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精神病治療小史——瘋癲者的路途:從收容院到社區
文章作者:曲輝; 張立潔
關於圖片: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第一階段
古代:祈禱和驅趕
在中國古代,人們往往將精神病患者異常的行為歸為衝撞鬼神,被妖魔附體。在西方,「天體的運動,上帝的報復,魔鬼的操縱」都常用來作為對精神異常者行為的解釋。既然找到了病因,對於妖魔鬼神,則無外祈禱或驅趕。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有這麼一段故事,講蘇軾有次行路時,侍從中有一人突然瘋癲起來,把自己渾身衣服脫了個精光。大家紛紛議論說此人定是衝撞了山神中了邪,蘇軾則吩咐手下把那人綁好,自己進山神廟中禱告一番。待他完畢出門時,突然山間狂風大作,但蘇軾不為所動,風停時,被綁的士兵慢慢清醒過來。
第二階段
19世紀:禁錮和控制
19世紀末期對於精神疾病治療的重心在于禁錮和控制。人們把精神病患者封閉在完全封閉的瘋人院中,以免其對社會和他人有騷擾。
歐洲中世紀最著名的瘋人院莫過於倫敦的貝特萊姆。貝特萊姆皇家醫院成立於1247年,直到15世紀,貝特萊姆依舊是整個歐洲唯一一家處理「被社會拒絕的人」的機構,在這裡關押著絕大多數歐洲歷史上的精神病患和罪犯。
描繪皇家醫院當時內部情況的畫,來源:Wellcome Library
一位作家描繪當時的貝特萊姆:「任何人能在這裡康復都是奇怪的。這裡尖叫聲、咆哮聲、爭吵聲、撞擊聲、詛咒聲、抱怨聲、嘲笑聲,響成一片,駭人聽聞。這些不是幫助沒有理智的人或是失去理智的人康復,重新神智清醒。相反,足以讓一個理智的人失去理智。」
第三階段
20世紀初:封閉治療
到十八世紀,專門治療精神疾病的醫院開始流行起來,宗教解釋逐漸被生物解釋取代,精神病院將精神病患者置於醫院中,希望封閉的群體生活和有限的藥物治療能幫助他們康復。
第四階段
20世紀50年代:非院舍化、社區照料
到了20世紀50年代,精神病院的各種嚴重疏忽和虐待案例屢被公眾曝光,「機構化」治療模式才開始面對質疑——它缺乏自由與尊重、侵犯隱私、同社會相脫節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在此背景下,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反精神病學」與「去機構化」運動,呼籲把精神病人從院舍環境中解放出來,著力發展社區精神衛生照護體系。
第六階段
20世紀90年代至今:
社區支持系統、證據主導實務和復原導向
當沒有充足的資金,沒有發展好的、真正的社區服務時,「去機構化運動」會轉變成「轉機構化運動」。將精神病人大量從醫院轉移到社區,在美國很多地方被稱為「傾倒」。
全美的百萬流浪者中,約有四分之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社區服務人員和空間的缺乏,使得落實到長期病人頭上的福利只有簡單的檢測和鎮定劑的發放。更糟糕的是許多人沒有地方住,從一個小區流浪到另一個小區。
時間來到20世紀80年代。在復原的概念被提出之後,西方精神健康服務模式在90年代出現了新的變化。所謂復原,就是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為精神病患者提供各種精神康復服務,要求以精神病患者為主導,讓患者自己確定改變的目標、方向和途徑,服務者只是精神病患者實現自己夢想的協助者。
作者:愛德華·肖特著 韓健平 胡穎翀 李亞明譯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在書中向我們展示了社會對精神疾病不斷變化的態度。苛刻的,無情的,令人深受鼓舞的。同時,作者描述了幾代科學家與精神病醫師為緩解這些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而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