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降於天。」
專諸
這是戰國時期著名策士唐雎對專諸、聶政、要離這三人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奮不顧身的去刺殺君王的事情。這三人都有一個相同點,都是平民百姓布衣出身,沒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和權勢,但有著那些權勢之人沒有的魄力。
也正是這樣的壯舉,使得他們在歷史當中留下了自己的性命,和俠義之風。這幾人都被後代世人給予古代「四大刺客」的名號,另一位是荊軻。而我們通過資料發現,排在首位的專諸他做的事情雖令人值得稱讚,但通過深入的了解我發現,專諸一生好像都活在別人的利用之中。
專諸是吳國人,最初的專諸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農民,沒有什麼勢力和背景,常年以殺豬維持生計,所以有著一身力氣。其實專諸的一生本可以這樣平平淡淡的度過,但他卻遇到了當時的伍子胥,也正結識了伍子胥後,才會有專諸刺吳王僚的事情。
伍子胥本來為楚國效力的,其父親是太子的師傅,因為太子被費無忌誣陷,導致自己一家受到了牽連。楚王便要將他們一家人全部誅殺,無奈之下,伍子胥只好逃走。逃跑途中的伍子胥就想好了,去往吳國,雖然路途十分的艱辛,但伍子胥卻毫不在乎。
魚藏劍
等伍子胥到達吳國之時,就看見大街上一個壯漢在跟鬥毆,沒人敢上去勸架,此時以一個夫人喊了一嗓子道:「專諸,你還不住手趕緊回家。」於是乎壯漢立馬停止了手中的動作,隨即跟隨夫人回到了家中。《越絕書》載:「專諸與人鬥,有萬夫莫當之氣,聞妻一呼,即還,豈非懼內之濫觴乎?」伍子胥十分欣賞專諸,便一同跟隨到專諸的家中,兩人相交甚歡。
隨後伍子胥道別,就求見吳王僚說:「以伐楚之利」。吳公子光說:「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也,非能為吳,」所以吳王僚便沒有攻打楚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要謀權篡位,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於是伍子胥便將專諸推薦給公子光了,專諸因此受到了公子光的愛戴。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當時繼承皇位都是傳給自己的兄弟的,但諸樊弟弟最後一個季子札卻不願意繼承皇位。於是眾人就舉薦的兒子僚為皇帝,是為吳王僚。公子光心中十分的不憤說:「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也就是說接替皇位的應該是公子光而不是吳王僚,所以公子光對吳王僚一直有殺心。當公子光看見專諸的時候,便覺得自己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當楚國君主去世後,吳王僚便想討伐楚國,隨後派出自己的兩個弟弟包圍楚國,但被楚國的軍隊斬斷了兩個弟弟的後路,吳國軍隊就失去了主力。這是公子光便覺得時機到了說:「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專諸認為,吳王僚是可以殺掉的,就算那些軍隊回來了,吳王已經死了不能奈何我們了。公子光見專諸這麼說,當即跪下給專諸磕頭道:「光之身,子之身也。」專諸也就放下心來,安心的準備刺殺工作。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安排酒席宴請吳王僚來吃飯,吳王僚也擔心自己的安危,便帶了許多的軍隊隨從保衛自己,身邊最近的侍衛都拿著長毛。酒過三巡後公子光找了個藉口離開了宴會,專諸便呈上大碗魚來到了吳王僚的身邊,讓君王首先嘗試一下這上好的魚。等專諸走到吳王僚身邊的時候,便扒開魚肚將藏在其中的匕首掏了出來,對著吳王僚刺去,吳王僚一命嗚呼去世了,專諸也被那些侍衛殺害了。公子光見此情形,立馬帶著軍隊殺了那些吳王僚的人,自立為王,稱吳王闔閭。
縱觀專諸被舉薦到刺殺吳王僚這兩件事情,我們不難看出,專諸的一生好像都是活在利用當中。伍子胥舉薦專諸給公子光是為了讓公子光稱帝後去攻打楚國,為自己的父母兄弟報仇雪恨。這麼大的仇恨伍子胥為何自己不去刺殺吳王僚呢?,還不是為了保全自己,讓專諸代替自己去做這件事。公子光也是如此,讓沒有任何背景和勢力的平民百姓去刺殺吳王僚,幫助自己稱帝,這樣一來即使有人反對公子光,公子光可以完全說他和專諸沒有任何的關係,畢竟死無對證,專諸也是個簡單之人;那些大臣自然會信以為真。在小編看來,專諸其實是有些可憐的,畢竟一生都活在別人的利用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