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右二)與同事討論患者病情
王哲(中)與患者面談
2月12日,遼寧對口支援湖北襄陽醫療隊首批83名醫護人員出發,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醫生王哲教授、遼寧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治療師王璐、遼寧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師王舒等心理治療幹預人員同行。
在襄陽,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三名心理援助隊員的精心治療下,情緒逐漸穩定下來。2月26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王哲。
患者被隔離後行為異常語無倫次
35歲的王先生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襄陽一家醫院接受隔離治療。可是,他的異常行為和思維,讓當地的警察、120醫生甚至指揮中心人員都無法應對。
據王哲介紹,王先生離異後自己帶著一個8歲的孩子,日前乘火車到達襄陽,並住在襄陽的一家小旅店。當地相關部門對他進行檢查時,發現他是新冠肺炎患者,於是立即對其進行隔離治療,孩子則被隔離在另一個地方。
被隔離治療後,他總是心神不安,多次找當地醫院醫生了解孩子情況,醫生通過多方努力,讓他和孩子視頻,告訴他孩子狀況很好。但他還是不斷地給當地110、120打電話並尋求幫助,警察和醫生覺得他的行為異常、語無倫次,但是通過詳細了解發現,他以前並沒有患過精神心理疾病。
心理醫生使盡渾身解數「話聊」
招數1:面對面談話
發現他有被監視感
當地醫生向王哲轉述了王先生的表現,並讓他們通過電話對話,但收效甚微,王哲決定帶著王璐和王舒進入病房與他面談,儘管有風險,但這是責任。
在當地警察和患者主治醫生的帶領下,三名精神科醫生穿著防護服走進了王先生的病房,站在房間窗戶處與患者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對話。王先生很緊張,也說不清自己上火車的時間和地點,特別擔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怕孩子被人販子賣了。
王哲:「你總向房頂上看,看什麼呢?」
王先生:(沉默)。
王哲:「你是不是覺得有人在監視你?」
王先生:(點頭)。
隨後,他又看著自己的手機充電寶問:「你們是不是在錄音?」
警察:「這是你自己的充電寶啊。」
王哲:「你是不是覺得整個旅途過程都是被安排好的,有人監視你?」
王先生:是。
招數2:根據環境推理
他患有急性應激障礙
王哲看到他房間內有四盒未吃的盒飯,說明他至少一天沒吃飯,可能是擔心飯裡有毒。王哲判斷他是典型的「急性應激障礙」,這種病人不僅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異常,思維和行為也異常,有幻覺,有被監視感,但並不是精神分裂患者。當一個人突然遭遇外界的變化時,精神受到擠壓,如他旅途中突然被隔離、突然和孩子分離,這些因素導致他產生了急性應激障礙。通常這種情況是暫時的,發病期不超過一個月。
王先生的情況,僅僅通過心理諮詢是不可能完全治癒的,還需要服用精神類藥物。服用了兩天藥物後,2月26日上午,患者情緒穩定下來,當地醫療隊的醫生非常佩服遼寧瀋陽精神科醫生的技術水平和勇於進入病房面對患者的勇氣。
疑似病例拒絕治療
判斷:急性焦慮發作
招數:抗焦慮藥物+心理疏導
記者了解到,王哲所在的襄陽市中醫院內,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個別的還會引發極端事件。
2月16日,王哲在自己的日記裡記錄了這樣一個極端事件。「今天,一位60多歲疑似新冠肺炎的女性逃離了病房,拒絕治療,後被送回。患者症狀非常重,有窒息感、瀕死感。經過我們幾位醫生仔細會診後認為,這位女性因恐懼出現了急性焦慮發作,也稱為驚恐發作,經過我們對其軀體指標進行核實,決定給予其抗焦慮藥物,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明後天隨診。」
專家提醒
精神和心理狀態
未及時妥善解決
會導致極端行為
王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疫情需要反思的很多。在災難中,因為事發突然,會導致一些人出現精神情緒、思維判斷力等問題,這叫做『急性應激障礙』,一般來說,症狀持續一個多月,可以有許多幻覺、妄想、敵意和偏激等嚴重的精神症狀以及極度恐怖、緊張、煩躁等情緒問題。這些精神和心理狀態需要及時和妥善解決,不然會出現很多極端的難以理解的行為發生,從拒藥到拔管,出走逃跑到自傷他傷。這些用簡單的安慰、關注、勸導等一般的心理疏導是無法改善的,需要規範的精神醫學藥物治療。」
王哲說,需要警醒的是,目前有些地方存在「心理援助人員被英雄化的傾向」,有誇大心理作用的傾向。從事精神心理工作的醫護人員,用精準的專業服務為精神心理患者服務才是最重要的,這個群體更需要職業精神。有些患者由於一些突發的變故造成的情緒反應並非是心理問題,比如疑似病例患者如果和確診病例住在一起,怕被傳染、心理焦慮是很正常的。
王哲說,「在疫情心理救援中,我們不願意被稱為天使,更願意把自己的技術發揮到極致,把醫者的職業精神發揮出來。而這種精神,恰恰是體現我們的愛和責任最重要的形式。我們更希望社會和民眾能理解醫生的嚴謹、有序、思維縝密等一系列理療行為。」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吳強
圖片由王哲提供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