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字面意思所示,門前戲是指在家家戶戶門前表演的藝能。門前戲起源於古老的民俗信仰。傳說在年末、正月、立春的前一天等盛大的日子裡,神靈會從遠方而來給每家每戶施福。那些描繪市井風俗的古老繪畫中常常出現表演門前戲的人和街頭賣藝的人。雖然有時這些藝人並非是該繪畫要表現的主題,但其作為熱鬧的街頭風景中的點綴性人物必然會出現在某處場景中。
表演門前戲的傀儡師
表演門前戲的藝人大多頭戴深草笠或其他佩在頭上的飾物,把臉龐擋起來。這並非是為了隱藏自己的身份而不以面目示人,而是在隱藏自己是人這個事實。也就是說他們表達的是自己是作為神的代理人而站在門口的。
而且,他們手持松枝、楊桐枝或者動物形狀的玩偶。他們拿的這些東西是神靈依附的物件。表演門前戲的藝人通過手持這些物件,來顯示神靈附體到自己身上,表示自己具備了講述神諭的資格。
作為門前戲的祝福藝始於中世時期的「千秋萬歲」「松雜子」「猿曳」「傀儡戲」等,大約有近千年的歷史。翻閱《人倫訓蒙圖匯》可知,元祿元年(1688)時存在大約40種門前戲。這一統計是以江戶為中心進行的,統計的是京都、大阪等大城市的藝能狀況。深入各地農村的話,應該會看到更為多姿多彩的門前戲。
中世時期的「千秋萬歲」
門前戲原本是為了祈禱豐收而在農村地區作為預祝儀式舉行的活動。近世之後,隨著城市化發展,門前戲作為祈禱商家興隆、買賣興旺的祝福藝而急速興盛起來。
年末時會有一些人表演節季候、姥等,初春時節會有些人表演「萬歲」春駒、大黑舞、蝦夷舞、耍猴、太神樂、驅鳥節、獅子舞、說吉祥話、唱賀詞等。在立春的前一天,會有一些人進行祓除不祥的表演,也有一些人不按季節表演,比如演出歌祭文、歌念佛、說經、住吉舞、木偶戲等。
上述絕大部分藝能都起源於江戶時代初期,而其中幾個在室町時代的記錄中也曾出現過。這些都繼承了古代將自己化身為神的「祝言人」的傳統。可以說正月裡不可或缺的吉祥事就是這些祈禱吉事降臨的藝人來訪。
世人都知道這些人是出生於散所和河原的貧窮藝人。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可即便如此,他們仍然竭盡全力地展現著出席盛大場面時的風度。雖然他們被當作乞丐而受到賤視和歧視,但另一方面,他們又作為代替神靈給人賜福的「祝言人」而得到殷勤接待,受到敬畏。
「祝言人」讀作「ほがいびと(hogaibito)」,這個讀音當中含有「乞兒」的讀音。「ほかい(hokai)」在日語中可以寫為「外居」二字,含有放置食物的容器之意。「ほがい(hogai)」在日語中寫為「壽」字時,含有祝福、祝壽之意。也就是說,「ほがいびと(hogaibito)」同時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代替神靈說祝福話的人,另一個是站在門口乞食的人。
16世紀《洛中洛外屏風圖》中的「猿曳」
自古以來就有的日本民俗信仰當中,有一種「遊幸渡來」傳說,認為神靈和高僧會從遙遠的異鄉來到此地。此外,還存在著很樸素的「稀人信仰」,認為神靈與祖先之靈會在正月、盂蘭盆節等時節從遙遠的彼世來到人間。
這些信仰如同地下潛流一般,在民眾宗教的深處流淌著。人們把門前戲藝人當作神佛的代理人來迎接。同時,藝人們也會在誦祝吉祥的祝詞後,接受布施和喜舍。迎接這些門前戲藝人的民眾也並沒有將這些藝人僅僅當作乞丐來對待。
北榮地區保留下來的表演春駒用的駒首在江戶時代被稱為「木偶馬頭」。日本各地保留著各種各樣的馬頭,而北榮地區的馬頭大約40公分,不是大型的馬頭。因為需要用右手拿著馬頭,隨著激烈的節拍跳舞,所以馬頭太大的話,表演者根本就拿不住。藝人用木頭精雕細琢,以自己獨創的設計來製作馬頭。在馬頭頸部圍上銅絲,系上寬永通寶和鈴鐺。一晃動馬頭,韁繩上掛著的鈴鐺就會丁零噹啷地發出聲響。
出發去表演門前戲之際,男人們會身著黑色的短上衣,打上綁腿,穿上足袋。雖然說是短上衣,可也是質地厚實的漂亮衣裝。人們想出各種創意辦法,用金線和銀線刺繡出美麗的圖案。
加入「三」字圖案,表達「三吉」之意。「三吉」是春駒的別稱。大阪的貝塚部落、鳥取地區也將之稱為「三吉」。在關東地區,也有地方將之稱為「三吉」。在中國地區一帶,有的被歧視部落被稱為「三吉村」。這可能是因為全村老少都出門去表演祝福式藝能的緣故吧。(高橋直一「備後福山地方∽舊特殊民」「民族與歷史」第四卷第六號)
春駒戲
為什麼春駒被稱為「三吉」呢?關於這一點有諸多說法,有人認為是起源於因「重井別子」而有名的人形淨琉璃劇目《戀女房染分手綱》中的馬夫三吉。也就是說,從江戶時代中期開始,春駒就以「三吉」這一別稱廣為人知了。我們可以說這也顯示出人形淨琉璃和歌舞伎作為百姓藝術的普及程度。
在北榮地區春駒歌謠的開場白中,在最開頭就講述了馬頭觀音的好處。這是從下述引子開始的。因為這一段開場白很長,所以對前半部分僅表述其概略。
離海南三裡半的市場村流行麻疹,因為馬頭觀音的庇護麻疹得以治癒。自那以後,一流行麻疹,人們就會在稻草編的米袋兩端的圓蓋子上放紅豆飯,並用稻草編制馬匹,將這些放置在十字路口。也許是因為這種巫術起的作用吧,總之自那以後麻疹就很快可以治癒了,村裡的人們全都變得不再生病了。
為了將這份值得感恩的喜悅之情永遠傳給子孫們,村民們從一月一日開始用三天的時間將全村的馬匹都集中到有馬頭觀音的廣場上,給馬匹繫上紅色的韁繩,給馬嚼子系上鈴鐺,一邊牽馬繞著神殿廣場轉,一邊誦唱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繁盛、豐收喜慶等。村民們年年都會舉行這樣的祭祀儀式。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村民們用竹子編制馬匹,給馬匹繫上紅色的韁繩,在馬嚼子上左右各系一文錢,年年拿著在村裡挨家挨戶地祝福全家平安、豐收喜慶……
這一段開場白結束之後,表演者先暫停一下,然後發出振奮人心的號子聲,開始充滿活力地跳舞。他們揮舞右手拿著的馬頭打響鈴鐺,讓左手上的紅布韁繩飄揚起來,如同馬匹馳騁一般,咚咚地、強有力地踏響馬蹄,動作幅度很大地跳起舞蹈來。
領唱的人一邊打著大鼓,一邊快活地大聲歌唱。隨著伴奏,表演春駒的人跳起了雄壯的舞蹈。春駒舞繼承了日本傳統的民俗藝能當中保留下來的伴奏舞蹈的源流。
浮世繪中的春駒
「有好多年沒這樣聚齊了跳舞啦」,雖然老人們這樣說,可他們還和以往一樣非常嫻熟地舞動著韁繩。但是因為春駒舞需要一刻也不停地舞蹈,而且節奏快、動作幅度大,所以超過70歲的老人們無法長時間地表演。心臟跳動得很劇烈,腳也跳不動了。老人們說道:「以往連續跳30分鐘都沒問題,可現在連3分鐘都堅持不住嘍,真是不中用了。」
戰後過了10年,村裡出去表演春駒的人數銳減。即便如此,就在四五年前也還是有老人們出門去表演新春的祝福藝。他們也不搭伴,就一個人悄悄地出門。這可能是這個村裡持續了幾百年的傳統藝能最後的身影吧。
(本文節選自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閱讀日本」書系之《日本民眾文化的原鄉:被歧視部落的民俗和藝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文中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