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樹下,沒有陌生人 約翰·列儂逝世35周年

2021-03-05 新京報書評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與455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櫻花樹下,沒有陌生人」,小林一茶的這首俳句和它帶來的溫暖讓我想到約翰。在約翰的信中,他從不用裝腔作勢的辭藻,倒是常有些歪歪扭扭的圖畫,讓你能看出,他把自己的心意寄給朋友們。

——小野洋子



Yesterday The Beatles - 1 (2015 Version)

這首Yesterday是披頭四樂隊的巔峰之作之一,在20世紀被演唱了700萬次。據約翰·列儂所說,他與保羅·麥卡特尼分別創作了一半歌詞。

「吉他會輕輕抽泣,因為愛會昏昏睡去。」人們常常犯下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因為事物轉瞬即逝,就不再愛他們。可是12月8 日,每年的這一天,全世界會有很多人想起約翰·列儂,唱起他的歌。三十五年前,1980年12月8日22點49分,約翰·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死時年僅40歲。

列儂走了,可他留下的東西還有未了的命運,他的歌,他的詩,他的信。列儂生活在一個沒有電子郵件的年代,所有的信件或明信片都需要他親筆書寫或用打字機打出來,這些信件會寄給家人、朋友、歌迷、陌生人、律師,甚至乾洗店。列儂死後,小野洋子並不想公開這些信件。亨特·戴維斯幾經周折,獲得了小野洋子的授權,追蹤到了列儂近三百封信件和明信片,輯成厚厚一本《約翰·列儂書信集》出版了(嚴重劇透:翻到文末有驚喜哦)


這些信裡,有家長裡短的瑣事清單,有愛情的狂熱與甜蜜,有好友間的疏離與憤慨,有平淡暖心的你好再見一生平安。這些轉瞬即逝的瑣事,是歷史無法還原的真實,殘破的片段,反倒勾起愛極列儂的人們,最深的思念。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Knightsbridge - Good Vibrations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永遠的草莓地》)這首帶有魔幻氣息的歌講述了列儂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懷念,草莓地是列儂家鄉利物浦「兒童救濟軍」的駐地,列儂小時候經常在那玩。由於後臺限制沒有找到原唱版本。


約翰·列儂五歲時的照片

1940年10 月9 日,約翰·溫斯頓·列儂生於利物浦,取這樣的中間名是為了向當時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致敬。父親是一名水手,四處流蕩,拋妻離子,沒有穩定工作。從大約六歲開始,約翰不再由媽媽茱莉亞,而是由茱莉亞的長姐瑪麗撫養,人稱瑪麗咪咪,從那時起,瑪麗獨自擔起了把約翰帶大的責任。


約翰自製的《每日笑料》的一頁

這是他在十二歲或十三歲時自己寫的一份報紙

咪咪姨媽為他買了許多短篇小說集,母親茱莉亞定期來看望他。列儂自11歲起常常拜訪母親在布魯姆菲爾德路1號的住處。在那裡,茱莉亞播放貓王的唱片,教他彈班卓琴,彈奏胖子多米諾的歌曲《Ain't That a Shame》給他聽。


1951 年,約翰十一歲時,他給哈利特姨媽寫了一封感謝信,謝謝她給他的聖誕禮物。

Help! The Beatles - 1 (2015 Version)

這是列儂為披頭四樂隊第二部電影《Help》寫的歌,電影由披頭四樂隊成員主演,講述樂隊對抗邪教祭祀的喜劇故事。


披頭四樂隊

在學校裡,列儂組建了一支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這隻樂隊正是披頭四樂隊的前身。1963年初,披頭四樂隊在英國取得了主流商業演出的成功。他們登上了皇家大匯演(Royal Variety Show)的舞臺,觀眾有伊莉莎白太后和其他英國王室成員。成功像潮水般湧來,不過樂隊成員們在很多方面還是沒成名時候的老樣子,他們依然把利物浦當做自己的家,對歌迷友善有加,有求必應。


▲ 給歌迷的信

親愛的羅斯,一個朋友對我們提到你,我們想給你寫封簡訊,讓你開心一點。把最好的聖誕祝福和真誠的祝願送給你,祝你在新的一年裡心想事成。隨信寄去特意為你準備的籤名照片,希望你喜歡。現在必須要走了——時間寶貴!

Hey Jude The Beatles - 1 (2015 Version)

▲ 1968年,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同居,他與前妻辛西婭的婚姻瀕臨破滅。列儂和前妻有一個孩子叫朱利安,麥卡特尼很喜歡這個孩子。他擔心大人的事情會給小孩子留下陰影,專門寫了這首歌鼓勵他。不過朱利安本人直到二十年後才知道這首歌是寫給他的。

約翰·列儂和辛西婭是利物浦藝術學院的同學。我們能見到的第一封約翰·列儂給辛西婭的信件其實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張自製的聖誕卡,主要內容是一遍又一遍的「我愛你,辛西婭」,「我對聖誕全部的渴望就是你,早點出現吧。」畫中約翰梳著阿飛頭,穿著緊身褲,但是收拾得乾淨整齊,至少按約翰的標準來看,畢竟他在藝術學院可是出了名的不修邊幅。


▲ 給辛西婭,1958年聖誕(共8 頁)

我們的第一個聖誕,辛西婭,聖誕快樂。全部的愛,約翰

1968年,辛西婭發現列儂與洋子的婚外情後,與列儂協議離婚,辛西婭獲得了孩子朱利安的撫養權。2015年4月1日,辛西婭·列儂因病於西班牙的家中去世,享年75歲。


▲ 亨特·戴維斯於1968年寫作披頭四傳記時,將辛西婭描述為一個「可愛的女人」:「她與約翰性格截然不同,她相當安靜、內斂、沉穩。」

1968年5 月,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正式走在一起,兩人開始進入密集的藝術創作階段,所有工作在年底都收錄在一部電影和一張唱片中,兩人為唱片取名《兩個處子》。在唱片封套上,約翰和洋子赤身裸體,渾然天成。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在BBC和主持人約翰·皮爾做節目的時候,認識了詩人兼作家——克裡斯多夫·羅格。列儂為羅格畫了一幅《兩個處子》的封套畫。


▲ 給克裡斯多夫·羅格的圖畫和題詞,1968年

Let It Be The Beatles - 1 (2015 Version)

▲ 披頭四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Let It Be的主打歌


保羅·麥卡特尼

列儂與保羅·麥卡特尼組建的組合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強的作曲組合,但是後期倆人的矛盾愈發凸顯。1969年9月,列儂退出樂隊,但沒有向大眾公開。1970年4月,麥卡特尼公開了自己退出的消息。列儂很生氣,他認為保羅佔據了全部的「功勞」,他說:「我創建了樂隊。我解散了它。就那麼簡單。」

兩人性格迥異,各有所長,天賦和信仰也不同,他們能在這麼長時間裡走得這麼近,緊密合作,這才是叫人驚奇的事情。1971年,列儂還在英國時,他用打字機給保羅琳達夫婦寫了一封信,披頭四研究專家們稱這封信為「約翰的咆哮」。

▲ 約翰寫給琳達和保羅的信

親愛的琳達和保羅,

我在讀你的信的時候,心裡在想,這是哪一個中年神經病披頭四樂迷寫的信?我忍住沒有直接到最後一頁去看寫信人的名字。我一直在想會是誰呢?女王?斯圖爾特的媽媽?克萊夫·艾博斯坦的妻子?艾倫·威廉士?什麼——是琳達!

……

儘管如此,

愛你們倆,來自我們倆

後來,兩人開始漸漸重拾他們曾經擁有的親密友誼。1974年,他們甚至再次在一起鼓搗音樂,但之後又再次疏遠。列儂在去世前三天的一次採訪中總結了他對麥卡特尼的感情:「在我的整個音樂生涯中,我只選擇過……兩個搭檔,保羅·麥卡特尼和小野洋子……我選得不壞。」

Dear Yoko John Lennon - Double Fantasy Stripped Down

▲ 《親愛的洋子》這首歌出自約翰·列儂1980年發行的專輯 Double Fantasy,這張專輯問世三周之後,約翰·列儂離世。

退出樂隊後,列儂移居美國。1975年10月9日,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的孩子肖恩出生,列儂決定暫時退出歌壇,專心照顧家庭。他們在達科塔大樓擁有數間公寓,被用作辦公室、錄音棚、工作間,以及住宅。幾年時間裡,各式各樣的助理曾在這裡工作。1979 年到1980 年間,有一位名叫弗雷德·希曼的年輕人為列儂工作。列儂會給他列一些清單。


▲ 家務清單,1979年

8:給洋子的鮮花(告訴她是我送的!

1980年10月9 日是約翰的四十歲生日,這天也是肖恩五歲生日。11月27 日,他們一家慶祝感恩節。他們給一些朋友們寄了節日卡片,上面有洋子、約翰和肖恩的籤名。


▲ 感恩節卡片,1980年11月27日

在感恩節這天,我們想念著你,我們希望你一生快樂

愛你的 小野洋子 肖恩 約翰·列儂

1980年,約翰·列儂又開始寫歌了。年底,他發行了 Double Fantasy 專輯,專輯中最後一首歌叫 Hard Times Are Over(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然而創作和生活,都在12月22日那聲槍響中,戛然而止。


Imagine John Lennon;The Plastic Ono Band With The Harlem Community Choir - The Osbourne Family Album

2015年11月14日早上,巴黎恐怖襲擊發生約12小時後,整個城市仍然驚魂未定。穿戴整齊的Davide Martello騎著自行車來到了巴塔克蘭音樂廳附近。這位小夥子一言不發。他將自行車後座拉著的黑色鋼琴停下、固定好,坐下來按下了第一個琴鍵——約翰·列儂最熟悉的旋律《Imagine》響起。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試想世界如果沒有國界,這不難辦到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and no religion too

沒有殺戮或死亡,也沒有宗教信仰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life in peace……

試想當所有的人在和平中活著

* * * *

《約翰·列儂書信集》譯後記節選

文 | 遇晨

三十五年過去,他是安靜的死者,是昨天。他的歌和他的愛情故事,同所有珍貴的事物一樣,註定會慢慢褪色。那些唱片,不會在街頭巷尾輕易地響起,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只為幾個希望守住孤獨的人歌唱。

列儂的遺物和他的信件,將在塵世中繼續流轉,仿佛死者身後仍有未了的命運。離開了作者的注釋,這些東西顯得更加孤寂,更加安靜。死亡讓這些東西獲得了自己的生命。照片上,他和心愛的女人擁抱在一起,並不是要提醒人們自己是傳奇,那不過是兩個赤子借用過的小丑的身體。眼鏡背後的疲憊雙眼,像是在問一個古老的問題:「誰能把一支戀歌,唱得依然動聽?」

約翰的書信中充滿對語言和邏輯的不敬。他寫了大量有意無意的錯別字,說了很多最好沒有人懂的冷笑話。在人的心中,有無法用語言照亮的黑暗,無法用邏輯解釋的痛苦,約翰把語言和邏輯當作泥巴玩耍。

列儂的信,讓人安心的,正是這些信的內容並不重大,除了世界和平,就是家長裡短。許多的問候和致意,也有發脾氣挖苦人,最後的時光,是長長的家務清單,是你好再見希望你一生快樂。這二百八十五封信中有的,和我們平庸的生命一樣,都是些轉瞬即逝的瑣碎時光,也是歷史最無法還原的真實生活。那些匆匆寫下的,從來不是為了紀念,但等到一切幾乎消失殆盡的時候,畢竟有那麼幾樣東西留存下來,殘破不堪,卻讓我們思念逝者最深。

三十歲的約翰還在留聲機中歌唱,八十歲的洋子還在舞臺上舞蹈。他們熱愛這個世界,更熱愛彼此。

感謝他們來過。



* * * *

致我們深愛過的約翰·列儂

感謝他曾經來過

櫻花樹下,他從未走遠


《約翰·列儂書信集》

亨特·戴維斯 |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書評小店獨家首發預售200套

《約翰·列儂書信集》

+

仿真黑膠唱片

+

復古海報封套


全書共收錄約翰•列儂不同時期的照片、書信及明信片的手跡近三百件,其中不乏列儂的親筆插畫、塗鴉和玩笑之語,極具收藏價值;

書中每一封「書信」都配有原件和副本,並且加注,揭示了列儂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境況;

列儂生前一直喜歡用鋼筆寫信,其手札在拍賣界一直都非常搶手,他1971年寫給一位藝術評論家的手札於2003年拍得3.8萬美元;

「就揭示約翰·列儂的心理來說,《約翰·列儂書信集》遠遠超過之前所有的妻子、情人、兄弟姐妹和前任助手的敘述,甚至超過最好的傳記作者」。——《華盛頓郵報》;

新京報書評小店獨家預售200套,聖誕節前發貨;

附送配套製作的復古披頭四主題黑膠唱片封套(一個),以及仿真黑膠唱片(一張,唱片為裝飾品不可播放,唱片圖樣隨機);

《約翰·列儂書信集》原價188元,前200套購買者可享受優惠價169元,還有獨家贈品+包郵哦。


仿真黑膠唱片與復古海報封套

數量有限,手慢無

請點擊「閱讀原文」


本文經上海譯文授權發布,綜合整理、編輯:榕小崧,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永不消失的理想國
    約翰·列儂或許不會想到,這一次身後奔來的歌迷會在幾秒之內戲劇性地結束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這個世界也或許沒有想到,這幾聲虛無的槍鳴之後,整個世界迴蕩起巨大的回聲。大概是世上最著名的一隻昆蟲讓我們把時間推回65年前,到英國已經衰落的港口工業城市利物浦去。
  • 約翰·列儂逝世35周年,多圖回顧披頭四傳奇人物的一生|在線影展
    騰訊新聞出品今天是約翰·列儂逝世35周年紀念日。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對多位日本作家影響深遠
    12月8日是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的日子。今年疫情期間,列儂的《想像》(Imagine)被很多明星唱響,用來緩解大家的緊張情緒,號召人們團結起來,這位搖滾詩人似乎從未離開我們。 從組建披頭四到solo發歌,約翰·列儂一直是人們目光的中心。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對多位日本作家影響深遠
    12月8日是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的日子。今年疫情期間,列儂的《想像》(Imagine)被很多明星唱響,用來緩解大家的緊張情緒,號召人們團結起來,這位搖滾詩人似乎從未離開我們。從組建披頭四到solo發歌,約翰·列儂一直是人們目光的中心。
  • 約翰·列儂離開35年了,我們這樣紀念他
    今天是音樂傳奇約翰·列儂被刺身亡35周年的紀念日。約翰·列儂(John Lenon)、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喬治·哈裡森(George Harrison)和林格·斯塔爾這四名樂隊成員分別拿走了編號為0000001至0000004的這四張,其餘的專輯帶著編號流入了市場。
  • 永不消失的理想國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
    1 9 5 5約翰·列儂 的叔叔喬治過世,列儂十分傷心對他而言叔叔喬治既像是父親又像一位好友約翰·列儂進入Quarry Bank藝術學校之後10月9日(這一天正好是列儂本人的生日)生下了孩子 希恩12月8日也是列儂去世25周年全球樂迷及知名人士祭奠列儂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
  • 約翰·列儂髮妻逝世 「第三者」小野洋子悼念
    約翰·列儂髮妻逝世 「第三者」小野洋子悼念 2015-04-03 09:01:00來源:信息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鮑文玉 參與互動()   原標題:列儂髮妻逝世
  • 歷史上的今天:徐光啟逝世;「披頭四」主唱約翰·列儂被刺身亡
    歷史上的今天12月8日明代科學家徐光啟逝世;希臘全民公決以後決定廢除君主制;「披頭四」樂隊主唱約翰·溫斯頓·列儂被刺身亡……徐光啟逝世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徐光啟這個名字,可是對於《幾何原本》你一定有所耳聞,這本書便是徐光啟和利瑪竇的通力翻譯之作,除此之外
  • 約翰·列儂逝世35周年,我們重推保羅·麥卡特尼獨家專訪
    35年前的今天,約翰·列儂遇刺。我們重新推送這篇精彩有料的專訪。對Esquire談起列儂這位昔日披頭四樂隊「戰友」時,麥卡特尼並不掩飾他複雜的內心感受。①坐在家裡看電視?大多數人都是那樣。園藝,高爾夫……不,謝謝。偶爾,我確實會想,但想過之後我還是喜歡寫作,還是喜歡唱歌。不然我去做什麼呢?
  • 外媒:粉絲紀念約翰·列儂遇刺40周年
    參考快訊【外媒:粉絲紀念約翰·列儂遇刺40周年】列儂遺孀小野洋子呼籲加強對槍枝管控 據法新社紐約12月8日報導,已故著名搖滾歌星和前甲殼蟲樂隊成員約翰·列儂的粉絲當地時間8日聚集在紐約中央公園,紀念他遇刺40周年。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呼籲加強對槍枝的管控。 報導稱,人們在紀念活動現場擺放玫瑰、雛菊、照片和一株小的聖誕樹,一名吉他手彈奏著甲殼蟲樂隊的名曲,大家又唱又跳。
  • 樂迷紀念列儂逝世40周年
    一些樂迷8日來到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紀念40年前在附近遭槍殺的甲殼蟲樂隊前成員、英國音樂人約翰·列儂。,紀念列儂。中央公園「草莓地」為紀念列儂修建,列儂曾以「想像」一詞創作同名歌曲。還有一些樂迷帶來吉他,現場彈唱列儂的作品。
  • 白日夢 約翰·列儂
    1 9 5 5約翰·列儂 的叔叔喬治過世,列儂十分傷心對他而言叔叔喬治既像是父親又像一位好友約翰·列儂進入Quarry Bank藝術學校之後10月9日(這一天正好是列儂本人的生日)生下了孩子 希恩12月8日也是列儂去世25周年全球樂迷及知名人士祭奠列儂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披頭四歌手鮮為人知的15張照片
    約翰·列儂出生於 1940 年 10 月 9 日的利物浦,直到 1980 年 12 月 8 日去世,至今已經過去了 40 年。這位前披頭四樂隊成員是在美國 Dakota 公寓自己的家門前被其瘋狂的粉絲馬克·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連開四槍所殺害。
  • 《回憶約翰·列儂》,71個人的記憶
    2005年12月8日,在約翰·列儂逝世25年之後,小野洋子編輯了《回憶約翰·列儂》一書,她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列儂歌迷、家人、朋友,其中不乏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偉大的藝術家,來追憶曾是夢想家、音樂家、表演家和政治活動家的列儂。
  • 約翰·列儂與辛西婭的校園戀愛
    我們能見到的第一封約翰給辛西婭的信件其實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張自製的聖誕卡,一共八頁,封面和封底都有圖畫,裡面有很多字句,主要內容是一遍又一遍的「我愛你,辛西婭」,用詞恰當,符合辛西婭的口味,沒有一絲下流暗示或汙言穢語,而是彬彬有禮,甜蜜動人:「我對聖誕全部的渴望就是你,早點出現吧。」
  • 約翰·列儂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父親?
    」列儂對父親的控訴和朱利安對列儂的控訴好似如出一轍,好在同樣的悲劇沒有在小兒子西恩身上重演。1975年,列儂與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複合不久,小野洋子就懷孕了。她對他說,「我懷胎九月才生下這個孩子,這已經足夠了。孩子出生後,得由你來照顧他。」列儂答應了。
  • 約翰·列儂逝世40年:那一天我就在現場
    我現在住的地方距離達科他公寓只有四個街區——我基本上每一天都會路過那幢樓,去西區63街(West 63rd Street)的健身房時也會路過,它是一組複合樓的一部分,裡面還有一家酒店——槍殺列儂的兇手馬克·大衛·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在紐約度過的第一晚,就是住在這一家酒店。馬克·大衛·查普曼在約翰·列儂回到達科他公寓的家途中開槍打死了他。
  • 大野洋子與約翰·列儂
    溫柔、知性、貼心伴你入睡她是小Q文|韓梅梅    編輯|槐序音頻|槐序    「我所熟悉的約翰·列儂,並不是你們通過媒體認識的約翰·列儂。那是我一個人的約翰·列儂。他是輝煌的,是快樂的,是憤怒的,也是憂傷的。
  • 約翰·列儂:倒在歌迷槍口下的藝術家
    約翰·列儂:倒在歌迷槍口下的藝術家  披頭四到底有多偉大?看看這些數據就能明白。  2問題少年的春天  問題少年的春天  約翰·列儂1940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裡。身為海員的父親阿爾弗雷德·列儂常年出海在外,甚至錯過了兒子的出生。由於出生在戰時,空襲是經常發生的事,然而在列儂出生那晚,轟炸卻暫時停息。
  • 音樂人物|約翰·列儂:愛與和平的夢想者
    藝術價值 縱橫宇宙 有評論表示,列儂與披頭四樂隊所創造的音樂,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種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年齡、任何心情、任何性別、任何種族、任何身份聽起來都不討厭的音樂。國王歌手合唱團、吉他演奏家巴魯艾科、女高音嘉芮、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等知名音樂家或團體都曾演繹或灌錄過披頭四的作品,這其中,尤以普羅藝術曾出版的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演奏組演繹的《披頭四的古典迷情》最為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