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愛奇藝全新推出了一檔網綜——《吃光全宇宙》▼
當知著君向主編報上這檔綜藝的名字時,主編的反應是——
知著君對吃向來無欲無求,嗯……咳咳,我們還是來看一下這檔網綜吧。首先——
愛奇藝官方定位是:美食探索類戶外真人秀。聽起來集結了幾大時下最熱門的綜藝元素哎(星星眼)!節目一開始介紹了號稱「吃光天團」的常駐嘉賓組合▼
人設也都畫風正常,主持界咖姐、綜藝小王子、小花鮮肉,性格迥異的四個吃貨感覺會很有看點。接下來是節目環節和規則設置——
為所欲為……是個什麼獎勵?
第一站,「吃光天團」來到了泰國度假勝地芭提雅▼
陽光、沙灘,在這樣的美景中開啟了吃貨之旅,更有泰國特色「lady boy」助陣▼
lady boy帶來了本期的主題——
第一個環節,嘉賓與「lady boy」玩沙灘球遊戲▼
遊戲決出了當期的分組:陳瑤和王青一組,曾寶儀和劉維一組。完成遊戲同時也祭出了本期的特別嘉賓——八塊腹肌人魚線的「吃光天使」▼
啊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是這張▼
近幾年,馬東老師可謂是在綜藝界大展拳腳,如今又來到了《吃光全宇宙》,手握最終決定權,定奪四位常駐嘉賓的勝負。然而,掌握大權的馬東老師的這次泰國之旅並不輕鬆。在和陳瑤王青組一同完成任務時,不但挑戰嚴峻▼
而且身心俱焚▼
另一邊,曾寶儀和劉維又帶著遭完罪的馬東來到了泰國的「紅磨坊」——蒂芙尼劇場▼
繼續遭罪▼
同時,陳瑤和王青在尋找能打動馬東的終極大餐▼
最後,第一期就以五個人匯合,開開心心看蒂芙尼秀結束了▼
這檔網綜剛剛上線,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微博話題量也在持續飆高▼
那麼,《吃光全宇宙》究竟有著怎樣的綜藝基因呢?
火了很多年的真人秀直到今天都沒有降溫,反而開始悄無聲息地滲透到各種節目樣態中。作為一檔美食節目,《吃光全宇宙》也不出意料地吸納了真人秀基因。美食節目與真人秀的組合也不算是新嘗試了,早在十幾年前,美國福克斯廣播公司就推出了一檔後來火得一塌糊塗的美食真人秀▼
▲美食類真人秀《地獄廚房》
相較於《地獄廚房》激烈的競爭感和緊張的節奏,《吃光全宇宙》更傾向於在和諧安逸的氛圍中展開美食之旅。但仍然不難看出,《吃光全宇宙》在努力向真人秀靠攏。
亞洲綜藝似乎十分青睞遊戲元素。從最初的《奧運向前衝》等簡單的遊戲闖關,到《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大篇幅的遊戲環節,都可以看出受眾似乎對遊戲有著天然的好感。
▲《奧運向前衝》的遊戲闖關
▲《極限挑戰》中海島求生遊戲環節
《極限挑戰》相關負責人曾經表示:「遊戲環節是真人秀賦予明星的全新一面,只有這樣觀眾才可能產生黏性,看他們做遊戲也是為了看明星怎麼為人處世。」這也是明星+遊戲的魅力所在。在《吃光全宇宙》中,同樣設置了大家喜聞樂見的遊戲環節。
▲《吃光全宇宙》中的沙灘躲避球
真人秀元素和遊戲形式是節目不可否認的兩個加分項。但節目質量的好壞不能僅僅仰賴基因是否優良。作為一檔新生的網綜,《吃光全宇宙》有很多明顯的缺陷。下面我們就來給《吃光全宇宙》把把脈。
診斷一:節目定位模糊
首先,節目的名字叫《吃光全宇宙》,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強調「美食節目」的定位。
用了很大篇幅告訴觀眾▼
節目時長40分鐘,但第一期直到最後,正兒八經的「吃」也僅僅出現在陳瑤王青在火鍋店的五分鐘小段落,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旅行」。似乎與「美食節目」的定位不是很相符。彈幕更是十個人有五個表示:沒明白這是個什麼節目▼
節目想要表達的東西太過複雜,既想強調美食節目的定位,又在努力地表現當地的文化、風土人情、甚至精神層面的東西。最後就是什麼都講了,又什麼都只是蜻蜓點水,讓人對節目的主題霧裡看花,摸不到頭緒。
診斷二:廣告植入太深
說實話,在仔細了解之前,知著君以為攜程旅行業務擴展到綜藝了。因為《吃光全宇宙》中,攜程的廣告植入真的太拼了。不僅開頭要提▼
嘉賓出場要尬戲演廣告▼
就連遊戲環節都要喊攜程廣告詞▼
金主爸爸是投了多少錢?感覺整個節目都籠罩在廣告之下。還有三隻松鼠也是一再被提及,遊戲中也是藉機為芒果乾大做廣告▼
綜藝節目已經成為了廣告植入的重災區,然而廣告中間插播節目的知著君還是第一次見。不得不說,廣告植入的篇幅有點過了。一檔好的綜藝應該以節目本身為主,廣告的植入要適當,如果喧賓奪主,一味討好金主只會令觀眾看不到真正的節目內容,而產生反感。
診斷三:以「汙」為看點
打開任何一個網絡視頻平臺,都會發現當今網綜的一大亂象:不管什麼類型的節目,統統以「汙」為看點。不論歌手、演員、主持人,只要一出現在網綜上,就自帶「老司機」屬性。
▲《奇葩大會》中,何炅被稱為「何首汙」
▲《火星情報局》一言不合就「飆車」
▲《吐槽大會》新晉「女汙」王琳
網絡是一個更加自由、更加多元的綜藝平臺,允許綜藝節目多樣態發展。知著君認為,我們有陽春白雪就有下裡巴人,但整個網綜平臺都是下裡巴人、汙力滔滔,這恐怕不是網綜應該有的發展趨勢,反而表現出了節目內容的缺失。
一檔好的節目,最終的存活依託都應該是節目的內核、充實有吸引力的內容,如果靠包裹著「爛俗」的外衣苟活,早晚要從泡沫上跌落,被市場淘汰。
▲今年1月份下線的美食類網綜《姐姐好餓》
診斷四:互動生硬,製作不精
《吃光全宇宙》上線初期還是明顯地表現出了初出茅廬的生澀。節目中嘉賓的互動略顯生硬,經常是有了上句沒下句,有時存在些許尷尬▼
可能嘉賓磨合還需要時間,但好在人設都還合理。相信這幾位常駐嘉賓隨著節目的播出,能夠逐漸形成一個團隊,不斷給大家帶來驚喜。而後期製作似乎是節目的一塊硬傷,很多觀眾在彈幕中提出,節目感覺很散,像是剪掉了很多東西,有些拼湊之感。
比如王青在遊戲中獲得的「獎勵」——鍋,在降落傘遊戲環節就通過完成「拍馬東屁股」拿掉了,本以為這是一個伏筆,沒想到這個完全不是獎勵的「獎勵」就再也沒出現過。環節設置本身關聯性就不大,素材量又不夠,造成更明顯的漏洞——穿幫。蒂芙尼秀開始時,吃光天團坐在這▼
後面明明還有好幾排,而且還有很多觀眾,而切下一個鏡頭時,地理位置明顯不對▼
更像是在一個影院裡補拍的鏡頭。類似的拼接痕跡還有很多,這些小的疏漏造成整個節目拼湊感太過於強烈,節目製作看起來不夠精良。國內真人秀製作最「走心」的可能就是《爸爸去哪兒》了。
▲《爸爸去哪兒》龐大的攝製團隊
40多個機位,工作人員100多人,海量的前期素材決定了繁重的後期工作量,一集1000多個小時的素材,平均8天剪一集。經過反覆的推敲、修改,甚至調色還單獨有一個團隊。正是由於近乎吹毛求疵的高標準製作,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才是緊湊、精彩的節目。走心,觀眾才會買帳。
雖然《吃光全宇宙》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但我們從它的名字足見它的野心。讓我們欣慰的是,傳統意義上的美食節目已經走在了創新探索的路上,《十二道鋒味》率先突出重圍,隨即網絡平臺也在展開著積極的探索,不斷在尋找著美食類節目的推進動力。在這條路上,《吃光全宇宙》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新生事物會不斷自我進化,我們期待它能夠成為美食網綜的下一個成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