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future!Where are we? 你好,未來!我們在哪?未來在哪?帶著這一全球共同思考的時代問題,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國際駐地實踐團隊前往處於同一語境下的近鄰日本,在東京、千葉、京都、奈良等地進行了考察交流,駐地實踐完成後不久,疫情爆發,駐地實踐匯報展覽不得不推遲了。
世界又發生了什麼?我們該走向何處?因為疫情的發生,引發了更深的思考和更多的討論,也因為疫情居家辦公,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反而更充分了,駐地團隊線上線下,大群小群,反覆碰撞、交流駐地實踐的體會與創作,歷時近一年,駐地成果匯報展終於得以呈現。
2020年10月23日,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日本駐地實踐展在三裡屯田地藝術中心開展。
開幕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教授代表學校領導班子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在致辭中表示,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藝術實踐,通過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以及跨學科的藝術家的共同的創作來思考我們如何面向未來,思考今天的定位,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主題。參加駐地的藝術家都非常年輕,駐地的思考能促使他們更好地成長。中央美術學院一直非常重視青年藝術家的培養,擁有這份美院學術情懷的同事們,促成這樣一項國際駐地實踐的實施,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央美術學院原黨委副書記王少軍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原黨委副書記王少軍教授談到,「創造一個條件,一個機會,讓青年藝術家、青年教員們有機會交流,能自由地把想做的作品生長出來,非常難得,我祝賀這件事情做成了!我希望美院能多一些這樣的機會,多克服困難,讓美院的青年教師們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於凡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代表、雕塑繫於凡教授談了自己觀看駐地藝術家匯報展的最大感受,就是藝術語言的跨界。與教學展不同的是,這次駐地展有一種更加朝氣蓬勃的狀態。「我們在哪兒?」他說,這正是如今青年藝術家對於個人身份的困惑,這個問題也引導著藝術家去跨界,去大膽地實驗,去做更多的嘗試,這也正是美院青年藝術家的未來。
駐地實踐項目策劃、中央美術學院新聞發言人、宣傳部長秦建平主持開幕式
2019年11月,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實施了首個「青年藝術家國際駐地藝術實踐計劃」,旨在為他們在當今國際藝術領域尋找自己的方位搭建有效途徑。此次邀請了吳嘯海、商亮、葉甫納、盧徵遠、張文超、陳抱陽、江上越七位具有國際視野、在當今藝術領域嶄露頭角的中央美院優秀青年藝術家參加駐地實踐,他們在已有的認知、經驗裡,在更多的好奇心下,在相同語境不同文化的近鄰異域,摩擦生發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一次很好的嘗試」,策劃此次駐地計劃的中央美術學院新聞發言人、宣傳部長秦建平表示,「這條路或許剛剛開始,至少我們已經走在路上。」
此次展覽展出了駐地藝術家在完成駐地實踐並在疫情期間深入「發酵」駐地認識與體會的最新創作。吳嘯海以家鄉湖南瀏陽出口日本的花炮為創作入口,通過與日本首相菅義偉的虛擬對話視頻、模仿日式漫畫、出口日本花炮產品的包裝等形式,來表現瀏陽傳統花炮生產業在今天仍然作為低成本勞動力且高危的輸出產業,進而表達中日經濟文化互動的落差;商亮有感於大量的日本漫畫、手辦的文化消費,延續其「拳擊人」系列作品,創作了有著哆啦A夢笑容的「拳擊人」肖像新作;葉甫納以30個cosplayer扮演了自己心目中最喜歡的虛擬歌姬偶像初音未來(初音ミク/Hatsune Miku)的形象,以初音代表的同人「二次創作」文化反觀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面臨的現代化轉型。
駐地實踐匯報展的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研究員蔡萌發言
擔任此次駐地實踐匯報展的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研究員蔡萌試圖在此次展覽中,將中國與日本的藝術探討置於互為鏡像的參照關係中,在藝術家作品之間建構一種彼此交織、相互滲透的生長關係。曾留學日本筑波大學學習建築學專業並深諳日本建築文化的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程啟明教授為此次展覽帶來了頗有創意的不一樣的「建築空間」。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程啟明教授發言
展覽將展至11月9日。
開幕式現場
展覽現場
駐地藝術家
丨吳嘯海 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第五工作室主任、教授
《彩霞》 瀏陽出口日本花炮生產材料、木、木炭、視頻 2020
作品闡釋:
我的家鄉湖南瀏陽是馳名中外的花炮之鄉,花炮生產主要以出口為主。日線出口花炮產品有其特有的標準,其要求明顯有別於歐美線。作品通過與日本首相菅義偉的虛擬對話視頻、模仿日式漫畫、出口日本花炮產品的包裝以及素描、雕像等形式,來表現瀏陽傳統花炮生產業在今天仍然作為低成本勞動力且高危的輸出產業,進而表達中日經濟文化互動的落差。
丨商亮 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教師
《拳擊人的肖像NO.2》玻璃鋼 180x55cm 2020
作品闡釋:
我們在日本時遊走於玩具店、漫畫和影視作品中,人們大量地消費著各式偶像和怪獸。拳擊人的肖像是我系列作品《拳擊人》的2020年紀念版,來源於在日本駐地的靈感和疫情下的思考,拳擊人是一個力量爆炸變異成的奇怪符號;同時,拳頭也象徵著鼓勵、加油的意思,不斷克服困難和恐懼總是生活的常態。黑色的拳頭上長著哆啦A夢的嘴,在笑臉迎迎中也夾雜著危險和警示。
丨葉甫納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師
《亞種:30個初音未來》 綜合材料(影像、微噴鋁板裝裱、柵格畫、互動機械裝置、玻璃、貼鑽實物模型) 2020
作品闡釋:
在此次拍攝中,30個cosplayer扮演了自己心目中最喜歡的虛擬歌姬偶像初音未來(初音ミク/Hatsune Miku)形象,初音未來的衍生形象,被稱為「亞種」,此詞來自於生物學。而初音本身代表的同人「二次創作」文化。同時,亞種也反映了中國和日本這樣的亞洲國家面臨的角色轉型。簡單來說,扮演喜歡的藝術作品中角色的熱望,有時也能改變我們本身,而此刻他們是迷妹和迷弟,是亞種,也是偶像本身。
丨盧徵遠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科基礎部副主任、副教授
《我們在哪兒》 尺寸可變,綜合材料 2020
作品闡釋:
搭建一個影視特效使用的綠幕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分泌」此次日本駐留項目所遺存在腦海中的各種片段,並隨機創作出「作品」,我將在展覽整個過程中不斷創作,作品的創造將伴隨展覽不斷推進,直至展覽結束,這一切只能通過手機屏幕大小的「窗口」來窺視。
綠幕的不真實感,手機屏幕式的觀看,創作的偶發性和不確定性,創作的不斷持續等等這些都在提醒我應該思考:我們在哪兒,未來要做什麼?
丨張文超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
《自律的道路》實時模擬視頻,無限時長,尺寸可變,聲音
作品闡釋:
這裡的城市在一種統一的節奏裡,每人的時間都是一條被合理規劃了的單向路徑,是自律生活留下的印跡。作品在虛空中搭建一條環形道路,連接著幾個生活裡微小的必經之地,並觀察裡面幾點一線穿梭的人們,就像看著近似的演員表演著同一齣戲劇。
丨陳抱陽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師
《地球熱了吹吹空調吧》玻璃,燈管,麥克風,音響,空調 100x200x100cm 2020
作品闡釋:
通過豐富的媒介手段,我們仿佛對一切地方都處於既陌生又熟悉的狀態。從各種媒介上所熟悉的日本在下飛機的那一刻起不斷的瓦解與重構。刻板印象與親歷不斷的互博。我不斷的想透過紛繁的外表,去丈量心中與體感的日本之間的距離。我努力的將自己隱藏在固有解讀的壁壘了,這是掩耳盜鈴罷了。
空調是日本家電在國人心目中的代表,一眾特性中「靜音」廣為流傳。展廳中放置著一臺運行著的空調主機,分體空調是人類偉大而掩耳盜鈴的發明。當我們聽不見機器的噪音時,我們便以為機器已不復存在。氣候變暖了,開空調的時候請打開窗,讓地球涼快一點。分體空調被放置於隔音良好的玻璃房內,機器運行的噪音通過麥克風收集,並通過音響傳遞到展廳中。同時,遠處3D列印的頭像,悠遠的講述著這個故事。
丨江上越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油畫系博士研究生
《11人的17天》 112×60㎝ Mixed Media 多媒體 2020
作品闡釋:
作品將討論日本的新冠疫情之下的駐留成員11位的隔離交流的狀態。去年的11月份日本駐留和現在的新冠疫情情況,讓我感受到了鮮明的對比。本打算為了作品繼續在東京取材,因為疫情限制城市之間的來往未能實現。期待回到北京和老師們一起討論方案也轉成線上開會,但騰訊會議的方式體驗到了網絡誤差,聽不清或者突然掉線,等各種原因,這種違和感讓我感受到了近似魔幻的交流。但是虛擬距離感已成為現實,這種非日常也似乎成為我們的新日常。疫情之下發生了許多網絡錯誤信息的連鎖和傳播。錯位的傳播不只是網絡,緊密著聯動著現實。
比如新聞報導說,在京都一位客人進到便利店,讓店員消毒錢幣,店員誤聽為感染SARS,立即報警,導致客人被捕。通過監控雖然證明了是誤聽,但因為這個事情他被公司解僱。在愛知縣有一位男士說了句罵人的話「Konyaro(你媽的)」,被誤聽為新冠肺炎「Corna」,也引來了警察……
序言
你好,未來!我們能在哪兒相遇?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日本駐地藝術實踐計劃的項目的一個成果,本次展覽特別之處在於,參展藝術家和策展人在日本有20多天的高密度交流,以及分享彼此經驗。回國後不久,疫情爆發,駐地成員線上線下、大群小群,反覆交流討論作品、交換想法,歷時近一年。這種方式在今天「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當代藝術圈似乎顯得有些「特別」。於是,我希望這個展覽是大家在一起共同創作出來的一個有機整體,每個藝術家之間的作品會呈現出一種彼此交織、相互滲透的生長性關係。當然,這種「生長性」還將體現為,在開展後的一個月裡,參展藝術家可以不斷充實和完善作品,隨時到展覽現場進行「創作」。
在日本駐留期間,我們訪問了多所日本藝術院校、藝術機構、美術館、博物館,並拜訪了多位日本藝術史專家、學者和策展人。什麼是日本藝術?什麼是中國藝術?什麼是中國藝術的當代性?以及,我們今天是處在一個怎樣的時空當中?他跟我們的關係如何展開?等一系列「反思性」問題,幾乎構成我們聊天的主要話題。而這種「反思性」也體現在通過這次疫情在家閉門期間,每個人對過去這些年自身的創作所展開的反思。
駐留回來後遭遇的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僅打亂了我們之前的很多規劃,也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這對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及其深刻的影響。一場波及全球範圍的各個領域的「大洗牌」提前上演,「全球化」加速瓦解。面對這一新格局的出現,我們希望能夠跳出既有「當代藝術」的模式、套路、結構,也希望能夠擺脫學院藝術的束縛,做出一種全新氣象的藝術。作品最終呈現的氣質是否「當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做出「真」的藝術,而不是「虛偽」的;能否做出「一手」的,而不是「二手」的藝術;能否做出超越西方藝術經驗範疇之外,有水準,有質量的藝術。
「生長性」也好,「反思性」甚至是某種「超越性」也罷,這些特性也許在我們這個展覽上並不能得到清晰體現,但這不重要。我相信,他們已經深深植入大家的心靈深處,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生發出來,彼此相遇。
策展人 蔡萌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
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日本駐地藝術實踐計劃 ·2019-2020
你好,未來!我們在哪兒?
Hello,future! Where are we?
こんにちは、未來!どこいくの?
展覽時間:
2020年10月23日—11月9日
展覽地點:
田地藝術中心(朝陽區三裡屯北小街1號)
宣傳部 孫文/文
宣傳部 何逸凡、美術館 李標/攝影
CAFA·Young媒工作室 廖宇 齊添姿 孟嶽寧 楊嘉怡、實習生 田潔儀/採訪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未來在哪?丨中央美術學院日本駐地實踐展開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