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一天下午,正在忙著手頭工作的周莉莉一抬頭,看到幹部處處長一臉焦急地站在門口——剛剛接到通知,之前上報的援疆幹部人選被「刷」了下來,上級要求必須是從事案管工作的人員,而且必須有5年以上相關工作經歷,組織計劃派你去。
「我能符合條件嗎?」周莉莉一臉詫異地問。在她心目中,能夠被選派援疆的人員,都是各方面表現相當優秀的。她擔心自己達不到這樣的要求。而且,援疆工作條件艱苦,長期不能與家人團聚。即便是男同志,也可能猶豫再三。
「當然行了!」共事多年,幹部處處長當然知道周莉莉的工作能力。
「那我就去吧。」轉念一想,案管部符合5年工作經歷條件的只有兩個人,那位同事的孩子出生不久,肯定不能遠行,周莉莉便一口答應下來。
2018年5月15日晚上7點多飛機落地,緣分就此開始。
下了飛機,周莉莉直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伊寧墾區人民檢察院。
但是看到新來的檢察長助理,所有人都愣住了——誰都沒想到,來的援疆幹部竟是位女同志。
「看著還有點柔弱。」一個人小聲說了一句。
「80後」的周莉莉,是宿遷市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部的檢察官助理。瘦削的身材、白皙的面孔,看上去是個文氣的姑娘。
「『林黛玉』肯定不會派過來,派過來的肯定都是『花木蘭』。」面對質疑,周莉莉爽快地回應。
爽快的她沒有想到,入疆第一件事居然是「流鼻血」。剛到幾個小時就開始流鼻血,咽喉幹癢難受。能自己動手,就堅決不麻煩組織。單位是三層小樓,十幾個人,有空閒的房子,辦公、住宿問題都在這樓裡解決了。條件是差了點,像高中住校的生活,周莉莉一邊留著鼻血,一邊自己買來了生活用品安置下來。
與江蘇有著近三個小時的時差,時差還沒有倒過來,第二天就開始值24小時的班——從當日上午9點到次日上午9點,不能打瞌睡,帶著鋼盔,樓上樓下院子裡到處轉。
「墾區與我們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維護地區穩定等方面,檢察機關承擔了大量的工作任務。」五天一次的24小時值班,讓墾區檢察院見識到了這看似文弱的姑娘的堅毅。
周莉莉2009年進入檢察機關,從2010年2月起開始從事案件統計工作。憑著執著的鑽研精神、認真的工作態度,8年來她從一個對檢察工作一無所知的「小白」,成長為全省檢察機關案管業務全能人才、統計業務專家,和一名對各部門業務都有較深了解的「檢察業務流程專家 」。兩次被評為全省檢察系統「十佳統計員」,4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記個人三等功3次。
在她的努力下,宿遷市檢察機關的排名從全省倒數進入前三。最高人民檢察院、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對案件管理相關工作軟體的研發和升級,都點名抽調她去協助。
既然是「花木蘭」,工作上肯定不能落後。一定要讓規範辦案的理念在墾區檢察機關落地生根。抱著這樣的信念,周莉莉敢想敢做。
墾區檢察院的案件量不大,辦案壓力不是特別大,但是周莉莉發現正是因為案件量較少,缺乏實際應用機會,大家對「大統一」系統(全國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使用都不熟練,一些部門因為沒有案件,甚至沒有操作過自己條線的系統。
從最基本的電子卷宗上傳開始,周莉莉開設了「小課堂」,手把手的教會了案管部門工作人員。
墾區檢察機關人才缺乏,援疆後,她不僅僅要挑起案管工作,還作為院領導,分管了公訴、偵監、未檢、執檢四個部門的業務。
對公訴等具體業務系統的使用,周莉莉自己並不熟悉。但是因為有大後方的智力支持,周莉莉胸有成竹。先學後教,宿遷檢察機關兩級院的業務精英紛紛出手,迅速把周莉莉培養成為各條線業務應用系統操作使用的全才。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系統操作普及之後不久,墾區檢察院就受理了全院第一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從受案到結案,辦案流程嚴謹規範。案件辦結之後,周莉莉還帶著未檢部門的幹警去學校上了一堂「法制課」。
就這樣,從案管部門開始抓,到全院業務部門的普及,規範辦案意識、規範操作流程在墾區檢察院深入人心。經過她的努力,伊寧墾區檢察院的案件管理工作一躍成為四師第一,一些好的做法蔓延到整個墾區兵團案管條線。
從最基礎的制度建立、流程規範開始,到與當地公安、法院、司法、教育等部門聯手推進各項工作,周莉莉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每天和宿遷同事的聯繫也更加密切。
「你們怎麼老是找我們院裡的人問啊?」每次接到周邊其他墾區檢察機關打來的諮詢電話,或者看到兵團、第四師檢察機關工作人員在微信群裡發出的諮詢信息,伊寧墾區檢察院的小姑娘總是抱怨又自豪,然後衝著周莉莉笑著說,「你可是我們院裡的人啊!」
由此,宿遷檢察機關的工作經驗,在伊寧墾區生了根、長了芽。周莉莉也因此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記個人三等功一次。
在分管工作中,除了案件質量外、掃黑除惡、未成年檢察、「三類人員」社區矯正是她非常關心的工作。她帶領幹警提前介入涉黑涉惡案件;帶領未檢部門幹警走進轄區中小學,開展法制講座對轄區;三天之內跑完昭蘇墾區的所有司法所,對社區矯正工作和暫予監外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幹工作有方法、敢拼命,這或許也是周莉莉挑起援疆工作的底氣所在。
知道墾區檢察院有來自江蘇的援疆幹部,在一次工作聯席會議上,參會的公安機關甚至送來了一摞摞的卷宗,讓周莉莉幫忙審查把關。周莉莉找來法律條文,一條條的幫助他們查閱。
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伊寧墾區檢察院一直沒有視頻會議室,每次參加視頻會議都要到師裡去,費時費力,工作極為不便。周莉莉了解這些情況後,在諮詢技術部門後,立即向後方單位黨組報告,爭取資金幫助該院建成了高清視頻會議室,實現了開會足不出院,極大節約了工作時間。
空間的遠離反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一年時間,周莉莉不僅與伊寧院的同事們親如一家,與宿遷的家人、同事、朋友聯繫也更多了,更親近了。今年5月17日,結束援疆工作的周莉莉回到宿遷,又繼續幹起了老本行。
一年的朝夕相處,周莉莉和墾區檢察院幹警們親如一家,成為親密的戰友。回宿後,她的手機裡多了很多號碼,微信了有了更多工作群。
「工作機制留下來了,業務上的東西也都教會了,而且臨走時就約定,只要有問題就聯繫。他們說讓我不要嫌煩,其實他們知道,我是不會嫌煩的。」周莉莉說。
如果問援疆留有什麼遺憾,周莉莉想了想說,如果重新再去一次,她會做的更多更好。從新疆回來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周莉莉每天接長途電話接到手軟,不過,她對此甘之如飴——「大家都知道我不會嫌煩的。而且,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去新疆伊寧,因為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