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西遊記》(57回至71回)導讀課,總是替上課老師著急,為什麼呢?
我們還是邊看教學流程邊點評吧。
環節一:積累成語 焦頭爛額
1.學生講解「焦頭爛額」的意思。
2.齊讀成語意思。
點評:積累成語,有必要。但積累「焦頭爛額」這一成語目的是什麼?僅僅為積累而積累?與名著閱讀有關聯性嗎?
環節二:說說孫悟空被趕走的3次具體情況
點評:整體感知部分故事情節的路徑是對的。不過,這個問題除了鍛鍊學生記憶與複述能力,還有什麼價值呢?
環節三:齊讀57回至71回的回目
1.教師糾正學生讀音錯誤。
2.學生展示故事的思維導圖。
點評:涉及基礎知識的問題,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己解決。為讀回目而讀回目,本身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我們可否從回目中概括一些共同的東西呢?畢竟閱讀最終要為寫作服務的。
學生思維導圖畫得不錯,那老師要不要從學生的思維導圖中歸納出規律性的東西來呢?思維導圖必須呈現哪幾個要素呢?
就《西遊記》而言,人物、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特徵必須呈現。思維導圖,重點不在於圖,而在於導,得讓學生循著文本方向,走進文本。
環節四:學生選講故事
點評:8名學生故事都講了,而且講得基本正確。可學生對怎麼講故事?故事講什麼?僅停留在表面上。故事講得好不好,得看聽眾的反應。課堂越來越沉悶,足以說明學生講的故事不好聽。
如果不能吸引聽眾聽下去,讓學生這樣講故事還有必要嗎?所以老師的點撥很重要。遺憾的是,老師從頭到晚沒有任何點撥。
環節五:補寫取經路線圖及所遇妖怪
點評:取經路線圖,不應該在整本書讀完後繪製麼?這樣補寫下去,學生不會形成對取經路線的整體認知。因此,碎碎問等於沒有問。而且補寫所遇妖怪目的何在呢?似乎與前後教學環節並無關聯。沒有融,課堂教學又怎麼通呢?
環節六:討論真假美猴王產生的原因
點評: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引爆課堂。可惜,討論匆匆忙忙,結果肯定草草了事。
真假美猴王,是吳承恩的神來之筆。真與假,藏著某些隱喻,指向當時社會。
教者呢?幾乎一帶而過。
課堂最該出彩的地方沒有出彩,學生最該有多種感悟的地方沒有感悟。名著閱讀,是要讓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有所提升。
環節七:閱讀精彩片段,解決四個問題:
1.為什麼稱羅剎女?
2.孫悟空為什麼喊鐵扇公主為嫂嫂?
3.奪子之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4.孫悟空是一個什麼形象?
點評:精彩片段要不要讀?肯定要讀,而且要帶著問題去讀,讀出趣味來,讀出感情來,讀出自我感悟來。
教者意識到這一點了,可設計的4個問題,要麼過於簡單,要麼範圍太大,難以激活學生思維,更難以激發學生興趣。難道不是嗎?
基於上述認識,我認為這節導讀課的環節直接精減為:
環節一:講述你最喜歡的一個西遊故事。
環節二:你能提醒小夥伴們講故事有哪些注意點?
環節三:探究真假美猴王的真相。
三個問題,足以串起57回至71回的閱讀,而且可以引領學生深入探討問題。
名著導讀課到底該怎麼上呢?
一、師生真閱讀
保證時間,確定任務,安安靜靜讀書。讀書過程中,可以圈點勾畫,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
二、師生真思考
沒有閱讀時的感悟,那樣的讀只能是浮光掠影。老師的思考要有深度,閱讀過程中更應該注重縱向勾連。而學生的思考要有廣度,閱讀過程中更應該在意橫向思考。
學生解決閱讀過程中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老師要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思考,必須真真實實發生,否則,閱讀沒有價值。
三、師生真交流
師生交流是否真實?關鍵在主問題的設計。
一堂閱讀課最多解決3個問題。問題設計要精、準,要貼合學生認知實際。
唯有如此,交流才會真實發生,思想碰撞才會生發。
以上三點,旨在喚醒學生閱讀興趣。沒有閱讀興趣,名著導讀課怎麼導,學生都不會認真去讀。
喚醒,比閱讀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