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列儂夫婦「愛與和平」的起點

2021-01-10 攝影之友
國家記者+語言大師 現場描述約翰·列儂夫婦「愛與和平」的起點

約翰·列儂的生命終結在1980年12月8日晚上的五聲巨響中。他一生都在倡導和宣傳和平,兩次著名的「床上和平運動」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藉此我們找到兩位曾經採訪過約翰·列儂夫婦的記者為我們講述當時的「第一現場」。

 

勒羅伊· 阿倫斯(Leroy F. Aarons)

是一位美國記者、編輯、作家、劇作家。阿倫斯為華盛頓郵報工作多年,從一個普通的編輯到國家記者,最後建立了華盛頓郵報的洛杉磯分社。在這段時期他主要報導了暗殺馬丁•路德•金事件、城市暴動和政府的醜聞等事件,也正是這個時候他接觸到約翰•列儂並對他進行採訪。

 

 

 

 

勒羅伊·阿倫斯說:「和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努力銷售的產品,在這種銷售的觸動下,一切都在變化。報紙作為當時最迅速的傳播工具,為我們傳播一手的資料,而列儂夫婦正是運用了這一點」。

時間:1969年3月25日至3月31日

地點:荷蘭阿姆斯特丹希爾頓酒店902號套房

事件:當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結婚的信息活躍於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時,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個全民偶像,不論做些什麼都會上報紙,這也正是一個可以藉助媒體力量來實現他們與大眾間的全面溝通,所以他們設計了一個「床上和平運動」,事實上成為他們最具影響力且最成功的宣傳。畫面中房間內貼滿反戰標語,列儂夫婦坐在床上接受媒體的拍照。

▲約翰·列儂夫婦接受媒體的採訪和拍照

阿爾特· 布赫瓦爾德(Art Buchwald)

美國幽默語言大師,美國藝術與文學院院士,曾獲普例策獎。布赫瓦爾德曾為《Time》、《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媒體寫專欄,文章出現在超過550家報紙,都是關注政治的諷刺和評論。他採訪了許多明星人物,包括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約翰· 列儂等。

 

阿爾特·布赫瓦爾德說:「床上和平運動如果可以順利進行下去的話,可能會成為和平運動中所想到的最流行的抗議形式。所以很有可能列儂夫婦的戰術會很快變為學生非暴力抵抗局面中的一部分。」

 

時間:1969年5月26日至6月2日

地點:荷蘭蒙特婁的皇后伊莉莎白酒店1742號房間

事件:越南戰爭愈演愈烈,無數國家加入戰爭的行列。列儂夫婦在第一次運動獲得巨大反響後,決定利用言論的餘溫舉行第二次「床上和平運動」,堅決反對越南戰爭。就職於論壇媒體服務的阿爾特·布赫瓦爾德隨夫婦一行並報導了他們在一家阿姆斯特丹的賓館中的「床上和平運動」。在為期7天的運動中,它們在床上創作並錄製完著名的反戰歌曲《給和平一個機會》。

▲.約翰·列儂夫婦在和平運動期間共同譜寫《給和平一個機會》成為列儂的代表作之一。

▲.列儂倚靠在小野洋子的肩膀上,一邊抽菸一邊翻看雜誌。

▲.列儂夫婦手拿代表生命的鮮花為和平運動拍攝宣傳照,成為廣泛流傳的一張照片。

1969年3月:在荷蘭進行第一次床上和平運動

1969年5月發表反戰歌曲《給和平一個機會》

1969年12月發表單曲《HappyXmas (War is Over)》再次呼籲世界和平。

1969年末 因為英國政府介入奈及利亞與越南問題, 將MBE勳章退還給英女皇。

1971年列儂發行《IMAGINE》描繪出一個沒有貪婪、沒有暴力的烏託邦。

1971年12月 在密西根州安娜堡舉行「釋放辛克萊」(FreeJohn Sinclair)演唱會。

1972年約翰·列儂因為政治影響力而被美國政府試圖遣送出境。

1980年12月列儂接受採訪時說道人要具備責任和可能性。

1981年小野洋子為懷念他,專門在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修建了草莓園。

此後20年小野洋子一直堅持宣傳「愛與和平」的理念。

相關焦點

  • 音樂人物|約翰·列儂:愛與和平的夢想者
    藝術價值 縱橫宇宙 有評論表示,列儂與披頭四樂隊所創造的音樂,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種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年齡、任何心情、任何性別、任何種族、任何身份聽起來都不討厭的音樂。僅僅是看看華語樂壇的優秀原創音樂旗手或標誌性人物對他的評價或受其影響的創作,便足以證明列儂的藝術影響力究竟有著怎樣的「餘威」。崔健說:「我經常回憶起他的歌,我覺得全世界的搖滾音樂都受他們影響。他們的音樂很寬很廣,他們的最大貢獻就是使流行音樂嚴肅化,他們應是一群充滿愛心與和平的人,所有奮鬥的目標是得到愛,尊重這些就是最好的紀念。」
  • 白日夢 約翰·列儂
    約翰·列儂John Lennon(1940.10.9 ~ 1980.12.8)搖滾音樂家,歌手,作曲家藝術家,演員,和平主義者愛與和平兩人在蒙特婁度蜜月時有過著名的床上和平行動(Bed-InForPeace)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永不消失的理想國
    樂隊的巔峰來臨,而這裡,卻只是約翰·列儂個人的起點。平靜中醞釀的風暴和年輕人們曾經夢想的榮譽與輝煌共同到來的是現實中的分歧和矛盾。音樂版權的紛爭、樂隊中的話語權掌握、還有對音樂不同的追求目標,都一起撕扯著這個樂隊。保羅·麥卡特尼是個掌控欲很強的人。約翰·列儂的行事風格卻率性不拘。兩個人頻繁的爭吵讓每個成員都以為自己是樂隊裡被孤立的一個。
  • 約翰·列儂:沒有真相,就不會有世界和平
    這是披頭四作為一支巡迴樂隊的結束,但卻是列儂成為一名和平主義者的開始。你所需要的只是愛列儂受BBC的委託創作一首旋律簡單,能夠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理解的歌,於是他寫下了這樣一首歌,它是對他不斷增強的信念的概括:他相信民眾的力量一定能夠帶來積極的變化。他也渴求和平。
  • 大野洋子與約翰·列儂
    溫柔、知性、貼心伴你入睡她是小Q文|韓梅梅    編輯|槐序音頻|槐序    「我所熟悉的約翰·列儂,並不是你們通過媒體認識的約翰·列儂。那是我一個人的約翰·列儂。他是輝煌的,是快樂的,是憤怒的,也是憂傷的。
  • 約翰·列儂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父親?
    有人說,父親愛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愛他的媽媽,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列儂則在這段婚姻中很成功地向人們證明了他不愛朱利安。△年輕時的列儂與辛西婭1957年,列儂和辛西婭在利物浦藝術學校相識。1969年,列儂與辛西婭離婚。那年,只有6歲的朱利安心裡一直抱著這樣一個疑問:爸爸在全世界宣揚愛與和平,但為什麼他不愛我?列儂與辛西婭離婚後,幾乎斷絕了和朱利安的聯繫。反而是披頭四成員之一保羅·麥卡特尼經常去看望朱利安,為了讓這個小男孩振作起來,保羅·麥卡特尼在車裡寫下了《hey Jude》這首歌來安慰他。
  • 櫻花樹下,沒有陌生人 約翰·列儂逝世35周年
    據約翰·列儂所說,他與保羅·麥卡特尼分別創作了一半歌詞。「吉他會輕輕抽泣,因為愛會昏昏睡去。」人們常常犯下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因為事物轉瞬即逝,就不再愛他們。可是12月8 日,每年的這一天,全世界會有很多人想起約翰·列儂,唱起他的歌。
  • 《回憶約翰·列儂》,71個人的記憶
    2005年12月8日,在約翰·列儂逝世25年之後,小野洋子編輯了《回憶約翰·列儂》一書,她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列儂歌迷、家人、朋友,其中不乏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偉大的藝術家,來追憶曾是夢想家、音樂家、表演家和政治活動家的列儂。
  • 永不消失的理想國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
    愛是承諾,愛是紀念一旦賦予永不被遺忘,莫讓愛消失1 9 5 5約翰·列儂 的叔叔喬治過世,列儂十分傷心對他而言叔叔喬治既像是父親又像一位好友約翰·列儂進入Quarry Bank藝術學校之後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夫婦倆鮮明地將反戰和宣揚和平的理念融進藝術創作中然而良好的初衷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另類的表達方式被一些人指責為有傷風化而更多的指責是針對洋子的很多前披頭四迷甚至認為是這個怪誕的東方女人把約翰給帶壞了面對當時的輿論壓力,洋子說:「 當我們被指責時,我們很驚訝
  • 黑檔案上的約翰·列儂
    在位於曼哈頓的達科塔公寓門口,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瞄準了列儂的後背,大叫一聲「列儂先生」,然後對他連開了五槍。被打中主動脈的列儂在幾分鐘後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在他的死亡通知書上有這麼一行字:「約翰·列儂,40歲,父親,丈夫,死亡。」圍繞這個樂壇傳奇人物的遇害,25年來流傳著種種猜測與傳言。
  • 約翰·列儂:如果我們一起做夢 | 紀念
    這是披頭四作為一支巡迴樂隊的結束,但卻是列儂成為一名和平主義者的開始。《你所需要的只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想像》(Imagine)的前奏。列儂告訴他的聽眾們:「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想做而做不成的。」此外,做起來是很容易的。如果《永遠的草莓地》表現了列儂的矛盾心理——「對我來說這不算什麼」,《你所需要的只是愛》則傳遞出一種積極的信息,告訴人們認識自身的潛力,為一個將愛與和平置於戰爭和破壞之上的世界而奮鬥。
  •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大膽的藝術邂逅瘋狂的愛情 | 日曆故事必知
    37年前的今天,1980年12月8日,約翰·列儂被狂熱的歌迷殺害。1980年8月,沉寂多年的約翰·列儂與妻子小野洋子開始錄製他們最著名的專輯《雙重夢幻》(Double Fantasy)》。約翰·列儂是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的成員,同時也是搖滾音樂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小野洋子是日裔美籍音樂家、先鋒藝術家。在兩人相遇之前,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裡,都是發光發熱的人物。而小野洋子個人以及她的實驗藝術作品當中透露出的大膽和直接,更具備一種震懾力,成為打開列儂緊閉心門的最有力鑰匙。
  • 約翰·列儂 後來,我的眼睛自動尋找他的視線
    也知道幾首哼得上口的歌曲,當然,對那張出自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之手的片子你也不陌生,畫面上的列儂擁著小野洋子,以一反傳統性別地位的姿勢。列儂成就了洋子,成就了安妮·萊博維茨,成就了音樂,成就世界和平的一部分。
  • 約翰·列儂與辛西婭的校園戀愛
    親愛的辛西婭,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瘋狂地愛你,真的真的愛你是的是的是的我就是愛你,辛西婭,我愛你,辛西婭·鮑威爾,約翰·溫斯頓·列儂愛辛·鮑威爾,辛西婭辛西婭辛西婭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永遠愛你,好不好?
  • 約翰·列儂:一個孩子,一個夢想家,一個搖滾音樂家!
    約翰·列儂John Lennon(1940.10.9 - 1980.12.8)搖滾音樂家,歌手,作曲家藝術家,演員,和平主義者1940年10月9日,一個嬰兒在英國利物浦誕生,他的存在影響了英國乃至全世界搖滾樂的發展,他的音樂帶給了無數人快樂和美好——他就是約翰·列儂。
  • [最後的影集]約翰·列儂與大野洋子
    在約翰·列儂(John Lennon)不幸遇難的三個月前,日本攝影師筱山紀信(Kishin Shinoyama)受邀來到紐約,為列儂(John Lennon)與大野洋子(Yoko Ono)夫婦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跟蹤拍攝
  • 約翰·列儂——那個最會唱歌的畫師
    是的,這裡慷慨大度的「他」就是指約翰·列儂( John Lennon)。他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是歌手,詞曲創作者,音樂人,同時也是藝術家,他給與世界有關和平的幻想。如此一來,聽到他說喜歡把自己的畫作捐獻出去便不足為奇了。小野洋子說,「曾經有一次同律師會面時,我們談話的時候他一直在塗塗畫畫。律師們就過來問約翰;『你在做什麼?』那時候約翰畫了一幅極為美麗的畫。
  • 約翰·列儂:一個偶像的反偶像宣言
    約翰·列儂——20世紀最偉大的搖滾歌手及文化人物之一,披頭四樂隊的主唱及靈魂人物——早已幻化為其所屬時代的標誌性文化象徵,亦是無數樂迷心目中永恆的偶像。◥ 列儂夫婦不需要家具,列儂夫婦在他們位於英國Ascot的家中。
  • 約翰·列儂:四顆子彈帶走一代巨星|約翰·溫斯頓·列儂|約翰·列儂...
    ——約翰·列儂約翰·溫斯頓·列儂,1940年10月9日下午6點30分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裡。邵丹 作品列儂的父親在小列儂只有三歲時就拋棄了妻子和兒子,因此,列儂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寄宿在位於沃爾頓郊區的姨母家裡。
  • 約翰·列儂永不過時
    37年來,列儂的歌依舊在傳唱,他的「草莓園」前,瞻仰的樂迷每年絡繹不絕。我想只要他歌唱的愛與和平,還沒有真正降臨這個世界,約翰·列儂就永遠不會過時。今天,與你分享《聽說》第二季中,馬世芳講述披頭四的《花椒軍曹》專輯的視頻片段(完整視頻,請點擊閱讀原文收看),以及他所寫的一篇紀念約翰·列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