畫電影整體表現不俗。

而光碟銷售方面,據GfK日本公布的2017年影像光碟市場情況數據顯示,去年日本光碟市場整體下降,數量比16年減少10%,金額則同比下降8%。但在此情況下,日本動畫類光碟數量和金額卻有所上升,都比去年增長4%。包括銷量第一的《你的名字。》在內,17年動畫類型銷售金額佔日本光碟總體市場份額的27%,同比增長3%。

如果說電影和光碟是動畫市場中兩個相對「傳統」的領域,那麼新興的配信市場則為日本動畫帶來了更多的活力。

隨著2015年Netflix和Amazon prime video等流媒體視頻平臺進入日本市場,以及日本國內公司紛紛成立本土的配信平臺進行追趕,逐漸影響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配信市場逐年擴大。

(圖表來源:日本動畫協會《2017日本動畫產業報告》)

視頻配信平臺對於內容的爭奪給動畫製作公司帶來了新的營收希望。除了購買已有的動畫作品之外,配信平臺還希望通過佔有更多「原創」內容來實現差別化經營獲取競爭優勢,以Netflix為代表的一部分配信平臺傾向於直接與動畫製作公司進行接觸合作。

而這一舉動打破了日本動畫多年形成的製作委員會制度。

製作委員會制度產生於日本上世紀90年代,由於泡沫經濟崩塌,很少有公司具備獨立製作一部動畫的資金能力。這時候,以作品為中心,由相關領域的多家企業聯合出資,再根據出資比分攤收益和風險的製作委員會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模式既緩解了製作經費和風險的壓力,同時參與製作委員會的公司也會為了讓投資作品得到更好收益,願意利用自身資源大力宣傳推廣動畫作品,並進行周邊衍生品的開發。製作委員會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推動了日本動畫經濟產業的發展,獲得了巨大成功。

但這種模式也存在弊端。其中之一便是,動畫製作公司不像原作者在法律上有著非常優厚的保護條款,由於不是製作自己公司的原創作品,即使最後作品賣了很多錢,但在製作委員會的模式下並不能分得這些收入。

但是近期,Netflix等配信平臺不通過製作委員會,直接與動畫製作公司洽談合作的情況增加了。製作公司使用自己的資金製作作品,除了網絡播出權銷售給配信平臺,作品的全部權利都是屬於動畫製作公司自己。此外,這些配信平臺不會過多的參與創作過程,並且與日本電視動畫傳統的邊放邊播模式不同,它們通常會直接預訂一整季內容,給動畫製作公司留出充足的製作周期和預算。

(Netflix公布的「原創original」動畫)

配信平臺預付的配信權購買費用,如果在使用過程中控制的好,就基本能夠覆蓋製作成本。動畫公司和配信平臺籤約,至少不容易出現赤字。

除了製作用於配信平臺播出的動畫作品外,動畫製作公司向傳統製作委員會制度發起挑戰的另一種方式是直接向製作委員會出資,從而獲得授權收入。

以Production I.G 所屬的集團IG Port作品《魔法使的新娘》為例。《魔法使的新娘》原本是在IG Port旗下公司Mag Garden運營的月刊漫畫雜誌《月刊Comic BLADE》上連載的漫畫。2017年改編成TV動畫,由同屬IG Port集團的動畫製作公司WIT STUDIO進行製作。

據媒體透露,IG Port集團在《魔法使的新娘》動畫中出資佔比60%以上。而據IG Port 2018年5月期(決算期:2017.6.1-2018.5.30)決算信息,《魔法使的新娘》在版權銷售額中佔據最高比例,甚至超過大熱作品《進擊的巨人》《排球!》《黑子的籃球》《攻殼機動隊》系列等。

(數據來源:IG Port2018年5月期決算資料)

無論是跟配信平臺合作還是向製作委員會出資,大型動畫公司都在爭取將作品的原創版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獲得後期的授權等收入。相比於拿到「一次性」的製作費用,手握版權更具有長效性。但巨額的製作費用同時也會給公司帶來壓力和風險。例如IG Port就因為《魔法使的新娘》在「影像製作事業方面」大量赤字,好在出版和版權方面的收入能夠彌補,雖然較去年下降,但公司還是保住了利潤。

(數據來源:IG Port2018年5月期決算資料)


新興中小規模企業居多,日本動畫公司也開始「逃離」首都

這次TDB公布的《動畫製作公司經營實態調查(2018年)》報告中還顯示出,目前日本動畫製作公司大部分屬於中小規模的新興企業;另一方面,為了節約成本和培養人才,日本動畫公司選擇離開密集的東京都市區,在地方建設工作室的傾向也逐漸顯現。

調查顯示 這255家動畫製作公司,收入規模不到1億日元的有82家,佔32.2%。排在其後的是收入在1-3億日元的,有72家,佔28.2%。收入未滿3億的小規模企業佔據了全體的60.4%。而資本金不到1000萬日元的公司有130家,超過總體的半數,佔51.0%。

從成立時間來看,公司設立時間最多的時間段是2000-2009年,共85家,佔33.3%。第二是2010年以後,有65家,佔比25.5%。以近些年的動畫熱潮(アニメブーム)為背景,2000之後成立的公司佔到了全體的大約6成。排在其後的是以《新世紀福音戰士》為巔峰的1990年代建立的動畫公司,有41家,佔16.1%,以及《宇宙戰艦大和》《機動戰士高達》時期的70年代動畫公司,共有30家,佔11.8%。

員工人數方面,5人以下的公司有86家,佔33.7%;6-20人的公司有83家,佔32.5%。6成以上近7成的公司都屬於20人以下的小規模。

另外,從地域分布來看,255家動畫製作公司中,228家分布在東京都,佔比89.4%。東京依然是動畫公司的主要陣地。

像東映動畫和TMS Entertainment這類早期動畫公司,出於專門工作室相互接近的有利因素,呈現出集中於東京23區西部的傾向。但另一方面,也有像White Fox和旭 Production 這樣將特定的部門設置在其他地方,通過數位化和網絡化的作業方式消除地域隔閡的動畫公司。現在,「東京一極集中」的必要性正不斷減弱。將工作室從密集的首都遷移至地方,不僅有利於工作環境的提升,還有利於抑制製作人才的流失。

成立於2007年4月的White Fox,代表作包括《刀語》《命運石之門》《打工吧!魔王大人》《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少女終未旅行》等。其總部位於東京都杉並區天沼。2016年的時候,White Fox在靜岡縣的伊豆高原設置了以培育新人為目的作畫工作室。該工作室綠植環繞,宿舍設施完備,生活費用的壓力比東京小不少。同時,經驗豐富的動畫師常駐工作室親自指導學員,通過層層選拔的優秀學員將來隨時可能到東京一展拳腳。這對於自身經濟能力薄弱但對動畫充滿熱情的年輕人來說,具有相當的吸引力。正在熱播的人氣作品《工作細胞》,該工作室也有參與製作。

(White Fox 伊豆高原工作室,貌似是一家天氣好就喜歡搞BBQ的工作室,周圍還有溫泉和櫻花,圖片來自官網)

據日本非營利性組織AEYAC(年輕層動畫製作者應援會)2017年對20-29歲動畫人生活狀態調查顯示,居住在東京或關東圈的動畫人佔據大多數,但與此對應的,這些動畫人的老家大部分都不在關東。

另據JANICA(日本動畫人·演出協會)公布的《動畫製作者實態調查報告書2015》,租賃宅邸和民用公寓是動畫人的主要居住方式。

另一方面,動畫人的收入卻十分不樂觀。2013年的數據顯示,日本動畫人平均年收入332.8萬日元。同一年,日本全國私企上班族平均年工資是414萬日元。動畫人的年收入低於全國平均值大約81萬日元。

(數據來源:《動畫製作者實態調查報告書2015》)

由於動畫公司在東京聚集,動畫人不得不來到東京打拼。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大強度的勞動量,以及微薄的工資收入,導致動畫人才逐年流失。在這一背景下,動畫公司將部分工作室設置到環境良好、生活壓力較小的地方,的確有利於培育和挽留住動畫人才。

其實,不僅日本動畫公司出現了「逃離東京」的傾向,日本老牌漫畫出版社近幾年也開始出走市中心。以角川為例,據日媒報導,角川將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為契機,完成新總部的建設與搬遷計劃,從目前的東京都千代田區飯田橋搬遷到琦玉縣南部的所澤市。而舊的總部大樓將用於出租。另外,集英社、小學館等出版社也紛紛在自家市中心的不動產上做起了生意,或出租或改建,以減緩傳統紙媒衰落帶來的損失。

行業集中帶來的優勢在網際網路時代日漸減弱,而東京高昂的地價和生活成本則給公司和員工帶來不小負擔。「逃離」東京,或許已成為動畫公司發展的另一傾向。


原創內容,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三文娛已進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微博、知乎、界面、網易、企鵝號、QQ看點、B站專欄、貓眼、時光網等,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