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充滿幻想、情節離奇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神魔小說,對於該書的主題思想,歷年來爭議也是頗大的。清代就有人評論說:「或雲勸學,或去談禪,或雲講道,皆闡明理法,文詞甚繁」(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從《西遊記》全書的結構設計上看,一共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回到第七回,這部分主要描寫了悟空出世、拜師學藝、大鬧龍宮和地府、三鬧天宮,收壓五行山下的故事,這是全書最經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異彩紛呈,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作者將「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敢於追求自由,敢於打破貌似威嚴的「天宮秩序」的反抗精神和敢於鬥爭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其中「大鬧天空」的情節是最為精彩。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如來佛祖與孫悟空的對話更值得玩味:
……,如來笑道:「我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南無阿彌陀佛。今聞你猖狂村野,屢反天宮,不知是何方生長,何年得道,為何這等暴橫?」大聖道:我本——
天地生成靈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簾洞裡為家業,拜友尋師悟太玄。
煉就長生多少法,學來變化廣無邊。因在凡間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瑤天。
靈霄寶殿非他久,歷代人王有分傳。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
佛祖聽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不當人子!折了你的壽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大聖道:「他雖年劫修長,也不應久佔在此。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
悟空的一句「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常言恰恰是古代社會中持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思想的人們一句具有「天問」式的寫照,這句話與其說是出自一個頑猴,出自作者,不如說是出自被壓迫人們的心聲,這也許是作者創作這部鴻篇巨製的一種目的。
全書八到十二回,主要寫了唐僧出世及取經的緣起。這部分的主要章節,有兩部分值得思考,一是唐僧出世及取經的緣起。這其中,作者對唐僧傳奇般的出身設計是有一定用意的,值得思考,連接第一百回:
如來道:「聖僧, 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話, 輕慢我之大教, 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 秉吾教, 取去真經, 甚有功果, 加升大職正果, 汝為旃檀功德佛。」
作者設計唐僧為如來的金蟬弟子,神化唐僧,是不是為了配合孫悟空的身份呢?否則,孫悟空拜膽小怕事的唐僧為師,追隨仁善軟弱的唐僧阪依佛門就無法解釋了。孫悟空大鬧天宮後還被被壓了五百年,如果對唐僧的身世沒有交代,那麼, 《西遊記》整個故事就不好安排了。二是在這部分中也是對孫悟空從敢於大鬧天空到阪依佛門前後性格變化進行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使得故事順理成章,合情合理。
第十三回到一百回, 主要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這部分中,有收服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與白龍馬即會合取經隊伍的故事;有一路鬥智鬥勇、降妖伏魔的精彩故事,最後是進入西天、取得真經,徑回東土、五聖成真的大團圓結局。
從一至七回,八至十二回,十三至一百回的章回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西遊記》的結構相當完整。全書故事以取經人物的活動為中心,逐次展開情節。「大鬧天宮」首先介紹了取經人物孫悟空,又埋伏下他後來取經的命運;「江流兒」的故事交代唐僧出世和取經緣起;九九八十一難所包含的四十多個小故事也都通過僧徒、神佛、妖魔間的錯綜關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展示出來。各個小故事都相對獨立,精彩迭出、錯落有致,而又因果分明、前後呼應。如從紅孩兒的被擒到三借芭蕉扇,引出羅剎女被遺棄、牛魔赴宴等情節。還有佛祖給觀音三個神箍以及老黿馱經落水的伏筆,都顯示了作者對結構布局的匠心。
西天取經雖然俗稱「九九八十一難」但實際上大約只有40多個「難」。那為什麼說「九九八十一難」呢?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九是數中最大的,稱之為極,九九相乘,極之極也,視為最高最多最難,經歷了最多的苦難、磨難,克服了千難萬險,獲得了偉大的勝利。
吳承恩創作了《西遊記》,通過描寫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瑰麗的想像,不僅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也塑造了一個敢於反對天宮、地府統治者,專「與人間抱不平」,「濟困扶危,恤孤念寡」的英雄形象;或者說,《西遊記》通過塑造孫悟空這一形象表現出了人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同時也表現出了古代封建社會黑暗勢力的特點,暗含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批判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