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街巷口
1932年3月中旬,主席在會議上提出,紅軍不應以奪取大、中型城市為目標,而是應當集中兵力,向贛東北、浙西、閩北、蘇南等蔣軍防守薄弱區突破,藉此擴大蘇區。當這項提議被上級否決後,他又建議部隊經閩南進攻,奪下龍巖、漳州,擴大影響力,最終獲得批准。
4月16日,負責進攻的紅軍各部抵達馬山。這裡位於漳州城西北,距當地還有20多公裡。主席親自組織各部幹部深入前沿偵察敵情,確定了進攻方案。
根據戰前部署,紅9師負責對天保山發起進攻。戰前,耿飈與政委朱良才召開作戰會議,向各級下達作戰指示後,全師向九龍江東溪進發。可當紅9師趕到東溪後,卻發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河水上漲了不少。
東溪河不算大,平日裡僅有百十米寬,水淺時人甚至可以徒步跋涉過去。可連日來一直下暴雨,導致東溪一夜間就進入了盛水期。河面不僅被拓寬不少,還不時掀起急流奔騰而下,根本無法徒涉。
紅9師的問題就出在這裡。東溪一帶的船隻早已被蔣軍收走,倘若架設浮橋,必會影響行軍速度,使部隊無法及時抵達目的地。就連扎木筏這一條,也被耿飈否決了。因為這附近只有些許荔枝、香蕉樹,木材強度根本不夠。
眼看規定的時間迫在眉睫,耿飈與朱政委最終決定:輕裝泅渡!
紅9師的戰士多數來自南方,習水性,所以泅渡並不是難事。奈何耿飈卻是個「旱鴨子」,普通戰士找塊木板,趴著就能泅渡過去,他卻始終沒把握。好在他事先派人詢問了附近的民情,得知小鎮上有個修車鋪,向老闆買了個舊車輪的內胎,打完氣以後找塊木板以便渡河。
17日凌晨,紅9師開始分批渡河。耿飈把碩大的「救生圈」套上,一手扶著木板,一手高舉「盒子炮」,瞪水向著對岸遊去。師部一行人抵達河中心時,防守對岸的蔣軍開了火。由於距離過遠,這些子彈多數盲目地落入水中。先期渡河的偵察連立即發起反擊,將這批守衛河岸的蔣軍一舉擊潰。
東溪這裡接上了火,下遊的保林橋也打得不可開交。趁著友軍牽制守敵之際,紅9師立即沿東岸向蔣軍逼近,打了幾場小規模的遭遇戰,將東岸地域的小股蔣軍掃清。
4月19日,連日的大雨終於停了。天剛蒙蒙亮,紅軍對天保山的總攻就打響了。紅9師先從峰蒼嶺突破,在拿下支撐點後擴大戰果,很快就攻下了天保山。
戰鬥中,耿飈領著通信排與戰士們一道推進,此時的蔣軍已亂作一團,毫無鬥志。另一邊,紅15軍(軍長左權)在突破榕子嶺的防線後,率部拿下了南靖縣。
隨後,紅軍集中3個軍,近萬人的實力,對天寶山南麓的天寶鎮發動總攻。面對來勢洶洶的紅軍,蔣軍根本無力招架。僅用幾十分鐘的時間,天寶鎮就被紅軍攻克,守敵全滅。
【紅軍攻下漳州後,還繳獲蔣軍飛機】
拿下天寶鎮後,「東路軍」總部命紅15軍原地留守,紅3、4軍繼續乘勝進攻漳州。戰鬥中,紅軍採用分段合擊的戰術。紅3軍位於城東,經石亭向漳州北門進攻;紅4軍位於城西,沿九龍江繼續向南攻擊前進,經茶鋪直逼漳州西門。兩路大軍的紅軍健兒,紛紛大踏步向前邁進,只為贏得最終的勝利。
聽聞紅軍壓境,負責防守漳州城的蔣軍張貞部慌了:漳州地處閩南,但並無城牆保護。城前是一大塊平原,毫無地利。此時駐守漳州的僅有蔣軍的幾支「直屬部隊」與地方民團,根本無法擋住紅軍。眼看大勢已去,張貞連夜收拾行囊,向著閩粵邊陲的詔安逃去。
4月20日清晨,紅3軍部隊從漳州城北入城,與紅4軍勝利會師。防守當地的蔣軍民團胡亂地放了幾槍後,乖乖繳械當了俘虜。
漳州之戰,紅軍共殲敵2個旅、1個獨立團以及多個地方民團,繳獲彈藥無數。此戰的勝利,同時也證明了主席「主動打出外線」「跳出敵軍重圍」策略的正確性,也是我軍歷史上輝煌的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