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演歌】雨忍 (忍ぶ雨) 伍代夏子

2021-02-20 蘿林音樂


伍代夏子 1961年12月18日生於 日本 東京都澀谷區 
 伍代夏子,本名中川輝美,日本著名演歌歌手。1985年以加川有希的藝名出道。後改作伍代夏子,以優雅深沉的風格而為演歌歌迷喜愛。代表作品[忍ぶ雨],[雪中花]等。


 

伍代夏子原名中川輝美,她的演歌之路似乎不是那麼順利。高中畢業後成為唱片公司的進修生。1985年以藝名加川有希登上歌壇,但是效果欠佳。改回本名中川輝美。此後,轉籍唱片公司,再改名為現在的名字伍代夏子。經過與經紀人一起全國各地巡迴演唱推銷的艱難歷程後,1990年以一曲《忍ぶ酒》出場紅白歌會,逐漸地成為演歌明星。她的聲音不像坂本冬美那樣有力,也沒有長山洋子那般活躍,而是一種帶有深沉而婉轉,典雅而悠長,韻味十足的東洋女性,她不僅是演歌界公認的美女。而且她的舞臺形象和歌聲也帶給人們很多美的享受;她的代表性曲歌中《金木犀》、《京都二年坂》、《雪中花》、《戀ざんげ》等,都是非常值得聆聽的。1999年,藝人杉良太郎結婚。計紅白歌會出場12回。在中國喜歡她的歌迷也是越來越多。伍代夏子和藤あや子 (藤彩子),長山洋子,香西かおり(香西香),坂本冬美5人,被譽為日本演歌五美人,她們有過很多傑出之作,如《京都慕情》,《心の糸》,都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為演歌史上永恆的經典。

相關焦點

  • 日本著名的民歌手五代夏子
    伍代夏子伍代夏子(Natsuko godai),本名中川輝美[1],1961年12月18日出生於東京都澀谷區,日本演歌歌手。1985年以加川有希的藝名出道。後改作伍代夏子,以優雅深沉的風格而為演歌歌迷喜愛。
  • 渡邊麻友等AKB48成員女扮男裝給演歌常青樹伍代夏子當綠葉
    人民網東京12月31日電 (劉戈)日本頻道綜合日本時尚網站ModelPress的報導,第64屆NHK紅白歌會今晚如期上演,目前進入最後的調整階段。在今天舉行的第三次彩排中,日本演歌歌手伍代夏子出現在彩排現場,她將在這個舞臺上完成自己第20次榮登「日本春晚」紅白歌會的舞臺演出。
  • 音樂丨那些別有味道的日本演歌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著從日本翻唱過來的音樂和看著日本動漫長大的。日本除了一些廣為人知的流行音樂、經典音樂、還有一種唱法獨特的歌曲,叫做演歌。演歌,演說之歌。是明治、大正時期產生的一種音樂形式,是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的歌曲。最早起源於明治時代的自由民權運動。
  • 【生活筆錄】一月情思,從日本演歌說起
    當年去日本前,對日本演歌全然不知。然後,聽了,聽得多了,耳濡目染,漸漸喜歡。就跟喜歡生魚片同一過程。其實,當發現鄧麗君及當時的港臺歌星們唱的許多歌原來都是翻唱日本歌,其中演歌尤多,6/8拍的基本都是。所以,算是順理成章,本來就是相近的同類體嘛。現在回頭看,我在日本那幾年應該算是演歌的鼎盛時代吧。
  • 【日本演歌】喜歡的人(男ぼれ) 坂本冬美
    坂本冬美,1967年3月30日出生和歌山県西牟婁郡上富田町出身的日本著名演歌歌手。1986年在「勝ち抜き歌謠天國」(和歌山大會)脫穎而出,由豬俁公章收為弟子開始演歌之路。還和細野晴臣、忌野清志郎(已故)組成HIS組合,發行了『日本の人』這一專輯。2002年3月為了專心治療頑疾胰臟炎,暫停了一切演藝活動。休業前把自己的住宅賣給豬俁的妻子,回到老家和歌山縣靜養一段時間,然後到全國各地去旅遊泡溫泉,悠閒地休整了一年。2003年4月宣布回歸,同年再次登上了紅白歌會。
  • 從喜歡上日本的演歌說起
    從喜歡上日本的演歌說起   也許是那憂傷的曲調吸引了飄泊的我而後於20世紀50年代,由明顯區別於流行歌曲的近似於現在演歌風格的民謠和浪曲的出現,使得演歌進入了復興期,發展至60年代的演歌,社會諷刺要素已經完全不見,可以說作為演歌只是名稱復活了,內容已與當年的演說歌風馬牛。而望鄉歌謠風格帶動了演歌的新形式,一批如高倉健、森進一、千昌夫、北島三郎和小林幸子等開始嶄露頭腳,他們的《池袋之夜》、《函館之女》、《北歸行》等演歌也流行開來。
  • 【日本演歌】紫色 (むらさき雨情) 彩藤子
    藤あや子,日本女演歌歌手,作曲家。作為演歌歌手同時以[小野彩]的筆名創作詞曲,是少有的女性原創歌手。代表作[こころ酒],[むらさき雨情],[雪 深深]等。先後兩次獲得「日本有線大賞」。1993年,全日本流行藤あや子的《心酒(こころ酒)》。藤あや子可能是當時演歌女歌手中的第一美女,扮相和演唱俱佳,磁帶和唱片都很昂貴。鼎盛時期在1992~1994年,連續三年有單曲進入日本公信榜(Oricon)前十位,締造了平成年間女性演歌手第一的記錄。這三首歌曲分別是《こころ酒》(1992)、《むらさき雨情》(1993)和《女泣川》(1994)。
  • 【鄧麗君25年祭特稿】鄧麗君與日本演歌
    今年的話題,是鄧麗君與日本演歌。首先要說的是,鄧麗君在日本發展的時候,是一位演歌歌手,而非流行歌手。鄧麗君在臺灣剛出道的時候,就無意識地演唱過一些日本演歌改編的歌曲,最有名的,就是《苦海女神龍》了。《苦海女神龍》的原曲,是日本演歌天王森進一1969年的《港町blues》。
  • 雜文:【淺談日本演歌】
    或許很多朋友可能不大了解日本演歌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形式,對於演歌,我們中國人可以理解成日本的經典老歌。它是綜合了江戶時代日本民俗藝人的演唱風格,融入日本各地民族情調演唱技法的歌曲,是日本國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 什麼是演歌?
    #演歌#演歌就是日本傳統歌曲演歌起源:起源於明治時代,並一度在日本流行。但隨著西方文化在日本影響力漸大,演歌的流行度已遠遠不及日本流行音樂演歌的歌詞和標題內容:則較常以「海」、「酒」、「眼淚」、「女人」、「雨」、「北國」、「雪」、「離別」等為題材 ,來表達男女之情其中如美空雲雀「悲哀的酒」(悲しい酒),都春美「大阪時雨」(大阪しぐれ),大川榮策「山茶花之宿」(さざんかの宿),吉幾三「雪國」等為代表。
  • 日本的演歌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稱之為「演歌」?
    演歌原本就是演說の歌之意。後來,作為大眾歌謠的一種,演歌的定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嚴格意義上的演歌實際上是指1890年之後的流行歌曲的一部分。 在演歌界有著不小成就的演歌名人也有很多,傳統演歌有「日本國寶」美稱的「昭和歌姬」美空雲雀先生,紅白歌合戰常客北島三郎,傳統演歌偶像森進一等。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出的流行演歌則由來自中國的有線女王テレサ·テン先生(鄧麗君),偶像明星等獨樹一幟。
  • 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愛唱演歌?
    、歐巴桑感嘆因為年輕人不愛唱演歌,因此紅白裡的演歌所佔比例逐漸減少,雖然NHK等或日本演歌界也費心讓年輕演歌歌手登場等,不過日本演歌在電視等出現的頻度的確大減,雖然許多外國人開始對日本的演歌感興趣,覺得很能反映日本人心境,但日本年輕人卻不那麼愛唱演歌,為什麼呢?
  • 金木犀-伍代夏子
    其花白者名銀桂,橘黃者名金桂,紅者為丹桂。在中國,白色或淡黃色的桂花比較常見,在日本常見的為金黃色或橘黃色的桂花,既「金木犀」。香味也較為濃鬱。歌曲《金木犀》是伍代夏子2006年1月1日發行的單曲,是伍代夏子熱門代表歌曲之一。歌曲描寫的是一位女人對愛情執著與等待的心理歷程。
  • 被發明的傳統——近現代日本演歌的發展軌跡(下)
    這一轉變的濫觴是70年代初日本早期女子偶像「三人娘」之一的小柳留美子的出道單曲《我的城下町》的發行;以此為契機,伴隨著日本國有鐵道(現JR)發起的、民族主義背景濃厚的觀光宣傳運動「探索日本」(Discover Japan)的開展,「古老而優美的日本」的形象開始在演歌中大量出現,並形成了對佔有大比重市場份額的幽怨、黑暗、哀愁基調演歌的擠壓。自此,作為大眾文化的演歌開始漸次與國家層面產生交集。
  • 平成最後的「紅白」,唱出「演歌」的落寂
    而在上世紀80年代由著名歌唱家蔣大為所演唱的日本歌曲《北國之春》更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演歌」(原唱千昌夫)。由於歷史上的關係,許多早期閩南話歌曲直接照搬了日本演歌的曲調,所以日本演歌在今天一些國人聽來,第一反應往往是為何是滿滿的「閩南風」,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 日本演歌,曾這樣地影響了華語樂壇
    音樂無國界,放眼中國早期的華語流行樂壇,日本演歌曾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諸如歐陽菲菲、鄧麗君、譚詠麟、李克勤等眾多港臺歌手,他們或翻唱過演歌作品,或發行過演歌專輯,甚至其演唱風格,也深受演歌唱法的影響。
  • 日本「演歌」:在當代重獲生機的傳統民歌
    日本演歌是據稱誕生於明治時期(1868-1911)的一種音樂形式,在專制政府對言論鉗制嚴重的時期曾一度代替報紙和街頭演講議政發聲。現在所說的演歌,主要指由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具有日本傳統音樂特點的五音階歌曲,有時配合臺詞演繹。從主題上來看,主要分為悲戀物、幸福夫婦物、股旅物、望鄉物、歌謠浪曲物、人生物等。
  • 日本那些事兒:演歌的演變,插花的藝術
    日本那些事兒:演歌的演變,插花的藝術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關於日本的知識,首先我們來說下日本演歌的演變,演歌這一文藝形式對外國人來說十分陌生,可是日本人,特別是中年人卻愛它、唱它。演歌既有穿雲裂石之勢,又有如泣如訴之情。
  • 世間の花 | 日本演歌(下):用悲傷治癒悲傷
    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在日本60年代是很主流的觀點。世間女人多姿多彩,但女人的一生,總是第一次嫁人時最光彩照人,那是花兒完全綻放的時候,但也是花兒開始凋零之始。6年後,不堪夫家辱罵的島倉,帶著三個出生卻沒長大的孩子的牌位,哭著逃出了可怕的婚姻。在三個夭折孩子的牌位上寫著一個字——忍,刀在心頭時,淚水也成了多餘。
  • 被發明的傳統——近現代日本演歌的發展軌跡(上)
    今天,在無錫的黿頭渚公園內立有刻下了原歌詞中文翻譯的歌碑,而它可以稱得上是戰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見證物了。 圖:《無錫旅情》單曲封面 一言以蔽之,現下的演歌並不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擁有的傳統文化,而是在戰後形成的一種與過去建立了密切聯繫的、有意識的人為操作的產物。演歌的源頭最早只能追溯到明治時期(某種意義上說還相當牽強),而當今語境下的演歌概念則是在戰後左翼思潮泛濫的上世紀60年代後期,通過日本新左派知識分子群體的一系列概念操作與詮釋才得以初步成形,並在之後的數十年間不斷發展,最終獲得了今天「日本的」、「傳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