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博物館鎮館之寶西漢彩繪樂舞雜技俑,完整反映樂舞雜技場面

2021-01-18 海右讀書
西漢彩繪樂舞雜技俑(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作揖的作揖,

打躬的打躬,

鼓瑟的鼓瑟,

吹笙的吹笙。

筋鬥連番,

鐘磬齊鳴,

有莊有諧,

有動有靜。

莊者,

道貌岸然,

諧者,

滑稽多情。

一個凝固的瞬間,

一個歡樂的場景。

一觀再觀,

忍俊不禁……

時光閃回,

兩千年光景,

歌臺舞榭之外,

下裡巴人,

芸芸眾生……

西漢彩繪樂舞雜技俑出土後,《中國文物報》曾這樣對其進行描寫和讚譽。現在,1969年在濟南北郊無影山南坡出土的這件國寶級文物,已成為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濟南市博物館副館長張雯認為,雜技陶俑以巧妙的構思,優美的格調,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示了當時貴族宴飲娛樂的場景。即便在今天看來,這種集音樂、舞蹈、雜技各種表演於一體的演出也不失為一場豐盛、熱鬧的視聽演出。這一兩千年前的內容豐富、場面完整的樂舞雜技藝術立體形象,是迄今我國漢墓出土文物中僅有的,凝結著極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

一車拉來3件國寶文物

農民用「地排車」護送到濟南市博物館

作為國寶級文物和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雜技俑所具有的巨大價值和名氣早已為人所知。然而,也許很少有人知道,當年濟南市博物館給予「獻寶人」的獎勵是一本《毛主席語錄》。

「文革」期間濟南市博物館僅有的6位工作人員中的一位於中航,對於當年雜技俑的發現以及入藏濟南市博物館的過程,老先生記憶猶新——

「上世紀六十年代,濟南北郊的無影山周邊是一片沙土地。當時生產隊施工搞建築,都從那裡挖沙土,有時能挖出一些陶盆、陶罐等。那時北園公社堤口大隊有一個叫崔昌禮的社員,是個有心人。1964年,崔昌禮曾把他挖沙時發現的一件漢代陶壺送到濟南市博物館,館裡給了他獎勵,並對他講了保護祖國文物的重要意義。獎勵雖然不多,只夠他來回的路費,但崔昌禮因此就記著這個事兒了。

1969年4月,崔昌禮在挖沙時發現了一個有底盤的陶俑,上面一些玩雜技、跳舞的小人很有意思。當時崔昌禮正忙著挖沙,騰不出時間來,於是委託前去拉沙的歷下區運輸公司的韓家山,請他幫忙把自己發現的雜技俑和一對載人、載鼎的陶鳥以及一套陶車馬送到博物館。韓家山拉著『地排車』一路小心翼翼,將它們送到了博物館。我們覺得這些東西很有價值,就留了下來。後來根據文物鑑定專家的鑑定,雜技俑和那對載人、載鼎的陶鳥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獻寶人」獎品是一本《毛主席語錄》

濟南市博物館多件重要藏品是從垃圾裡撿的

「文革」期間,濟南市博物館已經從趵突泉公園搬到緯四路的一個倉庫。於中航說:「雜技俑就是拉到那個地方的。那時候,人們對文物很不重視,但是對我們文物工作者而言,這畢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器物。在向上級部門請示之後,我們專門召開了一個表彰大會,對崔昌禮的行為進行了表揚,送給他一本《毛主席語錄》作為獎勵。」

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文物的認識和現在有著天壤之別,以一本《毛主席語錄》作為對「獻寶人」的獎勵,這是獨特的時代氛圍使然。於中航說:「其實,那時候濟南市博物館收集文物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去垃圾站翻撿。如今,作為濟南市博物館重要藏品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穿孔玉斧、商代晚期的青銅犁鏵,都是我從垃圾站翻撿來的。那時候濟南的垃圾站負責市區及周邊18個縣的垃圾收購,我們跟垃圾站的人說,如果你們發現了古舊的銅器等老物件,就跟博物館聯繫。等我們去了之後,如果發現的東西確有價值,就以略高於廢銅爛鐵的價格收購。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收集了不少文物。」

郭沫若指示發掘雜技俑漢墓

故宮展出陶樽被拿掉成了歷史之謎

於中航說,「當時我們一看到雜技陶俑就非常驚奇,因為雜技在漢代十分盛行,文獻也多有記載。但是這樣成組的歌舞雜技陶俑十分罕見。於是我們給雜技俑拍了照,寄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後來中科院考古所的工宣隊向我們傳達了郭沫若的指示,要求我們對出土雜技俑的無影山漢墓進一步發掘。遺憾的是,整個墓葬發掘完畢除了發現一些陶罐、陶壺之外,再沒有更有價值的發現,也沒有找到墓主人究竟是誰的證明。」

1971年,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22周年,故宮在全國徵調重要文物進行展覽。當年國慶節,來自濟南的雜技俑首次在故宮展出。雜技俑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中外觀眾,後來又到日本、菲律賓等國展出。一直到1981年,才重新回到濟南市博物館。

雜技俑在赴京展出期間,還發生了一件「怪事」,於中航說,「時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夏鼐看到這件文物之後,認為右側三個『觀眾』前面的兩個用來盛酒的陶樽不應該有,就把它們拿掉了。所以在故宮展出時的雜技俑就沒有那兩個陶樽,後來不少雜誌發表的雜技俑照片,也沒有這兩個陶樽。一直到回到濟南,我們才把它們重新放上。究竟夏鼐先生為什麼會覺得不應該有這兩個陶樽,至今依然是個謎。」

全國僅此一件

樂工、表演者、觀賞者栩栩如生

在濟南市博物館,副館長張雯帶著我觀看了這一稀世珍寶。這組彩繪樂舞雜技陶俑,在一個長67釐米,寬47.5釐米的陶盤上。陶盤上有21個各具特點的陶俑,其中樂工7人、雜技表演者7人、觀賞者7人,均栩栩如生,完整展現了漢代貴族觀賞樂舞雜技表演的場面。

站在陶盤兩側的觀者,寬衣深服,冠履整齊,可以看出地位不一般,顯然屬於社會上層人物。特別是右側三人面前還放著兩個陶樽,按照古代禮儀,凡是貴族宴飲必定要放置酒樽,用來貯酒,象徵著宴飲。陶盤後側一排是樂工,使我們看到了漢代樂隊組合及其演奏的情景。他們使用的樂器有打擊樂、彈弦樂和吹奏樂。右首樹立的大鼓叫建鼓,是漢代百戲演出的主導樂器。擊大鼓者左側一人在擊磬。擊磬者左邊有一個樂架,樂架上懸掛的樂器是鍾,樂工雙手各拿一捶,正準備敲打。鍾架旁邊一人在擊小鼓。擊小鼓者左側的樂工,面前置有一瑟。彈瑟者旁邊還有兩個樂工,都是女子,她們身穿繞襟花衣,長跪吹笙。

生動的場景讓我們仿佛能聽到「鼓聲雄壯,鐘聲洪亮,琴聲悠揚」。伴隨著音樂的節拍,身著花衣的兩名青年女子揮動長袖,跳起輕快的長袖舞。頭戴尖頂小帽的四名青年男子,著緊身短衣,腰束白帶,正在做著精彩的雜技表演。其中兩個人正相向倒立表演「拿大頂,還有一人騰身而起仰身後翻,另一人在做難度很大的柔術表演。在陶盤的前方有一個身穿紅袍,雙臂張開,身子可以自由轉動,手中別無所持的陶俑,看起來他像是正在唱歌,或者正在主持節目。

張雯認為,這組陶俑集觀賞、舞蹈、音樂、雜技於一體,場面完整,妙趣橫生,在稚拙簡樸的造型中,透露出一種豪放的格調。張雯說:「以前國內其他地方也出土過單個的雜技俑,但像這樣完整反映樂舞雜技場面的雜技俑,可以說是國內僅見的一件。」

再現漢代「角牴戲」場景

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

張雯說,陶俑是代替活人或動物殉葬的一種明器。是為了使死者能在另一個世界繼續過如同生前一樣的生活,所以陶俑真實負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意義。它還為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歷代審美習尚變遷的軌跡,成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張雯表示,「我國的音樂、舞蹈和雜技表演藝術歷史悠久。西漢建立後,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內外交流頻繁,樂舞雜技藝術日益豐富,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據說漢高祖劉邦所寵愛的戚夫人就擅長跳長袖舞。史書記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天,漢武帝在長安未央宮舉行盛大的『角牴戲』表演,京都周圍『三百裡以內的人都來觀看』。所謂『角牴戲』其實就是漢代音樂、舞蹈、雜技等各種表演藝術的總稱,所以又被稱為『百戲』。『百戲』在漢代風靡城鄉,久盛不衰。漢代貴族常常在宴會上舉行『百戲』表演,招待客人取樂。由於濟南出土的雜技俑比較完整地表現了漢代『百戲』的完整場面,所以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價值。」

作者:錢歡青

相關焦點

  • 品《樂舞》歌曲、賞樂舞藝術,文明滋養、怡情養志!
    這些樂舞與先民們的狩獵、畜牧、耕種、戰爭等多方面的生活有關。在原始樂舞活動中,人們常把自己打扮成狩獵的對象或氏族的圖騰,這類樂舞反映了先民的狩獵生活。盛樂遺址出土的樂舞俑,頗具草原鮮卑族歌舞特色。中間舞人似為男性,戴風帽,著長袍,張開雙臂做飛翔狀,伴奏樂隊有立有坐,有單腿跪,有雙腿跪,全戴風帽,是一種生活習俗的舞蹈,可視為《雁舞》之濫觴。2、佛教和印度舞的影響,敦煌莫高窟石雕樂舞。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等考古文博單位的多位研究人員和講解人員,受邀和西安音樂學院教授一起作為主講嘉賓,介紹了在陝西出土的重要樂舞類文物,介紹了中國古代樂器的發展演變及樂舞文化。西安音樂學院多位演奏家結合展覽內容,用流傳至今的傳統樂器和仿製樂器復現了千年前的樂聲。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據了解,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是在陝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以及各大文博單位支持下,2017年10月與陝西歷史博物館共建成立的高校重點特色行業博物館,也是目前西部乃至全國音樂類高等專業院校中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音樂藝術博物館,開創了「館校共建」的先河。
  • 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知道嗎?
    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大家逛博物館的時候 可以重點參觀哦~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秦代玉高足杯 該杯於197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此次評選自11月11日啟動,為期一個月,採用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佔50%的方式,從20件候選「鎮館之寶」中,產生「十大鎮館之寶」。活動還走進多所高校。揭曉儀式現場,中南民族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生高睿澤分享了自己與「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梅瓶的故事。他認為,參與「鎮館之寶」評選,拉近了博物館與普通公眾的距離。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其他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唐代三彩騰空馬 於西安西郊出土,馬全身赭黃色,間白斑紋。
  • 陝西歷史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每一件都是稀世國寶!
    那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你知道哪些呢?第十名:彩繪雁魚銅燈彩繪雁魚銅燈為西漢時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於通體彩繪紅、白二色。兩燈罩可自由轉動,能調節燈光照射方向和防禦來風。雁腹內可盛清水,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可減少油煙汙染。構思精巧別致,是漢代燈具中的傑作。第九名:黑釉油滴碗黑釉油滴碗,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之一。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
  • 中國價值最高的唐三彩,不能出國展覽,還是陝歷博的鎮館之寶!
    唐三彩載樂駱駝俑唐三彩雖為用來陪葬的冥器,卻因獨特的工藝、富有質感的色彩成為唐代藝術的一張名片。這件唐三彩載樂駱駝俑,做工精細,色彩絢麗、造型特別,自出土就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箜篌西漢以後,絲路的開通,箜篌快速進入中原,在很多的壁畫中都可以看到豎箜篌的身影,這些都是豎箜篌西漸的證據。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底是哪幾件?
    坐擁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陝西歷史博物館自然是其他兄弟省份博物館難以匹及。官網中說,藏品量高達170餘萬件(組),精品自是不計其數。而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中,並沒有列出「鎮館之寶」的名目。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收藏大戶的「主事」館(院)長,曾在不同場合上說過,他們那裡沒有所謂的「鎮館之寶」,因為精品太多,難以抉擇。陝西歷史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在其官網新聞中則提到「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這應該可以算作其代表作了。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作為「湖北客廳」展現大國文明風範的湖北省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首站。
  • 雲遊雁塔——細數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幾大鎮館之寶!
    陝西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裡程。用一個字概括陝西文化,那就是「雄渾」。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盤點:全國 30 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曾聽人說,參觀博物館就是一場穿越回古代的留學。這種感覺在看完紀錄片《鎮館之寶》後,感受更加清晰。《鎮館之寶》該紀錄片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可惜的是,紀錄片中只選取了十件器物,上癮卻不能過癮。今天就盤點一下全國 30 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下次有機會路過,不妨去看看。1.
  •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主辦方來...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王亮)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啟動省博十大「鎮館之寶」評選以來,在業界及廣大網友中引起廣泛反響,「湖北省博上新啦」等話題成微博熱門話題,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想和館長一起喝咖啡,聊國寶、聊楚文化。
  • 來瞧瞧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長什麼樣?!
    話說華夏瑰寶陶倉樓三鎮館之寶——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陶倉樓精美華麗、氣勢恢弘,形式多樣,從簡單到繁複,從低層到高層,從單體到組合,展現了漢代建築形式的多樣化,而其中最為精美的當屬連閣式陶倉樓。
  • 國際博物館日 探訪廈門博物館鎮館之寶
    6000年前的陶梟、德化白瓷的代表達摩彩像、陳嘉庚先生的寶劍……拂開歷史的塵埃,穿越時空,經歷風雨,往日光彩奪目的寶物如今靜靜坐落在博物館的展臺上,仿佛等待著與誰的相遇。今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探訪廈門市各個博物館,搜羅鎮館之寶和館藏精品,介紹它們的故事——希望下一個與它們相遇的人會是您。
  • 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接下來就讓我們從「鎮館之寶」中感受歷史的傳承。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