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學習」,很多人會不自覺的想起各種金光閃閃的名人名言。什麼「學海無涯苦做舟」,「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總而言之,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學生們就像遊戲裡的悲催主角,要無休無止的打怪打裝備,期中期末還會碰到叫做「考試」的大Boss,一個不小心就會全軍覆沒,game over。
然而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學神」的生物。他們打遊戲,談戀愛,追明星,唯獨不會在教室裡埋頭苦讀。他們過著連學渣都自嘆弗如的精彩生活,但一到考試,分數卻總是穩穩碾壓每天埋頭苦讀的學霸。
是什麼讓「學神」站在了學習食物鏈的頂端?是天賦,還是我等凡人無法窺探的金牌學習法?其實學習不是敵人,也不是無法跨越的險阻。只要擺正觀念,調動潛力,每個人都有晉升為學神的可能。
擯棄「囤積癖式」學習-不做知識的搬運工
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傳統學習法大多包含三個步驟:
訂立合理的計劃自律的執行計劃科學的整理和回顧知識點這種學習方法大多是老師傳授的。老師教學的目的是要把靜態的知識植入學生的腦海中,所以學習是一個簡單、線性的「傳遞—接收」的過程。
在以既成知識為核心的學習中,學生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者「搬運者」的角色。他們機械的把外部的知識經過消化後搬運到頭腦內部,而自身的心智,原有的知識體系、想法、觀念乃至困惑,都被擱置起來,不聞不問。這種僵化的,填充式的傳遞和接受,怎麼會不痛苦,不讓人精疲力盡呢?
「學神」和普通學生的差別在於,他們大多具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照本宣科,零零碎碎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說毫無價值,他們需要的是那些可以解答困惑,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
學神們的學習目的不在於記住了多少的知識點,而在於這些知識點如何能夠形成一套有用的體系,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他們學的其實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技能。
想要進化成學神,學習者首先應該明確學習的真正目的。知識是人類滿足好奇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最強有力的工具,而對問題的好奇,對答案的渴望才是學習最好的內驅力。那些因問題無法完美解答所形成的焦慮和不安,會鞭策我們不斷的努力和探索,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真正的「學神」。
學會提問-成為知識的探索者
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做的是提問。一個好的問題,會讓我們成為「探索者」,主動地去探求未知的領域,拓寬未知的邊界。好的問題讓我們不再滿足於現成的、邊界明晰的知識點。在努力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篩選、評判和整合新舊知識,並把它們融匯成一個自洽的整體,在頭腦中建構出新的知識體系。而不斷擴大的知識體系是我們應對生活難題的最佳利器。
主動提問和主動探索對習慣了應試教育的一代人來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太習慣於埋頭解決已有問題,卻很少關注自己的好奇心。
如果提問對你來說真的太困難,那不妨先想一想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想要錢,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工作賺錢多?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才能獲得這份工作?
如果你想要好身材!那麼問題又來了,你的身材哪部分達不到標準?要改善飲食還是改善生活方式才能獲得想要的體型?
如果你希望下屬更聽話!那麼問題將是,下屬為什麼會不合作?是溝通問題?是情緒問題?還是管理方式問題?
看吧,只要有需求,疑問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而一個好的問題,就是我們打開「學神」之門的鑰匙。
系統性學習-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如果你的心中有了一個疑問,怎樣才能獲得解答呢?
網際網路的大佬們一邊販賣焦慮,一邊拋出各種各樣的「乾貨」,誘惑我們只要付出一點點的錢和一點點的時間,就能獲得解答。且不說這些「乾貨」的正確性有多高,即使它是某個領域大佬們根據多年經驗總結而成的方法論,這些方法我們又真的用的上嗎?
知識構建的過程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別人的答案是別人基於自己舊有的經驗和知識體系凝練出來的。如果你沒有他的學識,沒有他的知識架構,這些方法註定只是空談。
手中的圖紙再精美,沒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燒制出的磚瓦,你註定建不成心目中那個富麗堂皇的羅馬城。
所以,無論你想要涉足哪一個知識領域,請務必靜下心來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學起,不要妄想一蹴而就。無論你想要的了解和學習的是心理學還是芭蕾舞,都請從最基礎的理論和最簡單的站位開始。用自己的雙手積累起的知識「分子」,用自己的努力搭建起的知識架構,才能真的為你所用。
學以致用-技能,才是學習的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習得知識,搭建架構?
學以致用並不是一句空談。學習的終極目的就是運用。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如果你了解了番茄管理法的運作模式,不妨真的定好計時器,完成一個五分鐘的高質量學習。如果你聽說了SMART原則,就真的按照它的要求,訂立一個科學的工作目標,然後去實現它。
應用的過程是一個主動解碼和運用知識點的過程。它不但讓你能夠更好的記住這些知識,同時也調用了你原有的知識結構,讓你的整個知識架構獲得了擴展。久而久之,你會看到更大的知識疆域,探索出更多潛在的規律,並獲得對世界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反駁,我們在學校裡被逼學習的數理化,被迫背誦的詩詞歌賦,真的對現在的生活有什麼用處?
一個好的學習者要學會想像。分析知識的「深層結構」,觀察和調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深層關聯。
大多數的知識都可以轉化為動態的,可以用來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問題在於你是否能將所學組織起來,為了解決某一個現實的問題,綜合性、創造性地調用知識。
構造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假想情境,逼迫自己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它。這種設計式操練就是「學神」常有的操作,自己出題自己解。這種做法不但迫使我們最大化的調用已有的知識,還會讓我們發現自己缺失某些方面的知識。而這種缺失,又會反過來觸發我們開始新一輪的探索。
在一次次出題,解答,發現新問題,再解答的過程中,深度學習的能力會被不知不覺的培養出來。而當你真的習慣於自主,深度的學習的時候,一個嶄新的「學神」就真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