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2021-02-13 定遠縣博物館

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有兩條主要線索,一是從西周末年的俳優滑稽表演到西漢百戲中的角牴戲,再到唐代的參軍戲,故事表演日漸豐富,逐漸成為戲劇的主體。另一條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樂」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缽頭、踏搖娘等歌舞戲的演出,民間歌舞藝術獲得極大的發展,為戲曲官調、曲牌、聲韻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宋代是戲曲發展的關鍵時期。宋代在參軍戲的基礎上,吸收融合曆代歌舞藝術和民間說話、講唱、影戲、雜扮等技藝的成就,對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戲兩條線索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產生了宋雜劇、金諸宮調、金院本以及戲文等新的文學形式。

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雜劇的基礎上,元雜劇具備了成熟戲曲的諸種因素,形成了前景壯觀的發展勢頭。元代是我國戲曲繁榮興盛的時期,代表元代最高文學成就的是元雜劇。在金中都時期,金院本作為古代戲曲文化達到空前鼎盛,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奠定了基石。金院本為元雜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主要表現在:元雜劇繼承了金院本戲臺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場門出入,確定了中國戲曲獨有的上下場的連場形式;在金院本腳色分行基礎上,擴充為旦、末、外、淨、雜。

1959年1月,山西省文管會侯馬工作站在配合侯馬平陽機械廠基本建設時,發現了兩座仿木構結構磚室墓,墓主人分別為董明(大安二年1210年)、董玘堅。董明墓是唯一一座由前後墓室組成的墓葬,墓室裝飾大多為磚雕,部分輔以彩繪,內容豐富多彩,有墓主人生活圖、出行圖、馬球圖、士馬交戰圖、八仙人物圖、吉瑞祥飾等。最為精美的是董明墓北壁正中的兩垛鋪作間,砌有山華朝前的戲臺一座,臺上有五個塗彩的戲俑排成一行,正在表演雜劇。

舞臺上有五塊彩繪磚雕俑,都在表演,臉上有化妝。從左到右,有五個角色,如裝孤、副末、末泥、引戲和副淨。其中,末泥的表演是主要表現,以副末和副淨主題的早期雜劇,以搞笑內容為主要內容,表明中國戲曲藝術正在走向成熟,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史的重要材料。

從墓戲俑的裝束和表情動作來看,恰與《輟耕錄》所稱金院本五個腳色行當相吻合。據元陶宗儀《輟耕錄》卷 25 《院本名目》條記載:「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淨,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鶻能擊禽鳥,末可打副淨故云。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裝孤。」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就是金院本一個演出場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頭戴黑色展翅幞(fú)頭,身穿寬袖圓領紅袍,腰間系帶,足登皂靴,雙手捧笏斜貼於左胸,身體微向前傾,目光右視,神態自若,是一個飾演官吏的「裝孤」腳色。左起第一人,頭戴黑幞頭,身穿寬袖紅衣,著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與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間,表情悽楚,似在傾訴,是一個飾演平民的「引戲」腳色。

左起第 2人,戴黑帽,穿圓領窄袖黑袍,著黑靴,腰系黃帶,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傾,作怒視狀,是一個飾演皂隸的「副末」腳色。左起第 4人,戴卷角幞頭,著窄袖團花紅襖及黑靴,腰系黃帶,右手執扇,並翹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帶,兩腿一前一後,右腳尖及地,腳跟向上,張口露齒,神情活潑,是一個「末泥」腳色。左起第 5人,著寬袖黃底虎皮紋鑲黑滾邊長袍,紅褲,黑靴胸部敞開,頭上梳一偏髻,臉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從上到下勾了一筆,作為眉毛的誇張處理,面頰兩側各抹一團不規則的黑,雙腕各戴紅手鐲一隻,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餘三指貼面頰,作吹口哨狀,表情滑稽,是一個「副淨」腳色。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是金代戲曲文物的傑作。在宋金時期,在山西南部,歌劇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開始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

1959年後,考古工作者又在同一地點又陸續發現六座形制相似的仿木構結構磚室墓,共同的特點是方形墓室,八角形頂,有精美的磚雕裝飾,還有戲曲遺物或戲曲磚雕裝飾,通過發掘清理,在兩座墓室內發現了有明確紀年的題記,墓主人分別為董海(承安元年1196年)和董萬(大定十三年1173年),由此斷定這是一處金代中晚期的董氏家族墓地。

侯馬金代董氏墓是盛行於北宋、金代的磚雕墓室墓的代表性實例,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外簷裝修和室內布置有重要價值。我們說了董氏墓的戲俑,我們再看看墓室的建造。墓室近方形,室高達4.2米,上覆鬥八藻井,四壁雕砌成四面有木構房屋的庭院。北壁用海棠瓣形方柱分為三間,明間雕墓主夫婦像,分坐桌子兩側;兩次間雕出插屏,外側各一侍僕。東西壁各雕出六扇四抹格子門。

南壁開門式墓門,門兩側各有一獅子。四壁下部雕須彌座,下為圭角,用二層束腰,近於宋式小木作的形式。四壁上部雕出垂蓮柱和花版,北壁上雕鬥、腰簷,上面雕一山面向前的歇山頂戲臺,臺口列五個雜劇磚俑。

兩側和南壁均雕山花蕉葉,南壁蕉葉上面雕出匾額,墨書買地券。四壁裝修之上為磚砌鬥,承託疊澀和藻井。虛柱是外簷裝修,匾額也是面向外,故可證明墓室所表現為庭院內景,對了解金代豪華的住宅庭院有參考價值。整個墓室各種建築構件上均滿雕圖案紋飾和欞格,有些同《營造法式》所載相似,有些為《營造法式》所無,現存宋、金建築的裝飾圖案多為後世所改,此墓的宋、金墓室雕刻恰好填補了空白。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平臺刪除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定遠縣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建業集團|「我家住在黃河邊」文物篇,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看沿黃九省文物齊發聲,唱響黃河讚歌!1青海陶壎(xūn) & 河南骨笛2四川宋代陶雙夫勒馬俑 & 洛陽三彩騎馬男俑6陝西彩繪百戲俑 & 河南相和歌俑
  • 綿陽造兒童劇《說唱俑》讓博物館的文物"活"了
    綿陽造兒童劇《說唱俑》讓博物館的文物"活"了 2020-11-16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讓博物館文物復活,綿陽造兒童劇《說唱俑》亮相舞臺
    獲2020年四川藝術基金資助的原創兒童劇《說唱俑》於2020年11月13~14日在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黑螺藝術空間歡樂上演。據悉,這次演出為兒童劇《說唱俑》首次公演在成都亮相,之後將回綿陽與觀眾見面,計劃於2021年開啟全國巡演。
  • 廣州動物園出土「十二生肖」俑,其中4隻為何不翼而飛?丨睇show
    戳直播,猜猜廣州哪裡最「盛產」文物:  《@老廣,來廣州這塊「皇陵」寶地,找找你家門口挖出的寶貝...》  憑欄聽風雨,老廣的別墅很「歐氣」  每一件文物都是先人生活的講述者。    南漢二陵博物館講解員許心影介紹,從這件陶樓可以看出這位墓主人家境應該不錯,房子相當於今天的別墅,一樓有守衛,右院有6隻牲畜,沿著樓梯可以到達二樓,窗口一排欄杆更是透出一種「憑欄聽風雨」的優雅興致。
  • 新疆文物亮相《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
    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彩繪絹衣(舞伎俑)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伏羲女媧圖(資料圖片)  新疆網訊(記者 饒俊華)16日晚,介紹新疆兩組(件)文物的兩集紀錄片,將在央視CCTV-9《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播出。  6月15日,《如果國寶會說話》分集導演車鈺介紹,本季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25件國寶將依次亮相,向觀眾生動展現「開放」「包容」「盛大」的時代氣象。在已經播出的「立獅寶花紋錦」一集中,有許多來自新疆博物館的絲織品作為輔助文物出現。
  • 此唐女俑的髮型,簡直吊打現在的雙馬尾、雙丸子頭
    西安市長樂路隋墓出土的「琉璃瑪瑙雙陸子」是絲綢之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證,西安醴泉寺遺址出土的「石刻菩薩造像」是印度佛教東傳的文化象徵,這些文物都從不同文化側面反映多元文化在古代中原大地的聚焦和融匯。雙陸棋戲或自印度,流入中國可能始自三國時期的曹魏曹植。據考古發現和傳世文獻來看,無論哪一種棋類,在中國均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徵意義——棋盤即是濃縮的宇宙模型,棋局則象徵千變萬化的人生。與棋局相關的實物和圖像,在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墓葬中大量湧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古人神仙觀念發展歷程的反映。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比如漢高祖的戚夫人就善翹袖折腰之舞,這件文物正是翹袖折腰之舞最生動的寫照。有形容說「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體如遊龍,袖如素蜺」,就是講漢代樂舞的姿態。這件玉器的玉質雖然一般,但雕刻得非常細緻精美,把整個玉舞人的形態完全表現出來了,非常生動。7、十六國跽坐樂俑:樂器各不相同 展示了排簫實物第七組是十六國跽坐樂俑。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7、十六國跽坐樂俑:樂器各不相同 展示了排簫實物  第七組是十六國跽坐樂俑。  劉思哲介紹,這組十六國跽坐樂俑是在西安機場二期十六國墓葬中發現的。  王建玲介紹,這組文物是周至博物館館藏文物。根據4個女俑的舞姿來判斷,她們跳的可能是柘枝舞。柘枝舞是從西域一帶流傳至中原地區的。這種舞最初是以女子獨舞的形象來出現,以擊鼓節奏來伴奏,後來就發展成為兩人舞,甚至到唐宋時期出現了幾十人、百人同時跳的現象,相當於古代的「廣場舞」。  柘枝舞和胡騰舞、胡旋舞一起,是西域流傳到中原地區的三個特別受歡迎而且盛行一時的舞蹈。
  • 董氏第二屆文化節盛大舉行!
    點上面 「董氏大家族」加入董氏家族!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董」,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董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董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董氏文化,傳播董氏正能量。5月1日上午,全國各地的董氏宗親齊聚「中國姓氏文化名都」——南雄,共同參加董氏第二屆文化節,祭奠先祖,傳承祖德,增進宗親情誼,弘揚董氏優秀文化,振興家鄉事業,為推動南雄文化繁榮興盛添磚加瓦。
  • 曹操兒子的墓為什麼喜歡用老鼠陪葬,這是什麼癖好?原因很無語!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也是位很有才的詩人,不過今天要說的不是他的詩,而是他的墓。在曹植的墓中,考古專家發現他用了老鼠陪葬,這是什麼癖好?許多人可能會很好奇,也紛紛的做出了猜測,這是別有深意還是純屬個人喜好呢? 大家知道,古人都比較看重死亡,特別是生前富貴之人,往往都希望可以在死後也享受到跟生前同樣的榮耀。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紀錄片《中山國》兩千餘年來,由於史載缺略,文物遺蹟湮沒地下,謎一般的中山國,鮮為人知。1978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發掘了中山王墓,勘探了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揭開了中山古國之謎。在兩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內外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其中尤以陶人俑拜山、磨光壓劃紋黑陶蓋豆、錯銀銅雙翼神獸、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銅「山」字形禮器、銅圓壺等精品為最。
  • 曹操墓文物首度海外揭秘!中日全新「三國志大展」,170件文物還原真三國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定是帝、王級別的大墓,其主人極有可能是東吳皇室成員。還有學者提出,上坊東吳大墓的主人就是孫權的父親孫堅。儘管多遭盜掘,東吳大墓中仍發現了金、銀、銅、鐵、漆木、瓷、陶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70多件及銅錢600餘枚,其中更出土了六朝考古中前所未見的青瓷新器型。
  • 線上看展|「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亮相國家大劇院
    看展之前,先為大家隆重介紹本次展覽的可愛擔當不得不看的十大重點展品展覽分為兩大版塊,第一部分「樂舞江淮 百戲萌生」通過「上古之音」「金石樂懸」「雅俗共賞」「假面之戲」四個單元,以時代為線索展示出安徽地區音樂、戲曲文物發展的脈絡。
  • 陝西發現17歲少女墓,6尊陶俑暴露了長相,網友:像極了日本人
    不過隨著一些墓葬的出土,古人的生活也能了解一二,1948年,陝西西安賈裡村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鑑定是一座唐墓,不過當時的環境不利於考古,出土的文物都運往了長安縣,直到1993年才重新引起重視。根據研究表明,墓主人是一位17歲的女子,在她墓志銘中將有九個字「唐故裴氏小娘子志銘」全文共有212字,詳細介紹了這個女子的生平往事,17歲女子,姓裴,小名叫太,祖籍河東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
  • 賀歲辛丑:牛題材文物特輯
    ,每年的農曆春節都會做一次生肖題材的文物推送。這個(弓魚)國,也一般簡稱魚國,之前曾經介紹過魚國的筒形直稜紋提梁卣,而這件雙耳方座簋,腹部的主體紋飾為浮雕獸面紋,圈足飾夔龍紋,雙耳採用猛虎噬牛的造型。而方座則以四角為對稱裝飾立體牛頭紋,牛頭之間還有夔龍紋,而方座上方四角還有小牛頭紋。簋內底銘文「(弓魚)伯作寶尊彝」,表明了器主為(弓魚)伯,屬於魚國遺物。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6月13日開播 新疆兩件文物寶貝將亮相
    天山網訊(文/記者 趙梅 圖/網絡)「某叫郭文智,在大唐西州高昌縣當個錄事……」,這是《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的先導片中,新疆文物寶貝《彩繪泥塑文官坐俑》與觀眾的對話模式。據悉,該紀錄片第三季將於6月13日在CCTV-9開播,屆時,新疆有兩件(組)文物寶貝與觀眾見面,這兩件(組)寶貝分別是從《阿斯塔那俑與文書》和《阿斯塔那伏羲女媧圖》精選而出。泥木俑和女媧圖再現唐代西域故事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是晉唐時期官民公共墓地,古墓群出土的精品俑達數百餘件,文書有上萬件,各種不同風格的伏羲女媧圖有上百幅。
  • 濟南市博物館鎮館之寶西漢彩繪樂舞雜技俑,完整反映樂舞雜技場面
    這一兩千年前的內容豐富、場面完整的樂舞雜技藝術立體形象,是迄今我國漢墓出土文物中僅有的,凝結著極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一車拉來3件國寶文物農民用「地排車」護送到濟南市博物館作為國寶級文物和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雜技俑所具有的巨大價值和名氣早已為人所知。然而,也許很少有人知道,當年濟南市博物館給予「獻寶人」的獎勵是一本《毛主席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