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輕裝泅渡,唯獨耿飈犯難:旱鴨子不會水,沒把握

2020-12-26 兵之佳

文:老街巷口

1932年3月中旬,主席在會議上提出,紅軍不應以奪取大、中型城市為目標,而是應當集中兵力,向贛東北、浙西、閩北、蘇南等蔣軍防守薄弱區突破,藉此擴大蘇區。當這項提議被上級否決後,他又建議部隊經閩南進攻,奪下龍巖、漳州,擴大影響力,最終獲得批准。

4月16日,負責進攻的紅軍各部抵達馬山。這裡位於漳州城西北,距當地還有20多公裡。主席親自組織各部幹部深入前沿偵察敵情,確定了進攻方案。

根據戰前部署,紅9師負責對天保山發起進攻。戰前,耿飈與政委朱良才召開作戰會議,向各級下達作戰指示後,全師向九龍江東溪進發。可當紅9師趕到東溪後,卻發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河水上漲了不少。

東溪河不算大,平日裡僅有百十米寬,水淺時人甚至可以徒步跋涉過去。可連日來一直下暴雨,導致東溪一夜間就進入了盛水期。河面不僅被拓寬不少,還不時掀起急流奔騰而下,根本無法徒涉。

耿飈
油畫:紅軍出徵

紅9師的問題就出在這裡。東溪一帶的船隻早已被蔣軍收走,倘若架設浮橋,必會影響行軍速度,使部隊無法及時抵達目的地。就連扎木筏這一條,也被耿飈否決了。因為這附近只有些許荔枝、香蕉樹,木材強度根本不夠。

眼看規定的時間迫在眉睫,耿飈與朱政委最終決定:輕裝泅渡!

紅9師的戰士多數來自南方,習水性,所以泅渡並不是難事。奈何耿飈卻是個「旱鴨子」,普通戰士找塊木板,趴著就能泅渡過去,他卻始終沒把握。好在他事先派人詢問了附近的民情,得知小鎮上有個修車鋪,向老闆買了個舊車輪的內胎,打完氣以後找塊木板以便渡河。

17日凌晨,紅9師開始分批渡河。耿飈把碩大的「救生圈」套上,一手扶著木板,一手高舉「盒子炮」,瞪水向著對岸遊去。師部一行人抵達河中心時,防守對岸的蔣軍開了火。由於距離過遠,這些子彈多數盲目地落入水中。先期渡河的偵察連立即發起反擊,將這批守衛河岸的蔣軍一舉擊潰。

東溪這裡接上了火,下遊的保林橋也打得不可開交。趁著友軍牽制守敵之際,紅9師立即沿東岸向蔣軍逼近,打了幾場小規模的遭遇戰,將東岸地域的小股蔣軍掃清。

4月19日,連日的大雨終於停了。天剛蒙蒙亮,紅軍對天保山的總攻就打響了。紅9師先從峰蒼嶺突破,在拿下支撐點後擴大戰果,很快就攻下了天保山。

戰鬥中,耿飈領著通信排與戰士們一道推進,此時的蔣軍已亂作一團,毫無鬥志。另一邊,紅15軍(軍長左權)在突破榕子嶺的防線後,率部拿下了南靖縣。

隨後,紅軍集中3個軍,近萬人的實力,對天寶山南麓的天寶鎮發動總攻。面對來勢洶洶的紅軍,蔣軍根本無力招架。僅用幾十分鐘的時間,天寶鎮就被紅軍攻克,守敵全滅。

紅軍架梯攻城

【紅軍攻下漳州後,還繳獲蔣軍飛機】

拿下天寶鎮後,「東路軍」總部命紅15軍原地留守,紅3、4軍繼續乘勝進攻漳州。戰鬥中,紅軍採用分段合擊的戰術。紅3軍位於城東,經石亭向漳州北門進攻;紅4軍位於城西,沿九龍江繼續向南攻擊前進,經茶鋪直逼漳州西門。兩路大軍的紅軍健兒,紛紛大踏步向前邁進,只為贏得最終的勝利。

聽聞紅軍壓境,負責防守漳州城的蔣軍張貞部慌了:漳州地處閩南,但並無城牆保護。城前是一大塊平原,毫無地利。此時駐守漳州的僅有蔣軍的幾支「直屬部隊」與地方民團,根本無法擋住紅軍。眼看大勢已去,張貞連夜收拾行囊,向著閩粵邊陲的詔安逃去。

4月20日清晨,紅3軍部隊從漳州城北入城,與紅4軍勝利會師。防守當地的蔣軍民團胡亂地放了幾槍後,乖乖繳械當了俘虜。

漳州之戰,紅軍共殲敵2個旅、1個獨立團以及多個地方民團,繳獲彈藥無數。此戰的勝利,同時也證明了主席「主動打出外線」「跳出敵軍重圍」策略的正確性,也是我軍歷史上輝煌的一仗。

相關焦點

  • 耿飈將軍有多牛?許世友都想跟他切磋,晚年又創建特警部隊
    有許多元勳們本來是會被授銜的,但是由於工作原因,很多已經調離部隊,不在授銜的範圍之內了。耿彪將軍就是其中之一,要是他在授銜時還在部隊,至少可以授個上將。耿飈出生於一個武術世家,自己的父親曾經是「大內高手」,保護過光緒皇帝。耿飈從小就練就一身武藝,在當地鮮有敵手。抗日戰爭爆發後,耿飈決定參軍衛國,來到紅軍正逢大部隊的長徵之路。
  • 耿飈與陳明仁四平街打賭的歷史考證
    民間盛傳,解放戰爭前夕,耿飈將軍與陳明仁將軍關於國共兩黨的前途,有過一次打賭。在兩位名將的身上,怎麼會出現打賭這種事呢?這個打賭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真實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耿飈,出生於醴陵北鄉的嚴家衝一個貧苦的家庭。曾祖父是個舉人,卻沒能入仕。祖父是個遊方郎中,最終拋下幼子弱女,在醴陵人的母親河,淥江邊背起一根縴繩,最後渺無音訊。
  • 人民戰士的革命愛情——訪耿飈夫人
    1937年,紅軍部隊解放了慶陽城。不久,在趙蘭香就讀的慶陽女子小學來了三位從延安派來的女幹部,從事教學工作,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黨的力量和發動群眾。不少家長由於不了解和害怕軍隊,不敢讓女兒去上學。為了動員她們復學,趙蘭香主動要求和同學校的女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地做學生家長的工作。
  • 原創:大使夫人的革命愛情——訪耿飈夫人趙蘭香
    1937年,紅軍部隊解放了慶陽城。不久,在趙蘭香就讀的慶陽女子小學來了三位從延安派來的女幹部,從事教學工作,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黨的力量和發動群眾。不少家長由於不了解和害怕軍隊,不敢讓女兒去上學。為了動員它們復學,趙蘭香主動要求和同學校的女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地做學生家長的工作。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謝樵:為救援泅渡堰塞湖,犧牲時只有24歲
    新華社發  新華社昆明4月25日電(記者王研)6.5級大地震後,為救援遇險群眾,他主動請纓泅渡堰塞湖,卻再也沒能回來——原雲南省公安邊防總隊醫院衛生員謝樵犧牲時,只有24歲。  1990年出生的謝樵是福建寧德人,2008年12月入伍後,他主動提出要到條件最艱苦的怒江支隊去鍛鍊。在鹿馬登邊防工作站,他吃苦耐勞,迅速成為軍事和業務標兵。
  • 耿飈:敢講真話的「將軍大使」
    領土歸屬,關係重大,耿飈對此十分慎重,與使館人員會同相關專家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根據歷史的線索,經過細緻的考證,耿飈認為,坎巨提作為中國飛地已經名不副實,應該放棄這塊名義上的屬地,把它正式地、完全地歸還給巴基斯坦。為此,耿飈回國述職時,向周恩來提出這一建議,並說這是他和使館人員認真研究後的一致看法。
  • 開路先鋒紅四團,政委是上將,團長沒軍銜,後來成就卻更大
    長徵途中,敵人集結重兵圍追堵截,一路上險象環生,危急時刻,我軍湧現出了一大批英勇善戰的部隊,比如「絕命後衛師」紅34師,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今天我們要講的紅四團,同樣是長徵途中的英雄部隊。紅四團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部隊,前身是葉挺獨立團,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隸屬於紅一軍團第二師。1934年10月16日,紅四團渡過於都河,邁出了長徵的第一步。
  • 濟公活佛:渡得了這世間芸芸眾生,卻唯獨負了胭脂一人
    後來的濟公成了人們口中爭相傳誦的活佛,他遊走於世間,救助世人於危難,卻唯獨負了一人,那便是他的結髮妻子。新婚當日他離家出走做了和尚,讓自己的新婚妻子獨自面臨接下來的局面,他未曾想過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對於他妻子的惡意。其實,濟公出家後也是一個遵從三規五戒,每天坐禪,念經的和尚。
  • 上世紀40年代中,耿飈去看電影時,看見有兩個特務在尾隨他
    上世紀40年代中,耿飈去看電影時,看見有兩個特務在尾隨他,果斷買了三張電影票,然後走到特務面前道:「我這裡剛好有兩張電影票,一起去看電影吧!」 這可把這兩位特務給嚇蒙了,只能結果電影票,然後陪笑道:「首長,別見怪啊,軍令如山,我們也沒有辦法。」
  • 旱鴨子也不枉費一顆愛海島的心 去海島不會遊泳?那你可以浮潛啊!
    Follow Mr & Mrs To Travel非常不好意思地坦白,M小姐是一個旱鴨子,枉有一顆熱愛海島的心,卻往往在與海水親密接觸上止步不前
  • 領著「旱鴨子」變成「小飛魚」
    核心閱讀20多年來,開辦遊泳學校和俱樂部,推廣普及遊泳運動……就像做運動員時一樣,簡單的事重複做,重複的事用心做,錢紅想要讓更多人從「旱鴨子」變成「小飛魚」。如今走在大街上,偶爾會有人走過來,「錢老師,我的遊泳是跟您學的。」這讓奧運會遊泳冠軍錢紅倍感親切。
  • 《雲水渡》首演,都市感十足獲好評
    12月9、10日晚,紹興小百花越劇團歷時一年打造的都市題材、當代越劇《雲水渡》在百花劇場迎來首演。《雲水渡》由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陳飛領銜主演,知名青年戲曲編劇、導演、製作人李卓群執筆、執導,緊扣時代脈搏的劇情故事,時尚感十足且不失越劇本體魅力的舞臺呈現,驚豔了到場的觀眾,演出大獲好評。
  • 嵩縣50歲大哥樹林養旱鴨子,考察3年投資20萬,一個決定不愁銷路
    50歲的段改衛是嵩縣何村鄉牛村的一名養殖戶,也是當地唯一的「旱鴨子」散養大戶,儘管才養了2000多隻鴨子,在當地村民眼裡,能在沒水的乾溝裡養鴨子,已經算是一個「能人」。段改衛告訴作者:自己有兩個孩子,以前到處打零工,掙不到多少錢,也沒時間照顧家人。3年前到信陽打工,看到當地很多人養鴨子,開始詳細了解,後來又到南陽、開封等地考察,準備了兩三年,剛好今年春季無法外出,就找了這塊地方,準備養養試試。
  • 「輕裝旅行」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輕裝旅行, 這個短語的英語表達是:trave light 輕裝旅行I always try to travel light because
  • 輕裝與具裝:論三國時代的「人甲分置」
    行軍途中,絕大多數兵士是輕裝徒步,不披甲冑。甲冑一般放在「車」中,臨陣之前才會穿戴。書中相關記載極多,遠非一例。可知是慣常習俗。因此,行軍時「人甲分離」的情況,也就為大量的「邀擊」行為(半途截擊)創造了機會。甚至可能出現倉促臨陣時,因甲冑置於車中,導致兵士不得不「輕裝突擊」的案例。「無甲行軍」固然危險,但也有其因由。
  • 轉戰千裡中原突圍,這支部隊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別說敵人沒想到,就是一旅的官兵也沒有想到旅長會下這步險棋。皮定均卻早就相中了這裡。皮定均的兒子皮效農曾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父親對山川地形地貌的把握有著驚人的記憶力。抗戰時他在一二九師劉伯承手下當團長,有一次騎馬去師部見劉師長。一到師部,劉師長問他一路上經過幾座山、幾條河、幾個村莊,叫什麼名字,什麼地形,把他問住了。他只顧騎馬趕來,沒有想到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