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升的小說筆力遒勁從容,一向以現實感和現場感取勝,將從容溫和的紀實風格融於虛構中,且擅長描摹大歷史下的家庭生活和個體命運,有「兒女情」,亦有「風雲氣」。中篇小說《海棠花開》(《小說月報》2020年第11期)聚焦北京一座四合院,抒寫一個普通人家三代人百年裡的悲歡離合,著力表現的是恆常的人情,亦折射出社會的變遷。
趙老太爺是知名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民國初年靠著自己的勤奮、用多年積蓄置下了這座小四合院,可謂「春風得意、安居樂業」。唯一讓教授夫婦煩心的是,雙胞胎兒子大趙和小趙自小不睦,且雙雙「生性頑劣,無心向學」。既然兩兄弟上大學無望,又值「上山下鄉」,教授夫婦便決定用抓鬮的方式決定兄弟倆的去留。結果,大趙下鄉、小趙留城,下鄉的人沮喪、留城的人竊喜,誰也不服誰。這加劇了兄弟間的矛盾,從此水火不相容。幾年後,到湖北農村的大趙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並與同為「知青」的湖北女子結婚生子、落地生根;小趙則成為當時人人羨慕的工人,娶了紡織女工為妻,組成「雙職工」之家,兩個小家庭的地位和光景便有了懸殊的差距。隨著高考恢復,大趙的兩個兒子先後考上了「北大」和「清華」,轟動一時、傳為佳話,大趙也回到北京,小四合院有了一段短暫的三代十口人同堂的興旺時期。與此同時,小趙的一兒一女高考落榜,讓小趙一家嘗到了失意者的滋味。但這絕非他們「命運分野」的最終定論。
隨著趙老太爺和趙老太太先後離世,大趙和小趙也年華老去,在分割四合院房產時,再次採用「抓鬮」的辦法。這一回,運氣到了大趙這邊,他抓到了正房。但是,小小的四合院已然承載不下趙家第三代人的志向和追求了。大趙的兩個兒子遠走高飛,紮根在異國他鄉,雖然給大趙夫婦掙足了面子,但也給他們帶來了孤單和落寞。小趙的一兒一女雖難說光宗耀祖,但生活過得也相當不錯。逢年過節抑或周末,還能回到四合院,圍繞在父母身邊,歡聲笑語、其樂融融,與大趙家的冷清形成鮮明對照。「人世間的憂患說來就來」——大趙突發「急性腦溢血」,倒在家中,讓老伴束手無策。危難時刻,小趙一家不計前嫌,傾力相助。
時光老去,海棠花如約綻放,四合院裡的老老少少,終於步調一致地體悟到:人間最美是親情,誰都難以割捨對幸福的追求和嚮往,而這一切,都與國家繁榮富強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楊曉升始終帶著敏感、堅定和耐心對待筆下的人物,處理漫長歲月裡家庭生活中最常見的喜悅、煩擾和困厄,在不長的篇幅裡,精當而令人信服地以一座小小四合院為原點,描摹出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