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第54屆金鐘獎中獲得六大獎項,目前在豆瓣評分高達9.5分。口碑如此高的一部劇,卻有一個角色,受到許多人的不理解。他就是法扶人權律師王赦,本劇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因為他總是替罪犯辯護。可實際上,他真的很冤枉,他並沒有做錯什麼。
王律師替「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辯護的事情,一開始我也不理解,看到他被受害者家屬丟糞便的時候,我甚至覺得他活該。可後來發現,他實際上並不是要替李曉明開脫罪名,他自己也認為李曉明是罪有應得。
他只是想從李曉明的身上,找到他為什麼犯罪的原因。處決李曉明很簡單,可不找到原因,可能以後還會有第二個李曉明出現。法律並不是在保護兇手,更重大的意義,是如何避免悲劇再次重演。
李曉明為什麼行兇的原因,劇中並沒有直接提到。因為這個真相,已經被劇中網友的輿論毀了。劇中的網民,為了宣洩情緒,利用輿論逼迫李曉明的處決時間提前。李曉明被處決了,真相也永遠無法得知了。
就像王律師說的:「他殺了人就應該死,可是不代表,民主法治就要跟著一起陪葬。」如果讓輿論影響了法治,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你下一次不敢保證,輿論不會被有心之人利用。
王律師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和他的家人,也成了輿論的受害者。王律師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盡一個律師的責任,卻受到網絡輿論的攻擊,不僅是他自己,連他懷孕的妻子,也被許多網友謾罵,遭受著網絡暴力。
那些「正義感」滿滿的鍵盤俠,根本不了解王律師的工作,單純憑著自己的猜想,去攻擊他。這些網絡輿論甚至比李曉明還要恐怖,一條惡意的言論,看起來無關痛癢,可當成千上萬的言論匯集起來,就能殺人於無形,就像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王律師真的很正直,因為當大家都被輿論影響的情況下,只有他敢站出來,保護李曉明的家屬。李曉明確實罪有應得,可他的家屬是無辜的。你可能說這對受害者家屬不公平,可李曉明已經償命了,難道現代社會還要實行連坐嗎?
就算受害者家屬遷怒情有可原,可讓受害者家屬放下,才是對他們最好的選擇。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不也是因為放下,才挽回了家庭嗎?如果一直從傷痛中無法走出來,不僅無法改變現狀,還會影響下一代的人,造成惡性循環。
王律師的人設,很多人吐槽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可在我看來,他只是在盡職完成工作。我們不應該去批評王律師的做法,這完全就是「受害者有罪論」。明明最應該批判的,是那些「7歲智商」的網民。他們用鍵盤,去傷害王律師和他的家人,最後只怪王律師沒保護好家人,這不公平。
王律師曾一度放棄自己的信念,也是因為他心寒了。他之前每次都只接法律扶助的案件,他希望人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尊重,捍衛每個人的人權,他在為社會的安定做貢獻。可他得到的,卻是無休止的惡意。他最後能找回初心,也是多虧了妻子的鼓勵,他的那句:「我在啊!」真的瞬間讓人淚奔,這么正直的人,為什麼總是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所以說,現實生活中,當你不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去下定論。當你遇到一個正直的人,也不要去嘲笑對方,就算你不理解他的正直,也不要去傷害他,讓他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