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正是在父母膝下承歡的年紀,但在兵荒馬亂的舊中國,對那時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奢望而已。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所期盼的,只不過是想吃一口飽飯活命而已。
文中第一張照片裡的小戰士,之所以參軍,為的就是能夠吃飯活命。
2014年,美國國家檔案館解密了一張1944年冬天拍攝於中緬邊境的照片。
照片一經公開,馬上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那麼這張塵封了70年的照片,它的來歷是怎麼樣的呢?片中那個開心的中國娃娃兵是誰?他的背後又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根據照片解密的情況分析,這張照片裡面的人物,是當時中國遠徵軍在緬甸作戰時,由美國戰地記者拍攝的。但由於當時是戰亂時期,遠徵軍與日軍的戰鬥非常頻繁,記者拍攝以後,也沒有能夠留下聯繫方式,主要還是那個時候太難聯繫了,而且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戰爭中倖存下來。
就這樣了,這張照片就被美國攝影記者帶回了美國,一直珍藏美國國家檔案館裡。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照片中的娃娃兵,就是他!
那麼照片中的小戰士究竟是誰呢?許多熱心的人們想方設法去尋找,但都沒有結果,因為時間太久,變化也太大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等。
就在人們覺得可能再也找不到照片的主人之時,一個走訪二戰老兵的活動,卻意外地讓這張照片裡的娃娃兵和他本人相見了。
2012年8月22日,貴州老兵關懷公益性計劃項目在貴陽啟動,按照計劃,項目行動預計能夠尋訪到500名健在抗戰老兵,把政府和社會的關懷,送到這些當年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戰老戰士手裡。
來自中國遠徵軍的抗戰老兵陳友禮,就是其中一位。
2014年8月,公益性項目的志願者到陳友禮老人的家中慰問。在志願者聯繫老人的時候,曾經詢問老人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幫助的事情,老人說自己最遺憾的是沒有留下自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照片,想讓志願者帶點照片過來。恰巧此時美國國家檔案館已經公開了那張中國遠徵軍娃娃兵的照片,志願者考慮到陳友禮老人也是遠徵軍的老兵,覺得把這張照片送給老人會更有紀念意義,於是就複印了這張照片,給老人帶了過來。
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當志願者把照片送給老人的時候,老人家突然一下子就激動起來,一時間老淚縱橫。
大家一看有情況,趕緊詢問老人家是怎麼回事。
老人家激動地說,這張照片裡的娃娃兵,就是我啊!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再找到照片的主人公時,誰知道他就在眼前!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無巧不成書!七十年前的照片找到了主人公,讓老人圓了心願,這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
這要感謝貴州老兵關懷公益性計劃,感謝志願者對老兵的關懷,感謝那個當年的攝影師,也感謝美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正當時。
那麼,這張照片背後,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嗎?
照片的主人公找到了,但陳友禮老人起初當兵的原因,卻讓人唏噓不已。
陳友禮老人,1931年4月4日出生於貴州畢節赫章縣平山鄉,屬羊,乳名叫『小滿滿』。」老人的名字雖然是「滿滿」,但他的童年卻充滿了不幸,比一般的同齡孩子還多了幾分悲慘。
陳友禮一歲的時候,母親不幸因病去世,剛剛會喊媽媽的他,還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就永遠地失去了母愛的呵護。
後來,父親又和別人組成了新的家庭,陳友禮就由爺爺奶奶養大,失去了母愛的他,又失去了父愛,小小的年紀,就過早地飽受了人世間的冷暖。
在我們現在七八歲的孩子們開始讀書上學,而且還時不時地在父母面前撒嬌的時候,同樣也是七八的陳友禮,就開始外出打零工討飯吃了。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許多年,時不時面臨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窘境。直到1942年底,陳友禮遇到抗日軍隊在畢節招兵,他的人生才有了重大轉機。
當年,貴州師管區在畢節招兵時,年僅11歲的陳友禮也跑到招兵處要求報名參軍,他當兵的原因很簡單——想吃口飽飯!
「我是個孤兒,不要看我年紀小,我特別勤快,求你們帶我走吧,不然我就要被餓死。」
本來嫌他年紀太小,不準備要他的,但陳友禮的情況太特別了,他自己又堅決要求,負責招兵的長官也被他苦苦哀求的樣子所打動,最終同樣讓他報名參軍。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這個負責招兵的長官也是個好人。
就這樣,當年才13歲的陳友禮,成了當年在畢節參軍的年紀最小的娃娃兵。別看他年紀小,軍事訓練什麼的,一樣也沒有落下,順利地通過了新兵集訓期。
此後,陳友禮隨新兵們一起,徒步從畢節轉移到昆明,被編入高吉人率領的第5軍第200師軍隊,準備隨遠徵軍入緬作戰!
這個第5軍第200師,在軍事史上可是大名鼎鼎。它的第一任師長就是杜聿明,擴編為第5軍以後,曾任200師師長的就有抗日名將戴安瀾,陳友禮入第200師的時候,第5軍軍長是邱清泉。
到了200師以後,陳友禮先是跟著一個馬夫,平時打打下手,放放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久後,由於陳友禮幹活眼疾手快,很快就被一個連長看上,當了勤務兵,每天負責為連長送水、送飯、洗衣服等。
此後,陳友禮隨遠徵軍去印度,編入了駐印軍,在那裡訓練了8個月後,再次回到雲南。
陳友禮雖然年紀小,但一旦打起仗,那也是不含糊的,同樣需要扛槍上陣的。
直到日本投降,陳友禮一共經歷了怒江惠通橋保衛戰、攻克松山、收復龍陵、南天門、遮放、畹町、黑山等戰鬥。
尤其是怒江保衛戰、松山保衛戰,這都是抗日戰爭中發生雲南的可歌可泣的與日軍的殊死血戰。
1945年抗戰勝利,陳友禮也不過才14歲,就已經是一名身經百戰的老兵了!
那麼,這張照片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此時正是1944年的11月,陳友禮所在的200師,正駐紮在中緬邊境的龍陵一線,龍陵戰役也剛剛於11月4日結束,200師的將士們迎來了難得的休整時刻。
11月23日下午,陳友禮所在的連部來了一個美軍攝影記者和一名助手,想要尋找一些攝影素材,給將士們拍些反映戰地情況的照片。
在這個過程中,那個娃娃兵陳友禮一下子吸引了攝影記者的目光,就是他了!於是,陳友禮就成了攝影記者的「模特兒」,這對陳友禮來說,絕對是大姑娘上轎第一次。
攝影記者先是在戰壕裡拍了幾張,但覺得不太滿意,就又來到一個岔路口繼續給陳友禮拍照。這次拍照的時候,為了較為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就讓陳友禮身上加了些「裝備」:兩隻水壺,一個杯子,幾個背包,還在他的身後披了個毯子。
而陳友禮的帽子呢,是不是感覺看起來像是兩隻摞起來的?還真是的,因為他太小了,帽子顯大,就疊了兩隻帽子戴在了頭上。
拍照的時候,開心的陳友禮還舉起右手,來了一個大大地「贊」的手勢。
隨著攝影記者的快門聲,這張承載歷史的經典照片,就這樣誕生了。
拍攝結束後,由於照片不能立即洗印出來,加上形勢的變化,聯繫方式也沒有留下,陳友禮就一直和這些照片無緣相見。
陳友禮後來經歷了什麼,又去了哪裡?現在如何?
抗日戰爭結束後,本以為可以享受和平的陽光時,但內戰又爆發了,陳友禮所在200師,被蔣介石派往山東戰場和解放軍打起了內戰。
在此之前,蔣介石解除雲南王龍雲職務的行動,就是在杜聿明指揮下,由200師在1945年9月執行的。
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陳友禮所在的200師在陳官莊地區被殲,師長周郎逃跑被俘,陳友禮則跟著隊伍投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陳友禮也隨志願軍入朝作戰,經歷了5次戰役等戰鬥。
1955年,陳友禮轉業回到畢節赫章老家。雖然老人也經歷了一些波折,但後來都得到了應有的待遇。
陳友禮有三個孩子,兩女一男。老人目前和兒子一起,居住在貴陽在貴陽小河居住。祝老人家健康長壽!
一張小小的照片,承載的卻是那個時代國人不甘屈服的家國情懷,娃娃兵的微笑裡,展現的是對國家民族未來的自信與期待!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