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代外語唱片封面收錄:The Weeknd[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

2021-03-02 ASTROWORLD


#0 [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發行五周年之特別企劃輯(文章另用名)

22:00 P.M.

夜晚10點鐘的紐約,「X.O」工作室的幕牆下掩不住燈火

Hollomon 已經跟參與到 The Weeknd 新專的工作人員們奮戰許久了,而今天是所有人都聚在一起的日子。那些凌亂的平面素材被(項目組)攤開,隨意擺放至桌子上,靜候著最終敲定的結果①。

事實上在他參與到整體的項目之前,新專輯音樂內容的製作部分已經是接近尾聲了。此時的 Hollomon 正要帶著視覺團隊從迷失的狀態下擺脫出來,好在 Abel 本人給予了他充足的信任。

「The Weeknd是一位很鎮定且真誠的藝術家,並且他很縱容我去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儘管當時我還想在一個髒亂的汽車旅館為他完成些攝影作品,但整個團隊似乎並沒有被這個靈感打動)。但我們彼此間,其實都能理解大家所正追求的『視覺氛圍』是什麼。」

作為一名本居住在紐約的拼貼藝術家,他之前所從事的工作是負責時尚廣告的平面設計。而且在具體的實現手法上,有關肢體與色情類趣味的作品始終是他設計生涯中的招牌②。

@cultured_magcurrent issue is 🔥🔥🔥! @sirsargent Thank you! ❤️ @sarahgharrelson

而他不斷的在 Instagram 上發表作品的行為引起了「X.O」團隊的藝術總監 La Mar C Taylor(Abel最得力的助手之一)的注意。

#2 Abel Tesfaye & La Mar C Taylor

而後者也通過他的項目經理——BPMW Agency 的聯合創辦人之一 Minya Quirk 了解到,原來 Hollomon 自 Abel Tesfaye 於地下時期開始就開始做他的歌迷。

#3 P4是一張同於地下時期(2011年—2012年)但沒有釋出的封面③

「其實就新時期的音樂作品而言,The Weeknd 一直就是我從2010年辭職之後仍保持收聽的歌手。」

2015年的春夏交接,Abel 以及他的團隊對 Kallen Hollomon拋出「造訪 Toronto」的邀請,並想藉此機會共同探討下這張新作的視覺項目。

「那真是有史以來最棒的一天!」Hollomon回憶到。「他們在錄音室裡插著蠟燭,播放了[Beauty Behing the Madness]整張專輯的小樣。『X.O. Crew』的美術指導Drop以及Ben,跟他分享了為這張專輯所策劃好的視覺項目與行動安排。

the XO crew is comprised of Omari Shakir, Hyghly Alleyne, Papsy Kola, and Lamar

「去賦予[BBTM]以生命力!」

這是「X.O Crew」那天留給Hollomon最後的一句囑託④。

24:00 P.M.

「這是大家都齊聚在紐約的一次深夜,我們都正處在極有效率的狀態下工作——粘貼、撕扯、等確定好結果後再把它們剝下來。各位不斷地交流著拼貼用的素材,以及內心的想法。有些時候項目組也會極具方向性,傳達給我類似於『Abel喜歡這樣的圖像』,或者『讓我們就用這種方式來做它』這樣的建

議。」

#5 這是一張不附帶髒標的封面原圖(與帶標版#10做對比)

這一章的內容主要探討的是 Hollomon 作為設計師,在製作封面時所做出的權衡——到底是保留自「傳統式的商業製作」,還是傾向於「先鋒性的現代設計」⑤?

保守部分(樣板式):

儘管這幅作品延續了 Hollomon 在拼貼手法中所營造的破壞風格,但此類對創作者形象所進行的改動方案曾在60-70年代的歐美封面設計中就偶有出現(畢竟是黃金時代),就更別提被 Punk Music 所統治的80年代所經歷過的拼貼風潮

#6 朋克時代的拼貼封面實在太多(DIY文化),所以僅引出其前兩個時代的作品⑥(第一張還是Jazz Album,借植物侵佔眉目)

源材料首先是取自於 Kalen Hollomon 為 Abel 拍攝的一張照片:

#7 Abel的頭髮與照片的背景對比的如此融洽

「封面使用了我在洛杉磯拍攝的一張照片,最初的背景是灌木叢,我們再把那部分塗黑,並解構掉它,使其達到如今的水平。所有的活兒都依靠手工去完成,所以每一處裂痕,每一條膠帶,每一處皺紋都算是真實的安排。」

在最終的製作結果出爐後,[BBTM]的封面還算是保留了較多地運用商業攝影部分,藝人的個人寫真圖片作為素材主體並沒有在「辨識度」層面上遭到破壞。

#8 這裡Po一些10年代左右的,表現有藝人(模特)肖像的獨立唱片封面做對比

(而這方面的考慮應是與商業唱片的封面製作標準有關:一是通過包裝樹立明星的偶像形象;二是為了配合同期發售的MTV,使CD、DVD 音樂、視覺形象設計保持整體統一;三是相對穩定的 設計流程可以降低設計成本,有利於公司的流水線式生產體系,以鞏固利益最大化這一主體。)

在畫面的布局上,Hollomon 也保留了肖像照式的結構對封面完成編排:邊框(這裡需要放大細看),背景,人像這幾要素盡之滿足。即使黑白色調間的對比淡化了寫實照片的輪廓與痕跡,但在整體的結構上還是回歸至工業製作中所強調的嚴謹。

#9 放大四個角更便於看這張封面所攜帶的邊框

突破部分(先鋒性):

這張封面沒有標註任何有關廠牌的信息(按 Abel 之前釋出的實體慣例是把廠牌標註至封底),也沒有標出歌手的姓名以及專輯的名稱,所以它算是對 Hollomon 這幅拼貼藝術品的完美呈現。

#10 附有姓名,名稱及髒標的另版「標準封面」(並不是釋出版)

再聚焦至製作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手法:這些通過撕扯以及拼貼後所在紙張上留下的痕跡,可能是作為 Hollomon 遊走於整幅寫意畫所憑藉的「線條」

#11 封面的反色照能更明顯的表露出作者在製作時所留下的紋理(類似在背面觀察)

畫面背景的右上部分對比其他要顯得凌亂很多,而這可能是為了平衡作品在質感(色調)上存在的差異,又或許是因為形象的發梢部分在剝離時要比其他部分處理的更加複雜,使得作品紙張的平整性受到了影響,

#11.5 「透明膠布」這種用於黏連的額外媒介同樣會影響封面在敘述中的材質感(Left封面&Right碟面建議放大&瞪大眼睛看)

再回歸至封面的視覺節奏上,Hollomon 為整幅作品埋伏了五條幾乎等距並平行的水平痕跡,並且那額面與脖頸處的豎直間痕近似是附在同一條線上的,而它與作品主體的重疊部分幾乎正好相交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周圍

#12 各個紋理的具體位置,區域比例,以及在垂直方向的交叉

02:00 A.M

——[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的歌詞本其實被我弄丟過很多次,其原因是來自於參考創作者的靈感.恐怖片嘛,這些屬於月光下發生的情景,怎麼放置於劇場中布著光觀察呢?


「大家都先默認了(Drop?)一層概念;那(概念)大抵在我抵達這個團隊的時候已經被塑造有80%的完整度了,那是一種老式的義大利恐怖電影面貌。這所有的一切都究其有因。我用35mm的鏡頭及數位相機完成了所有作品的拍攝環節,那簡直太棒了。」

#12.5 現在還可以在Hollomon的Instagram深處翻到除了「灌木叢」系列的其它照片

「我們先是在紐約跟著一位模特拍攝,緊接著跟 Abel 又在洛杉磯拍了幾天。在這張封面經歷了許多次迭代,然後我們提出了這最終的,算是一個簡化版的原始概念。我真的很喜歡我們所在做的事情,慢慢的完成它,Abel 是挑剔且擅長追隨於本心——這對他而言是準確的,我很能理解這個層面。」

#13 Hollomon在2015年[BBTM]釋出之後曾多次談起他在那段工作時的經歷(本段採訪內容仍源於Complex訪談⑦)

如果[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也可以像[Discovery]那樣整張專輯被製作成一部音樂電影的配樂的話,那麼這冊歌詞本完全有資格去充當為導演的分鏡本作情節參考。

#14 INTERSTELLA5555(The 5tory of the 5ecret 5tar 5ystem)

創作者把對情節的理解提煉了出來,繪製出了除歌詞以外的視覺部分。如果你還在對他之前章節中所描述的——「所有素材與樣本被凌亂的擺在桌面上」的情景持以懷疑態度的話,那麼這部分內容便足夠充當例證了(不行還有挖到的最終章)。

整本封套維持了一致的風格,以至於在這章中會明顯體會到Abel對於視覺上所要求的「恐怖電影既視感」如濃墨般自封面背面滲透進來,使得內頁篇幅中的背景被渲染至不留半片花白。

#15 「X.O」很喜歡做「黑」,以至於每張Abel的實體專輯某版本中都會留有一個黑頁(個別具有紋理和標識)

印象歸印象,該章先匯總出筆者對這部分形象的理解:

Abel是恐怖類型片的忠實粉絲,這冊歌詞本中也穿插有很多驚悚片會慣用到的呈現效果,比方就拿「表現情節」作為主體進行引申的話,整張專輯的封面完全像是為整部劇量身定做好的海報(就比如自己曾思考過它與《Eraserhead》封面的聯繫)。

#16 當然要補上它的正式海報(比例原因就不附參照了),以及提一下David Lynch是他最愛的導演

而具體的情節當然要填充以沉伏與高潮——[Real Life]作為 Intro 曲目,殘缺的首部似乎象徵著 Abel 在與現實的對抗中掙扎,在壓力的要扼挾下勇於創作;

#17 歌詞本分頁[Real Life] & [Loser]

[Tell Your Friend]描繪的是他最痴迷的 Lifestyle,分頁中寶貴的半張篇幅都揮霍給了與他共度過良宵的女孩兒們盡情參與;

#18 歌詞頁分頁[Tell Your Friends] & [Often]

之後便是[The Hills]&[Acquainted]的分頁,鏡頭與形象所維持的距離忽然被拽扯臨近,人像所在內容中佔用的篇幅也變得闊廣。一明一皺,一亮一暗,光線扭曲的方向與情緒被層次劃分,營造出突如其來的壓迫感正是在懸疑電影中所被慣用的方式。

#19 歌詞頁分頁[The Hills]&[Acquainted]

當然,還有純粹性的視覺衝突,器官摺疊器官,眉眼交替眉眼。

#20 00年代的時候我國恐怖作家周德東曾出版過的《773恐怖系列小說》封面

最後是歸結至色調——同樣是取自懸疑片的打光,Abel 對待[BBTM]的歌詞本中的「內景效果」取樣是極致陰沉。執鏡過[Godfather]三部曲的攝影師 Gordon WIlls 曾以過於黑暗的拍攝氣氛聞名⑧——

「Many times, what you don't see is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what you do see(有時你看不到的會比看的到的更有效)」

觀眾們常常會將色調中所表露出的懸疑成分同邪惡供比,更何況設計師Hollomon還在整體內容的「醉意」上(By The Abel's Lifestyle)鋪墊了些做舊的痕跡(對應到了[BBTM]實體唱片黑頁上的紋理),畫面的說服力就此達成。

另外,如果把黑色視為表達中所平鋪好的布景,那麼「黃料」很明顯就是書寫文字的用材了。作為歌詞本中的文字&符號用色它還是極合格的,並且在與Mono的討論中我們一致認為——整張封套所營造出的警戒氣氛就拜其所賜。

#21 黃底、黑邊、黑圖案,形狀為(等邊)三角形,(頂)角向上(帶標版封面與歌詞本的各處)

將這一層含義代入後,瀏覽整冊歌詞本就如同是.躲在密室裡觀看珍藏的違禁片。並且「黃」在分頁中多被集中用於形象的面部,並且與塗抹濃妝相反的是它多被用作潑灑。(以至於筆者曾多次以為這是Abel在炫耀自己的「精斑」.)


後來我懷疑過它的成分是血跡(源於[The Hills]的分頁,是的它完全有理由被塗在整個嘴巴周圍與錄像帶的遭遇牽連),或是天使打給Abel記憶碎片中的光線等等(源於[Angel]的分頁,是的那種姿勢像極了迷藏在面臨曝光時的下意識保護).

附:[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完整的歌詞本內頁

最終筆者的觀點是將它歸結為一種美術手法——黃色是用來「規整」畫面中凌亂的層次。

#28.5在一些膠版中會附帶兩張「純內容形象」的拼合頁(該圖經過整合)

在Hollomon的製作習慣下,很多黑白,形影的部分被撕的零碎,拼的蹊蹺,告別了即成的形象邏輯。而黃作為「額外用色」,通常被使用在被處理過的面部及造型之間,充當作者本身情緒的介入,將參與過記憶的角色意象用執念「縫合」。

04:00 A.M

這是被稱為「深度睡眠(Deep Sleep)」的時段,[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封套中的一切內容曾經過該章節的沉澱得到細化。「追查」到它們的下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不是通過枕邊人的複述,夢囈的內容只會在更迭無數個的夜後蒸發。

設計部分⑨:

#29 TW-BBTM Titles Vector 01 May 29/15

姓名標誌與專輯名稱的間距安排/

姓名標誌的傾斜角度/

兩者之間的結合位置/

否定了夾層(融合)的處理/

#30 TW-BBTM Trackmaster Vcector01 July 08/15

碟片的轉速/

文本的規格/

草稿細部的規格/

歌詞本的行列安排與字句間隙/

曲目名稱的規格與設定/

#31 TW-BBTM Vector Mastervector02 June 11/15

清理手稿留下的痕跡/

重疊排版下的文字間隙/

文字排布時的規整問題/

#32 TW-BBTM Trackmaster Vector02 July 08/15

裁定過程中的轉速問題/

草圖規格的預留位置/

首寫字母的細部輪廓/

曲目名稱的形態結構/

#33 TW-TitleLayout01 May 22/15

註:專輯的曾用名為[Manic Phase]

字母的具體寫法協調與對比/

細部的紋理與傾斜程度/

由首字母引發的規格調整/

編排詞組序列/

#34 TW-BBTM-Disclabel02 June 13/15

確認具體時長/

姓名標誌的位置/

幫貼顏色的選取/

草稿痕跡處理/姓名標誌的平衡性/

#35 TW-BBTM-WeekndVector01 May 23/15

姓名標誌的弧度/

姓名標誌的形狀/

姓名標誌的傾斜程度/

#36 TW-BBTM-Disclabel01 June 13/15

曲目列表/

光碟排版/

文字刻印的規格/

標誌與標識/姓名標誌的平衡性/

#37 TW-BBTM VectorMasterVector June 11/15

專輯名稱的排版及規格/

# 38 Discussion Paper

圖像形式/

顏色運用/

專輯名稱/

形象部分:

#39

黃色從女人的面孔中淌下,經過器官與眼球,躲不進鎖骨。

#40

背後以及面部,都是在經過二次剪裁以及拼貼後所滯留的深黃。當然還有最後一層的衣襟。

#41

一張我認為是予於觀點很好的例證(美術表現),並且這張照片中的 Abel 同為[In the Night]內頁中的形象。

#42

深層是橫過來的面部&衣領(極有辨識度的嘴唇),同樣的,深黃漫過層次,滲進Abel的髮絲中。

#43

Abel 兩張面孔的眼部重疊在了一起(背景是高糊版的面部照,眉心蓄著亮黃)

#44

最好的觀點例證圖樣,黃色推過女郎的身體,灌進畫面中的三張臉龐。Abel與她背靠著背,密室中的她們目光卻跟隨至前往同一面方向。

#45

這部分的黃像是從窗外天空打進來的燈光(窗臺下的紋理其實不是樹,而是女郎的發梢)

#46

被選入歌詞本中的形象,Abel從滿是光亮的戶外進入,黑暗中的女郎拿著巨大的剪刀把自己的臉龐夾起,注視著打來的燈光(觀眾的目光)。

06:00 A.M.

清早,報刊亭發售了當季報紙。

#47 The Weeknd發行了他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

2015年的8月底,無數廣告牌認領到了它們走失的主人。

參考目錄

Karizza Sanchez:How This Artist Ended up Designing The Weeknd's "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 Album Cover. (訪談記錄,2015)

② Kalen Hollomon's Instagram. (個人主頁,年份不詳)

蝦米音樂:[The Noise]Full. (音頻記錄,2009)

INSANUL AHMED: Who Is The Weeknd? (調查記錄,2011)

高潔:解構音樂的配置——淺談國內獨立廠牌唱片封套設計. (論文報告,2011)

Michael Ochs:《1000 Record Covers》 (收集著作,1996)

Ali Muhammad:306 LATE——Kalen Hollomon. (訪談記錄,2016)

Louis Giannetti:第一章 攝影 Photograph. (專業著作,2017)

M1LKDUDS:[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Limited Collector's Bundle(Complete Book Posted) (論壇主頁,2015)

編者:Mono & Cc

作者微博:@Mono醬_XO & @唱片封面Bot

相關焦點

  • 10年代外語唱片封面收錄:Frank Ocean【Blond】
    時間:對於挖掘到的有關正式專輯封面的素材們而言,這一環節更像是記錄它它們存在的時期或者具體時間。 地點:具體素材的拍攝位置以及來源。 這裡我想讓大家注意的是,這張封面中出現的專輯名稱依然是去掉「e"的「Blond」。 (共計三張正式封面,但名稱卻不盡一致。)
  • 沒有PS的年代,唱片封面卻都這麼好看
    在音樂平臺逐漸取代實體唱片的現在,聽歌是「一鍵之便」,即使如此,也令人懷念那個人人會抱著唱片封面研究一番的年代。在那個沒有「P圖」的年代,1965年出道的英國獨立搖滾樂隊Pink Floyd(平克·弗洛伊德)的專輯封面多數成為經典,這樣的成就免不了英國設計公司Hipgnosis為他們專輯封面做出的設計。
  • 史上最偉大的10張唱片封面!
    原標題:盤點史上最偉大的10張唱片封面!唱片封面是什麼?是音樂最好的名片。美國《滾石》雜誌於2011年重新修訂了《100張最偉大的搖滾唱片封面》,今天一起來看看全球top10的封面故事吧!
  • Beyond唱片故事,第一章《香港》
    你可以說是這些年輕人沒見過卡帶,沒見過黑膠唱片。可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音樂發燒友購置發燒器材並聆聽音樂的時候,你還能繼續沉默嗎? 作為Beyond的歌迷,大部分歌迷是沒有經歷過曾經輝煌的80,90年代,見過或者擁有二三十年前的原版唱片的人也只是少數。於是就有了此次與Beyond唱片相關的連載特刊!
  • 銀河歲月40載:八十年代譚詠麟唱片封面回顧
    ,更有香港屯門市廣場特別於1月12日至25日期間舉辦的「譚詠麟銀河歲月40周年展覽會」,與大家集體重溫譚校長入行以來之音樂及電影成就。這張專輯裡再次改篇了五輪真弓的另一首名曲《リバイバル》 (Revival),成為了經典「十大中文金曲」《雨絲•情愁》。此外,《Hold on Mary 諗真亦唔遲》和《請說聲再會》是改篇堀內孝雄的歌曲。唱片主題作品《愛人•女神》是其於新藝城的首部電影的同名主題曲。此唱片銷量為三白金。
  • 「盤點」史上最偉大的10張唱片封面!
    唱片封面是什麼?是音樂最好的名片。美國《滾石》雜誌於2011年重新修訂了《100張最偉大的搖滾唱片封面》,今天一起來看看全球top10的封面故事吧!— TOP 10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Pink Floyd(1973)即使不是搖滾樂迷甚至不了解當代流行樂的人們也都會對這張照片充滿熟悉感。這張已經超越簡單一個唱片封面的作品出自Storm Thorgerson,這個學電影的設計師之手。
  • 100張最偉大的搖滾唱片封面
    ;但偉大的封面裡面,必是一張經典的唱片。《100張最偉大的搖滾唱片封面》——這份別致的榜單由美國《滾石》雜誌於1991年發布,2011年部分修訂。唱片的概念一直在變化,封面的價值,網際網路時代已遠不及過去,在這份榜單裡,搖滾樂的高潮——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唱片比例最大,那是一個屬於嬉皮、朋克、理想主義者最後的歲月。
  • 唱片史上10個最經典封面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滾石曾經評選出過《100張最偉大的搖滾唱片封面》 也有媒體做個更小眾的評選 今天推薦給你我認為唱片史上最經典的10個封面 /// 01 《Abbey Road》
  • 鑑賞 唱片封面上的世界名畫
    唱片的封面,亦是臉面,看看以下用名畫裝點的都有些什麼唱片。Chandos 公司推出的《雷姆斯基·高沙可夫組曲作品集》使用了這部作品作為封面,收錄了《雪娘》、《薩坦王的故事》、《姆拉達》等 6 部音樂作品。雷姆斯基·高沙可夫並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也不如其民族樂派中的同伴有天賦,但在清晰而富於色彩的配器技巧方面卻超過了他們。他的音樂是沙皇俄國時代煊赫與壯觀的集中體現。
  • 90年代CD封面大賞
    本文授權轉自黑鳳梨實驗室(ID: selfcomcn)6月30日,是被稱為「香港天才音樂人」的黃家駒先生的紀念日。
  • 喜歡唱片封面的,都是有故事的騷年丨大象歌單
    在一堆唱片裡,像尋找初見情人般挑出想要的唱片,回家坐在地板上細細看一會封面,然後小心拿出封套裡的唱片,豎起耳朵聽指針裡流出的第一個音符——不用快進,不用歌詞。直到聽完一整張唱片,夕陽剛好印在窗下的地板,一切變得非常安靜,只有唱片機獨自轉動的「沙沙」聲。這也許是在唱片時代不可多得的一種和音樂相處的儀式。
  • 蔡依林推出《Ugly Beauty》,封面略恐怖、曲風很多元,你聽了嗎?
    這個造型是什麼意思呢?《倒帶》、《我》、《小傷口》想必大家都還沒忘,《Ugly Beauty》裡也難得的收錄了多首抒情力作。《愛的羅曼死》是目前很多朋友都喜歡的作品。每個人都能從這張專輯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曲目,大概問了一些,大部分朋友之間都互不相同,這對於一張曲風多元的唱片而言,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每首歌都有其大批擁戴者,如今的華語樂壇能做到這樣的歌手,其實已經很少很少。
  • 那些曾風靡 90 年代的 CD 封面大賞,堪稱經典,真的美!
    回想起來現在似乎很久沒見過關於「唱片封面」的宣傳了,從前還沒有數碼存儲的膠片年代,每一張照片都很珍貴,每一次攝影都是一次創作。今天我們一起重溫一下80、90年代那些充滿了巧思挖空了心思製作的唱片封面吧!顏 值 直接用歌手本人的照片當唱片封面是最常見的操作方式。所以長得好看,就是贏在起跑線的。
  • 唱片封面的表現形式!
    唱片封面設計通常是借用一些圖像,符號表現這些含義,在展示唱片的內容同時,給予唱片封面以更深刻的含義和內容。一般採用數碼手段設計的唱片封面都是採用迷幻,神奇的畫面作為主體,去表現一種非現實的境界,或是唱片封面充滿了科技未來感,或是中夢境的體現,總之都是利用科技手段讓設計師的創意得到最真實的視覺體現。
  • 這些經典唱片封面原來是他們設計的
    除了關注音樂,一些與唱片相關的設計元素也開始被關注。其實一張好的唱片不僅僅只有好聽的音樂這一重要元素,好看的唱片封面視覺設計也是很重要的。在還是黑膠、CD盛行的年代,很多音樂人會通過封面來表達一張唱片的內涵,也是與聽眾最直接的溝通形式,好的封面顯然更能吸引人,早期的很多唱片封面都留下了很多大神的作品。攝影、繪畫、拼貼畫等題材豐富,本期來推薦幾張經典的唱片封面。
  • 達利、班克斯、KAWS...著名藝術家們都給誰設計過唱片封面?
    最初,專輯封面只是一個保護套,用來保護裡面易碎的物品,但很快,專輯封面就演變成了一個藝術表達的空間。20世紀60年代,當藝術家和出版商開始委託視覺藝術家為他們的唱片封套設計封面時,專輯封面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薩爾瓦多·達利、安迪·沃霍爾到達明·赫斯特、KAWS,已經很多高人氣的街頭藝術家,在這裡我們那看那些最著名的藝術家都給誰創作過哪些專輯封面。
  • 唱片封面故事(一):Suede、Oasis、Joy Division、Tom Waits、Led...
    *微博搬運|這個「唱片封面故事」是我前陣子開始在微博上開始陸續寫的一個小欄目,以後每隔一陣兒這裡也集合發一下。  01 |Suede - Suede  《Closer》發行時,有樂迷指責唱片廠牌Factory沒有尊重Joy Division這個協議,尤其是不尊重Ian,認為這是在利用他的死製造噱頭,但其實專輯裡收錄的作品,乃至唱片的設計都是Ian去世之前完成的,只是Factory混亂的發行計劃才導致了這張唱片上市的推遲。
  • 你也許不知,曾經的滾石唱片有多用心
    當「音樂產業在衰落」,甚至是「音樂已死」這樣的論調每天都在被媒體拿出來翻炒的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在那個年代,音樂是怎麼「活著」的。數位音樂在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時,也讓「唱片」變成了一個充滿懷舊意味的字眼。一張唱片,絕不僅僅只是一種音頻的介質,它的封面、內頁甚至是包裝方式都是這件藝術品的一部分。
  • 分享|盛行數位音樂的年代,為什麼黑膠唱片仍不過時?
    黑膠唱片的音質相比手機播放、CD更加耐聽,入坑黑膠唱片一點都不虧!而且現在很多黑膠唱片的封面都很有設計感,值得收藏!Pan(聲音小鎮店員):數位音樂是將音頻文件轉化成二進位數據,並且進行修飾聲音壓縮、保存和播放。而模擬音樂(黑膠)是用機械刻度磁記錄下來。在錄製的過程中,可以記錄下當下錄音時的所有聲音:細小的呼吸聲、甚至人耳聽不見的聲音(包括失真和噪音)。
  • 截獲了「金唱片」的外星人會攻佔地球嗎?
    ▲ 左為封面,右為唱片首先關於旅行者金唱片本身,它在 1977 年隨兩艘旅行者探測器進入太空,希望會被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發現。如果沒有被中途攔截,旅行者探測器將在 40000 年後飛經 17.6 光年外恆星格利澤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