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國發生了千年未有之變革。封建社會發發展到了最後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由於世界上大量的白銀流向了當時的中國,讓中國內在的經濟平衡產生了變化。電影《喬家大院》正是講述了在近代中國隨著經濟與生產力變化而帶來的商業興盛。以商富國的思想從那個時候開始採取代了傳統儒家文化中的"士農工商"商賈為末的思想。
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才
誕生了諸如喬致庸、潘振承、胡雪巖等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頭號商人。
在他們的成功背後,人們看到的是當時中國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地位,同時也看到了千百年來中國商人的精神內核。
同時,伴隨著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人們也看到了當時中國從商必有官助的社會現象以及官商之爭中,商人起起落落的辛酸往事。
興許是因為馬雲曾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演講中對胡雪巖進行了個人評價:"胡雪巖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也樹立了很壞的榜樣,
他是中國清代浙江很有名的商人。
"使得最近這些年掀起了"胡雪巖熱"。亦或者胡雪巖這個人與我們目前所處的某些狀況相似,
所以才出現"胡雪巖熱"的一個原因。
少年奇遇發家史
道光三年胡雪巖1823年出生於安徽農村,12歲父親病逝,13歲就開始隻身闖蕩江湖。幹了3年的雜活,因為在別人眼中出了名的踏實與勤勞正式被杭州阜康錢莊收為正式夥計。隨後的3年胡雪巖在工作上兢兢業業,被錢莊於掌柜收為學徒,
以至於沒有子嗣的於掌柜臨終前將價值5000兩白銀的阜康錢莊繼承給胡雪巖,
使得胡雪巖獲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相傳胡雪巖26歲與因父去世從四川趕回蘇州辦完家父後事後回閩守制的王有齡相識。因王有齡之父早年做官兩袖清風,王有齡因家事所困,
於杭州西湖巧遇胡雪巖仗義相助得以解決困難,導致王有齡與胡雪巖關係迅速升溫
。
直至3年後鹹豐元年,王有齡任職杭州府巡撫。因王有齡與胡雪巖關係親近,又認為胡雪巖是錢莊出身,對於帳目管理很有經驗,所以王有齡讓胡雪巖代理湖州公庫。胡雪巖用公庫裡的銀兩讓湖州老百姓養蠶,並以包收的形式低價收購蠶絲賣至上海,變現後得到的現金再交還於公庫。
至此胡雪巖開啟了"紅頂商人"的人生歷程。
因巡撫一直涉及軍事與民事這兩項職能,所以胡雪巖又夥同浙江巡撫黃宗漢創辦了"胡慶藥堂",
將藥堂製作的"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賣至軍隊,賺得盆滿缽滿。
此後隨著王有齡官位不斷地提高胡雪巖又以其敏感的商業嗅覺不斷地斂財,甚至於被王有齡委以辦糧械、綜理漕運等重任,在庚申之變中私自挪用大量的軍費到自己的錢莊中,可以說當時一半的戰時軍費都成為胡雪巖手中的籌碼。
但是,事情也在不斷的變化。清鹹豐十一年底,
王有齡兵敗而亡,胡雪巖只能另尋靠山。
投靠左宗棠
在對商人控制使用是歷代統治者的基本思路下,於同治元年,之前就掌控浙江一半以上戰時經費的胡雪巖輕易地獲得了新任閩浙總督左宗棠的信任,並被任職為總管,負責戰後的善後工作以及浙江省民眾錢糧和軍餉的管理工作,再次踏上了"紅頂商人"之路。
此後胡雪巖協助左宗棠成立了福州船政局,開辦了中國第一家造船廠;
以當時在商界名義協助左宗棠向當時的外商銀行借款,解決了西徵經費的問題;在杭州建成膠長;幫助左宗棠創建了中國最早的官辦輕工企業"蘭州織呢總局";在55歲時正式成立了"胡慶餘堂"藥號。
晚年的胡雪巖將"胡慶餘堂"發展到了能與北京同仁堂同一高度的藥堂,之後又有"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的美譽。並且因早年胡雪巖的"胡慶餘堂"給西徵的將士們贈送了大量的藥材,使得軍隊免除了水土不服等跨地域作戰的症狀。
後又志在救治天下百姓的宏大理想下,贈送闢瘟丹、痧藥等民家必備的太平藥。以至胡雪巖協助左宗棠收復邊疆有功,
左宗棠親自向清政府申請,授予胡雪巖布政使銜(三品),賞御賜黃馬褂、二品官階頂戴,統領"四省公庫"總辦,這也是"紅頂商人"的由來。
紅頂商人的隕落
總辦"四省公庫"的胡雪巖此時資產已經達到了龐大的數字,成為當時的中國首富。早年經營絲綢生意收益的胡雪巖在1882年花費2000萬兩白銀開辦了蠶絲廠,企圖壟斷絲綢產業鏈貿易。
誰知恰逢中法戰爭,金融危機爆發,再加上歐洲國家生絲突告豐收,使得胡雪巖資金突然斷鏈。由於虧損金額過大,
加上大部分資金是由胡雪巖挪用"四省公庫"而來。
畢竟在當時能夠與錢莊有往來的都是一些掌柜或生意的幕後老闆,導致一時風聲四起,全國的阜康商號客戶都急於提取存款,害怕阜康商號倒閉後造成自己財產損失。
胡雪巖的商業帝國倒塌以後,清政府接到舉報阜康商號中所存銀兩來歷不明。經查實後證實了,商號中虧損的大部分為公款,數額巨大。
將胡雪巖革職並令順天(府)劉秉璋執行債務追回,令左宗棠提胡雪巖嚴行追究問責。
使得胡雪巖名下的所有商號、藥店、當鋪等所有商業機構及財產被拿來充抵債務。
動亂過後,1885年左宗棠於福州病逝,胡雪巖也在同年鬱鬱而終,臨終前對子孫說道:"白虎可怕,勿近"。以至於他的後人都謹遵遺囑,無一經商。
胡雪巖口中的"白虎"其實就是指的"白銀"。
對於這句話其深層次的意思可以將白虎解讀為"在政治背景下積累起來的高額財富"。
這樣的財富往往如同洪水猛獸,在巨大的財富下人也極容易迷失。稍有不慎便會是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胡雪巖根據自身的實際經驗,
臨終時候對自己後代說的"勿近白虎"是想告訴自己的後背不要在巨大的金錢面前迷失,遠離政治鬥爭。
胡雪巖的一生白手起家,通過自己聰明的智慧和勤勞的工作狀態在不同的時期獲得了不同的貴人的賞識,也正因為家庭的原因使得胡雪巖還在少年時期就踏入社會,為家庭承擔了壓力。他以商人的身份在官場中逢源。以作為中國商人的信念,為百姓做善事。以較高的思想境界成為了一名享有崇高名譽的商人。
只是在那樣的社會,政商的關係微妙變化。
胡雪巖的發跡與落寞在今天也給人們以很好的啟示。
無論的我們的社會如何變化,但是始終卻遵循著內在的文化規律。讀胡雪巖,從中歸結其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未曾看見工業革命背景下世界手工業發展之變局,在與西方資本壟斷的較量中孤軍奮戰逆大勢而動。
第二、便是胡雪巖其實是當時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在李鴻章與左宗棠的權力鬥爭中,作為一名政商的胡雪巖實在是難以獨善其身。
所以只有在政治穩定的大環境中才會有良好的商業氛圍。
國家富強穩定,和對於良性商業環境的大力支持才讓今天的中國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