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電視劇《亮劍》中,丁偉送了李雲龍一份厚禮,也就是一個騎兵營。我記得當時候,說的是關東大馬,一下子就把我搞暈了。
關東怎麼會有大馬呢?
從蒙古高原到東北平原再到朝鮮半島甚至日本,馬匹的品種都非常相似。本地馬種都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身材低矮。一般都在一米二到一米四五之間,以一米四左右居多。日本的本地馬種有託加拉馬、御崎馬、木曾馬、野間馬、北海道和種馬、對州馬、與那國馬、宮古馬等,但身材無一能稱之為大馬。
這樣的馬匹種族背景,關東斷不可能有大馬。
但再翻歷史的時候,卻發現當時候在關東還真的能找到大馬,而且是世界名馬。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便在各個方面都開始向西方學習了,養馬業同樣也沒有落下。1877年,日本第一家馬匹養殖機構——三田育種場成立,標誌著繁育優良資質馬匹新時期的到來。明治維新以後,西歐新一代畜牧技術的移植,特別是英、法、美等國向日本輸入了大量類型各異的馬匹,使日本拉開了與臨近國家在馬匹上存在的差距,日本產出的馬匹在體格和能力上大為改觀,號稱"東洋大馬"。改良後的日本國產馬主要有: 阿拉伯馬、純血馬、盎格魯諾爾曼馬。
阿拉伯馬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優秀馬種,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優秀馬種幾乎都有它的血統。在耐力賽上,它有著天然的優勢,是目前世界上各種馬術耐力賽中的王者。英國純血馬是世界短距離速度賽馬中的嬌子。盎格魯諾爾曼馬是法國西南部的巴斯彼萊內省和奧特彼萊內省的阿拉伯馬和純血馬雜交的成果,是很好的良種馬。
在日軍騎兵的發展過程中,受日本騎兵之父秋山好古的影響非常之大。秋山好古曾在法國留學騎兵,所以秋山好古也極力向陸軍省推薦盎格魯諾爾曼馬。除了最初明治建軍時,邀請來的法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之外,秋山好古也建議日本騎兵戰馬75%採用盎格魯諾爾曼馬。
侵華戰爭中,日本陸軍配備了騎兵乘馬和一些挽馬、馱馬。挽馬、馱馬相對來說對馬匹的耐力要求比較高,因此日本本土馬和體型強壯的蒙古馬成為其首選。這些馬的挽力大,拉炮,拉輜重等都非常的突出。其作戰所用的馬匹,基本上都是盎格魯諾爾曼馬,而且還規定馬匹的標準身高為153cm,體重為體重460公斤左右,無累贅之肉。 僅從這些標準來看,日軍的騎兵是非常嚴謹的。從身高上來說,日軍的馬匹平均要高出我軍10cm左右,而且非常擅長跳躍。如今,場地障礙賽上的嬌子塞拉法蘭西馬的祖先,就是盎格魯諾爾曼馬。
騎兵在一戰的時候,已經很不受歡迎了。到了二戰的時候,已經就要退出戰爭舞臺了,但是日軍在這個細節上依然做得如此之好。再想想日本人所繪的中國地圖,居然比中國人畫的還好,可見日本是一個多麼厲害的民族。因此拋開仇恨之後,我們就不得不佩服日本。