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些事兒:演歌的演變,插花的藝術

2021-01-09 明惠看天下

日本那些事兒:演歌的演變,插花的藝術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關於日本的知識,首先我們來說下日本演歌的演變,演歌這一文藝形式對外國人來說十分陌生,可是日本人,特別是中年人卻愛它、唱它。演歌既有穿雲裂石之勢,又有如泣如訴之情。明治維新推翻了幕府統治,廣大人民群眾有了言論自由,為了宣傳民權思想,人們走上街頭,以演唱的形式達到演講的目的,演歌的歌詞就是演講的內容,也就是演講者的心裡話。

隨著時代的推移,演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擺脫了政治束縛,變成了歌唱人們日常勞作和感情生活的文娛形式。如果你去聽演歌,或翻閱演歌的歌詞,就會發現其內容多為愛情、別離、夜晚、細雨、男女、愁酒、眼淚等。演歌的第二個變化,就是從街頭進入室內,甚至登上了大雅之堂。每年新年之際,集合了大批名手的「紅白歌合戰」,受到日本人民的熱烈歡迎,並湧現出幹昌夫、冠五郎、北島三郎、松田聖子、松尾和子等一大批著名歌手。另一個變化是由於伴奏在尺八三味線等民族樂器的基礎上又吸收了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使演歌更豐潤、更飽滿了。

這種介於民謠與民歌之間的演歌,之所以久唱不衰,是由於它來自生活,歌唱生活,歌唱情感。它是日本的歌,是日本人民心靈的歌。近年來日本興起了「唱歌酒座」。「酒座」多設在僻靜處,酒館面積不大,裡邊備有威士忌、清酒及各種小吃,還設有錄像、錄音等設備。到這裡的顧客,既可以唱歌,也可以聽別人唱。如果自己唱,則先要告訴招待,唱什麼歌。輪到你唱時,招待就會將磁帶放入放聲機。這時,你就可以走上舞臺,拿起話筒,隨著音樂的伴奏進行演唱。這時,牆上的銀幕上就會出現歌曲所描寫的錄像畫面。當你唱完時,牆上的分數顯示器還會出現自動評分機給你打的分。若誰得80分以上,在座的人就會為他鼓掌。

目前,這種「唱歌酒座」風靡日本,尤其為年輕人所喜愛。在日本,只要你走進一個普通居民的家裡,或是來到一個公共場所,都能看到室內擺著各式各樣的花瓶,裡面插著千姿百態的鮮花。這些瓶花從花朵、樹葉的疏密、方向、高矮等的配置到顏色的調和,都經過匠心獨運的藝術加工,這就是日本的插花藝術。插花又稱花道、瓶花,是日本一種古老而獨特的造型藝術,據說它起源於佛前供花這種純粹的宗教儀式:直到15世紀,才逐漸擺脫宗教色多,發展成一門觀藝術。但卻一直是貴族有閒生活的點。

18世紀後,才逐漸衝破了貴族生活的小天地,日益滲透到平民群眾的生活中去,成為人人可以製作和觀賞的東西。插花有很多形式,最常見的有立花、生花、盛花、投人花、前衛花等。立花」屬於最古老的插花樣式,可以說是插花的母體。立花的字面意思為「站立的花」,它採用的是松樹、桃花、竹子、柳葉、紅葉、扁柏等。之所以稱為立花,是從草木升高的姿勢而採取豎立的形態。「立花」要求以一個立體的花。

攝花瓶表現平面庭園風景。插法分為三種,第一種規定花的高度與橫度為一比二;第二種是二比一;第三種是高度與橫闊度同一個尺寸,但方度以不超過三尺為原則。「生花」也叫「格花」,有許多流派。最古老的是池坊派,擁有一百萬人。不論哪種風格,花枝布局都構成獨具一格的三角形。寫實派在整枝時,儘量保持其自然形態,而象徵派則採用各種橋枝工具,極力彎曲枝條。盛花」和「投入花」是著重利用花齊自然姿態的藝術結構,可以說屬於自由創作,花形沒有一定的標準,在花材和花器方面,不像前兩種那樣有許多限制。「盛花」使用廣口狀盤形花器;「投入花」使用細長的花瓶,都有重色彩和重自然兩種特色。

前衛花」是1948年在大阪舉行的中山文雨前衛花展後開始使用的。它擺脫和拋棄了傳統的觀念和手法,使用玻璃,布、紙、羽毛、鐵片及其它材料做素材、有時與花卉聯結一起作為自然物的一部分,有時作為自然花卉的對照物使用。「前衛花」為日本的插花藝術開拓了新的領域。

紅花需要綠葉扶持,美花也得好花器相配。根據插花的風格、造型,選擇不同材料、不同形狀的器皿,也是非常講究的。插花的花瓶有典雅的瓷瓶、素樸的竹簡,古狀、壺狀,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為插花藝術家們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和想像多一、設色古香的銅器:容器表面有的細膩光滑,有的粗樸厚重;其形狀則圓形、半月形由於花道能夠裝飾人們的生活,所以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諸多流深。據說有上千種之多。每個派別都有「家元」(創始人及世襲主持者)和「師範「(最高教授者)組成中樞機構,各自有一套固定的規程,其形式要求非常嚴格。各個流派都有優秀的作家,定期展出插花作品。

在日本,花道藝術已經成為許多不屬於任何特定流派的普通人士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種花道造型裝點著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和節目中人們則採用某些特殊的材料表達了美好的願望。在新年,代表水恆的長青松,尤其受到插花者的歡迎,並且通常和竹子搭配使用,表達了人們青春常駐的美好祝願;查花則適合送與受尊敬的老人;三月三日,為日本傳統的偶人節(「錐祭」),也被稱為女孩節,人們常把桃花和傳統的木偶搭配在一起展示,表示內心的祝願;在兒童節(五月五日)的花道造型中,多用蝴蝶花代表男性力量;七月七日,星星節的造型「棚機」是用竹子作為裝飾的一部分;九月,人們集會賞月時,用南美洲草來做花道造型,代表了蕭瑟的秋天。今天,花道在日本已經不局限於家庭裝飾,而且應用到展覽會、櫥窗陳列、舞臺裝飾等方面,給更多的人以優美的藝術享受。好了,以上就是我們說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個故事見。

相關焦點

  • 音樂丨那些別有味道的日本演歌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著從日本翻唱過來的音樂和看著日本動漫長大的。日本除了一些廣為人知的流行音樂、經典音樂、還有一種唱法獨特的歌曲,叫做演歌。演歌,演說之歌。是明治、大正時期產生的一種音樂形式,是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的歌曲。最早起源於明治時代的自由民權運動。
  • 雜文:【淺談日本演歌】
    或許很多朋友可能不大了解日本演歌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形式,對於演歌,我們中國人可以理解成日本的經典老歌。它是綜合了江戶時代日本民俗藝人的演唱風格,融入日本各地民族情調演唱技法的歌曲,是日本國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 日本演歌,曾這樣地影響了華語樂壇
    音樂無國界,放眼中國早期的華語流行樂壇,日本演歌曾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諸如歐陽菲菲、鄧麗君、譚詠麟、李克勤等眾多港臺歌手,他們或翻唱過演歌作品,或發行過演歌專輯,甚至其演唱風格,也深受演歌唱法的影響。
  • 被發明的傳統——近現代日本演歌的發展軌跡(下)
    如前所述,昭和初期至昭和30年代(也即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唱片歌謠,經由「過時的」、「古老的」這一類表現與過去之連續性的概念,被新左派統括進了演歌的範疇,並逐步獲得了社會的承認。這一轉變的濫觴是70年代初日本早期女子偶像「三人娘」之一的小柳留美子的出道單曲《我的城下町》的發行;以此為契機,伴隨著日本國有鐵道(現JR)發起的、民族主義背景濃厚的觀光宣傳運動「探索日本」(Discover Japan)的開展,「古老而優美的日本」的形象開始在演歌中大量出現,並形成了對佔有大比重市場份額的幽怨、黑暗、哀愁基調演歌的擠壓。自此,作為大眾文化的演歌開始漸次與國家層面產生交集。
  • 被發明的傳統——近現代日本演歌的發展軌跡(上)
    今天,在無錫的黿頭渚公園內立有刻下了原歌詞中文翻譯的歌碑,而它可以稱得上是戰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見證物了。 圖:《無錫旅情》單曲封面 一言以蔽之,現下的演歌並不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擁有的傳統文化,而是在戰後形成的一種與過去建立了密切聯繫的、有意識的人為操作的產物。演歌的源頭最早只能追溯到明治時期(某種意義上說還相當牽強),而當今語境下的演歌概念則是在戰後左翼思潮泛濫的上世紀60年代後期,通過日本新左派知識分子群體的一系列概念操作與詮釋才得以初步成形,並在之後的數十年間不斷發展,最終獲得了今天「日本的」、「傳統的」地位。
  • 世間の花 | 日本演歌(下):用悲傷治癒悲傷
    那些動蕩艱難的歲月,宛如一首深情的歌。其實,島倉成名時,她並不知道自己唱的歌屬於新式的演歌。她似乎天生就具有了最完美的演歌唱腔,就如同每一朵花兒具有天然的色彩與形狀。有時,你會覺得唱演歌時的顫音、閃音、鼻音很難,其實想想,在我們哭泣的時候,聲音就會自然地顫動——那是情感斷裂的聲音。什麼是演歌,一向沒人說得清。人生的種種,更沒人看得清。生死如夢,醒來時已是天人兩隔,讓你根本來不及悲傷。
  • 花下我獨眠 | 日本演歌(上):川流不息の悲傷
    這年日本唱片業最重要的「日本唱片大賞」突然決定將原來的大賞一分為二為:流行曲部和演歌及謠曲部。並將演歌大獎授予了41歲的老牌慢搖滾大叔——崛內孝雄,表彰他的年度金曲《戀曲(戀唄綴り)》。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當時宣布時就一片譁然。因為按照古賀政男對日本演歌的傳統定義,一向牛仔範的崛內孝雄的慢搖滾,怎麼能算成演歌呢?!調性不對,這是當時日本媒體的普遍說辭。
  • 日本的演歌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稱之為「演歌」?
    演歌原本就是演說の歌之意。後來,作為大眾歌謠的一種,演歌的定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嚴格意義上的演歌實際上是指1890年之後的流行歌曲的一部分。 在演歌界有著不小成就的演歌名人也有很多,傳統演歌有「日本國寶」美稱的「昭和歌姬」美空雲雀先生,紅白歌合戰常客北島三郎,傳統演歌偶像森進一等。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出的流行演歌則由來自中國的有線女王テレサ·テン先生(鄧麗君),偶像明星等獨樹一幟。
  • 從喜歡上日本的演歌說起
    從喜歡上日本的演歌說起   也許是那憂傷的曲調吸引了飄泊的我而後於20世紀50年代,由明顯區別於流行歌曲的近似於現在演歌風格的民謠和浪曲的出現,使得演歌進入了復興期,發展至60年代的演歌,社會諷刺要素已經完全不見,可以說作為演歌只是名稱復活了,內容已與當年的演說歌風馬牛。而望鄉歌謠風格帶動了演歌的新形式,一批如高倉健、森進一、千昌夫、北島三郎和小林幸子等開始嶄露頭腳,他們的《池袋之夜》、《函館之女》、《北歸行》等演歌也流行開來。
  • 【生活筆錄】一月情思,從日本演歌說起
    當年去日本前,對日本演歌全然不知。然後,聽了,聽得多了,耳濡目染,漸漸喜歡。就跟喜歡生魚片同一過程。其實,當發現鄧麗君及當時的港臺歌星們唱的許多歌原來都是翻唱日本歌,其中演歌尤多,6/8拍的基本都是。所以,算是順理成章,本來就是相近的同類體嘛。現在回頭看,我在日本那幾年應該算是演歌的鼎盛時代吧。
  • 【日本演歌】白雲の城 冰川清志演唱
    冰川清志,日本演歌歌手,被日本民眾稱之為「演歌王子」、「國民歌手」。2000年出道,憑藉成名曲《箱根八裡の半次郎》斬獲當年日本樂壇各類頒獎禮二十餘項。時至今日,冰川連續15年出席紅白歌會戰、3次奪得東西有線大獎(追平鄧麗君保持的記錄)、並史無前例地8次奪得日本有線大獎(最高獎),成為日本演歌界的驕子。面對未來的路,冰川曾說:感謝歌迷10餘年來的不離不棄,自己會用一顆感恩的心繼續為大家演唱,只要自己還活著便會唱下去,因為演歌是自己的希望,是自己的全部。
  • 【鄧麗君25年祭特稿】鄧麗君與日本演歌
    今年的話題,是鄧麗君與日本演歌。首先要說的是,鄧麗君在日本發展的時候,是一位演歌歌手,而非流行歌手。那麼,什麼是演歌?這基本上是一個要寫大詞典的話題。簡單的說,演歌是日本傳統的歌曲模式, 從「古賀調」枝枝蔓蔓發展龐大,唱法中最有名的就是那些尾音的抖音和顫音了,情感也比較悲情,題材也多以思鄉,描寫海啊山啊等自然景觀借景抒情,或是酒後心聲為主。曾經在我國臺灣地區流行的那卡西,其實就是走唱的演歌。
  • 日本「演歌」:在當代重獲生機的傳統民歌
    日本演歌是據稱誕生於明治時期(1868-1911)的一種音樂形式,在專制政府對言論鉗制嚴重的時期曾一度代替報紙和街頭演講議政發聲。現在所說的演歌,主要指由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具有日本傳統音樂特點的五音階歌曲,有時配合臺詞演繹。從主題上來看,主要分為悲戀物、幸福夫婦物、股旅物、望鄉物、歌謠浪曲物、人生物等。
  • 日本傳統藝術吸引「西洋面孔」
    無論是傳統樂器、戲劇、演歌、歌舞伎表演,還是和服製作和手工文身,眾多傳承百年的日本藝術形式正日薄西山。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和對多年學徒生涯的鄙夷,讓藝術後繼無人。然而,一些外國人卻因為對東方文明的熱愛,趕來當傳統文化的接班人。
  • 【日本演歌】花(滝廉太郎)|日本童謠
    花(日本童謠)(滝廉太郎)日本有很多關於「花」的歌,直接取名為《花》的歌也很多。但最為經典的,堪稱日本歌曲第一「花」的歌曲,應該就是滝廉太郎寫的《花》。這也是我最早就喜歡的一首日本歌曲。瀧廉太郎(一般文獻多寫成「滝廉太郎」)(1879.8.24~1903.6.29),日本明治的西洋音樂黎明時期代表性人物,是日本近代音樂史上最有才華的作曲家之一。
  • [北語日協帶您領略日本文化之日本演歌女王介紹——石川さゆり]
    自1977年(第27回)以來,除了於1983年(第34回)因為懷孕而未能出場之外,均能入選當年的NHK紅白歌合戰;2013年的(第64回),她繼和田現子之後,另一位能超越已去世的歌手島倉千代子,成為史上出場次數第二多的紅組歌手,累積共36次,其中5次擔任為紅組的壓軸,更有1次擔當總壓軸。
  • 從日本演歌看古典風與流行樂,中國古風將去向何方?
    也許從鄰國日本的演歌中我們能得到一些提示。最近花粥的《盜將行》引發了一場風波,揚州大學文學院的副教授指責花粥的《盜將行》「狗屁不通」,引起了雙方的罵戰,網絡上不少人選擇了站隊,問題的核心變成了「堆砌古語算不算中國古風」?當然不算,現在的古風歌大多是披著古典外衣的偽古風,其本質無疑是流行樂,真正的古風歌其實與日本演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 聆聽經典日本演歌
    親愛的朋友,您看到的這篇文章是一個目錄,是截至目前我們「蘿林音樂」已經發布的【日本演歌】類型節目列表,觸摸列表中的各個標題就可以打開對應節目欣賞。以下每個標題都是我們已經發布的【日本演歌】節目,您想聽哪一個,只需要輕輕點一下它就可以打開節目頁面:(基本按發布時間倒序排列)
  • 什麼是演歌?
    #演歌#演歌就是日本傳統歌曲演歌起源:起源於明治時代,並一度在日本流行。但隨著西方文化在日本影響力漸大,演歌的流行度已遠遠不及日本流行音樂演歌的歌詞和標題內容:則較常以「海」、「酒」、「眼淚」、「女人」、「雨」、「北國」、「雪」、「離別」等為題材 ,來表達男女之情其中如美空雲雀「悲哀的酒」(悲しい酒),都春美「大阪時雨」(大阪しぐれ),大川榮策「山茶花之宿」(さざんかの宿),吉幾三「雪國」等為代表。
  • 【日本演歌】雨忍 (忍ぶ雨) 伍代夏子
    伍代夏子 1961年12月18日生於 日本 東京都澀谷區  伍代夏子,本名中川輝美,日本著名演歌歌手。1985年以加川有希的藝名出道。後改作伍代夏子,以優雅深沉的風格而為演歌歌迷喜愛。 伍代夏子原名中川輝美,她的演歌之路似乎不是那麼順利。高中畢業後成為唱片公司的進修生。1985年以藝名加川有希登上歌壇,但是效果欠佳。改回本名中川輝美。此後,轉籍唱片公司,再改名為現在的名字伍代夏子。經過與經紀人一起全國各地巡迴演唱推銷的艱難歷程後,1990年以一曲《忍ぶ酒》出場紅白歌會,逐漸地成為演歌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