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王律師並沒做錯什麼,請別毀掉一個正直的人

2021-01-10 校長大大影視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第54屆金鐘獎中獲得六大獎項,目前在豆瓣評分高達9.5分。口碑如此高的一部劇,卻有一個角色,受到許多人的不理解。他就是法扶人權律師王赦,本劇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因為他總是替罪犯辯護。可實際上,他真的很冤枉,他並沒有做錯什麼。

王律師替「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辯護的事情,一開始我也不理解,看到他被受害者家屬丟糞便的時候,我甚至覺得他活該。可後來發現,他實際上並不是要替李曉明開脫罪名,他自己也認為李曉明是罪有應得。

他只是想從李曉明的身上,找到他為什麼犯罪的原因。處決李曉明很簡單,可不找到原因,可能以後還會有第二個李曉明出現。法律並不是在保護兇手,更重大的意義,是如何避免悲劇再次重演。

李曉明為什麼行兇的原因,劇中並沒有直接提到。因為這個真相,已經被劇中網友的輿論毀了。劇中的網民,為了宣洩情緒,利用輿論逼迫李曉明的處決時間提前。李曉明被處決了,真相也永遠無法得知了。

就像王律師說的:「他殺了人就應該死,可是不代表,民主法治就要跟著一起陪葬。」如果讓輿論影響了法治,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你下一次不敢保證,輿論不會被有心之人利用。

王律師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和他的家人,也成了輿論的受害者。王律師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盡一個律師的責任,卻受到網絡輿論的攻擊,不僅是他自己,連他懷孕的妻子,也被許多網友謾罵,遭受著網絡暴力。

那些「正義感」滿滿的鍵盤俠,根本不了解王律師的工作,單純憑著自己的猜想,去攻擊他。這些網絡輿論甚至比李曉明還要恐怖,一條惡意的言論,看起來無關痛癢,可當成千上萬的言論匯集起來,就能殺人於無形,就像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王律師真的很正直,因為當大家都被輿論影響的情況下,只有他敢站出來,保護李曉明的家屬。李曉明確實罪有應得,可他的家屬是無辜的。你可能說這對受害者家屬不公平,可李曉明已經償命了,難道現代社會還要實行連坐嗎?

就算受害者家屬遷怒情有可原,可讓受害者家屬放下,才是對他們最好的選擇。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不也是因為放下,才挽回了家庭嗎?如果一直從傷痛中無法走出來,不僅無法改變現狀,還會影響下一代的人,造成惡性循環。

王律師的人設,很多人吐槽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可在我看來,他只是在盡職完成工作。我們不應該去批評王律師的做法,這完全就是「受害者有罪論」。明明最應該批判的,是那些「7歲智商」的網民。他們用鍵盤,去傷害王律師和他的家人,最後只怪王律師沒保護好家人,這不公平。

王律師曾一度放棄自己的信念,也是因為他心寒了。他之前每次都只接法律扶助的案件,他希望人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尊重,捍衛每個人的人權,他在為社會的安定做貢獻。可他得到的,卻是無休止的惡意。他最後能找回初心,也是多虧了妻子的鼓勵,他的那句:「我在啊!」真的瞬間讓人淚奔,這么正直的人,為什麼總是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所以說,現實生活中,當你不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去下定論。當你遇到一個正直的人,也不要去嘲笑對方,就算你不理解他的正直,也不要去傷害他,讓他心寒。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性的反思與救贖,王律師這個角色爭議很大
    在「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中,王律師是一個有爭議的角色,其職責是捍衛犯下暴行的精神病患者,使他成為公眾眼中所針對的人。但隨著劇情的進展,可以看出他所要做的不僅是為了捍衛兇手,他更像是在堅持自我,尋找他認為正確的事情。他從不想幫助犯罪逃脫懲罰,他只是在尋找原因,他只需要時間。他也是在法律的規定下工作。
  • 《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賈靜雯失控背後,有一個秘密......
    >《我們與惡的距離》精彩片段人人高舉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作者 / 半菀來源 / 視覺志ID / iiidaily 最近,一部臺灣電視劇悄悄佔據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我們與惡的距離》。後來因為再度被曝光,他們走在路上被人扔臭雞蛋,被人大聲辱罵,甚至被人抓著頭髮打。他們全家真的都該死嗎?說實話,李大芝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走到哪,大家都不放過她,都要她去死?因為哥哥殺人,全家人也要跟著陪葬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溝通的重要性!喬安說:謝謝你沒有轉身離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少?該以什麼距離單位來標註?不管什麼距離,都希望人人遠離惡。消除惡的途徑,就是愛,理解,陪伴,堅持,擔當,好好溝通。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劇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性情,正如導演所說 「我們沒有偏頗任何人,你要認同誰,你自己決定」。
  • 《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賈靜雯失控背後,有一個秘密...
    作者 | 半菀人人高舉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 ——伏爾泰最近,一部臺灣電視劇悄悄佔據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我們與惡的距離》。後來因為再度被曝光,他們走在路上被人扔臭雞蛋,被人大聲辱罵,甚至被人抓著頭髮打。他們全家真的都該死嗎?說實話,李大芝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走到哪,大家都不放過她,都要她去死?因為哥哥殺人,全家人也要跟著陪葬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 豆瓣評分9.5,《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請勇敢!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你們以前也是因為有愛才會結婚生小孩,那為什麼現在沒有?」「希望就在雲後面喔」《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豆瓣評分9.5的劇,可以說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 【善與惡】《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賈靜雯失控背後,有一個秘密......
    合作聯繫:caocy@yeah.net來源:視覺志作者:半菀人人高舉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伏爾泰最近,一部臺灣電視劇悄悄佔據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我們與惡的距離》。後來因為再度被曝光,他們走在路上被人扔臭雞蛋,被人大聲辱罵,甚至被人抓著頭髮打。他們全家真的都該死嗎?說實話,李大芝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走到哪,大家都不放過她,都要她去死?因為哥哥殺人,全家人也要跟著陪葬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將這些身處仇恨與傷害中的人們後續的生活與精神狀態,細膩客觀地展現在熒幕上。對於殺人犯李曉明,無論他出於何種殺人動機,他的行為造成的結果觸犯了法律,將九個家庭拖入深淵。這樣的殺人狂魔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但還有律師為其辯護。人們譴責律師為錢丟掉良知,甚至對他潑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罪是什麼?惡是什麼?是在廣告電視裡播放的幾則殺人新聞?是偷,是搶,是騙!僅僅只有這些嗎?不,不止於此,更多的是隨手在鍵盤上敲下的幾句否定別人人生的話,是啊,你又沒犯下罪,一句話毀掉了多少心靈,本來他們都有新生的機會。
  • 豆瓣評分9.5,「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請勇敢!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你們以前也是因為有愛才會結婚生小孩,那為什麼現在沒有?」「希望就在雲後面喔」《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豆瓣評分9.5的劇,可以說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那2019臺劇第一名一定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目前9.5分,今年還會推出第二部,很是期待。其實看完這部劇,幸好最後是happy ending,不然真的會難受死。看完這部劇應該很多人都會反過來反思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某個角色,我又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年末的《想見你》刷爆了朋友圈,確實也是臺灣偶像劇的一個新高峰,而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更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劇。整部劇圍繞著兩個社會問題來做探討:一個是新聞媒體的理想和現實,另一個是對精神病患的偏見。其實選任何一個話題就足以拍出一部很深刻的劇。編劇著實優秀,用短短十集表達出對這兩個問題的觀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剛開始看到的劇,剛開始是覺得題材好玩,想看看而已,後來慢慢的看著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什麼是壞人? 什麼是惡人? 有明確答案嗎?壞人在字典裡,一般意思是說一些從事不法活動的人,偷雞摸狗,施詐,陷害等等表示這些人品質惡劣。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人是局外人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早前因為豆瓣高分有注意到,但是開看一集氛圍太壓抑沒堅持住,畢竟我一般都選治癒一類的,人生都那麼辛苦,看個劇就不要太難為自己。這次終於看完了,還好沒有一喪到底,也有慢慢被時間刷掉悲傷和壓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年末的《想見你》刷爆了朋友圈,確實也是臺灣偶像劇的一個新高峰,而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更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劇。整部劇圍繞著兩個社會問題來做探討:一個是新聞媒體的理想和現實,另一個是對精神病患的偏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今年的華語劇之王—— 《我們與惡的距離》。 臺灣影視市場近年來一直比較萎靡,電影方面鮮有大製作,走的都是小成本的小清新路線,比如前段時間較火的《誰先愛上他的》。 殺人犯李小明的家屬、受害者的家屬、為李小明辯護的律師。誠如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對這三方的剖析,都在方方面面反應了我們到底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首先來說李小明的辯護律師,王赦。  可能大家覺得這種變態殺人魔還要什麼辯護律師?直接槍斃不就行了。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