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自己發光」
Hi,歡迎打開「影漫檯燈」,我是跟你聊影視談動漫的劉芳。
今天,要說的這個動漫,應該是從各種層面上「跟我有關」(見下方標籤),但我竟然前幾天才知道!這種後知後覺真的不敢說自己是一個有影視動漫愛好的媒體創作者…
Tag 標籤預覽:
#Late Twenties (20-30歲的下半場)影漫檯燈 Vol.005
『Wave, Listen to Me! 波よ聞いてくれ』如上述有點「亂七八糟」的敘事,語速巨快的,臺詞量超大,奇異的腦洞又跟現實有某種迷之契合…我自己用一個短語形容第一集帶來的感受為 「東倒西歪的忙碌感」。
在動畫被評予高分之前,《聽我的電波吧》的漫畫才是公認的「一流作品」,而據說動畫目前只表現出了6-7成漫畫的精彩度和信息。
「如何用動漫呈現電波/聲音媒體?」
想到這個話題就很好奇,想繼續看下去。
不要被介紹裡的「熱血」、「搞笑」騙到!那只是作品的皮相,實際的內容是偏現實向的。
動漫就是誇張的畫風和手法,來增強衝擊力,用了很多「象徵性的標籤」來突出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邊緣」設定。
邊緣地區:
北海道札幌市的藻巖山。
所謂的「邊緣地區」,地理位置上大偏、遠,經濟意義上的三四線,「下沉市場」。說起來,雖然我沒去過日本很多地方,但剛好出去過所謂最發達的關東&關西地區(就是大城市東京大阪那些地方),以及最遠的北海道。
東京 vs 札幌
作為一個有點懶的路痴,第一次面對東京的電車/地鐵網的形狀(如下圖),簡直要哭…
很大、很快、很忙、很擠的東京,即使地鐵中充滿著疲憊的面孔,但都帶著精緻的妝容;我們作為遊客身處其中的時候,也小心翼翼,不怎麼說話。
而札幌作為北海道的中心城市,交通網卻非常簡單。也沒有高樓和標誌性的城市感的建築,更多的是旅遊景點和很生活化的步行街。
地鐵裡人們的穿著和表現也有明顯的差別,在北海道的交通工具中,是可以見到似乎沒有化妝的人,穿著也樸素很多,甚至有些土氣的。而車廂裡也並不是那種非常謹慎的安靜,之前竟然還有老奶奶主動搭話(大概能聽懂,但不會回應)。
邊緣人:
美奈玲,25歲,一副「社會我大姐」的霸氣,
然而是被前男友騙了錢逃走,重新成為情財兩空的「大齡單身女青年」;
吐槽一下還要被錄下來放給「全世界」聽;
在職場的艱辛的狼狽,當個咖喱店服務員面臨被炒;
車、房租無法負擔;
失業第二天一覺醒來11點的「行屍走肉」…
……真的有夠「邊緣」。
今天的標籤中有一個「Late Twenties (20-30歲的下半場)」,是美奈玲的「標籤」,也是我的「標籤」。
當我在搜尋引擎打出 「 Late Twenties」,第一條就是:
Why Your Late Twenties Is the Worst Time of Your Life,為啥你25-30歲是你人生最糟糕的人生階段?
點進去就是一個「捂臉表情包」,關鍵詞「迷茫」且「孤獨」,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
quarter-life crisis (「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這個年紀,大概渴望突破,或者生活中有各種無法抵擋的轉變發生,但又有無法脫離「孩子氣」……
邊緣媒體 :
小地方的傳統廣播局 - 沒落、老舊、沒要求、「沒有緊迫感」;
與當下時代格格不入 - 被網絡平臺搶佔,即使直播也不能即時互動
(後面還要被邪教利用…)
對於這部動漫的吐槽,真實得哭笑不得
正如片頭曲……
生きて行くなら 荒波に対峙するんだけど
若是活著的話 就會面對人間艱辛
勝ち負けじゃない所で 僕達は出會う
在不論勝敗之地 我們相遇
描いては消して 繰り返す夢の痕は
儘管描繪又擦去 不斷重複夢的痕跡
灰色になって 僕の中にまだ殘る
變成灰色 仍然殘留在我心中
計畫通り 計算通りを
按照計畫 按照計算
教え込まれて一杯の頭 でも外側の世界では
教得我頭昏腦脹 但是外面的世界
キミを守ってくれはしないから
並不會保護你
今日より明日がどうとか
說著明天要比今天如何時
言ってる內に今日は去って
今天已然逝去
荒波に毎日を非日常へ流さないで
面對波瀾 不要讓每日生活走向非日常
この街に似合う喜怒哀楽を探し出す
尋找出適合這城市的喜怒哀樂
目の前に只 光る偉大な光も
綻放於眼前那偉大的光芒也
まだ その先は知らない
同樣還不知曉將來
第一集前半部分忙著「迷惑」,後半才開始傳遞信息。
主要矛盾 —— 當喝多了以後的「瘋言瘋語」 被人錄下來還在廣播中放出來,而且這種「瘋言瘋語」帶著各種標籤地吐槽:地域黑、血型黑 —— 也就是說,主角一開始就面臨「人設崩壞」的大危機。要是現在被放上網再一推,可能還能那個微博熱搜。
於是,女主直接飄逸衝進直播間,就是一頓扳回局面的操作:
第一次開麥錄音 超流暢毫無Dead Air,直接針對剛剛播出的內容作出回應:
1. 說出「標籤化」的根源是放棄思考的分類;
2. 承認自己言語上和感情上的失敗;
3. 最後也沒有放棄表達自己真實的憤怒 ——
除了美奈玲,其實這些角色都有自己「邊緣」的一面:
執著於打造「文藝理想咖喱」但又十分「土味」的老闆;
用些小手段「偷」了錄音的製作人大叔;
認為只能乖巧溫順而無法作出突破的導播小姐姐
……
但這些「邊緣化」的每個人,不起眼,有點喪,但都有自己的特殊面貌,讓你會心一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邊緣人」,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所以那種 「被世界拋棄的東倒西歪的忙碌感」 也是我自己常體會到的;
正如周圍人常聽到的口頭禪三連:
我是誰,我在哪兒,日常懷疑人生…
但沒關係,正如美奈玲,當她的生活也開始與其他的「邊緣人」相遇,開啟新的篇章;當她以一種「邊緣」的方式講述自己,或許散落在這個城市各個角落的其他邊緣人,也收到了這又喪又真實的聲音,然後由衷感嘆:「啊,原來不只有我這麼奇怪…」
當開麥的一刻,Live的紅色燈亮,或許是一場荒野的戰鬥,或許是一個睡前的晚安儀式。
與OP(片頭曲)完全不同風格的ED(片尾曲)《Pride》唱到:
我所追尋的光和想要守護的Pride,來源於我的信仰。And I hope I could be his.我是很普通、有點喪、有點吵、腦洞有點大的劉芳,來聽我的電波吧,下期影漫檯燈再見!
(真的很喜歡這個片尾曲,有機會把這首歌翻唱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