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與西班牙的戰爭,阿茲特克帝國的滅亡,背後發人深省

2020-12-23 張聚哲家常事

16世紀是個轉折點,它標誌著向現代性的重要轉變。中世紀基督教國家雖然對自身確信無疑,但其整體的延續性被一連串的發現與創新動搖了。這些發現與創新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一個新歐洲,一個新世界,而且事實上是一種新宇宙觀。

隨著印刷術的普及,一個根本性的改變是教會與國王都開始失去對知識的控制,不過書籍出版仍需獲得皇家正式授權。到1470年,巴黎已有了印刷術;直至1500年,法國已開設了許多印刷廠。

到了16世紀末,巴黎出版了25000本書,第戎出版了15000本書,其他地方也有別的印刷廠。

這意味著,不僅印刷作品可供更大的讀者群閱讀,而且人們創造出了機會,使印刷的宣傳冊與具有煽動性的諷刺文章得以流通。新的傳播工具本身所傳遞的信息是,如今的社會可以進行更加廣泛的思想交流。

社會上不斷湧現出挑戰教會正統信仰的新觀念:世界上存在著其他大陸,它們有著不同的文明;地球是圓的;最具破壞性的新奇想法是隨著《聖經》由最初的希伯來語被譯為各種新版本,在拉丁語版《聖經》中出現了許多錯誤與前後矛盾之處—同時馬丁·路德將《聖經》譯成德語,這意味著人們首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閱讀《聖經》—由此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

繼路德在1517年對教皇體制的世俗性以及教會出售贖罪券所涉及的腐敗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之後,教會作為一個組織也遭受了嚴厲的批評。隨後興起的宗教改革將導致基督教世界的嚴重分歧,西班牙藉機成為天主教國家,英國成了新教國家,而法國則開展了自己的宗教戰爭。

16世紀見證了歐洲新型國家的崛起。在這個過程中,西班牙、英國與法國成了三股彼此競爭的勢力。每個國家都是在與另外兩個國家的對比中定義自己的民族身份的。

法國從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獲利,並將產生一些不同尋常的國王,諸如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與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

對於英格蘭來說,如今漫長的玫瑰戰爭總算結束了,強大的都鐸王朝崛起,令人敬畏的統治者是諸如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與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之類的人物。而且,英格蘭在與羅馬決裂後,將成為法國的一個潛在競爭對手。

通過1469年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與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的婚姻,西班牙將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強大的天主教國家—他們的懺悔牧師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首腦、毫不寬容的託爾克馬達(Tomás de Torquemada)。西班牙也通過驅逐猶太人,佔領格拉納達以消除異族威脅,維護了自己的身份。

然而,如果西班牙自身統一了,王朝體制長久以來的荒誕之處—家族關係決定廣闊、多元的領土之命運—就會在整個歐洲大行其道,引發混亂。

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母語雖然是法語,他卻在佛蘭德長大。1516年,他通過自己的母親繼承了西班牙王位及義大利屬地,通過父親得到了佛蘭德與勃艮第,通過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獲得了奧地利。

而且,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死後,查理五世被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19—1558年在位)—以19歲"高齡"成了日新月異的複雜歐洲名義上的主人。

這意味著,三股敵對勢力之間的緊張局勢—尤其因為三國的長期統治者查理五世、弗朗索瓦一世與亨利八世在16世紀上半葉恰是同輩人—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些國家所構成的新時代已經開始自我宣稱為帝國時代了。如此一來,矛盾進一步加深。在徐徐敞開大門的新世界中,歐洲人已開始了他們的環遊。英格蘭先人一步。1497年,在亨利七世的資助下,威尼斯人約翰·卡伯特登上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的布雷頓角島。

但是,直到16世紀末,伴隨著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與其他人的航行,以及1600年時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英國才算真正入局了。實際上,最先領跑的是西班牙與葡萄牙。17世紀開始之前,葡萄牙人已跟隨航海家恩裡克王子,對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與維德角群島進行了殖民。

他們還在非洲西海岸上建立了商棧,繞過海角,遠抵印度。在此基礎上,葡萄牙人迅速建立起了一個包括安哥拉、巴西與莫三比克在內的龐大海外帝國。這使裡斯本成了絲綢、香料與奴隸貿易的第一大港。

說到西班牙,它在1580年時兼併了葡萄牙。16世紀理所當然地成了西班牙的黃金時代,儘管黃金在1588年英國海軍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重創中失去了光澤。

與此同時,來自卡斯蒂利亞王朝的西班牙徵服者受到追名逐利、尋找黃金的欲望驅使,在充滿異域風情的新大陸開始了新的十字軍東徵。他們一面讓異教徒皈依天主教,一面大量摧殘著南美洲土著居民。

西班牙議會毀掉了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法蘭西斯克·皮薩羅(FranciscoPizarro)也用相似手段對付秘魯印加人。歐洲如今出口著自己的宗教信仰、暴力,還有它那致命的疾病。當地居民對這些疾病毫無免疫力,結果導致新大陸被歐洲化,成了拉丁美洲。

但是,法國在所有這一切發生時身在何方呢?16世紀初,法國國王面朝著的是世界的另一邊。他們還在做著在他們看來國王們應該做的事,在義大利追逐軍事榮譽的舊夢。這場夢始於15世紀末人稱"和藹的"查理八世(1483—1498年在位)。

他和藹可親得有些過分,但腦子不大靈光。查理打著他的祖母安茹王朝的瑪麗的旗號,想通過難以令人信服的所有權聲明獲得那不勒斯王國。1494年,查理八世進軍義大利,佔領了那不勒斯,但此舉引發反法聯盟的建立,他被迫無功而返。

由於巨額債務的拖累,他無法再度進行嘗試。另一個原因是,在昂布瓦斯,他走入一道高度較低的門時,忘記低頭,結果撞在了門楣上,整個人陷入昏迷,年僅24歲便去世了。

火炬接下來傳到了路易十二(1498—1515年在位)手中。他是位受人愛戴而又迷人的國王,但他在義大利的錯誤冒險令其明智的國內政策黯然失色。

路易十二繼續奉行先王的政策,在1499年佔領了米蘭公國。這讓他壯起膽子宣稱對那不勒斯的所有權,但不得不在兩次慘敗後宣布放棄自己的主張。

路易十二完全不為失敗所動,率領一支盟軍佔領了威尼斯,但當盟國意識到他想要再奪米蘭時,聯盟分化,形成了反法神聖聯盟,並在拉韋納大敗法軍。到1512年時,路易十二已經失勢。這並未阻止他翌年再度試圖奪取米蘭時進一步的失敗。

這次的結果是,路易十二的邊境地區為英國、瑞士與西班牙蹂躪。他通過收買這些國家,以及迎娶亨利八世以美貌著稱的18歲妹妹,而化解了危機,據說他在52歲時仍野心過大地想要生下一名男性繼承人,以完成自己在義大利的未竟之業,結果卻在三個月後駕鶴西去。

這種對義大利的痴迷原因何在?除了基於這樣一個由小國與城邦組成的四分五裂的地區易於帶來軍事榮譽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為什麼路易十二的繼任者—他的女婿弗朗索瓦一世,法國文藝復興象徵性的國王,也遭遇了在義大利身陷困境的命運?

事實是,他們都懷抱著成為當代查理曼大帝的夢想,這將是他們成為舊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第一步。然而,這個夢想在由諸國組成的新歐洲已經過時了。

弗朗索瓦一世憑藉馬裡尼亞諾戰役的勝利,先聲奪人,隨後他又與教皇達成協定,強化了對法國教會及其財富的控制。由於弗朗索瓦一世威名大振,所以實際上,他顯而易見地成了神聖羅馬帝國帝位的候選人。

但是,年紀更小的查理五世卻把獎品從他的眼皮子底下偷走了。查理五世在負責處理梵蒂岡財務的富格爾(Fugger)銀行世家等贊助人的幫助下,能夠給出更多賄賂。

法國現在處於西班牙、荷蘭與勃艮第的夾縫之中,左右為難—勃艮第的領地如今處於查理五世的控制之下,他可以調遣距巴黎100英裡內的軍隊—法國與西班牙就義大利各王國的爭端,如今不僅關乎榮耀,更是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事。

在1520年那次著名的英法峰會—"金衣會"(Field of the Cloth of Gold)上,弗朗索瓦一世未能獲得亨利八世的支持。但他再次嘗試佔領米蘭公國,結果在1525年的帕維亞戰役中受傷並被俘。

然後,讓人感到屈辱的是,他在馬德裡被查理五世俘虜,直到他付了一筆巨額贖金並割讓了領土後才被釋放,但後來他又拒絕接受割地條款。

法國與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競爭,及由此引發的時斷時續的非決定性戰爭,不僅將在未來的20年間主導弗朗索瓦一世的外交政策,還會在他死後持續到1559年和約籤署為止。

相關焦點

  • 新舊大陸間的終極較量——16世紀西班牙徵服阿茲特克帝國之始末
    阿茲特克的將士們能徵善戰、悍不畏死;這群優秀的武士們,為其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同樣地,由於其民族的奇特習俗,被抓住的可憐戰俘們皆逃不過被挖心、放血的獻祭命運;這令周邊蒙受阿茲特克侵略行徑的小部落們對其是又恨又怕(值得一提的是,在阿茲特克滅亡之際,這些小部落大肆為西班牙提供兵源,成為了滅亡阿茲特克的主力軍之一)。
  • 從電影《啟示》看中美洲的古文明——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
    所以當西班牙人到阿茲特克帝國的特諾奇蒂特蘭時,他們的白皮膚給了他們極大的優勢。而阿茲特克人為神靈而發動的戰爭的風格也給他們帶來了惡運。他們的戰爭的目的是獲得俘虜,以此來供奉神靈,並不是要將敵方置於死地,他們與西班牙殖民者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截然不同。這兩種戰爭的雙方遇到了一起,前者失敗的結果是必然的。1519年隨著西班牙殖民者的頭領柯爾特斯帶隊入侵中美洲,單純的阿茲特克人把他當做神,可他卻背信棄義,扣押國王,肆意掠奪。
  • 5分鐘看懂阿茲特克帝國商業史
    因此凡是談到美洲的歷史都會涉及的美洲三大古文明:印加、阿茲特克、瑪雅這三大文明其實都是停留在新石器的階段。 也是中美洲整個遠程貿易的中心,這張來之不易的貿易網絡的中心,就是阿茲特克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也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城,從這裡為起點,整個中美洲各種物資都能被商隊聯繫起來。可是這一切都被西班牙人的殖民徵服打破了。最終連阿茲特克帝國也一同毀滅了。南美洲的印加帝國也同樣沒有逃脫被強制併入西班牙帝國的命運。
  • 奮進號背後的歷史-西班牙殖民帝國
    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擁有如此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源於其歷史上對這裡的殖民統治。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一幅美洲地圖生動地描繪出了450年前西班牙美洲帝國的面貌。「日不落帝國」一詞其實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期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到了19世紀這一詞才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
  • 西班牙如何用600多人徵服數百萬人口的大帝國?
    這種痴迷令他對待美洲土著民族格外冷酷殘忍,但也會幫助這支西班牙殖民軍一路橫行,直至徵服阿茲特克帝國。▲阿茲特克帝國遺址2.「以德報怨」拉攏盟友在墨西哥灣沿岸,殖民軍又遭遇了森波亞爾部落的激烈阻擊。可以想見,這種血仇近乎於是無解的,這也是為什麼印第安部落的內部矛盾,比與西班牙入侵者之間還要激烈的原因。此時,西班牙人與阿茲特克帝國的矛盾已經激化,但士兵們身處敵人首都,即使火器再有力,也難以在重重包圍之下獲勝。因此,西班牙人另施巧計,他們派遣使者,請求覲見國王。
  • 【10.30】《文明》這遊戲也太好玩了丨阿茲特克 文明指南
    在《文明》系列遊戲中,不僅有秦始皇、亞歷山大、克利歐佩特拉等歷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同時還有《戰爭與和平》《鯢魚之亂》《楚辭》《月下獨酌》這類巨作的設定。強大的政體或許是文明建立之初的必要,而文明的發展卻離不開科技、人文、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在《文明VI》的DLC包中,以雙頭蛇作為城邦圖騰的阿茲特克文明被稱為「打架最強的文明」。
  • 近代戰爭1 從義大利戰爭到八十年戰爭:西班牙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義大利戰爭是西班牙帝國在歐洲擴張中遇到的第一場大仗,他們的對手是法國。此時的法國已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國力也十分強盛,對外擴張的野心也逐漸顯露了出來,而富庶的義大利半島則不幸成了他們大規模對外擴張中的第一口獵物。實際上,西班牙帝國對於義大利半島也是十分垂涎,只是這次被法國先下了手,而後他們也迅速進發亞平寧半島。
  • 歷史 | 特諾奇提特蘭城的陷落——阿茲特克文明簡史
    如同我們熟悉的威尼斯那樣,西班牙入侵者在驚訝之餘也不由得讚嘆起她的美麗,將她稱之為「墨西哥的威尼斯」、「西方的太陽城」。阿茲特克人極其崇拜宇宙間神秘的萬事萬物,他們將日月星辰想像成需要人類去提供動力才能夠運作的偉大體系。通過對星辰變化的細緻觀察,阿茲特克的祭祀們製作了極為精準的太陽曆和月亮歷,以便族人應對農時與舉行自然崇拜儀式。
  • 歐陸戰爭之法國(一)半島戰爭
    半島戰爭,拿破崙帝國的掘墳戰 (1)法西同盟 隨著1795年7月22日《巴塞爾和約》的籤訂,庇里牛斯戰爭結束,這場西班牙人挑起的戰爭以法蘭西共和國的勝利而結束(請注意,此時的國家體制很重要)。
  • 阿茲特克神話是故事背景!
    【《永恆族》神話故事背景-阿茲特克文明揭秘】 2021年是MCU時間線重新步入正軌的一年
  • 美洲殖民史:幾百人的西班牙軍隊戰勝了上萬人的原住民軍隊?
    在當時的拉丁美洲,北邊有一個阿茲特克帝國,南邊有一個印加帝國,兩者的人口估計都在幾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以上。在西班牙殖民美洲的最初,擊敗這兩個帝國軍隊的並不是千軍萬馬,而是兩支幾百人最多上千人的西班牙殖民軍隊,這一點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 在墨西哥城已有許多個世紀的「阿茲特克顱骨塔」,又發現一批遺骸
    在墨西哥城已有許多個世紀的「阿茲特克顱骨塔」,又發現一批遺骸 Mexican archaeologists found more remains in Aztec 『tower of skulls』 阿茲特克(Aztec)人頭塔一角,據說是「骷髏塔」(Huey
  • 遺產戰爭:法蘭西與西班牙為爭奪遺產爆發的大戰
    1665年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去世,其女婿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以自己有權繼承費利佩四世的任何遺產為由,要求西班牙將西屬尼德蘭交給自己。西班牙拒絕了路易十四的要求,路易十四趁機發動了遺產繼承戰爭。那麼遺產戰爭的結果如何,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印加帝國何以被100多名西班牙徵服者顛覆,文明的落後有多慘烈
    阿塔瓦爾帕,印加的第十三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擁有數萬軍隊,卻死於弗朗西斯科·皮薩羅領導的168名西班牙徵服者手中。最後一位自由統治的皇帝阿塔瓦爾帕被處決,標誌著印加300年文明的終結。西班牙徵服者,玩過帝國時代和略懂歷史的都知道這些侵略者的厲害。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阿茲特克貴族詩歌
    1519到1521年期間徵服了阿茲特克帝國之後,科爾特斯在1525年派了一個使節前往羅馬覲見教皇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有了克雷芒的支持,他可以進而對殖民地「Nueva Espaa」(新西班牙)發動靈魂上的徵服,由此鞏固他在馬德裡的政治地位。
  • 卡哈瑪卡之戰,180名殖民者滅亡擁有千萬人口的帝國
    180人竟能打敗擁有一千萬人口的帝國,這是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戰爭之一。公元前8000年在中南美洲地區出現了農業,隨著時間不斷發展,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裡已經形成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
  • 我們應如何理解西班牙?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已然快要遺忘這個曾經的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的古老國家。歷史上,西班牙與英國的愛恨糾葛,並不比西班牙與法國的少。作為先後兩個日不落帝國,人們常常拿西班牙同英國比較,也往往在比較中看到制度本身及其背後民族性的強大力量。的確,與英國相比,西班牙的黃金時代太短暫了,只有區區一個世紀。
  •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這些都表明拜佔庭帝國的內亂幾乎不曾停止過,覬覦皇位的人每個朝代都不在少數,並且他們都認為自己能當上皇帝。佩利澳洛格斯王朝皇權衰弱時的政治混亂狀況,不過是以前幾朝晚期的歷史重演而已。然而,這還不是拜佔庭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因為王朝交替和皇位的更換不等於帝國滅亡。拜佔庭帝國並非亡於國內臣民的反叛,而是亡於入侵者奧斯曼突厥人之手。
  • 遺產戰爭:法王路易十四為何要求繼承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的遺產
    17世紀前期英格蘭、法蘭西崛起,同西班牙爭霸,使得西班牙逐漸走向衰落,開始失去歐洲霸主的地位。費利佩四世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國王,他在位時期擁有伊比利亞聯盟的廣闊領土。但荷蘭、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獨立,使得西班牙進一步走向沒落,失去了「日不落帝國」的強大影響,不再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
  •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為何撼動了當時已經趨於穩定的國際局勢?
    公元15世紀,拜佔庭帝國被歷史所拋棄,在最終一次跌倒後再也沒有爬起來。但令人意外的是,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竟然加速了西歐世界的發展進程。十字軍在拜佔庭帝國的基礎上,又重新建立起了一個所謂的拉丁帝國。在所有人都以為拜佔庭即將滅亡之時,拜佔庭人於公元13世紀中後期卻完成了復國大業,帝國的歷史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