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聊城「燒餅趙」:王家的燒餅,趙家的火燒,潘家的燒雞

2021-02-08 大眾網聊城

地名,

是一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印記,

每一個地名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

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地名,

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

更有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

講好聊城故事,唱好聊城聲音。

帶您走進聊城每一個角落,

聆聽一段有趣的故事,

品讀聊城濃鬱的文化氣息 

燒餅趙,屬東昌府區鬥虎屯鎮轄區,距聊城城區西北方向大約30公裡處,北側緊鄰258省道。這是一個僅有八百人口的小村莊,看上去格外不起眼,村子雖不大,卻別有一番趣味。單看村名,不難判斷,燒餅趙莊屬於某項手工技藝命名的類型,我們很容易會想到聊城大街小巷常見的「吊爐燒餅」。

沒錯,「燒餅趙」的得名是因村中曾有打燒餅的手藝。村西立有村碑,幾年前因人為損壞僅剩半塊。從僅剩的半塊村碑背面文字仍可看出,和聊城大部分村落一樣,燒餅趙的形成最早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有趙姓居民自山西洪洞縣遷至此處定居,又因趙家燒餅味道鮮美,四鄉名揚,故取名為「燒餅趙」。

遺憾的是,走進燒餅趙,卻再也聞不到燒餅的香味。村名還是那個村名,但打燒餅這門老手藝早已不復存在,現在來看,燒餅趙名不副實。不過,根據村中老人們的回憶,燒餅趙莊的確有打燒餅的傳統。不僅燒餅,還有火燒和燒雞。因此,在燒餅趙莊,曾有「王家的燒餅,趙家的火燒,潘家的燒雞」一說。


  但為何不稱「趙家的燒餅」呢?有這樣一種說法,打燒餅的手藝最早由趙姓帶到本地,後來趙姓遷至別處,打燒餅者又以王姓最多,習慣上都稱「王家的燒餅」。這樣來看,燒餅趙曾是地地道道的「美食村」。

周邊零星的商戶

只可惜,三門手藝無一得以流傳。倒是在鬥虎屯鎮及周邊村莊,可看到零星靠打燒餅和火燒為生的戶家。

秦德庫老人今年71歲,在他的兒時記憶裡,東昌府去往臨清的主道有兩條,除去現在穿越鬥虎屯鎮中心的258省道,還有一條道路直穿燒餅趙村中央。秦德庫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每天有成千上百的人路經燒餅趙,往東有去濟南的,往西有去衡水的,這裡就是一個大集市,有茶館,有飯莊,有商店,有打燒餅的,還有煮燒雞的。

今年72歲的老人王金玉回憶說,小時候,他經常看到父親一大早起床,揉面,生火,將做好的燒餅裝在一個木箱子裡,搬到小推車上,然後拉到集市上去賣,儘管自家做燒餅,父親卻捨不得吃,只吃玉米窩窩就鹹菜,因為那時白面比玉米面貴。王金玉說,那時候,整條道路打燒餅的隨處可見,每隔十幾步便能看到一家。

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

不妨進行合理推斷,從區位上看,燒餅趙大致處於東昌府區與臨清的中間位置,來來往往的人群需要中途停留和休息,基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燒餅趙具備形成商業氛圍的土壤,各種行當的形成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秦德庫老人回憶說,大致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人流量開始減少,集市逐漸沒落,老行當也隨之消失……

特別感謝東昌府區鬥虎屯鎮文化站站長梁穎提供工作便利


繼大型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聊城印記》後,大眾網聊城頻道聯合聊城市民政局、聊城市地名文化學會再次推出《地名故事》大型系列報導,我們將帶您走進聊城每一個角落,聆聽一段段有趣的故事,品讀聊城濃鬱的文化氣息。


  作為聊城人,您知道您家鄉名字的來歷嗎?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那麼,現在就講出來吧,大眾網聊城頻道將做好傳聲筒,將您的故事分享予更多聊城人。


熱線電話:0635-8229595;0635-8220603。


來源:聊城大眾網;轉載請註明來源!

編輯:楊 霄

新聞熱線:0635-8229595

商務合作:0635-8220603

中國共產黨聊城市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官方微信

相關焦點

  • 燒餅與火燒
    燒餅、火燒,北京人都吃過燒餅跟火燒
  • 【金迪美味】全揚州最好吃的燒餅和火燒,還不趕快收藏~
    東關街上,有四五家掛著黃橋燒餅牌子的店,其中以聚香斎的燒餅最為有名。他們家的燒餅有鹹的和甜的,其特點是又脆又香,吃起來覺得爽。」這家燒餅上過晚報後,很多吃貨都來買了。潘師傅的燒餅攤品種多,除了做普通的燒餅外,主打蘿蔔絲、蔥油、肉鬆等品種。同是用爐子烤制,潘師傅將爐子改造成了小烤箱,做好的餅胚子,直接放入鐵盤子裡,放入爐子裡烘烤。烤制的燒餅,色澤金黃,比較衛生,不會出現烤焦了的現象。
  • 河北唐山五大美食:兩種燒餅兩種燒雞加麻糖,味道只有吃過的人懂
    唐山棋子燒餅3、唐山「萬裡香」燒雞萬裡香燒雞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菜,屬於河北菜。唐山「萬裡香」燒雞4、樂亭缸爐燒餅樂亭缸爐燒餅起源據考證始於清光緒年間,有一位叫「石老化20世紀30、40年代「缸爐燒餅」以樂亭東街左家燒餅鋪最佳,因那稱吊橋,所以又稱「吊橋燒餅」。
  • 中國特產美食——山東——聊城
    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被譽為「中國北方的威尼斯」,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明清時期藉助京杭大運河漕運之利,聊城成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榮昌盛達400年之久,被盛譽為「江北一都會」。1、臨清清真八大碗八大碗即燒肉、燉肉、松花羊肉、黃燜肉、肉雜拌、清汆丸子、圈巧閣、黃燜雞,用於喜事。
  • 濰坊美食:鼓燒餅、酥燒餅和肉燒餅
    (文字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燒餅在濰坊有著悠久的歷史。濰坊燒餅有三大類:鼓燒餅、酥燒餅和肉燒餅。這三種燒餅上都撒有好多芝麻,吃起來特別香。鼓燒餅無餡,和油條是絕配。酥燒餅故名思義,香脆可口,和鼓燒餅差不多大,即能當飯又可以當零食。肉燒餅和肉火燒差不多大,軟軟的,因為比肉火燒多了芝麻,口感上更香醇。
  • 武大郎燒餅第三,吊爐燒餅第二,哪個第一?
    隸屬於聊城的縣有很多,當然這裡的美食也很多,今天咱就聊一聊這裡的餅類的三絕。對於北方人來說,頓頓吃飯是離不開麵食的,這是咱北方人的飲食習慣,當然聰明的人們也根據人們的口味研製出來了許多麵食類的美食,今天就看看聊城這裡麵餅類美食,看看再這裡最受歡迎的前四名,這裡的餅類的四絕。
  • 老北京的芝麻醬燒餅丨六道水火
    北京的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一個大「系列」。光名稱就叫人眼花繚亂:粗略地可分為燒餅和火燒兩大類,一般帶芝麻的叫燒餅,不帶芝麻的叫火燒。往細了分,燒餅又有芝麻醬燒餅(這是本系列的主打品牌),馬蹄燒餅,吊爐燒餅等等。火燒其實應叫「火燒餅」,它也是烙或烤制出來的餅。火燒有糖火燒,螺絲轉兒,糖火燒、油酥火燒,搭連火燒等等。
  • 吃蕉莊燒餅去哪兒?
    點擊上方↑↑ 美食博山訂閱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 紅、白馬蹄,炸肉火燒...北京人最愛的17種燒餅,全吃過算我「酥」!
    拿剛出爐的芝麻燒餅加上豬頭肉、醬牛肉、醬羊肉、肘子肉,光是聽聽就讓人垂涎三尺,夾薄脆、夾焦圈兒一樣好吃。在北京,大可以分為燒餅和火燒兩大類。馬蹄火燒馬蹄火燒的做法與馬蹄燒餅基本相同,但個兒稍大,內不放椒鹽,外不刷紅糖水,烤完後底、蓋兩片一樣厚,特點也是外焦裡香。卷酥餅與芝麻醬燒餅味同形異。製法是將半發麵擀成大片,抹勻麻醬,撒椒鹽捲成長卷,然後橫切成長約三寸、寬約二寸的長方塊,烙烤而成。
  • 餘姚人最受歡迎的10家燒餅鋪,看完餓了
    」這個品牌在早已在全國聲名遠播,憑藉全國僅存0.3%的古法手藝純手工製作的燒餅使得它在全國已經有500多家分店。營業時間6:00-22:00美食地址東旱門北路46號6.神仙居方家特色老燒餅他們家的燒餅特點是香酥滿口,芝麻放的特別多。老遠就能聞到芝麻的香味,尋味而去肯定能找得到。
  • 燒餅燒餅,哐哐哐!
    文/王梓玥燒餅街上當然都是燒餅店。燒餅店裡賣的當然都是燒餅。大燒餅小燒餅不大不小的燒餅,甜燒餅鹹燒餅不甜不鹹的燒餅,方燒餅圓燒餅不方不圓的燒餅,厚燒餅薄燒餅不厚不薄的燒餅。燒餅街的每家燒餅店只做一種燒餅。據說,這是燒餅大仙定下的規矩,誰也不能違背。
  • 燒餅王李小老?京城難找的傳統燒餅
    北京城東的常營有個清真寺,李小老燒餅鋪就在寺的後身。
  • 王家酥燒餅:一爐燒餅三百年 兩手酥香八方客
    聲名遠揚的「王家酥燒餅」,就是三百多年前從這裡興盛起來並傳承至今的。 10月29日,記者來到市甜水井街,水冶王家酥燒餅第十八代傳承人王順國正穿著圍裙在鋪子裡忙活著。空氣中瀰漫的油香,熱氣騰騰的燒餅,王順國忙碌的身影,無不訴說著王家酥燒餅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故事。
  • 一個麵團 飽含千年歷史,一方燒餅 烤出脈脈鄉情
    20世紀50年代,震驚世界的襄汾陶寺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 如今,已經確認陶寺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史前最大城址,更為精細的陪葬品與生活用具也隨之展現了人們面前。當年永固百姓為起義軍做「火燒」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因此人們認為永固「火燒」就是襄汾燒餅的源頭。如今,在永固村的白坡黃巾軍起義遺址已經雜草叢生,沒有了往日的驚心動魄。
  • 「山東美食」舌尖上的聊城!這28種美食小吃,你有哪些沒吃過?
    4.姜樓燒雞姜樓燒雞是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姜樓鎮的特產。姜樓燒雞又稱方家燒雞,採用本地生長的土雞為主要原料,具有外觀色澤鮮亮、肉質幹松、口感鬱香而不膩、長久食之而不厭、自然保存時間長等特點。朝城水餃按民族劃分,回族當屬張三水餃,漢族屬朝城東關郭家水餃、平家水餃。之所以朝城有這麼多好吃的水餃,根本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江樓香油。朝城水餃工藝及特點:採用6-8個月鮮嫩羊肉、上等香蔥、江樓香油、加以祖傳滋補配方調料、精面細皮、手工製作而成。該水餃已有400年歷史,由明兩京尚書江東引進皇宮。
  • 登封最豪華的燒餅店橫空出世!這位阿姨立志要讓登封燒餅火遍中國!
    吃燒餅當然少不了兩大件,其中之一就是豆腐串,王阿姨說,他們家的豆腐串用了十幾味大料,煮的時間也會嚴格控制,直到豆腐串吸了滿滿的大料水,咬下去大料水爆在嘴裡,才能特別有味。另外的一大件是滷雞蛋,他們家的滷雞蛋個個看上去紅通通的,滷煮的深度已經把味道滷到了雞蛋黃裡,王阿姨說這是祖傳秘方,不可外傳。
  • 黃橋燒餅的起源傳說及歷史故事
    :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黃燒餅慰勞忙,哩!黃橋燒餅源於何時雖無文字記載,但民間流傳的一個小故事多少有些參考價值。說是清朝道光年間,如皋縣的一位知縣路過黃橋,吃了一回黃橋燒餅後齒頰留香,念念不忘。如、黃二地相距60餘裡,總不能專程來吃呀,這位縣太爺竟不怕人說他搞特權,隔三差五地派快馬到黃橋購買燒餅,以飽口福。這個故事不僅讓人聯想起唐代詩人杜牧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也告訴我們,至少在150多年前,黃橋燒餅便小有名氣。
  • 走街串巷3天,尋找周口最接地氣的美食傳說——燒餅
    就是二中門口的那家!天天在門口眼巴巴等著的那個人間美味!「二中火燒」今年已經是第27個年頭兒,90後這一批二中學子深有體會,三年前還上過我們的《隱世小館》專訪。以前的小三輪漸漸變成了二中門口的小店,成為無數學子美好的回憶。很多吃貨慕名而來,排著隊都想吃上一口熱騰騰的火燒。火燒+豆腐串+滷蛋+烤腸被取名「全家福」,加上店內的雞湯米線成了最佳搭檔。
  • 紅遍南京的11家燒餅店鋪,收好這份打卡地圖!
    他們家把香蔥剁的很碎,再倒入豬油去煸炒,最後把它打散弄成泥狀,包裹在麵團之中,導致外皮一層又一層的餅皮。他家的招牌是中國式披薩,所以與大家平常吃的燒餅不太一樣,餡料像披薩一樣鋪在燒餅的表面。價格相對於傳統的燒餅也貴了不少。
  • 帶你吃吃吃——梁山武大郎燒餅
    不得不說,通過故事演繹,刻畫和沉澱下來的形象,已經成為了一種經久不滅的文化符號。幸好有馬蓉讓得金蓮嫂子洗了清白。雖然大街小巷有許多地方特色小吃,但武大郎燒餅的香氣確是獨一無二,為大家所熟悉的。人們在逛街時總是又累又餓的,就喜歡拿著一塊武大郎燒餅邊吃邊逛,可能這已成為購物者的一個習慣了吧,人們覺得購物是一種享受,同樣的也覺得吃著武大郎燒餅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