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灣養豬場的母豬舍外運動場 / 萬熙卿供圖
2001年冬,湖北。許多養豬場遇到了斷奶仔豬腹瀉導致大量死亡的問題,當時的普遍做法是使用抗生素治療,然而效果並不理想。彼時剛剛從中農大的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內退、轉職為養豬諮詢服務的萬熙卿老師在一次行業會議上,聽到一位學者介紹美國著名獸醫專家漢克博士的新理念:「最好的治療是把生豬放在適溫、乾燥、乾淨的環境下飼養。」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徹底顛覆了萬熙卿的養豬觀念。
跟人一樣,動物的健康也不應該靠吃藥維持。舉例而言,豬趴著時腹部貼地,如果地坪是潮冷的環境勢必會受涼,極易引起腹瀉等症狀,此時只需要在地面鋪一層墊草使之乾燥,其效果就比大量地在飼料飲水中加藥要好得多,另一方面,抗藥的減少使用也進一步保障了食品安全。
2001年秋,萬熙卿和他的合作夥伴一起研製出斷奶仔豬地坪式水暖保溫配套技術(該項技術一年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榮獲武漢市重大技術成果),該項技術推廣後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困擾養豬人的斷奶仔豬腹瀉問題,為眾多生豬帶來了福音。
在親身體會到福利養殖的效果後,萬熙卿成為堅定的動物福利倡導者、實踐者和推廣者。2008年3月,在北京延慶區東部山區,他租了169畝荒地,開設了自己的清泉灣養豬場,進一步研究和推廣福利養殖。
坐落於群山腳下的清泉灣 / 萬熙卿供圖
科學家曾以貓、狗、豬三類動物為觀察對象做過實驗,發現豬的窩總是相對乾淨的,他們會三角定位,區分休息區、飲食區、排洩區,貓狗就比不上。「動物也是有喜怒哀樂和感知力的!」萬熙卿介紹道:在觀察豬的福利是否得到滿足時,可以從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居養環境等進行評價。你很容易從豬的行為觀察出豬的喜好。安徽農業大學著名的地方豬研究專家張偉力教授曾經做過一項十分有趣的實驗:「在野外放牧條件下,有三間庇護房舍,供豬只避雨和休息之用。這三間房舍內地坪設計各異,分別為鋪墊草、鋪墊沙土和水泥地坪。下雨時觀察到,有墊草的那間房舍最先被搶佔,佔滿後其他的豬只會選擇另一間鋪有沙土的,又佔滿後餘下的豬只沒有選擇了,只好進入水泥地坪那間房,甚至有個別豬只寧願淋著雨也不大情願進去躲避。……一目了然,就地坪而言,有墊草是豬只的最愛。墊草尤其是稻草對母豬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有乾爽的腹部舒適感,更好地保護蹄部健康,還可以滿足其天生的啃咬等探究行為。」豬的肢體語言也傳遞了許多信號。一個非常直觀的細節是:當尾巴向上蜷曲,表明豬很快樂和滿足;尾巴自然垂下,表示沉悶、無聊;如果尾巴夾在兩腿之間,則說明豬非常不安甚至恐懼。尾巴自然蜷曲表明豬很快樂,自然垂下則說明豬沉悶、無聊。圖片來源網絡
遺憾的是,在許多集約化舍飼豬場的環境下,豬只表達自然天性的行為極大地被限制,苦悶及刻板行為可想而知,而這些能夠用來解讀豬的語言的特徵也經常被人為地去除——豬有探究周圍事物的天性,而高度機械化的豬舍環境限制了豬的行為,讓豬感覺無聊,自然會被「動」的尾巴吸引注意力,因而在小豬出生之後,通常會進行剪牙與斷尾,養豬人希望以此措施防止小豬咬傷母豬乳頭及相互間的尾巴。然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豬被剪掉的八顆焦牙和尾巴有著無可替代的生理功能(焦牙幫助初生仔豬固定母豬乳頭,便於吸吮初乳),剪掉不僅會使得功能消失,而且會造成豬的損傷和感染,從而引起豬的心理創傷及健康問題。被剪尾的豬只。圖片來源:Tiziana Fabi / AFP / Getty Images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如歐盟國家),給仔豬斷尾、剪牙是被禁止的行為。只要用其他的東西吸引豬的探究行為,讓他們的天性得到表達——比方說建造較寬鬆的欄舍、營造舒適的環境,提供稻草、樹棍子、玩具——自然能夠減少豬的無聊,降低咬尾巴的頻率。萬熙卿的農場11年來出欄了約11.5萬頭豬,不剪牙不斷尾,幾乎沒有發生母豬乳頭被咬傷的現象,咬尾現象也只有零星發生。萬老師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個別欄圈發生的咬尾現象通常是這個欄圈裡比較弱小的豬所為。他推測也許是平時弱小的豬在吃料飲水或玩耍時遭到同群強壯個體的欺負,於是產生報復行為,不斷搖動的尾巴就成了發洩的對象。豬有從眾行為,如果不及時處理,發生咬尾後會很快導致互咬。發現此況後只要迅速把那隻「鬧事」的弱小豬請出單獨隔離飼養即可恢復平靜。廣遭詬病的操作還有母豬的限位欄,小豬的閹割、剪耳等操作。由於投入低且易於管理,中國絕大多數的集約化養殖場都在使用母豬限位欄。然而在限位欄中,母豬無法自由站臥、無法轉身,無法自由移動——想像一下,換作是一個人終其一生被禁錮在地下室中,三餐按時提供,這是什麼樣的體驗?限位欄,在部分國家已被禁止,在中國仍被廣泛使用。集約化養殖普遍是水泥地坪,對豬來說並不舒服。圖片來源:華南畜牧設備有限公司網站清泉灣豬場通過對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豬設計欄舍布局、進行福利飼養與管理,避開或緩解了豬養殖中的大部分常見福利問題(上下滑動查看文字):免受饑渴的生理福利:
表達天性的行為福利:
享受舒適居住休息的環境福利:
為仔豬提供自動循環供暖的水暖溫床式地坪,使得仔豬生活區尤其是休息區保持乾燥和適溫。
設計寬體位產床並成功應用:在自由產仔系統沒有被廣泛應用之前,為防止仔豬被壓傷擠亡,目前採用限位產床用於母豬哺乳期是不得已的選擇。清泉灣通過創新設計,使得側平臥時的寬度達到0.9米(一般是0.6米)。
研究並應用飲水節水裝置,減少漏水和地坪潮溼現象,在節水40%以上、減少汙水排放的同時也營造乾燥、舒適的環境,減少豬只患病風險,且低頭飲水更加符合豬只的自然飲水習慣。
自動的通風裝置以減少舍內氨氣(控制在15ppm以下),並採取有效的措施防滅蒼蠅老鼠。
免受傷痛及疾病困擾的衛生福利:
免受恐懼壓力的心理福利:
不難看出,清泉灣所採用的福利措施非常以豬為本,從細節處入手改善豬的待遇。在許多情況下,提高動物福利實際上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從經驗來看,照顧動物的感覺是有利於生產的。增加的成本投入以豬群的健康度、飼料利用率及生長速度的提升來回報。」
一個豬場的生產成績主要由三個重要的指標來衡量,即母豬的年生產力、飼料利用率(反過來即為料重比)及增重速度。在這幾項指標上,清泉灣豬場都取得了超過一般豬場的成績:國內豬場的母豬年生產力平均水平在18頭左右,清泉灣達到22.8頭;飼料利用率和增重速度也比一般豬場提高10%左右。他透露道,儘管在設施和人力上多投入了近25%的成本,但豬群的持續健康和較高的生產效率反而使其投資回報率比一般豬場提高20%以上。
然而,動物福利的核心不全然是功利地為生產效益服務,其關鍵在於:把動物作為有感知力、有血有肉、有豐富的情感體驗的生命來看待,愛豬才能夠懂豬。
除了養殖過程中的福利關照之外,來自昆士蘭大學、在中國有多項動物福利認知研究的Clive Phillips教授認為運輸和屠宰過程中的福利待遇至關重要。
對於運輸而言,提高動物福利的首要關鍵在於改善過度擁擠的運輸條件,其次是減少糞尿對下層動物的幹擾,並以更溫和的方式驅趕豬只上下車,在駕駛過程中保持平穩,使豬不至於太過驚恐。
值得慶幸的是,國內定點屠宰的要求之一是就近屠宰,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長途運輸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問題(一般運輸時間低於8小時)。運輸至目的地之後,會有12-24小時的休息時間。這段時間內通常提供飲水,不提供飼料。
目前國內豬屠宰前致暈方式主要有兩種,即電擊致暈和二氧化碳致暈。後者一般更適用於大規模的屠宰,且由於操作不熟練而增加豬只痛苦的風險較低。而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需要儘可能減少動物的不安和恐懼感。
展望中國豬市的未來
萬熙卿估計,非洲豬瘟之前,中國有80%以上的豬肉產量來自小規模豬場(年出欄10000頭以下)及農戶散養。
農戶散養具有自由的優勢,卻在豬圈的設計、排洩物處理(環境壓力)上水平良莠不齊,且由於環境比較暴露,疫病防控上也存在劣勢;相對地,儘管集約化的舍飼養殖在自由方面比不上農戶散養,但技術的正確應用、順應動物天性的環境設計和操作改良都是能夠提升動物福利的方法。
萬熙卿認為,如果能夠結合舍飼和散養的優點,小型農戶養殖的動物福利空間餘地是最大的。然而,由於非洲豬瘟的影響和環保方面的壓力,散戶會逐漸減少,家庭農場和規模化豬場會逐漸增多。
豬養殖場的常見模式,一般而言,規模越大的豬場密度也越高,採用舍飼方式。圖片製作:Z你可能想不到,不同品種的豬往往福利水平也不盡相同。
曾經有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的專家說:「世界上福利最好的豬在中國。」這說的不是別的,正是中國本土的豬種:地方黑豬。
地方豬的福利水平之所以高,是因為他們生長速度慢,不適應集約化養殖,採取的傳統飼養方式可以基本滿足地方豬的天然習性,如提供青飼料及墊草、設置運動場甚至有限放牧,基礎母豬規模一般在200-1000頭之間。
地方豬儘管有著生長速度慢的「劣勢」,卻有著許多優勢:
抗病力比較強,不易染病。在非洲豬瘟常態下,安徽省許多地方豬(如定遠豬)農場至今安然無恙。
耐粗飼,對主糧副產品(如糠麩)及青綠飼料(包括雜草)均有較高的消化利用率。
肉質鮮美可口。每種地方豬均有其特殊的口感風味,這主要得益於其肌內脂肪含量比外來白豬普遍要高出一倍以上。
優良的豬種源基因庫。一個地方品種就是一座優良的豬種基因庫,地方豬經過幾千年的生存鬥爭進而適應當地環境而逐漸形成了穩定基因,十分寶貴。如果一個品種消失了,這個品種特有的基因也隨之永久消失。
迫於市場的需求,一些專家正在研究通過雜交改良地方豬種,從而提高其生長速度。萬熙卿認為這樣對其特有的肉質風味會有負面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地方雜交豬種如果保持飼養環境及管理方式不變,則豬的福利待遇也不會受到影響;如果實施大規模集約化飼養,則豬的自由度會降低,福利水平也隨之下降。受非瘟影響,許多地區生豬產能下降(政府公布的信息顯示總體下降幅度達35%左右)。為了保障市場豬肉供應,政府鼓勵農戶養豬及規模豬場增加產能。與此同時,糾正一些地區之前因環保問題超出法律法規的禁養限養行為,讓適合養豬的區域復產及擴大產能,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與融資支持。政策的變動意味著什麼?值得期待。萬熙卿認為,經過這次非洲豬瘟之後,地方豬種因其抗病性和口感會更受重視,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也利於生豬整體福利水平的提升。江西上饒的地方豬種,玉山黑豬。圖片來源:第一農經
中國的豬肉數量接近全世界的一半,因為動物福利法的缺失,我們有最好的豬福利(地方豬),也有最缺乏監管的動物福利。
得益於動物保護組織的不斷努力——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動物福利國際合作委員會起草了一個標準,對農場動物福利進行量化指標的評比,每年與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合作評選出福利養殖企業——中國的農場動物福利並非止步不前,養殖企業和農戶漸漸看到,福利養殖不但能夠幫助提高生產效益,且對於動物福利、食品安全、減緩環境壓力都有好處,而這些好處會逐漸被市場所認可。
我們離更全面的動物福利還有多久?如同萬熙卿老師所說,農場動物福利水平的不斷改善需要養殖人的良心驅動,把農場動物真正當作有血有肉、有感知力、有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生命去善待。
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假如對肉類的需求居高不下,那麼以犧牲豬群自由為代價的集約化養殖勢必會是主流。
在過度攝取肉類已成為健康隱患由頭之一的今天,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即便做不到「不吃」,也可以「少吃」,以及更加負責任地吃——選擇更有良心的、高福利的肉類產品,為一個更好的世界投票。
清泉灣養豬場榮譽一覽:
2012年12月,獲得「北京市菜籃子工程優級示範生產基地」的政府授牌
2014年11月,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生豬標準化示範場」
2014年5月,獲得國內首張「福利養殖認證證書」
2014年9月,獲得由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頒發的「福利養殖金豬獎」
2015年9月,獲得「中國美麗豬場」榮稱
2019年6月,獲得全國健康養豬技術比賽一等獎
萬熙卿個人簡介:
1981年,於湖北省農墾學校就讀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後被分配至湖北省人民大垸農場從事基層牧醫及養豬工作。
1989年,通過首屆全國成人高考入學武漢糧食工業學院(現武漢輕工大學),就讀動物營養與飼料專業。
1995年,從人民大垸農場調入中國農業大學動科學院從事養豬科研與推廣工作。
2000年,享受校內政策內退。創建武漢綠常青動物技術服務公司,提供養豬諮詢服務。
2008年,創建北京清泉灣福利養豬場。
*特別感謝萬熙卿老師在文章撰寫過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見。文中部分資料來源於萬老師所著的《中國福利養豬》一書及《改善生豬福利待遇能增加豬場收益嗎?》一文。相關閱讀:
豬年祝你……像豬一樣聰明!
歡迎關注公眾號「動物福利國際合作委員會ICCAW」作者 | Z
相信對動物和自然的關懷是人文精神的延伸。
作者 | 茉莉球
農校畢業的女農民,最喜歡奶牛和馬,推崇理性和人道的農場動物飼養方式,正在農場動物福利的路上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