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丨那些別有味道的日本演歌

2021-02-08 霓虹澀


日本的音樂可以說是養活了大半個曾經的華語樂壇,亞洲當之無愧的音樂之首。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著從日本翻唱過來的音樂和看著日本動漫長大的。日本除了一些廣為人知的流行音樂、經典音樂、還有一種唱法獨特的歌曲,叫做演歌。

演歌,演說之歌。是明治、大正時期產生的一種音樂形式,是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的歌曲。最早起源於明治時代的自由民權運動。由於政府禁止運動志士公開發表演說,所以早期的維新志士就將演說內容編成謠曲,讓民間歌手拿著扇子在街上演唱傳播。這些唱新曲的後來就被稱為演歌師。歌的內容雖然是新的,但演歌師的演唱方法,其實無外乎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的、用三弦伴奏的長短唄、詩吟、浪曲之類的日本民間傳統唱腔。就象新中國發展出來的中國民族美聲或者更古老的崑曲水磨腔一樣,都是源於流傳很久的經典唱腔。這些唱腔,其實重要的並不是聲學上的技巧,而是在浸潤在其中的、一個民族關於美的全部記憶。日本的傳統唱腔自有其風味,多用鼻音共鳴,多用顫音,充滿了抑揚頓挫的東方音樂的特有美感。據說在江戶幕府時代,這種唱腔不僅僅用來唱歌、念詩,連店家吆喝也要用到。演歌的獨特性在於獨特的唱腔,配合配樂、裝扮舞臺造型,演繹出濃鬱的日本風味。大家可以品鑑和感受一下。



來源:伍代夏子,坂本冬美,神野美伽演唱《大阪時雨》



演歌可以說是日本古典藝能與現代流行音樂的過渡,以民俗民風、感情瑣事為頌詞的歌曲。曲調悠長婉轉多變,猶如人的心結,多是抒發成年人內心憂愁的歌曲。早期以一人邊演奏邊唱,另一人表演為撮合,後來逐漸演變成獨唱也可。



來源:伍代夏子《雪中花》,百聽不厭,微笑歌姬



演歌題材更加廣泛,雖然其種類劃分並沒有嚴格的標準,但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夫婦演歌:以夫婦生活為題材的演歌。由於是描寫家庭生活,題材通俗,非常受歡迎。如三船和子的「だんな様」,三笠優子「夫婦舟」「夫婦川」「もういちど夫婦船」「夫婦橋」等。





慶祝演歌:在結婚儀式和各種祝賀儀式上能夠演唱的演歌。如成世昌平的「壽」,香田晉的「ここに幸せあり」「お寶女房」,門脇陸男的「祝い船」,市川由紀乃的「壽祝い唄」, 中村美律子的「しあわせ酒」,松前ひろ子的「祝いしぐれ」等。





親子演歌:以父子、父女、母女、祖孫等家庭關係為題材,重視血緣和家庭溫情的演歌。如大泉逸郎的「孫」, 北島三郎的「親父」,金田たつえ「花街の母」,東八郎的「娘へのバラード」,蘆屋雁ノ介的「娘よ」等。


民謠系演歌:在曲中通過民謠的大量運用,來醞釀日本情調的演歌。如成世昌平的「はぐれコキリコ」, 中村美律子的「河內おとこ節」,北見恭子的「紅の舟唄」等。


歌謠曲系演歌:以戀酒男女別れ為主的演歌,這類演歌在總體中佔了很大分量。歌手有 前川清、 北川大介、唐木淳、加門亮、サザンクロス、ロスプリモス等。


流行樂系演歌:這種演歌由於和一些當代流行音樂元素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和通常意義上的演歌不同的印象,以抒情為主,帶有一點輕搖滾的音樂元素。這種演歌的代表歌手最多。如和田アキ子、チェウニ、チャンスー、 高橋真梨子、 堀內孝雄、 谷村新司、河島英五、 加藤登紀子、西島三重子、佳山明生、因幡晃、前田有紀、美貴じゅん子、小柳ルミ子等。



人生演歌:歌唱人生,歌名中帶有「人生」二字的演歌。如島倉千代子的「人生いろいろ」,石上久美子的「人生雙六おとこの旅路」,麻生佑希的「人生」,キムヨンジャ的「人生海峽」, 石川さゆり的「人生情け舟」,立樹みか的「人生七坂」等。



來源:石川さゆり《津輕海峽·冬景色》1977年第28屆紅白歌會



作為一種標誌性的日本曲風,演歌並不像多數中國人認為得那麼古老,但它也不象我們今天習慣的流行音樂,如此輕浮。我們了解演歌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歌后鄧麗君。從小喜歡用鼻音共鳴演唱法的鄧麗君,專門跑到日本去學習演歌,還翻唱了許多經典的演歌名曲。包括早期的《北國之春》,以及1990年崛內孝雄的《戀曲(戀唄綴り)》和1989年美空雲雀的《川流不息的河(川の流れのように)》。

1974年,鄧麗君憑藉《空港》一曲在日本唱片大賞中大獲成功,並成功進入日本歌壇,而現在播放的就是《空港》這首歌曲。該曲1974年 在日本銷量達到75萬張,並在日本 公信榜 單曲周榜上停留了長達28周之久。剛剛進入競爭激烈環境複雜的日本歌壇就能獲得如此成就,這也預示了她之後的輝煌。


《空港》是一首具有濃鬱的日本演歌風格情歌,以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形成趨勢的介於流行和傳統的曲風描寫了戀愛中女子的苦悶心情。1974年的鄧麗君21歲,最是青春嬌美時,卻用絲絲悲涼演繹著《空港》,表現一個女孩默默無語離開情人的幽幽思愁,以及對情人的美好祝福。鄧麗君的演唱,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展示了女性的純真與堅強。

日本演歌以抒寫女性的怨情見長。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1995年,酷愛演歌的鄧君麗,懷著一腔難解的幽怨,獨自在泰國清邁離世。花開花落,唯有一曲相思。那些逝去的時光,遠去的風景,未了的情緣,永不再來,卻又永誌不忘。



1990年之後,演歌在日本已經漸漸淡出,平成之後再到令和的今天,我們再談喜歡演歌或許更多是一種懷舊了。其實變成回憶的又何止是演歌,從我們每一個人從一出生起,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在迅速地變成往事。

※免責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相關焦點

  • 日本的演歌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稱之為「演歌」?
    答|百度派 @驚棠演歌是明治、大正時期產生的一種音樂形式,是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的歌曲。它起源於19世紀80年代自由民權運動的鬥士們以歌代替演說的壯士節。自由民權運動由於受到政府的鎮壓,印刷品被沒收,演說會場被搗毀,其日常活動就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展開。
  • 日本那些事兒:演歌的演變,插花的藝術
    日本那些事兒:演歌的演變,插花的藝術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關於日本的知識,首先我們來說下日本演歌的演變,演歌這一文藝形式對外國人來說十分陌生,可是日本人,特別是中年人卻愛它、唱它。演歌既有穿雲裂石之勢,又有如泣如訴之情。
  • 花下我獨眠 | 日本演歌(上):川流不息の悲傷
    作為演歌的開創者,古賀當然有定義的權利,然而,當演歌借著唱片業的商業推廣蔚然成風時,古賀的定義就顯得束手束腳。特別是,古賀本人就是個當時很新潮的吉它手,也是西班牙古典吉它大師塞戈維亞的忠粉,他並不喜歡用日本傳統的三弦為他的歌曲伴奏。而他所謂的五聲音階的大小調體系,其實是東方音階與古典音樂標準七聲音階的混血兒。
  • 雜文:【淺談日本演歌】
    或許很多朋友可能不大了解日本演歌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形式,對於演歌,我們中國人可以理解成日本的經典老歌。它是綜合了江戶時代日本民俗藝人的演唱風格,融入日本各地民族情調演唱技法的歌曲,是日本國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 日本演歌,曾這樣地影響了華語樂壇
    音樂無國界,放眼中國早期的華語流行樂壇,日本演歌曾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諸如歐陽菲菲、鄧麗君、譚詠麟、李克勤等眾多港臺歌手,他們或翻唱過演歌作品,或發行過演歌專輯,甚至其演唱風格,也深受演歌唱法的影響。
  • 【鄧麗君25年祭特稿】鄧麗君與日本演歌
    那麼,什麼是演歌?這基本上是一個要寫大詞典的話題。簡單的說,演歌是日本傳統的歌曲模式, 從「古賀調」枝枝蔓蔓發展龐大,唱法中最有名的就是那些尾音的抖音和顫音了,情感也比較悲情,題材也多以思鄉,描寫海啊山啊等自然景觀借景抒情,或是酒後心聲為主。曾經在我國臺灣地區流行的那卡西,其實就是走唱的演歌。
  • 日本「演歌」:在當代重獲生機的傳統民歌
    日本演歌是據稱誕生於明治時期(1868-1911)的一種音樂形式,在專制政府對言論鉗制嚴重的時期曾一度代替報紙和街頭演講議政發聲。現在所說的演歌,主要指由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具有日本傳統音樂特點的五音階歌曲,有時配合臺詞演繹。從主題上來看,主要分為悲戀物、幸福夫婦物、股旅物、望鄉物、歌謠浪曲物、人生物等。
  • 從喜歡上日本的演歌說起
    從喜歡上日本的演歌說起   也許是那憂傷的曲調吸引了飄泊的我而今天所謂的演歌是當時演說歌的略語,只不過今天的演歌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已與19世紀時的演說歌不可同日而語,早已沒有了政治色彩,而完全蛻變為一種純歌謠形式的演唱了。  演說歌,經過了最初的19世紀末的創成期,於20世紀初就在流行歌大眾音樂的衝擊下匆匆謝幕,接下來進入戰時蕭條期,演說歌就近乎於絕跡了。
  • 世間の花 | 日本演歌(下):用悲傷治癒悲傷
    這一天是日本演歌女王島倉千代子的追悼會,幾乎所有還健在的日本演歌界的天皇天后們,齊刷刷地都到場了,在僧人的詠經聲後,放著島倉千代子身前的名曲——《人生種種》:這支曲子的詞作者中山大三郎曾說,在填歌詞時,他想起了島倉千代子的一生。這個世間有無數的花兒,美麗然後凋零;這個世界有形形色色的男女,相愛然後相忘。
  • 被發明的傳統——近現代日本演歌的發展軌跡(下)
    (「任俠歌」,如高倉健的《唐獅子牡丹》)、以戰前、戰中期的流行歌謠為主體的懷舊歌謠(「懐メロ」,如藤山一郎的《慕影》)、經濟高速成長期開幕以來,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動而開始流行的,反映望鄉情結的鄉村調(「田舎調」,如三橋美智也的《群星之町》)與站在其相對立場上的都市調(「都會調」,如法蘭克永井的《相逢有樂町》)、由都市調派生出的,含有顯著的爵士樂與布魯斯成分的,歌唱繁華街男女情愛的情緒歌謠(「
  • 被發明的傳統——近現代日本演歌的發展軌跡(上)
    圖:《無錫旅情》歌碑 讓我們將目光投回日本。在今天的日本社會,演歌具有一種作為傳統文化的普遍觀感,而它甚至時常會在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或是演歌愛好者的描述之中,被拔高到「日本之心」的層次。「壯士」經由窮學生漸次成為藝人的同時,失去了「演說」含義的演歌,基於新的時代背景,也最終在寫法上逐漸演變成了影射燈紅酒綠含義的「豔歌」(在日語中與「演歌」讀音相同,均為「えんか」)。從音樂性上看,昭和•大正時期的演歌具有較為強烈的互文與拿來主義性質。
  • 從日本演歌看古典風與流行樂,中國古風將去向何方?
    也許從鄰國日本的演歌中我們能得到一些提示。最近花粥的《盜將行》引發了一場風波,揚州大學文學院的副教授指責花粥的《盜將行》「狗屁不通」,引起了雙方的罵戰,網絡上不少人選擇了站隊,問題的核心變成了「堆砌古語算不算中國古風」?當然不算,現在的古風歌大多是披著古典外衣的偽古風,其本質無疑是流行樂,真正的古風歌其實與日本演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 聆聽經典日本演歌
    親愛的朋友,您看到的這篇文章是一個目錄,是截至目前我們「蘿林音樂」已經發布的【日本演歌】類型節目列表,觸摸列表中的各個標題就可以打開對應節目欣賞。不過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使用「動態目錄」隨時查看我們的各類新節目:1)從微信的「通訊錄」→「公眾號」,或者從對話列表的「訂閱號」中找到並觸摸進入「蘿林音樂」公眾號(「置頂」或「設為星標」會使操作更便捷,具體方法詳見文末);2)蘿林音樂公眾號首頁的底部顯示有「老熊貓」、「輕音樂」和「綜合分類」三個欄目,逐個觸摸各欄目及其下子欄目,您將找到每類節目的
  • 平成最後的「紅白」,唱出「演歌」的落寂
    由於歷史上的關係,許多早期閩南話歌曲直接照搬了日本演歌的曲調,所以日本演歌在今天一些國人聽來,第一反應往往是為何是滿滿的「閩南風」,顯然是本末倒置了。雖然北島三郎曾經不無自豪地說過,「法國人有世所周知的香頌(chanson),美國人有代表美國精神的爵士樂,日本人則有演歌」,但實際上「演歌」的歷史絕對無法與諸如歌舞伎、狂言之類的日本所謂「國粹」相提並論。
  • 什麼是演歌?
    #演歌#演歌就是日本傳統歌曲演歌起源:起源於明治時代,並一度在日本流行。但隨著西方文化在日本影響力漸大,演歌的流行度已遠遠不及日本流行音樂演歌的歌詞和標題內容:則較常以「海」、「酒」、「眼淚」、「女人」、「雨」、「北國」、「雪」、「離別」等為題材 ,來表達男女之情其中如美空雲雀「悲哀的酒」(悲しい酒),都春美「大阪時雨」(大阪しぐれ),大川榮策「山茶花之宿」(さざんかの宿),吉幾三「雪國」等為代表。
  • 【日本演歌】花(滝廉太郎)|日本童謠
    花(日本童謠)(滝廉太郎)日本有很多關於「花」的歌,直接取名為《花》的歌也很多。但最為經典的,堪稱日本歌曲第一「花」的歌曲,應該就是滝廉太郎寫的《花》。這也是我最早就喜歡的一首日本歌曲。瀧廉太郎(一般文獻多寫成「滝廉太郎」)(1879.8.24~1903.6.29),日本明治的西洋音樂黎明時期代表性人物,是日本近代音樂史上最有才華的作曲家之一。
  • 【日本演歌】「銀座的愛情故事」 石原裕次郎&牧村旬子演唱(1962)
    專欄的名字叫「日本演歌實質上就是日本流行音樂。國內喜歡日本演歌即日本流行音樂的人不少。特別是中老年聽眾很多人年輕時都是鄧麗君的歌迷。鄧麗君的許多歌與日本演歌是同源的。在地球的東邊,有著相似的文化認知,容易接受是一個事實。音樂沒有國界,音樂又是傳遞情感的工具。所以本平臺會加強日本演歌的份量。銀座の戀の物語「銀座的愛情故事」是同名電影的主題曲。由 石原裕次郎&牧村旬子聯袂對唱。
  • 【日本演歌】鬃毛(たてがみ)| 長山洋子
    長山洋子,日本著名演歌歌手在日本素有[演歌皇后]之稱。代表作有《じょんから女節》《舍てられて》《蜩》等。她的聽眾囊括了老、中、青三代日本人,每年在日本演出逾百場,每張專輯一經發行,就會創下演歌歌手中最好的銷售紀錄。作為偶像歌手出道第十年,即1993年二十五歲的時候搖身一變改唱演歌。同年在一個商業廣告中推出她的第一首歌《蜩ひぐらし》(中文直譯:知了),在演歌界颳起一陣旋風。
  • 新民晚報數字報-森進一的「演歌」
    何 華  最近讀村上春樹《與小澤徵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一書,驚喜地發現指揮大師小澤徵爾居然也愛聽「演歌天王」森進一的歌
  • 風雪霧漫夢月夜 和腔聲中見風雅——演歌與日本文化
    billboard)稍有關注就會發現,幾乎每一期都會有一首有著「獨特」曲風的歌曲在眾多jpop中顯得有些「獨具一格」。這叫「演歌」。藤あや子不少人會發出疑問,這些有著特別唱腔,曲風也頗有傳統氣息的曲子,為什麼在當今的日本還擁有這麼多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