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92篇
南頓王司馬宗是司馬亮第四子,按照輩分是司馬睿的堂叔父,既有擁立之功,又曾多年擔任左衛將軍,是宗室中的長輩和實力派。
如今,輪到司馬睿的孫子司馬衍繼位為帝,他不僅沒能參與輔政,還被免去了左衛將軍的實權,心中豈能不氣,對庾亮大為不滿。
更關鍵的是,司馬宗和蘇峻一向友善。隨著蘇峻的日益跋扈,庾亮更加忌憚司馬宗,想要除之而後快,而司馬宗也想殺了他,雙方的矛盾已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
鹹和元年(公元326年)十月,在庾亮的指使下,御史中丞鍾雅彈劾司馬宗謀反,庾亮派右衛將軍趙胤前往拘捕。
司馬宗不願束手就擒,領兵抵抗,結果被趙胤所殺,家族被貶黜改姓馬氏,三個兒子司馬綽、司馬超和司馬演全被貶為庶人。
為消除隱患,庾亮一不做二不休,又免除了司馬宗的哥哥西陽王司馬羕的太宰職務,降為弋陽縣王,虞胤也被貶為桂陽太守。
司馬羕和司馬宗都是皇室近親,司馬羕還曾擔任司馬紹的太保和太傅,庾亮如此輕易地殺戮和廢黜,大失人心。
司馬宗的黨羽卞闡逃奔蘇峻,庾亮以朝廷的名義命令蘇峻將其送回,蘇峻不予理會,庾亮雖無可奈何,卻也下定了討伐蘇峻的決心。
司馬宗之死,年幼的司馬衍並不知情,過了許久,他忽然問庾亮道:「之前常來的那個白頭公呢?」庾亮回答說因謀反已經伏誅。
司馬衍大驚,哭道:「舅父說他是叛賊,就輕易地殺了他。如果有一天,別人說舅父是叛賊,該怎麼辦?」一句話問得庾亮臉色大變。
這一年,司馬衍才五歲,卻能說出如此精到的話,足見他的不凡。
十一月,石勒派石聰進攻壽春,祖約屢次上表請求救援,朝廷始終沒有出兵,石聰便侵犯逡遒、阜陵,殺死、掠奪五千多人。
朝廷為此大為震驚,下詔以司徒王導為大司馬、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駐軍江寧,以抵禦石聰的進犯。
這時,蘇峻派出部將韓晃進擊石聰,將他趕走。王導出兵無功,卻讓蘇峻立下大功,朝廷自覺臉上無光,解除了他的大司馬職務。
為了防止後趙的再次進犯,朝廷議論興修塗塘以為阻遏。
塗塘位於壽春和建康之間,在這裡構築防線,是幾個意思?祖約大怒,心懷憤恚道:「這是棄我於不顧!」暗地裡和蘇峻結盟。
平心而論,這件事兒東晉朝廷做得確實不地道,生生將祖約推到了對立面,執掌大權的庾亮難辭其咎。
眼看著蘇峻越來越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還和祖約打得火熱,庾亮坐不住了,想要將他徵召入朝,奪了他的兵權。
但是,蘇峻會聽嗎?會不會因此舉兵而反呢?如果反了該怎麼辦?庾亮拿不定注意,向王導徵求意見,王導直言不諱道:「蘇峻猜疑陰險,必定不會奉詔前來,不如暫且容忍他。」
對於王導的回答,庾亮很不滿意,決定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
這天,庾亮在朝中公開道:「蘇峻狼子野心,最終必會作亂。今天徵召他,縱然他不聽從上命,造成的禍亂也還不大。如果再過些年,就無法再制服他,如同漢時的七國之亂一樣。」
此言一出,群臣鴉雀無聲。其實,他們何嘗不明白庾亮說的都是事實,但若因此逼反了蘇峻,誰來負責?那可是要死人的。
剛直的光祿大夫卞壺站出來道:「蘇峻擁有強大的軍力,又靠近京城,路途用不了一個早上便可到達,一旦發生變亂,容易出差錯,應當深思熟慮。」庾亮不聽,還是打定主意徵召蘇峻。
卞壺料定庾亮必敗,寫信給坐鎮武昌的溫嶠,讓他阻止庾亮。然而,庾亮已經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一意孤行徵召蘇峻入朝。
蘇峻當然不想入朝,但還不敢就此舉兵反叛,畢竟東晉朝廷除了庾亮,還有溫嶠、陶侃等忠於晉室的實力派,他沒有必勝把握。
權衡之後,他派司馬何仍面見庾亮道:「徵討賊寇,在外任職,無論遠近我都唯命是從。至於在朝內輔政,實在不是我能勝任的。」
敢不從命?庾亮很惱火,先徵召北中郎將郭默為後將軍、兼領屯騎校尉,以自己的弟弟司徒右長史庾冰為吳國內史,統領軍隊防備蘇峻。
庾亮共有四個弟弟,分別是庾冰、庾懌、庾條和庾翼,以後將陸續登場。率先登場的庾冰是個正人君子,天性清廉謹慎,以儉約自居。
做好軍事準備後,庾亮再次頒下禮遇優厚的詔書,徵召蘇峻為大司農、散騎常侍,賜位特進,讓他的弟弟蘇逸代領屬下部曲。
蘇峻還是不肯入朝,卻做出了讓步,上書道:「昔日明皇帝拉著下臣之手,讓我北伐胡寇。如今中原尚未平定,我怎敢貪圖安逸!乞求給我青州界內的一個荒遠州郡,讓我得以施展朝廷鷹犬的作用。」
倔強的庾亮還是不同意,不達目的不罷休。事已至此,那就放手一搏吧,在部下的慫恿下,蘇峻決定頑抗到底,拒不奉命。
溫嶠聽說蘇峻決意造反後,想率士眾前往建康防衛,三吳之地也想出動義兵,剛愎自用的庾亮都不同意,還寫信對溫嶠道:「我對西陲安危的憂慮,要超過對歷陽蘇峻的憂慮,足下不要越過雷池一步。」
庾亮一面對付蘇峻,一面擔心陶侃,拒絕了溫嶠的援助,派使者向蘇峻發出最後通牒。
面對庾亮的咄咄逼人,蘇峻憤然道:「以往國家危如累卵,是我力挽狂瀾。現在狡兔既死,獵犬宜烹,我就是死也要向出謀者報仇!」
決意起兵造反後,蘇峻立即派參軍徐會聯絡祖約,還以祖約為盟主,請求共同討伐庾亮。祖約忍了庾亮一年,欣然同意。
譙國內史桓宣不贊同起兵,在勸說無果之下,和祖約斷絕聯繫,堅決不肯與他同流合汙。
鹹和二年(公元327年)十一月,不顧嫂子許氏的反對,祖約派侄子沛內史祖渙、女婿淮南太守許柳一同出兵與蘇峻匯合。
可嘆祖逖一生忠烈,以恢復中原為己任,身死之後弟弟和兒子卻淪為叛臣,這難道不是東晉朝廷應該反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