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北京人,對於什剎海的記憶符號也不盡相同,從靜謐的水岸、嬉鬧的冰場到喧囂的酒吧街……上世紀90年代末,什剎海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變遷,從古老城區到現代景觀,並由此產生了諸多思考與話題。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話劇《什剎海》正是以此為背景,在舞臺上演繹出一段發人深思的故事。1月17日至19日,該劇將在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正式公演。
故事發生在什剎海邊上一座歷史悠久的老四合院「關家老宅」內。關家三代人以及什剎海周邊的住戶們同時經歷著什剎海的巨變。兩種思想的差異、兩種觀念的衝突隨著巨變愈演愈烈。話劇力圖透過關家三代人以及周邊居民的生活經歷、各個階層各類人物的心路歷程,探討傳統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展現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的精神風貌。
話劇《什剎海》由北京劇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五十六號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品。由人藝編劇藍蔭海、王志安(執筆)共同創作。從創作之初到如今搬上舞臺,已歷時十餘年。期間,編劇不斷修改與打磨。故事性極強。兩位編劇對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風物都頗為熟悉,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文化積澱,通過語言、場景、人物行為等各個層面流露老北京神韻。
而「崑曲」也是話劇中著重表現的重要元素。主人公關一夫是一位痴迷崑曲、有「倔關公」之稱的崑曲名票,為此,劇組特意邀請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楊帆扮演這一角色。話劇中的義大利學者馬裡奧由美國籍演員陽建平飾演。此外,演員陣容中還有國家一級演員吳珊珊、靳若綱、張紹榮,以及青年演員霍政諺等。
該劇由北京人藝導演顧威與韓清共同執導。對於話劇的主題,顧威表示:「故事中的矛盾當下依然存在,編劇十餘年前通過劇中人物提出的問題,在當下剛好得到了回答。所以故事的主題看似陳舊,實則超前。」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眼下主創們正以真誠的創作方式踏實完成每一個細節。其中飾演「敗家子」的霍政諺表示,自己的角色在90年代是大有人在,「其實他的目的只是想多賺錢,在那樣一個歷史的轉型期,每個人因生長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不同,使得大環境促生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與時代共生的。」至於劇中胡同裡最地道的北京話,哪怕是一個音,霍政諺都仔細揣摩,反覆練習。不過導演要求像他一樣的非京籍演員,「不要去刻意模仿,而是用一個字或一個音點睛即可。」
導演顧威
霍政諺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