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是一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印記,
每一個地名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
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地名,
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
更有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
講好聊城故事,唱好聊城聲音。
帶您走進聊城每一個角落,
聆聽一段有趣的故事,
品讀聊城濃鬱的文化氣息
燒餅趙,屬東昌府區鬥虎屯鎮轄區,距聊城城區西北方向大約30公裡處,北側緊鄰258省道。這是一個僅有八百人口的小村莊,看上去格外不起眼,村子雖不大,卻別有一番趣味。單看村名,不難判斷,燒餅趙莊屬於某項手工技藝命名的類型,我們很容易會想到聊城大街小巷常見的「吊爐燒餅」。
沒錯,「燒餅趙」的得名是因村中曾有打燒餅的手藝。村西立有村碑,幾年前因人為損壞僅剩半塊。從僅剩的半塊村碑背面文字仍可看出,和聊城大部分村落一樣,燒餅趙的形成最早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有趙姓居民自山西洪洞縣遷至此處定居,又因趙家燒餅味道鮮美,四鄉名揚,故取名為「燒餅趙」。
遺憾的是,走進燒餅趙,卻再也聞不到燒餅的香味。村名還是那個村名,但打燒餅這門老手藝早已不復存在,現在來看,燒餅趙名不副實。不過,根據村中老人們的回憶,燒餅趙莊的確有打燒餅的傳統。不僅燒餅,還有火燒和燒雞。因此,在燒餅趙莊,曾有「王家的燒餅,趙家的火燒,潘家的燒雞」一說。
但為何不稱「趙家的燒餅」呢?有這樣一種說法,打燒餅的手藝最早由趙姓帶到本地,後來趙姓遷至別處,打燒餅者又以王姓最多,習慣上都稱「王家的燒餅」。這樣來看,燒餅趙曾是地地道道的「美食村」。
周邊零星的商戶
只可惜,三門手藝無一得以流傳。倒是在鬥虎屯鎮及周邊村莊,可看到零星靠打燒餅和火燒為生的戶家。
秦德庫老人今年71歲,在他的兒時記憶裡,東昌府去往臨清的主道有兩條,除去現在穿越鬥虎屯鎮中心的258省道,還有一條道路直穿燒餅趙村中央。秦德庫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每天有成千上百的人路經燒餅趙,往東有去濟南的,往西有去衡水的,這裡就是一個大集市,有茶館,有飯莊,有商店,有打燒餅的,還有煮燒雞的。
今年72歲的老人王金玉回憶說,小時候,他經常看到父親一大早起床,揉面,生火,將做好的燒餅裝在一個木箱子裡,搬到小推車上,然後拉到集市上去賣,儘管自家做燒餅,父親卻捨不得吃,只吃玉米窩窩就鹹菜,因為那時白面比玉米面貴。王金玉說,那時候,整條道路打燒餅的隨處可見,每隔十幾步便能看到一家。
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
不妨進行合理推斷,從區位上看,燒餅趙大致處於東昌府區與臨清的中間位置,來來往往的人群需要中途停留和休息,基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燒餅趙具備形成商業氛圍的土壤,各種行當的形成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秦德庫老人回憶說,大致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人流量開始減少,集市逐漸沒落,老行當也隨之消失……
特別感謝東昌府區鬥虎屯鎮文化站站長梁穎提供工作便利
繼大型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聊城印記》後,大眾網聊城頻道聯合聊城市民政局、聊城市地名文化學會再次推出《地名故事》大型系列報導,我們將帶您走進聊城每一個角落,聆聽一段段有趣的故事,品讀聊城濃鬱的文化氣息。
作為聊城人,您知道您家鄉名字的來歷嗎?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那麼,現在就講出來吧,大眾網聊城頻道將做好傳聲筒,將您的故事分享予更多聊城人。
熱線電話:0635-8229595;0635-8220603。
來源:聊城大眾網;轉載請註明來源!
編輯:楊 霄
新聞熱線:0635-8229595
商務合作:0635-8220603
中國共產黨聊城市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