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國軍戰士抗戰照片,70年後終解密,背後故事既心酸又感人

2021-02-14 世界通史

13歲,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正是在父母膝下承歡的年紀,但在兵荒馬亂的舊中國,對那時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奢望而已。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所期盼的,只不過是想吃一口飽飯活命而已。

文中第一張照片裡的小戰士,之所以參軍,為的就是能夠吃飯活命。

2014年,美國國家檔案館解密了一張1944年冬天拍攝於中緬邊境的照片。

照片一經公開,馬上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那麼這張塵封了70年的照片,它的來歷是怎麼樣的呢?片中那個開心的中國娃娃兵是誰?他的背後又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根據照片解密的情況分析,這張照片裡面的人物,是當時中國遠徵軍在緬甸作戰時,由美國戰地記者拍攝的。但由於當時是戰亂時期,遠徵軍與日軍的戰鬥非常頻繁,記者拍攝以後,也沒有能夠留下聯繫方式,主要還是那個時候太難聯繫了,而且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戰爭中倖存下來。

就這樣了,這張照片就被美國攝影記者帶回了美國,一直珍藏美國國家檔案館裡。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照片中的娃娃兵,就是他!

那麼照片中的小戰士究竟是誰呢?許多熱心的人們想方設法去尋找,但都沒有結果,因為時間太久,變化也太大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等。

就在人們覺得可能再也找不到照片的主人之時,一個走訪二戰老兵的活動,卻意外地讓這張照片裡的娃娃兵和他本人相見了。

2012年8月22日,貴州老兵關懷公益性計劃項目在貴陽啟動,按照計劃,項目行動預計能夠尋訪到500名健在抗戰老兵,把政府和社會的關懷,送到這些當年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戰老戰士手裡。

來自中國遠徵軍的抗戰老兵陳友禮,就是其中一位。

2014年8月,公益性項目的志願者到陳友禮老人的家中慰問。在志願者聯繫老人的時候,曾經詢問老人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幫助的事情,老人說自己最遺憾的是沒有留下自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照片,想讓志願者帶點照片過來。恰巧此時美國國家檔案館已經公開了那張中國遠徵軍娃娃兵的照片,志願者考慮到陳友禮老人也是遠徵軍的老兵,覺得把這張照片送給老人會更有紀念意義,於是就複印了這張照片,給老人帶了過來。

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當志願者把照片送給老人的時候,老人家突然一下子就激動起來,一時間老淚縱橫。

大家一看有情況,趕緊詢問老人家是怎麼回事。

老人家激動地說,這張照片裡的娃娃兵,就是我啊!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再找到照片的主人公時,誰知道他就在眼前!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無巧不成書!七十年前的照片找到了主人公,讓老人圓了心願,這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

這要感謝貴州老兵關懷公益性計劃,感謝志願者對老兵的關懷,感謝那個當年的攝影師,也感謝美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正當時。

那麼,這張照片背後,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嗎?

照片的主人公找到了,但陳友禮老人起初當兵的原因,卻讓人唏噓不已。

陳友禮老人,1931年4月4日出生於貴州畢節赫章縣平山鄉,屬羊,乳名叫『小滿滿』。」老人的名字雖然是「滿滿」,但他的童年卻充滿了不幸,比一般的同齡孩子還多了幾分悲慘。

陳友禮一歲的時候,母親不幸因病去世,剛剛會喊媽媽的他,還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就永遠地失去了母愛的呵護。

後來,父親又和別人組成了新的家庭,陳友禮就由爺爺奶奶養大,失去了母愛的他,又失去了父愛,小小的年紀,就過早地飽受了人世間的冷暖。

在我們現在七八歲的孩子們開始讀書上學,而且還時不時地在父母面前撒嬌的時候,同樣也是七八的陳友禮,就開始外出打零工討飯吃了。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許多年,時不時面臨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窘境。直到1942年底,陳友禮遇到抗日軍隊在畢節招兵,他的人生才有了重大轉機。

當年,貴州師管區在畢節招兵時,年僅11歲的陳友禮也跑到招兵處要求報名參軍,他當兵的原因很簡單——想吃口飽飯!

「我是個孤兒,不要看我年紀小,我特別勤快,求你們帶我走吧,不然我就要被餓死。」

本來嫌他年紀太小,不準備要他的,但陳友禮的情況太特別了,他自己又堅決要求,負責招兵的長官也被他苦苦哀求的樣子所打動,最終同樣讓他報名參軍。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這個負責招兵的長官也是個好人。

就這樣,當年才13歲的陳友禮,成了當年在畢節參軍的年紀最小的娃娃兵。別看他年紀小,軍事訓練什麼的,一樣也沒有落下,順利地通過了新兵集訓期。

此後,陳友禮隨新兵們一起,徒步從畢節轉移到昆明,被編入高吉人率領的第5軍第200師軍隊,準備隨遠徵軍入緬作戰!

這個第5軍第200師,在軍事史上可是大名鼎鼎。它的第一任師長就是杜聿明,擴編為第5軍以後,曾任200師師長的就有抗日名將戴安瀾,陳友禮入第200師的時候,第5軍軍長是邱清泉。

到了200師以後,陳友禮先是跟著一個馬夫,平時打打下手,放放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久後,由於陳友禮幹活眼疾手快,很快就被一個連長看上,當了勤務兵,每天負責為連長送水、送飯、洗衣服等。

此後,陳友禮隨遠徵軍去印度,編入了駐印軍,在那裡訓練了8個月後,再次回到雲南。

陳友禮雖然年紀小,但一旦打起仗,那也是不含糊的,同樣需要扛槍上陣的。

直到日本投降,陳友禮一共經歷了怒江惠通橋保衛戰、攻克松山、收復龍陵、南天門、遮放、畹町、黑山等戰鬥。

尤其是怒江保衛戰、松山保衛戰,這都是抗日戰爭中發生雲南的可歌可泣的與日軍的殊死血戰。

1945年抗戰勝利,陳友禮也不過才14歲,就已經是一名身經百戰的老兵了!

那麼,這張照片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此時正是1944年的11月,陳友禮所在的200師,正駐紮在中緬邊境的龍陵一線,龍陵戰役也剛剛於11月4日結束,200師的將士們迎來了難得的休整時刻。

11月23日下午,陳友禮所在的連部來了一個美軍攝影記者和一名助手,想要尋找一些攝影素材,給將士們拍些反映戰地情況的照片。

在這個過程中,那個娃娃兵陳友禮一下子吸引了攝影記者的目光,就是他了!於是,陳友禮就成了攝影記者的「模特兒」,這對陳友禮來說,絕對是大姑娘上轎第一次。

攝影記者先是在戰壕裡拍了幾張,但覺得不太滿意,就又來到一個岔路口繼續給陳友禮拍照。這次拍照的時候,為了較為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就讓陳友禮身上加了些「裝備」:兩隻水壺,一個杯子,幾個背包,還在他的身後披了個毯子。

而陳友禮的帽子呢,是不是感覺看起來像是兩隻摞起來的?還真是的,因為他太小了,帽子顯大,就疊了兩隻帽子戴在了頭上。

拍照的時候,開心的陳友禮還舉起右手,來了一個大大地「贊」的手勢。

隨著攝影記者的快門聲,這張承載歷史的經典照片,就這樣誕生了。

拍攝結束後,由於照片不能立即洗印出來,加上形勢的變化,聯繫方式也沒有留下,陳友禮就一直和這些照片無緣相見。

陳友禮後來經歷了什麼,又去了哪裡?現在如何?

抗日戰爭結束後,本以為可以享受和平的陽光時,但內戰又爆發了,陳友禮所在200師,被蔣介石派往山東戰場和解放軍打起了內戰。

在此之前,蔣介石解除雲南王龍雲職務的行動,就是在杜聿明指揮下,由200師在1945年9月執行的。

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陳友禮所在的200師在陳官莊地區被殲,師長周郎逃跑被俘,陳友禮則跟著隊伍投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陳友禮也隨志願軍入朝作戰,經歷了5次戰役等戰鬥。

1955年,陳友禮轉業回到畢節赫章老家。雖然老人也經歷了一些波折,但後來都得到了應有的待遇。

陳友禮有三個孩子,兩女一男。老人目前和兒子一起,居住在貴陽在貴陽小河居住。祝老人家健康長壽!

一張小小的照片,承載的卻是那個時代國人不甘屈服的家國情懷,娃娃兵的微笑裡,展現的是對國家民族未來的自信與期待!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桃江體育場昨晚一臺大型晚會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抗戰老兵代表與現場觀眾一起高唱國歌,即使已過耄耋之年,他們身姿依然挺拔。大合唱《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淪陷後,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憤情景舞《為了母親》再現了中華兒女用鮮血甚至生命抗戰救國的感人故事。胡德盛90歲,鸕鷀渡鎮千工壩村人。是有名的「抗戰父子兵」,湖南日報、益陽電視臺等媒體都作過報導。他與父親胡秉蘇同在國軍20軍20師60團抗日,父親犧牲在抗日戰場。
  • 《八佰》的背後,推薦五部正面戰場國軍抗戰的影片
    1988年6月11日,電影《血戰臺兒莊》在香港首映,萬民爭看,轟動香港。小蔣聽說後,迅速要求看一下。後來,他的需求經過大陸中央的特批,電影製片廠就複製了一盤錄影帶送給他。臺灣方面收到拷貝後,宋美齡和蔣經國都很快地觀看了《血戰臺兒莊》,並請國民黨中常委的全體人員觀看。看完後,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
  • 國軍抗戰電影巔峰,應該是《血戰臺兒莊》,直接改善兩岸關係
    近來,常有一些反映國軍抗戰的影視劇被冠以極高的榮譽,但在筆者看來,解放後以反映國軍抗戰為題材的電影,開山之作和巔峰之作均為《血戰臺兒莊》,甚至於如果將範圍擴大到國內戰爭片領域,《血戰臺兒莊》依然能佔據很高的地位。
  • 抗戰時國軍打雜多打仗少?
    抗戰時的國民黨軍隊彩色照片。戰前德國顧問對國軍此種快速升遷的方式即引以為憂,曾多次向蔣介石陳述,認為一個軍人如未經歷練中、下級軍官多年,必不能於短期內具備高級指揮官的經驗。根據一項統計,1944年國軍一般高級將領,年齡多半在50歲以下,有些軍長、師長的年齡甚至只有三、四十歲,而當時日軍一般將領的年齡,則大多在50歲以上。
  • 走訪抗戰部隊、抗戰老兵和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12月13日,各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抗戰老兵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比如抗戰老兵謝春生,15歲離家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01謝春生生於亂世,家裡有父母妹妹共四口人,經濟狀況很差。謝春生既沒有留下信件也沒有留下承諾,因為他根本沒有再活著回來的打算。
  • 抗戰忠魂,遙望故鄉78年
    一座英烈的墓,背後是一個家庭無盡的思念,更有那肝腸欲斷的牽掛。 2020年11月24日,湖北宜昌三峽職院技術學院宜昌抗戰研究中心的王夙志老師告訴筆者,湖北宜昌市長陽縣磨市鎮有一座抗戰殉國的副團長的墓,保存完好,墓前矗立著紀念碑,碑文上顯示這位抗戰英烈是43師127團中校副團長榮超。
  • 詳解《八佰》:國軍的雜牌軍不如王牌軍嗎?德械師是否為抗戰主力
    譬如魏晨飾演的朱勝忠痛斥「逃兵」們道「就是因為你們這幾十萬雜牌軍,國軍才讓日本人打成這樣」。還有杜淳飾演的謝晉元,在撤往上海英租界前夕向守衛四行倉庫的孤軍勉勵稱「八十八師的弟兄們,你們都是受過教育的德械軍團,每一個人都是國家最需要的戰士,也是這個國家一味最好的良藥」。
  • 「奧利給」大叔突然被人民日報「點名」,揭秘背後故事心酸又感人
    導讀:「奧利給」大叔突然被人民日報「點名」,揭秘背後的故事太感人突然躥紅的「奧利給」「奧利給」意為「給力」,這三個字開始流行成為網絡用語的時候,我還不知道這三個字的含義。為此最開始這個梗我並不是很關注,當央視也用的時候還覺得挺不嚴肅的。
  • 實拍抗日英雄王二小墓地:犧牲時年僅13歲,46年後終被追認為烈士
    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一分區獨立師老一團的騎兵連駐紮在王二小居住地附近,因王二小喜歡馬,所以常到騎兵連去玩,漸漸的和八路軍戰士混得很熟。王二小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內向的孩子,他一年四季總是穿一件很破的小褂,騎兵連的吳連長非常喜歡這個孤兒,常常給他講打仗的故事,到了開飯的時間就留份飯給他吃。後來王二小就加入了兒童團,一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照片中就是抗日英雄王二小墳墓前的墓碑。
  • 老照片:抗戰時期中國童子軍,請記住那些有名無名的抗日小英雄吧
    《小兵張嘎》雖然以誇張的手法描敘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農村地區的兒童團長,抓漢奸打鬼子的故事,但在真實抗戰中,像這樣的事件也是真實存在的,日本鬼子全面侵華戰爭打響後,中國的抗日熱潮高漲,全民皆兵,老少齊上陣已經成了當時的大趨勢,少年兵童子軍全國無處不在,這股新生的力量也使日本鬼子膽戰心驚,惶恐至極。
  • 《我和我的祖國》講述7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既完整又感人還歡樂
    影片講述7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既完整又感人還歡樂!9月30日,國慶檔終於在萬眾期待中拉開帷幕,《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部影片在暗戰了許久之後,終於迎來了正面交鋒。哪部影片能最終勝出,首映口碑與成績尤為重要。首映日,《攀登者》以34.8%的排片率位居榜首,《我和我的祖國》以33.7%的排片率緊隨其後,《中國機長》以30.2%的排片率排在第三。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中間差了10086個楚雲飛
    從1947年2月到1959年3月,「國軍」軍服一直用的是中山裝式的立領,直到敗退臺灣十年後,才終於在制服上美械化,用上了「民主」的美式翻領。紅軍戰士的日常生活,仔細看下來和大伙兒現在上大學差不多,其樂融融。每天起床後,先搞1小時運動,再吃早餐。
  • 國軍核心幹將衛立煌,1955年突然回到大陸,此後升到副國級
    衛立煌心懷一顆報國之心,在長大後毅然決然的報考了陸軍學校,實現了自己保家衛國的夢想。最後,衛立煌也成為了一名文武雙全的將領,為我國的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衛立煌在17歲時就成功被陸軍學院錄取,這時便開啟了他的戎馬生涯。衛立煌天資聰慧加上勤奮好學,入學後的他的表現優異,很快受到賞識被派到了國 父的身邊擔任職務。
  • 八佰電影中各人物結局是什麼 背後的真實故事感人
    《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馮小剛評價《八佰》時表示:「電影復工的開路先鋒《八佰》是導演和中國觀眾的特殊緣分。只有《八佰》這樣的電影,才能擔起復興的責任!」田羽生評價表示:「無論你怎麼期待,《八佰》都不會讓你失望。
  • 國家記憶 有您一份:我與新一軍抗戰老兵尤廣才的忘年交
    在外公潘裕昆將軍那本早已泛黃的老相冊裡,安放著尤廣才此生最為珍貴的一張結婚相片,相片的背後用手寫體工整地寫著:「贈給潘軍長留念——職尤廣才」。與尤廣才老人相遇並成為忘年交,別人聽來極具戲劇性,而我堅信,其實是冥冥中我外公在天之靈的指引。在認識了尤老後的兩個月中,我幾次目睹了他老淚縱橫的動人場景。
  • 紀念抗戰70周年 亞視推出庫存了14年的抗戰劇
    2015-09-06 10:13:25 來源: 網易娛樂 舉報
  • 70年崢嶸歲月 | 英雄集結的《百團大戰》
    該電影講述了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進入最艱難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廣大人民群眾,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 南京保衛戰中真有國軍狙擊手存在嗎?抗戰中他們表現如何?|輕武專欄
    ,我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抗戰期間國軍究竟有沒有狙擊手呢?▲例如2015年臺灣出版的《抗戰陸軍武備圖志》中的國軍狙擊手照片,例如,1940年昆明明日社出版的《慰勞信集》中就有《隨便給哪一位神槍手》這樣的信件。由於地處西南的昆明一直位於抗戰大後方的緣故,不難反推出國軍抗戰中確實有狙擊手的存在。同時期《青年特等射手》一歌更是可以證明當時的民眾不但知道國軍有狙擊手,而且「子彈絕不空放」的國軍狙擊手也更受民眾歡迎。
  • 一份「遲到」的榮譽證書,解密了一個「崇德向善」的感人故事
    經過了解,筆者才得知這位老人的真實身份——1987年,葛煥玲加入民建,相繼擔任過支部主委和市委會委員,連任四屆市政協委員。然而,正如張金蘭所言,葛煥玲為人十分低調,事事懷著一顆「平常心」。  經過協調,筆者順利聯繫上葛煥玲,並來到她的家中探訪。眼前的葛煥玲精神矍鑠,除了髮絲花白,絲毫不見疲態。「您老兩口為武漢抗疫捐了20萬元,這可不是小數目,為啥之前都沒有媒體挖掘呢?」筆者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