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薩比效應:難道成功的不該是我?

2021-02-12 JitLogistics

我們是專業採購物流供應鏈公眾號,但老粉絲們早已清楚,新粉絲們還不知曉,本號周末和長假的頭條卻不談專業性問題,談什麼呢?持續關注,自己領悟

什麼是「瓦薩比」?

這個詞是「哇,SB!」的簡稱,代指那些對自己一無所知事情產生迷之自信的行為。

例如:

在海底撈吃個飯,覺得這不就是個火鍋嘛,我也能搞;

去美術館看幅畫,心想這是啥呀,我也塗抹;

看到火爆的公眾號,覺得自己寫要好得多;

遇見美女內心憤然道,我當她男朋友可能更好;

.

瓦薩比效應=覺得別人行業簡單+覺得自己幹更好。

覺得別人行業簡單,就像是覺得「老婆是別人的好」;

覺得自己幹更好,就像是覺得「兒子是自己的好」。

簡而言之,瓦薩比效應就是:這簡單,讓我來。

「瓦薩比效應」詭異之處在於,它是「老婆是別人的好」與「兒子是自己的好」的混合體。

所以煤老闆搞高科技,明星投樂視。

「瓦薩比效應」的殺傷力是驚人的,它不僅獵殺富人,還榨取窮人。

所以毫無理財常識的人們去投團貸網。

富人的錢很少是花光的,他們如果不幸敗光家產,大多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虧掉的;

窮人的錢不管有多麼少,也會因為「瓦薩比效應」而虧掉最後一分錢。

幾乎所有的創業故事都是:有一次我幹啥幹啥,覺得不爽,那麼為什麼我自己不來做呢?

吃了啥不好吃,我來做;什麼東西不好用,乾脆我來發明。

於是某事兒幹成了。

如此說來,瓦薩比效應豈不是荒謬的?

其實不然,也許你聽說了霍華德·舒爾茨覺得美國咖啡太難喝,所以要將歐洲的咖啡文化帶過來,於是有了星巴克。

事實上是,星巴克是另有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最多只是第二創始人。

馬斯克也不是特斯拉的創始人,該公司是2003年由馬丁·艾伯哈德和馬克·塔彭寧共同創立的。

最早的麥當勞是1940年由麥當勞兄弟創立的,推銷員雷.克羅克是後來介入,然後反客為主,進而發揚光大。

第一創始人負責培育火種,第二創始人做大做強。

僅靠「瓦薩比」是不行的。第一代創始人其實已經完成了隨機測試。

單純憑藉「瓦薩比效應」,介入陌生領域,即使成了,大多數也是撞運氣,無法複製。

2010年,Facebook做了一個職業社交網站BranchOut,聽起來像是領英的剋星。通過導流,該App的用戶迅速增長到了2500萬。

此外,BranchOut還拿到了近5000萬美金的投資,有錢有流量有品牌,這事兒看起來非成不可啊。

然而沒多久,因為做不下去,Facebook以200萬美金外加一部分股份,將這個App處理掉了。

從社交網絡到職業社交網絡,看起來是一個很自然的延伸。然而「瓦薩比效應」仍然發揮著神奇的作用,讓Facebook對職業社交的好奇與自信打了水漂。

難道馬斯克不是橫跨幾大領域嗎?你仔細看看,他幹的其實是一件事情:用「技術+商業」激活某個產業。他通過自學「懂」了火箭發射,但仍然不算專家。更何況他是個瘋子,不能用來否認「瓦薩比效應」。

你也許還會說,維珍也是什麼都幹啊!沒錯,布蘭森同時幹了幾十個看起來完全不搭的事兒,但他實際上是聚焦到品牌本身。

維珍要推出的新產品或服務,必須具有以下屬性:

1、最佳品質;

2、有創意;

3、較高的金錢價值;

4、對現有其他選擇具有挑戰性;

5、能增添一種趣味或頑皮感。

維珍的品牌戰略是:「它是一種(與用戶的)終身關係。」

每一次產品延伸都將是對維珍品牌的再一次「註解」。

所以維珍幹的還是「一件事」。同樣,「異類」布蘭森也是無法模仿的。

一個人一輩子只能賺一種錢。

為什麼會產生瓦薩比效應?

原因一:幼年心結

小時候我想做個賣西瓜的,因為特別喜歡吃西瓜。然而,生意不是過家家。

原因二:咖啡館錯覺

每個女性心底都有個小店情結,覺得既賺錢又浪漫,還自由閒適。其實是用顧客體驗到的氛圍,替代了經營背後的艱辛。

原因三:覺得自己的經驗可以複製

覺得自己的模式無堅不摧,可以複製到別的領域。

例如覺得自己地產幹得好,你們造個汽車那算啥事兒,閃開,讓我來。當然又可能最後還是以造車的名義去拿地。

一個領域的能力,很難轉移到另外一個領域。

原因四:「烏比岡湖效應」

「烏比岡湖效應」,這個名字源於加裡森·凱勒。他假想明尼蘇達州有個神奇的小鎮,那裡「所有的孩子都比一般孩子優秀」。

該模式常常出現在對某些難以客觀衡量的性狀或特徵進行描述或評估的時候,比如駕駛能力。只有2%的高中生在一項調查中表示,他們的領導能力低於平均水平,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比其他人出色得多。

例如在中國,街頭的店鋪,關了又開,開了又關。咱們總覺得自己可以比別人幹得更好,別人開不下去,但「我」可以。

原因五:「積極思維」與「樂觀偏見」

擁有積極思維的人容易受到激勵,業績更出色。但反過來,積極思維也帶來「樂觀偏見」。現實中你很難把握合適的尺度。

原因六:可得性啟發法

當你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腦海中最快蹦出來的答案,並非理性的思考,而是那些最容易冒出來的案例或逸事。

這種心理現象叫「可得性啟發法」,它強化了「堅持」這一理念。

請回答一個問題:人們更可能被墜落的飛機殘片砸死,還是被鯊魚咬死?

大多數人的回答還是「鯊魚襲擊」,但事實是:

天空墜落的飛機碎片致死的概率比鯊魚襲擊致死的概率高出30倍。

當你琢磨著開一家淘寶店時,你想起的是馬雲的勵志演講,或者某個朋友的朋友的暴富故事,而非到底有多少比例的淘寶店主在虧錢。

原因七:比「自我高估」更狠的是「認知偏見」

人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更會高估自己「沒有偏見」。例如,覺得「我雖然也是普通人,但我勝在客觀公正,不戴有色眼鏡」。

原因八:「集體手熱幻覺」

中國社會普遍有種「發達樂觀」,我稱之為「集體手熱幻覺」。

當然,中國人多,野心家多,創造奇蹟的絕對數量的確也多了。

手熱,可能會激發你去冒險;反之你也會有「手冷」的過度悲觀時刻。

中國當下好玩兒和不好玩兒的地方都在於此。

基於以上八點原因,瓦薩比效應正處在高發階段,其造成一種強烈的心理偏差:

成功的難道不該是我?

瓦薩比效應有如下特點:

對於水平越高、難度越大的事情,越容易產生瓦薩比效應。

例如,民科喜歡拿量子力學入手,絕不碰牛頓力學。

畫鬼容易畫貓難,越陌生越美,越不懂越自信。

賭徒堅信自己能夠戰勝賭場,散戶認為一定可以找到短線法寶。

賭場最怕什麼?賭徒不來。瓦薩比效應就是賭場老闆的財神。

瓦薩比效應構建了循環食物鏈。

搞金融的盤剝搞地產的,搞地產的壓榨搞實業的,搞實業的虐待搞服務的,搞服務的鄙視當農民的,農民只好欺負五穀不分、出名前住在村兒裡的藝術家,藝術家成名後忽悠搞金融的。

上面的閉環,是靠瓦薩比效應完成的:搞金融的覺得自己真的懂藝術。

難道瓦薩比效應沒有好處嗎?

好奇心一方面害死貓,一方面推動了自然界的演化和人類的進步。

好奇心是偉大的,這個世界需要隨機性。

我們要承認很多成功是意外實現的,這其中很多可能與「瓦薩比效應」沾邊兒。

但是問題在於,這類成功無法被逆向工程。

成功的隨機性,大約有兩種:倖存者偏差,湧現。二者都很難被精確還原。

技能是培訓出來的,智慧是湧現出來的。

隨機性無法「精確制導」。

假如想提高一個國家的足球水平,需要有一個很大的基座,形成一片原始森林,讓球星湧現出來。

但球星具體從森林的哪個角落冒出來,你無法預測。

如果想從小精確地挑出苗子來集訓,送去阿根廷打造成梅西,這就是「瓦薩比」了。

所以足球的底層必須是快樂,而非功利之目的。

讀書要讀無用之書,搞研發的需要心有所向。吃飽了撐著的人越多,奇蹟越可能出現。

小孩子也別太小就定向發展,應該讓他利用青少年時期自由飛翔。

隨機性喜歡無目的的純粹。

怎麼對付「瓦薩比效應」?

解決辦法一:極度理性

樂觀的時候對好事打個五折。正如悲觀的時候對壞事也打個五折。

解決辦法二:外部視野

卡尼曼想編寫教材,開會討論,大家說需要兩年半時間。他又問,學校編寫教材的平均時間是多久?答:七八年。後來果然拖了很久。

所以,別著急瞎想,多看看平均數。

假設一下,這件事情如果是別人做,你會如何建議?

解決辦法三:對專家的建議也要有獨立思考

英特爾的格魯夫,被診斷出癌症時,醫生給出了治療方案。他還是自己去做足了功課,結果創造了奇蹟,戰勝了病魔。

解決辦法四:可信度加權

多問外部專家的建議,甚至安排他們討論,然後進行可信度加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有沒有人主動戰勝「瓦薩比效應」?

當然有。

露露檸檬(Lululemon)是家市值220億美金的公司,靠生產瑜伽服聞名於世。

創始人奇普·威爾遜小時候得過加拿大全國蝶泳比賽少年組冠軍。他父親是名體育老師,母親是縫紉愛好者,而他則在二者的交叉領域創造了奇蹟。

這個過程並不平坦。

他先是用一萬美元開了家名為「西灘衝浪」的店,賣衝浪短褲,後來又賣滑雪板。

1998年,威爾遜成立露露檸檬,從事瑜伽服裝零售,一舉成名。

看起來他很「瓦薩比」,跳來跳去,但其實呢?20多年來銷售運動服的經歷,從小從父母那裡學到的交叉知識,令他能夠抓住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機會。

「我投入了大概一萬個小時。」威爾遜說。

如果「瓦薩比效應」是一場豔遇,你願意用一萬個小時令其變成真愛嗎?

相關好文如下,點擊即可閱讀

最近的幾個熱搜,藏著你不知道的經濟學真相

俞敏洪:我的創新,和我的堅持

俞敏洪:一個中年男人的成長

俞敏洪: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任正非和俞敏洪雙雙向惰怠宣戰!

比堅持更重要的,是及時止損

為什麼在賭場越努力越不幸,而創業卻越努力越幸運?

選擇比努力重要?我旗幟鮮明的反對

知乎高贊回答: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從來都在默默努力

我觀察了14年發現,那些很努力卻沒有成就的人都有一個特點

我終於刪除了今日頭條和其他所有的新聞app

擺事實講道理,都不如講講邏輯

最近的幾個熱搜,藏著你不知道的經濟學真相

人性很複雜,諾獎得主告訴你經濟學中的反常現象

從麥肯錫的PPT模版,能學到哪些高級思維技巧?

聰明人是怎樣用「OKR法」實現目標的?
最危險的不是答案錯了,而是問題錯了

看起來「乾貨滿滿」的經驗貼,為啥常常沒用呢?

知識付費這兩年,我花錢買的4個教訓

聰明人為什麼無法徵服世界?

與其死磕解決方案,不如先學學如何界定問題

積累重要,積累什麼更重要

反過來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史上最著名的銀行劫匪是如何設置止損的?

羅素:如何避免愚蠢?

馮侖:熟人之間的潛規則

向渾水學習如何調查公司

肖知興:管理之謎

你的收入在職場上算哪一層
春節同學聚會,億萬富翁與普通人的差距,全在這2件事
為生而死(強力推薦)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稻盛和夫:歐美先進國家不再轉讓技術,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稻盛和夫:勿做苦行僧,要在工作中尋找快樂

稻盛和夫告別演講:人生因思維方式的改變而改變

當欲望混入目標,你的事業將停滯不前

稻盛和夫談採購與庫存成本控制

稻盛和夫談採購批量:價格上的便宜,不是真便宜

稻盛和夫談採購與商業道德

稻盛和夫:酒得這樣喝,隊伍才更團結

稻盛和夫:構建人際關係為何需要喝酒?

稻盛和夫在盛和塾世界大會講話:培育人才

稻盛和夫:思維方式改變人生

稻盛和夫:一次終生難忘的「當頭一棒」

稻盛和夫:當你「極度」認真地工作的時候能扭轉人生

稻盛和夫在盛和塾世界大會講話:培育人才

《哈佛商業評論》史上最佳文章:你事業的上限究竟在哪裡?

德魯克:信仰需要經歷絕望

德魯克:激發我一生的七段經歷

《哈佛商業評論》史上最佳文章:你事業的上限究竟在哪裡?

什麼決定了你的未來?

變化中的知識基礎,傳統教育還行得通嗎?| 管理經典
德魯克70年前的三個預言,果然都實現了
德魯克:管理在左 信仰在右
經典重讀 | 提攜別人,也是完善自己
如何進行自我管理 (重印次數最多的文章)

相關焦點

  • 李宏:瓦薩裡藝術理論中的優雅概念
    [1]瓦薩裡則率先把它與美區別開來。在他看來,優雅具有某種頗為新穎的特質,它區別於美,甚至與美相對立。雖然在《名人傳》中該詞從未得到過清楚解釋,但是,倘若我們把不同的段落集中起來考量,便可以發現,在瓦薩裡那裡,美是一種依賴於規則的理性特質,而優雅則是某種難以言表的、依賴於判斷力、從而也依賴於眼力的特質。我們還可以看出,瓦薩裡最為關注和最感興趣的,是優雅,而不是美。
  • 長春國際影都冰雪季活動暨長春淨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將於12月29日...
    第七屆全國大眾冰雪季活動和第十九屆中國長春淨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計劃於12月29日在長春淨月潭國家風景名勝區雪世界舉行。今天,長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有關部門負責人詳細介紹系列活動相關情況。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難道人類的記憶被集體篡改了嗎?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看到這個歌詞大家應該已經唱起來了,《愛我中華》這首歌耳熟能詳。然而,原版歌詞中卻是「五十六個星座」,原唱最初唱的都是「星座」,而非「民族」。難道大家的記憶被集體篡改了嗎?事實上,這種集體記憶出現錯誤,與實際不相符的現象被稱為「曼德拉效應」,這個名稱的來源要追溯到2010年。當時,一位名為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的超自然現象研究者描述了這一現象,在她記憶中,曼德拉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獄中去世。但事實上,曼德拉活得好好的,一直到前幾年才去世。
  • 約拿效應——為什麼你不敢勇敢的追求愛情?
    這種在成功面前的畏懼心理,心理學家們稱之為「約拿效應」。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這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效應可能表現為缺少上進心,或稱「偽愚」。
  • 瓦拉赫效應: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可這些專業她一點也不感興趣,也不是她擅長的領域,而且她聽說這個大學對轉專業的要求很嚴格,即使她大一結束後申請轉專業,能通過的機率也基本為零。她對檸檬說:她現在的成績很穩定,能提升的空間也有限,她不知道是該繼續堅持報考這個大學,還是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能讓自己發揮優勢的專業。
  • 飛輪效應:循序漸進,成功必會來臨!
    這就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的啟示   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每件事情的開頭都必須付出艱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業之輪轉動起來,而一當你的事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萬事開頭難,努力再努力,光明就在前頭。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
  •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勝利者效應:讓孩子獲得「成功感」尤為重要
    想必有很多的父母對此有很大的疑問,其實,這句話主要是來自於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所提出的"勝利者效應",一次次的成功幫助孩子的內心建立起"成功感",由此促進孩子不斷地前進,獲得更大的成功。一、"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 愛情不該粘著星座不放——巴納姆效應
    星座與命運無直接關係不要被心理暗示牽著走戀人合不合與星座無關心理學原理——巴納姆效應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星座效應傳統星相學、佔星術中的算命先生,往往利用巴納姆效應來自圓其說,引誘更多的人去找他算命。為什麼明明知道自己只與其中的少數幾項吻合,卻偏要相信星座或算命先生所言呢?這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受暗示的影響,二是過度依賴。這兩種情況均屬缺乏獨立思考的不成熟心理。我先給大家分析一下相信算命的人。
  • 看別人堅持取得成功,而我總半途而廢,讓我告訴你飛輪效應的妙用
    每一個人都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可是努力半天沒有成績就自動放棄了。有什麼好的方法嗎?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飛輪效應。心理學定律飛輪效應:為了使得靜止的輪子可以飛快轉動起來,一開始你需要費很大的力氣。而當飛輪越來越快的時候,到達某個臨界點時,我們無需再費很大力氣,只需中間稍微照顧下,飛輪依舊可以越轉越快,並一直轉下去。
  • 生孩子難道就能定義人生成功與否?我反對
    被群嘲的原因是說張宏民無兒無女,人生失敗,活著沒意義,人生不完整等攻擊性的字眼。我覺得特別可笑啊,什麼時候人生的意義被生孩子給定義了?無兒無女就失敗,有兒有女難道就成功?在事業上張宏民是成功的,有多少主持人想去主持《新聞聯播》《春節聯歡晚會》去不了。憑什麼就因為膝下無子去判斷人生成功的標準?
  • 曼德拉效應又出現了,口字旁的當為什麼打不出來?
    那麼這個「dang」字該如何書寫呢?在眾人的印象當中,應該是一個口字旁加上當。 相信不少人都和我一樣,明確的記得小時候的的確確有看過這個字。 然而現在在輸入法打上「dang」,如何尋找也找不到這個字。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難道人類的記憶被篡改了?
    曼德拉效應只是一種心理效應,這種效應就是人的部分記憶出現和史實不符的奇怪現象。科學界目前對此並沒有啥定論,於是就有人認為有人穿越到過去將人類的記憶被篡改了,也有人認為是平行宇宙的記憶跳躍到了這個宇宙裡來了。其實,我覺得並沒有那麼玄乎,應該是人的大腦本身特性決定的。
  • 拒絕洗腦,談談小米式成功效應的利與弊
    難道是因為小米成功的光環太顯耀,才有了被黑出翔的道理? 顯然不是, 二郎認為,小米之所以飽受爭議,跟其在手機硬體上的銷售成績關聯並不大,因為銷售業績和品牌形象根本上取決於產品,小米能取得現在的成績當之無愧是國產手機的驕傲,應該給手工點讚才是。 真正讓小米公司陷入萬劫不復被捧殺境地的罪魁禍首反倒是「網際網路思維」這個大泡沫。
  • 瓦拉赫效應:影響人一生的心理效應 為了下一代,你該了解下(3)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心理學中著名的瓦拉赫效應。孩子的智力發展具有不均衡性,如果給予耐心和信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加以培養,再「笨」的孩子都有可能做出一番成就。這,就是瓦拉赫效應告訴我們的道理。而這個道理,卻很少為家長甚至教師所知。
  • 魔鏡魔鏡告訴我,皮卡丘的尾巴是什麼顏色?論曼德拉效應
    但更誇張的記憶混亂比有沒有刷牙厲害多了,所以我們來論論曼德拉效應。很多人可能聽說過曼德拉效應,概念最初是由Fiona Broome於2009年提出的。曼德拉效應指的是某人非常清楚的記得一件並沒有發生過的事,而更神奇的是,這件沒發生的事是眾多互相不認識的陌生人都共同擁有的記憶。取名為曼德拉效應,是因為在很多人的記憶裡,曼德拉於20世紀80年代已經去世了。
  • 加油吧考生瓦拉赫效應:意料中的傳奇式成功
    加油吧考生—瓦拉赫效應:意料中的傳奇式成功一、什麼是瓦拉赫效應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之路極富傳奇色彩。可瓦拉赫既不關心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理解力也不強,在班上成績倒數第一。學校認為瓦拉赫在繪畫藝術上沒有造詣,不可能成為繪畫藝術方面的人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可化學老師卻認為他做事一絲不拘,具備做化學實驗應有品質,建議他改學化學。於是,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點燃在化學領域之中。沿著這條路,他成了赫赫有名的化學家,而且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 登門檻效應~
    但是呀,家裡還真不一定會願意讓我們出去玩,那這是為什麼咧?星火相信很多人都是這個亞子和爸媽這樣講的:「爸媽,我行李箱的那個拉杆壞了,我想買個新的行李箱、還有我想要1000塊錢,因為我想和朋友去XXX玩兩三天。」「不準,你就放個寒假,在家好好待著,想出去?也行,過幾天帶你回老家看看姥姥....」有沒有覺得這樣的對話似曾相識?
  • ...市場做空制度該不該限制——美國證監會做空制度改革的溢出效應...
    從而引發了對「提價交易規則」有效性的質疑,為了檢驗70年後該規則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2004年7月美國做空監管條例SHO(Regulation SHO,SHO為監管條例代號,可以理解為Short-sell的縮寫)試點項目正式啟動。
  • 用羅森塔爾效應解讀《墊底辣妹》中「自我實現預言」帶來的成功
    這部《墊底辣妹》我反覆觀看,因為在該片中我不僅學習到了關於教育孩子的真諦,更讓我從心理學角度看懂了「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重要。那究竟羅森塔爾效應是什麼?他的特徵有哪些?我將以《墊底辣妹》中的坪田老師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會透過「自我實現預言」來分析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有成長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 難道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覺得華晨宇的歌不好聽嗎?微博搜索「難聽...
    因為其怪誕的風格和獨特的高音,華晨宇成為"喜歡的循環播放","不喜歡的直接屏蔽"的特殊類型歌手。這位被譽為"九零後創作鬼才"的歌手,究竟是粉絲流量效應,還是真的有實力?最初聽到華晨宇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在2014年,那時候還伴隨著抄襲的爭議,但我根本不感興趣,所以直接選擇性屏蔽了關於他所有的信息。不就是一個選秀歌手冠軍嗎,過幾年就涼了。自始至終我一直都是這麼看待這類選秀歌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