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國家大劇院,天氣炎熱,我在長龍裡排隊買《暗戀桃花源》的門票,因為黃磊、孫莉、越劇王子趙志剛,當然更重要的是因為賴聲川,我想看看被譽為當代曹禺的他能夠為這部老戲做出怎樣的效果。
2015年,鷺島廈門,賴聲川的《寶島一村》來了,股市大跌,帳戶虧空過半,心情多少受影響,當陳老師聊起是否去看時,我頗有些意興闌珊。感謝前老闆長輩的邀請,暴雨的夜晚,我們愉悅同赴,再一次被劇場的力量折服。
《寶島一村》,以臺灣嘉義眷村為原形,講述了1949年從內地逃到臺灣的三個家庭的故事。98號的老趙原姓楊,冒名頂替進入了寶島一村,他那位來自北平的妻子錢燕子對這裡滿腹牢騷,嶽母卻安身立命,用她隨手帶來的擀麵杖在臺灣做出了家鄉味;99號的周寧,幾十年照顧空校同學李子康的太太冷茹雲,當著周胖徒有虛名的老爸,他的喜怒哀樂從不對人說;而98號與99號之間一塊杵著電線桿的小小空地,老朱用簡易木架搭成一個家,與他在臺灣另娶的本省人繁衍生息,一住就是幾十年。
故土難離,他們在1950年的大年夜,憑海北望,趙太太心心念念北平的冰鎮酸梅湯;錢奶奶想像她那個做包子都要分季節放肥瘦肉的天津老家所在何向;老朱問常年執行飛行任務頗有方向感的李子康,我的山東老家在哪個角度呢……南腔北調,雞同鴨講,卻並不妨礙他們互相照料影響和促進,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期許,當「反攻大陸」的熱切願望,變成了牆上越寫越大的標語,三個家庭的男人和一個講著不知何地方言的不具名人士,便常常坐在大榕樹下「參政議政」。戴笠到底有沒有死,是他們樂此不疲的話題----一個失蹤的人,總是容易成為傳奇。當然,他們更關心的是什麼時候可以回去,老蔣去世時,大伙兒痛哭「蔣公啊,你不是說帶我們回去的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歷史原因,他們去國去家,卻又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迭代中,把他鄉過成了故鄉。人是最容易健忘的動物,鄉關何處,漸漸模糊。
眷村的故事,集中在同一個地方,時間卻跨越好幾個時代,淚與笑交融。錢奶奶教朱太太包「天津包子」,一個不會講閩南話的外省人,一個聽不懂普通話的本省人,手腳並用交流如何將肥瘦按季節不同來搭配,畫面十分喜感;而讓人飆淚的片段也很多,只在開場出現過的李子康,從香港輾轉回到臺灣,其妻已成周太太,兒子遠在美國素未謀面,歲月就像一場夢,20郎當歲的小夥子迎著朝陽去執行飛行任務,回來時已是花甲老頭,要說什麼呢,只能相望淚眼,無語凝噎;轉眼到了1987年,大陸開放探親,老趙已經不在人世,他的兒子小毛回到北平,祖母扇過來一巴掌,老淚縱橫,她說「這巴掌是你替你父親挨的,他說他出去玩玩,這一玩就是40年,到現在也回不了家啊!」那個時候,眼淚忍也忍不住。
我想起老家小鎮對門有戶人家,男主人新婚燕爾,尋常出門去臺灣。他不知道200萬大陸人渡海遷臺,他也不知道國民黨兵敗對自己人生的影響,他只是個普通生意人,他以為這一次也是像尋常很多次一樣,去去就回。可是,忽然就海禁了,他從此再未回鄉,深宅大院,那位新娘發現自己竟然懷孕,悲喜忐忑中生下一女,大家族中隱忍生活,直至1987年得到丈夫已在臺灣另娶並已去世的消息。一彎淺淺的海峽阻隔,揮揮手便是一生,他們只做了12天夫妻,她卻為他付出自己一世的青春。
《寶島一村》講述特殊時代的歷史光影,也試圖讓年輕人認識外省人對臺灣軟實力的促進。當年主動被動去臺灣的人裡,不乏學者藝術家等才華橫溢者,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在這裡交融和衝撞,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當年的臺中水南機場附近「模範村」,胡志強家住著最小的房子,他的村鄰居有新一軍將領孫立人,政壇名人杭立武;享譽世界的華文女歌手鄧麗君,從屏東縣眷村走出;「犀利一隻筆」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臺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她在《大江大海》裡也寫到了這期間的許多人許多事,「他們曾經意氣風發,風華正茂,有的被國家感動,被理想激勵,有的被貧窮所迫,被境遇所壓……時代的車輪輾過他們的身軀,那烽火倖存的,一生動蕩,萬裡飄零。」
當然,《寶島一村》有限的篇幅,沒法將故事盡情展開,但劇中的第二代,雖然在風雨飄搖的環境中長大,常被稱為野孩子,但他們當中有的成為記者,嫁給政界人士,有的成為公關界翹楚,及其出色的企業家。或許,這個族群是以失敗在教導世人,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播種,這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
黃金時代後,圍牆裡的世界越來越顯得尷尬,狹小逼仄,這窗聽得那窗耳語,永遠洗不乾淨的公廁。推土機就要過來了,村口的大榕樹,村外的防空洞,寫滿了他們數十年滿滿的記憶,小毛組織了眷村人最後一場告別聯歡會,而已經老年痴呆的趙太太把門牌拆下來藏到兜裡,她怕她的老伴兒魂魄歸來,卻找不到了家的所在。
煙波裡一葉扁舟,人生恍如夢,個人在時代的洪流中,從來如此渺小。寶島一村裡的人們,為了回不去的故鄉,安身立命相互依存,卻終有一日,臺灣島上的這個故鄉,也只能在夢中回想。
楊秀暉,生於70年代最末,待過臺企,做過記者,任過編輯。出版有個人文集《以愛之名》,廈門女作家散文集《遇見》。現為房地產業高級策劃師。
臺灣新竹眷村記憶
嶽南
眷村:
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六十年後這裡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成為當今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