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電影《一步之遙》開頭,有一段是劇中人物上海灘的官二代武七,自述他的困惑與窩心:他答應請義大利葛施裡妮小姐吃「王婆刀魚面」,店和街道都清了場,面端上來,葛小姐不吃,問了武七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王婆呢?」第二個問題是「街上的人呢?」武七答王婆走了,街上的人被他轟走了,結果被葛小姐斥為「小赤佬!」
「王婆刀魚面」,劇中說是上海灘家喻戶曉的美食,這已成為滬上的一項飲食文化招牌,而王婆本人是這道菜體驗的一部分,能把這道簡單食材的菜做成美食的人應有她獨到之處,本人是否能在場,從心理進而能影響味覺,還能當面交流、致謝。同理,街上的社會民生百態也是這道菜的一部分,葛小姐要品嘗的是原味完整的飲食文化,而暴發戶武七少爺顯然無法理解。
為了挽回自己無比看重的面子,在葛小姐回國起飛前,武七帶著王婆和面登上了葛小姐的飛機,葛小姐親吻了王婆,沒理武七,也不吃麵,武七不解,葛小姐問他「鍋氣呢?」武七又懵了,葛小姐問王婆「這麼好的面,是不是應該有鍋氣?」王婆點點頭,葛小姐這次諷刺武七是「New Money!」而武七少爺感到受到了來自國外貴族和國內底層的雙重羞辱,以至於後來他最先想到的是殺掉王婆。
正如葛小姐所說,從廚房到餐桌的幾米距離內,面還留有特有的鍋香氣,這是粗暴發家的人達不到的生活細膩體驗,富人窮生活,還裝貴族,被葛小姐一眼看穿。
一個小故事,幾個小問題,體現了文化與價值觀的巨大差距與衝突(當然不僅僅是文化)。姜文導演不愧是國內罕見的極具思想深度的導演。說完「鍋氣」,再來談談「旨味」。
「旨味」是日本五大基本味之一,餘四味是「酸甜鹹苦」,但旨味和壽司一樣,起源自中國,來源於「鮨魚」,《爾雅▪釋器》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一種魚加米的做法,所以在日本壽司又叫「握鮨」。而旨味,中國古文中多有記載,如《論語·陽貨》記載「食旨不甘,聞樂不樂。」晉張敏的《頭責子羽文》記載 「旨味弗嘗,食粟茹菜。」《宋書·謝靈運傳論》「妙達此旨,始可言文。」有人解釋旨味為鮮味,有人解釋旨味為美味,相比而言,後者比前者要準確些,酸甜鹹苦還是直觀的味覺,而旨味,不僅僅是味覺體驗,還有心理和思想體驗的層面。譬如愛喝酒的人在三伏天喝到美味的冰鎮啤酒,臉上會洋溢出陶醉的表情,或發出一聲驚嘆,那就是他喝出了「旨味」。
關於對旨味的理解和追求,有一部日本紀錄片《壽司之神》表達的很入味,在日本東京銀座有一家只有十個座位的小壽司店,連廁所都沒有,來這裡就餐要提前一個月至數月,餐費3萬日元(約人民幣幣1800元),就餐時間只有15分鐘,吃完必須走,因為後邊還有排隊的客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此招待過美國總統歐巴馬,店是全日本僅有的兩家米其林三星餐廳之一。米其林兩星餐廳是「值得繞遠路」去造訪的餐廳,三星是「值得特別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訪的餐廳,史上曾有兩位米其林廚師因為降星而自殺。米其林三星的調查員說只有三星才配得上這家店,其十三位三星大廚品過以後無一人不點讚……
這家店的主人叫小野二郎,壽司的旨味,就是小野二郎的必生追求,他的徒弟從擰毛巾開始,逐漸用刀、煮米,十年後才能煎蛋,被二郎誇獎達到「職人」標準,激動的哭了。二郎研究的上菜順序和過程,如同協奏曲,既符合人的最佳味覺體驗,又賞心悅目,他還通過觀察客人的體量和左右手習慣,製作合度的壽司和舒適的取位。他精研各種食材的特性,為了口感他會為章魚按摩五十分鐘,供應商看到上好食材首先想到的是「這個應該給二郎!」君悅酒店曾找到給二郎供應大米的米販購買最好品質大米,但米販大叔說「只有二郎才知道怎麼煮。」片中給二郎供貨的有能選買當天最好一條鮪魚的魚商、擁有市場唯一野生好蝦的蝦商正是這些在各自領域追求"旨味"的人、把簡單事物做到極致的人,拱建起小野二郎這位"壽司之神"。
最後,再來談談「鍋氣」與「旨味」的關係,「鍋氣」與「酸甜鹹苦」一樣,還是一種直接的味覺體驗,小野二郎的保持米飯最佳溫度,現場製作壽司,都是利用和「鍋氣」相同的道理,它是達到「旨味」的其中一個因素,而「旨味」不僅僅體現在美食上,音樂、舞蹈、詩歌、字畫、器物……各行各業,都能有達到「旨味」體驗的高度,只是,我們象武七一樣對「鍋氣」都沒有意識,沒有深刻的思考和精準的總結,也就沒有追求,更別談「旨味」了。
希望這篇文章寫出了「旨味」,不需要打賞,思想是有價值的,喜歡的話,請轉發,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