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李連杰23歲。
23歲的李連杰不是個容易憤怒的人,但23歲那年的李連杰,很憤怒,非常憤怒。
此前,他已經拍攝了三部電影:分別是1982年的《少林寺》,1983年的《少林小子》和1984年的《南北少林》,它們後來被人稱之為「少林寺」三部曲。其中《少林寺》以1毛錢的平均票價創下1.6億多人民幣的內地票房奇蹟,並獲得1600多萬港元香港票房;《少林小子》取得2200多萬港元香港票房;《南北少林》雖屬強弩之末,但也豪取3400萬美元亞洲票房。
李連杰作為當時最受矚目的動作新星,正在影壇以不可忽視的王者姿態冉冉升起,他像一條蛟龍一樣從蔚藍的海洋中緩緩崛起,傲視群雄。無數的電影大亨、投資人、導演和影迷都堅信,他就是下一代的功夫皇帝,傑特·李就是下一個布魯斯·李,他的前途是璀璨閃耀的星辰大海,他的未來將一片光明無可限量。
但李連杰自己當時的想法是:《南北少林》之後,他就息影不幹了。
很多人不知道,李連杰作為「少林寺」三部曲的絕對男主角,且在前兩部深度參與動作指導及武打替身等諸多幕後及輔助工作的情況下,從這三部電影中拿到的報酬分別是:《少林寺》一天1元,《少林小子》一天2元,《南北少林》一天3元。
而之所以作出要放棄給他帶來巨大聲譽和廣泛影響力,自己又無比熱愛的電影事業的原因,除了片酬,還因為在拍攝《南北少林》過程中,讓李連杰充分體會到了一把社會、機制、體系、組織、制度與外部大環境等不可抗力因素帶給他的扭曲和不公,這讓年輕氣盛的李連杰非常痛苦和憤怒。
《南北少林》的導演是香港著名功夫片導演、武術指導、演員劉家良。拍片時劉家良從香港帶來了自己的劉家班(與袁家班、洪家班、成家班並稱香港動作四大班)成員,也就是在那時(前兩部「少林」系列的導演張鑫炎更多依靠的是大陸的製作班底),李連杰感受到了來自不同系統的人的差異,首先是生活待遇不同,大陸演職人員全部吃便宜且簡易的盒飯,而香港方面則吃昂貴的特製的廣東菜;其次是薪酬不同,前面說了,李連杰作為男主角一天3元,而香港方面是一月150000元,平均一天5000元,更令李連杰無法接受的是,就連香港方面充當片場死屍的群演,每天都有50元,比他多了近20倍;最後就是港方團隊對大陸一方順理成章且理所當然的輕視,李連杰曾回憶說其實自己在拍這部電影時一直在忍耐,但終於,一件事的發生讓他再也忍無可忍了。
事情的起因是導演劉家良要拍一組日出鏡頭,這種鏡頭因為時間關係取景時長非常短暫,要求演員和工作人員必須全部提前就位配合取景,因此李連杰等一眾大陸工作人員凌晨兩點就起床,準時到達拍攝地點準備拍攝,但劉家良卻一直到上午十點才出現,並且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取消了拍攝計劃。這讓李連杰長久以來壓抑的委屈和憤怒再也控制不住,徑直找到製片人大聲質問:「假如拍片行程上安排要拍一個日出鏡頭,工作人員們在凌晨三點準備好後,導演卻在十點才出現,還說光線不對,你覺得是他有錯還是我有錯?」李連杰後來回憶,此片在「拍攝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充滿了許多複雜的鬥爭」,讓他「大開眼界」,是「工作情緒最緊繃」的一部電影。那時的李連杰已經看慣了影壇的風風雨雨,但從他用「複雜的鬥爭」、「大開眼界」、「最緊繃」等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可以想見,當時的李連杰心中承受著多麼巨大的壓力。
當然,我們相信劉家良並非有意針對李連杰和大陸團隊,他只是遵循了那個年代和特殊環境下香港對大陸的一種慣例,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和處事態度,但這樣的慣例,這樣的價值觀和態度,就如李小龍電影《精武門》中那面「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一樣,本身就是帶有天然的傲慢與偏見的。
李連杰是個武學天才,不僅少年時受到過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且在帶傷參加全運會的不利條件下都獲得了破紀錄的五塊金牌,他是內心非常堅定,非常自尊且非常有自己想法的一個人,當他告訴電影公司自己決定息影的決定時,公司方面勸他再慎重考慮一下,並且建議他如果不滿意別人導演,那麼可自己執導一部電影。
這對於李連杰是個難得的好機會,李連杰陷入了沉思。
一方面,他對於自己的「少林和尚」影視形象已經厭倦,作為演員,他渴望在作品中塑造更為多元更加有挑戰性的新角色。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或者說是一個內心情感持續壘疊後的發洩口,能讓他把自己曾親身經歷過的不公平,自己關於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思考的一些想法和聲音,通過電影這種媒介表達出來。
23歲的李連杰雖然血氣方剛,但頭腦非常冷靜,他縝密的分析優劣,權衡利弊,檢驗計劃的執行力和可行性。最終,他決定自己導演一部電影,他將這部電影看作自己下一個人生階段的突破口,也將這部電影當成自己藝術人生新徵程的試金石,如果成功,他將擁有自己嶄新的人生歷程,也將掌握對於自己電影作品的控制力,並按照自己的規劃和想法打造更多的經典之作。
看過李連杰這部電影的人都能從中深刻的感受到那份隱忍和憤怒,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後的青島,同樣都是勝利者,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於美軍熱烈歡迎,對於同樣出力的國軍卻是另一種眼光,不單為了歡迎美軍入城而封閉國軍進城之路,而且中國軍人只能看著美國軍人飲酒作樂甚至看著自己的妻女賣身給美軍而無能為力。電影中的小傑淪為美國拳擊手的拳靶子,被打的鼻青眼腫狼狽不堪,那份痛苦隔著屏幕都能清晰的感受到。如果再聯繫《南北少林》的拍攝,電影之外仿佛可以聽見李連杰在厲聲怒吼:「大家都是為了拍電影,大家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為什麼世界要要如此的不公!為什麼命運要如此的不公!」
但最終,因為影片題材原因,及李連杰缺乏導演經驗,加之片場各種事務弄得他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拍攝中又堅持不用替身導致傷痕累累,李連杰這部被寄予厚望的電影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質量一般,劇情混亂,遭遇口碑和票房的雙重滑鐵盧,李連杰心靈與身體一起遭受重創,原本渴盼的光明被山雨欲來的黑暗陰雲重重籠罩,他不止沒有憑藉此片更進一步,反而迎來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李連杰從此不再涉足導演行業,《中華英雄》成為他目前為止唯一一部導演作品。
之後,李連杰遠走美國,直到1988年才回港拍攝了《龍在天涯》。
李連杰曾在接受採訪時說,他是個比較幸運的人,因為一出道就演男一號,沒有經歷過漫長的龍套和配角生涯,但對於曾經的苦難,他卻很少提及,比如說,在一個動作演員體能最充沛,創造力最強大的黃金年華裡,他不得不漂泊他鄉靠教拳為生,他不得不面臨無戲可拍的悲慘境遇。
他的慘澹似乎被人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就像這部被很多人忽視的《中華英雄》。
要一直等到《中華英雄》上映之後的第五個年頭,李連杰才遇到了徐克,之後兩人聯手,拍攝了那部後來改寫了整個香港武俠電影史的開天闢地之作——《黃飛鴻之壯志凌雲》。
當然,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