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讀 百家爭鳴
赤壁一賦真名世 千載誰解悠然心?
——教學《赤壁賦》有所思
段飛
段飛,包頭市第三十三中學語文教師,語文備課組長。「蒹葭」文學社創始人,首席指導教師。包頭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百優校園文學社聯盟理事,「十三五課題」成員,「新課標大語文」課題組成員,多年承擔大型高考模擬考試命題工作。「生活語文」倡導者。「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鄙認為,《赤壁賦》這一經典篇目放在語文必修二,有些不太合適。對於現階段的高一學生而言,在文本內涵解讀上,會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首先,從文章語言來看,本文屬於賦體文,雖然相較於其他大賦、駢賦和律賦有了一定的散文化和通俗化傾向,但是,一部分語言仍然保有賦的特點,比如「四六對句」「平仄相因」等,對於剛上高中,僅僅經過簡單淺顯文言訓練的學生來講,還是有些閱讀難度。
其次,從文章內容來看,本文「景情理」完美結合,是整個古代乃至整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範文。雖然從文章線脈來看,有比較明確的「樂——悲——喜」等字眼,學生可以劃分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變化。但是,對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情感乃至心理實質而言,學生現有的水平很難理解。比如,由樂到悲的緣由是什麼?由悲而喜的促因又是什麼?雖然學生或許能從文本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做答,但是,要真正理解「變與不變」「取與不取」這樣的哲學道理和成熟心態仍然很難,那需要大量的文學與哲學閱讀積累,更需要豐厚的人生積澱。即便如此,這也僅僅是滿足了前提條件,也就是說,並不是每一個具備了上述兩個條件的人都能明白——否則,蘇軾也就不是獨一無二的蘇軾了。
第三,從文章哲理來看。文中所闡發的是一種哲思道理,但是,又並非簡單的公理——人人適用,四海皆通。而是帶有很明顯的個人烙印和個人感悟的認知。相比較而言,本單元的另外一文《遊褒禪山記》也是寫景說理,但是,《遊褒禪山記》所闡發的道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同樣是道理,但是,因為它具有通用性,公理性,無可辯駁性。大家似乎不需要理解就會認同。而本文顯然不是。
第四,從學生學情來看。學生在面對一般淺顯文言文時,能夠做到文言知識的翻譯和積累;也能夠比較順利地理解一般敘事性文本的內容和思想,然而,一旦遇到文言的深澀與文意的深刻相結合的文章,便會束手無策,束手束腳。甚而失去閱讀思考的興趣。
第五,從教材篇目安排來看。學習蘇軾的《赤壁賦》實在是應該讓學生先見過《赤壁懷古》與《後赤壁賦》為宜。因為,一則,這是不可分割的「黃州三篇」,互相援引,互證一時之情,二則,相對而言,三篇之中,當以《赤壁賦》為最,所以,在學習此篇之前,不以另兩篇為輔助,為積澱,實在是有些浪費這一篇經典。
綜上,我認為,這篇文章與其讓學生吃「夾生飯」,倒莫如讓學生提出理解不了的地方,由老師來做解讀,解答。這一教學形式,看似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實則是真心不想讓學生浪費了時間而無所收穫。
下面淺談我對《赤壁賦》的一點解讀與思考。
第一、語言上
本文採用了傳統的賦文形式,仍然有部分「四六對句」「平仄相因」「藻飾用典」等特點,另外它還是押韻的,也有排比、對仗的句子。雖然說,它沒有大賦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沒有駢賦、律賦的形式束縛,但其中不拘信史的用典,富於想像的寫景,兼用誇飾抒情,仍然是需要反覆吟詠,方得其趣的。
第二、形式上
形式上沿用了賦文的主客問答。這裡主也是客,客也是主,互為參照、相為表裡。之所以採用此種形式,一則行文上顯得奇崛多變,有助開掘,生發義理;二則與此前山川風物、心緒起落先後映照,好似「此蘇」與「彼蘇」在意氣相鬥、自說自話,正是如此方式,被排擠、遭貶謫的鬱結心中的苦悶,才可能在這「輕鬆」的對答中得以消解緩釋。既借客之口抒出了弔古傷今之悲,也以蘇子之言說出了矢志不移之志。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之上上佳作。
採用主客問答的好處還在於:一問一答,互為釋義。其實,無論是文中的客的消極,還是蘇子的豁達,其實說白了,就是同一個人,同一時間,內心充斥的兩種聲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也是合理的。這不就是弗洛伊德所謂的「本我」與「自我」之辯——一種是對現世現實的不滿,一種是對平和心境的追求。作者讓代表兩極的兩種意識在文中進行形象地辯駁,才更好地更深刻地體現作為「人」而不是「神」的蘇軾的內心的矛盾與掙扎。而最終結果是「達觀」戰勝了「苦悶」,於是,蘇軾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層。
第三、內容上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完美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作者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接著再由眼前浩瀚江水與朗朗明月,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藉助「水與月」來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說理水乳交融。
第四、思想上
前文已經提到過,蘇軾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必然有著一切人所共有的特性,那就是人生苦短的憂思和壯志難申的憤怨。同樣,這些負面情緒絕不會在某一時某一地突然一下子消失,總是在漫長的內心掙扎、自我否定與再否定中循環進行著。所以,後世「蓋棺定論」的蘇軾,其實絕不是每一時,每一地(某一時,某一地)的蘇軾。而本文,就恰恰很好的展現了矛盾旋渦中的、內心鬥爭著的蘇軾。先是化身為客進行追問——生於天地間的我,是多麼短暫,多麼渺小,多麼卑下——「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也可以說,「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是自己眼前的慘澹現實,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慘澹人生。怎麼擺脫這慘澹的現實、悲劇的命運?修煉成仙?又「知不可乎驟得」。於是,只能用簫聲來抒發悲慨了。
內心的悲苦,是難以消解的。但是,就這樣繼續怨天尤人,就這樣消極沉淪嗎?顯然,蘇軾的心裡不是這樣想的。
第四段緊承上段,蘇軾勸客。蘇軾是儒家積極用世的蘇軾,也是深諳佛道的蘇軾,還是豁達超然的蘇軾,豈能只是悲慨。他勸客當然就是勸自己:事物的變化如眼前的江水,浩浩蕩蕩不停地流走,可始終還在流,不是「未嘗往」嗎?事物的變化如頭頂的明月,圓而虧,虧而圓,不是「莫消長」嗎?從個體、細節、短時來看,萬物是變化的,若從一類、大節、長期來看(所謂「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萬物是永恆的;這「變」本身,也是永恆——這是大前提。我屬於萬物,這是小前提。我也是永恆的,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須臾」,「長江之無窮」「又何羨乎!」這是結論。
或許這隻解決了「哀吾生之須臾」的問題,或許這還不足以完全說服自己。畢竟自己才華橫溢,科場順利,名滿天下,卻不得不這樣卑微。我們可愛的東坡先生這回怎麼突圍呢?「山人自有妙計」。「物各有主」,權勢、名位、利益等等,從來就不是個人能完全掌控的,為什麼非要把它看成自己的呢?在佛家看來,那些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何嘗不是幻象,以此而生的煩惱不是自己給的嗎?自己的內心把這些統統放下,把現實中不是自己的就看成「非己」,以「非己莫取」之心待之,萬事隨緣,不就解脫了嗎?我蘇軾沒有君王恩賞的權位,但有大自然賜予的清風明月,「 無禁」而「無盡」。即眼下月夜之遊,不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嗎?沉浸於自然之樂,何等逍遙,夫復何求?
總之,本文學習的意義不在於今日,而在於將來——未來的某一天,學生也許會突然想起《赤壁賦》裡的句子,豁然大悟道:「原來是這樣」!
聲明: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公號立場無關。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著作權人所有,如有侵犯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圖片。
敬請您關注公眾號"安東之子","安東之子"是《中國教師報》《語言文字報·語文周刊》《作文合唱團》《語文報》《鮮素材》《課堂內外·創新作文》《讀寫天下》《現代寫作》《作文與考試》《學習報》《學習周報》《中學生閱讀》《新銳作文》《三悅文摘》《佳作》《少年詩刊》等報刊的採稿基地,其中原創的教研論文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用稿來源地!敬請您轉發,歡迎您關注,更歡迎大家賜稿!真誠地感謝您,祝您工作順利,闔家幸福安康!(賜稿郵箱:1506669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