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一賦真名世 千載誰解悠然心?——教學《赤壁賦》有所思

2021-02-19 安東之子

教材解讀  百家爭鳴

赤壁一賦真名世 千載誰解悠然心?

——教學《赤壁賦》有所思

段飛

   段飛,包頭市第三十三中學語文教師,語文備課組長。「蒹葭」文學社創始人,首席指導教師。包頭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百優校園文學社聯盟理事,「十三五課題」成員,「新課標大語文」課題組成員,多年承擔大型高考模擬考試命題工作。「生活語文」倡導者。「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鄙認為,《赤壁賦》這一經典篇目放在語文必修二,有些不太合適。對於現階段的高一學生而言,在文本內涵解讀上,會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首先,從文章語言來看,本文屬於賦體文,雖然相較於其他大賦、駢賦和律賦有了一定的散文化和通俗化傾向,但是,一部分語言仍然保有賦的特點,比如「四六對句」「平仄相因」等,對於剛上高中,僅僅經過簡單淺顯文言訓練的學生來講,還是有些閱讀難度。

其次,從文章內容來看,本文「景情理」完美結合,是整個古代乃至整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範文。雖然從文章線脈來看,有比較明確的「樂——悲——喜」等字眼,學生可以劃分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變化。但是,對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情感乃至心理實質而言,學生現有的水平很難理解。比如,由樂到悲的緣由是什麼?由悲而喜的促因又是什麼?雖然學生或許能從文本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做答,但是,要真正理解「變與不變」「取與不取」這樣的哲學道理和成熟心態仍然很難,那需要大量的文學與哲學閱讀積累,更需要豐厚的人生積澱。即便如此,這也僅僅是滿足了前提條件,也就是說,並不是每一個具備了上述兩個條件的人都能明白——否則,蘇軾也就不是獨一無二的蘇軾了。

第三,從文章哲理來看。文中所闡發的是一種哲思道理,但是,又並非簡單的公理——人人適用,四海皆通。而是帶有很明顯的個人烙印和個人感悟的認知。相比較而言,本單元的另外一文《遊褒禪山記》也是寫景說理,但是,《遊褒禪山記》所闡發的道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同樣是道理,但是,因為它具有通用性,公理性,無可辯駁性。大家似乎不需要理解就會認同。而本文顯然不是。

第四,從學生學情來看。學生在面對一般淺顯文言文時,能夠做到文言知識的翻譯和積累;也能夠比較順利地理解一般敘事性文本的內容和思想,然而,一旦遇到文言的深澀與文意的深刻相結合的文章,便會束手無策,束手束腳。甚而失去閱讀思考的興趣。

第五,從教材篇目安排來看。學習蘇軾的《赤壁賦》實在是應該讓學生先見過《赤壁懷古》與《後赤壁賦》為宜。因為,一則,這是不可分割的「黃州三篇」,互相援引,互證一時之情,二則,相對而言,三篇之中,當以《赤壁賦》為最,所以,在學習此篇之前,不以另兩篇為輔助,為積澱,實在是有些浪費這一篇經典。

綜上,我認為,這篇文章與其讓學生吃「夾生飯」,倒莫如讓學生提出理解不了的地方,由老師來做解讀,解答。這一教學形式,看似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實則是真心不想讓學生浪費了時間而無所收穫。

下面淺談我對《赤壁賦》的一點解讀與思考。

第一、語言上

本文採用了傳統的賦文形式,仍然有部分「四六對句」「平仄相因」「藻飾用典」等特點,另外它還是押韻的,也有排比、對仗的句子。雖然說,它沒有大賦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沒有駢賦、律賦的形式束縛,但其中不拘信史的用典,富於想像的寫景,兼用誇飾抒情,仍然是需要反覆吟詠,方得其趣的。

第二、形式上

形式上沿用了賦文的主客問答。這裡主也是客,客也是主,互為參照、相為表裡。之所以採用此種形式,一則行文上顯得奇崛多變,有助開掘,生發義理;二則與此前山川風物、心緒起落先後映照,好似「此蘇」與「彼蘇」在意氣相鬥、自說自話,正是如此方式,被排擠、遭貶謫的鬱結心中的苦悶,才可能在這「輕鬆」的對答中得以消解緩釋。既借客之口抒出了弔古傷今之悲,也以蘇子之言說出了矢志不移之志。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之上上佳作。

採用主客問答的好處還在於:一問一答,互為釋義。其實,無論是文中的客的消極,還是蘇子的豁達,其實說白了,就是同一個人,同一時間,內心充斥的兩種聲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也是合理的。這不就是弗洛伊德所謂的「本我」與「自我」之辯——一種是對現世現實的不滿,一種是對平和心境的追求。作者讓代表兩極的兩種意識在文中進行形象地辯駁,才更好地更深刻地體現作為「人」而不是「神」的蘇軾的內心的矛盾與掙扎。而最終結果是「達觀」戰勝了「苦悶」,於是,蘇軾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層。

第三、內容上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完美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作者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接著再由眼前浩瀚江水與朗朗明月,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藉助「水與月」來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說理水乳交融。

第四、思想上

前文已經提到過,蘇軾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必然有著一切人所共有的特性,那就是人生苦短的憂思和壯志難申的憤怨。同樣,這些負面情緒絕不會在某一時某一地突然一下子消失,總是在漫長的內心掙扎、自我否定與再否定中循環進行著。所以,後世「蓋棺定論」的蘇軾,其實絕不是每一時,每一地(某一時,某一地)的蘇軾。而本文,就恰恰很好的展現了矛盾旋渦中的、內心鬥爭著的蘇軾。先是化身為客進行追問——生於天地間的我,是多麼短暫,多麼渺小,多麼卑下——「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也可以說,「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是自己眼前的慘澹現實,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慘澹人生。怎麼擺脫這慘澹的現實、悲劇的命運?修煉成仙?又「知不可乎驟得」。於是,只能用簫聲來抒發悲慨了。

內心的悲苦,是難以消解的。但是,就這樣繼續怨天尤人,就這樣消極沉淪嗎?顯然,蘇軾的心裡不是這樣想的。

第四段緊承上段,蘇軾勸客。蘇軾是儒家積極用世的蘇軾,也是深諳佛道的蘇軾,還是豁達超然的蘇軾,豈能只是悲慨。他勸客當然就是勸自己:事物的變化如眼前的江水,浩浩蕩蕩不停地流走,可始終還在流,不是「未嘗往」嗎?事物的變化如頭頂的明月,圓而虧,虧而圓,不是「莫消長」嗎?從個體、細節、短時來看,萬物是變化的,若從一類、大節、長期來看(所謂「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萬物是永恆的;這「變」本身,也是永恆——這是大前提。我屬於萬物,這是小前提。我也是永恆的,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須臾」,「長江之無窮」「又何羨乎!」這是結論。

或許這隻解決了「哀吾生之須臾」的問題,或許這還不足以完全說服自己。畢竟自己才華橫溢,科場順利,名滿天下,卻不得不這樣卑微。我們可愛的東坡先生這回怎麼突圍呢?「山人自有妙計」。「物各有主」,權勢、名位、利益等等,從來就不是個人能完全掌控的,為什麼非要把它看成自己的呢?在佛家看來,那些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何嘗不是幻象,以此而生的煩惱不是自己給的嗎?自己的內心把這些統統放下,把現實中不是自己的就看成「非己」,以「非己莫取」之心待之,萬事隨緣,不就解脫了嗎?我蘇軾沒有君王恩賞的權位,但有大自然賜予的清風明月,「 無禁」而「無盡」。即眼下月夜之遊,不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嗎?沉浸於自然之樂,何等逍遙,夫復何求?

總之,本文學習的意義不在於今日,而在於將來——未來的某一天,學生也許會突然想起《赤壁賦》裡的句子,豁然大悟道:「原來是這樣」! 

聲明: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公號立場無關。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著作權人所有,如有侵犯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圖片。

敬請您關注公眾號"安東之子","安東之子"是《中國教師報》《語言文字報·語文周刊》《作文合唱團》《語文報》《鮮素材》《課堂內外·創新作文》《讀寫天下》《現代寫作》《作文與考試》《學習報》《學習周報》《中學生閱讀》《新銳作文》《三悅文摘》《佳作》《少年詩刊》等報刊的採稿基地,其中原創的教研論文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用稿來源地!敬請您轉發,歡迎您關注,更歡迎大家賜稿!真誠地感謝您,祝您工作順利,闔家幸福安康!(賜稿郵箱:1506669337@qq.com)

相關焦點

  • 《赤壁新賦》
    黃州古為偏遠陋鄉,今為通衢要地。一時豪傑浪湧,風物雲起,然卅年輪迴,河東河西;亦如千帆遠逝,鬥轉星移。 赤壁乃故郡一隅,不過彈丸之域,卻譽滿環宇,歷千載而鼎盛,借他名而溢名,縱然興衰景依舊,是否沉浮美不疑。何也?
  • 赤壁新賦
    家山門水赤壁卻未曾一遊,實為可憾。己亥之夏,餘自北海返鄉,歸來赤壁,順道拜訪房叔華僑公之新府。叔公邀餘夜遊赤壁,正中餘意,昔坡公遊黃州假赤壁得真賦,餘今遊真赤壁焉得假賦哉?遂作斯賦,其詞曰:天開赤壁,地長紅巖,西極崑崙,大江之源。歷經亙古,盡閱桑田。雨澆風蝕,鎖大江而峙湘楚。天高雲淡,望洞庭而納漢川。
  • 前赤壁賦
    蘇軾《前赤壁賦》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因後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後赤壁賦》。《前赤壁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弔古傷今的情感,矢志不移的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 赤壁賦 赤壁賦-蘇軾(宋)
    《赤壁賦》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傷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語句是「          ,           。」2.在《赤壁賦》中,蘇軾用「        ,           」兩句概況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後順流東下時的軍容之盛。3.蘇軾《赤壁賦》「       ,         」用比擬手法借簫聲寫愁情。
  • 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蘇軾《前赤壁賦》 卷 紙本 行楷書 23.9×2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 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試作剖析: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詩情畫意,又滲透玄理,《前赤壁賦》的內容與之相近。
  • 一天一篇文言文:蘇軾《赤壁賦》
    (1)(2019全國卷Ⅱ)蘇軾在《赤壁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婉轉悠長、延綿不盡的樂聲之美。(1)(2018·全國卷Ⅱ)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 後赤壁賦·蘇軾
    作品賞析前後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後赤壁賦重在遊、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餚」之憾,後有「攜酒與魚」而遊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 吳洪激|赤壁新賦
    夫黃州赤壁,原非凡地;大浪驚濤,亦系仙泠①,二賦一詞②,仰東坡之絕響;千秋百載,嘆故壘之傳神。或挹勝於南國,或藏奇於赤縣,或遐瞰於江左,或曛凝於楚津。梓邑披綠,佔秀水明山之浩氣;古城再詠,慰鄉關血土之英魂③。顧往必武操戈④,一多秉燭⑤,四光探寶⑥,先念西徵⑦。數百將軍,鐵馬冰河亮劍;萬千學子,文壇科苑追星。蘇郎夢杳,世事翻新。
  • @趙孟頫|後赤壁賦
    《前後赤壁賦》是蘇軾被黃州時期創作的名篇。趙孟頫所書之《前後赤壁賦》為行書長卷,用筆嫻熟、精湛。在筆法上直承右軍,以流麗挺健為主,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內剛。該帖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流美,風骨內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趙孟頫《前後赤壁賦》紙本冊裝,共11開21頁,每頁縱27.2釐米,橫11.1釐米。帖共81行,935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赤壁賦-蘇軾(宋)
    《赤壁賦》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傷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語句是「          ,           。」2.在《赤壁賦》中,蘇軾用「        ,           」兩句概況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後順流東下時的軍容之盛。3.蘇軾《赤壁賦》「       ,         」用比擬手法借簫聲寫愁情。
  • 朗誦/後赤壁賦
    ▲點擊關注 | 文學依然神聖后赤壁賦
  • 晨讀:蘇軾《赤壁賦》第一段
    (蘇軾《赤壁賦》,必修上)(7)<動>通「囑」。委託,囑託,交付。(8)<副>恰好。(9)shǔ<名>同一類的事物,類。①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2019Ⅰ)(10)shǔ<名>親戚,家族。
  • 赤壁賦 蘇軾 | 每日藝罐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寫於其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赤壁賦》
    因後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後赤壁賦》。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並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舊址,當地人因音近亦稱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自己的懷抱。[2]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歲在壬戌。[3]既望:既,過了;望,農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4 ]徐:舒緩地。
  • 【語文必修上冊】16 赤壁賦/蘇軾
    :《赤壁賦》1課內文言文精講:《赤壁賦》2文言文精講:《赤壁賦》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湖北有兩個赤壁,一個是原蒲圻市,現赤壁市。一個是黃岡市也有個赤壁。他沒有去過赤壁,跑錯了地方,跑到黃岡的赤壁去了。在那裡他感覺不到有當年赤壁之站的風貌,寫下赤壁賦。後來他才發現他去的地方不對又寫了赤壁賦就叫後赤壁賦 後人就把赤壁稱武赤壁,把黃岡赤壁稱文赤壁。《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
  • 一輪明月,千古情思:《赤壁賦》賞析
    《赤壁賦》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時期,此時的蘇軾孤獨失意,但赤壁的一輪明月卻驅散了他心頭的陰霾,幫助他走向圓融和成熟。那麼,這是一輪怎樣的明月呢?赤壁的這輪明月,不正像那個月下幽靜閒雅的女子嗎?那麼美麗,那麼純淨。對於她,除了愛慕,詩人還能再表達什麼呢?02幽怨之月熱愛美,追求美,那是人的天性,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幸得到美的。
  • 《後赤壁賦》蘇軾
    後赤壁賦作者:蘇軾 朗誦:鮑國安 張家聲解讀:閆效平
  • 赤壁四時賦
    赤壁者,故荊楚之屬,古蓴川之地,曹魏蜀吳爭鋒之處,一名蒲圻,今曰赤壁者也。
  • 答網友問蘇軾《赤壁賦》
  • 蘇軾《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民國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